卷十·文十

關燈
啟元子注《素問》,其為篇次,本非全元起之舊。

    黃氏《素問懸解》復有移易。

    此或如宋人之談,錯簡尚可言也。

    乃不獨移易,且有刪削,已令熟讀《內經》者見而駭然。

    況更改經之字,以遂其私,既失本義,且足變亂治法,則其誤人為何如耶。

    世以老年人多陽衰,老年人用藥宜溫熱,由來已久。

    自奉黃氏以為圭臬,而此風若尤甚焉。

    今始知其貴陽賤陰之說,乃改經以成之也。

    記有之五十始衰,注家但言衰弱,不言陰衰陽衰,即《素問·上古天真論》:年半百,而動作皆衰,亦不言衰者是陰是陽。

    至「陰陽應象論」,明言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正與《靈樞》:人生四十,腠理始疏,榮華頹落之語互相發明。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則皆明說陰衰,不說陽衰。

    以陰陽有二氣,氣本非獨說陽也。

    乃黃氏於「氣大衰」之「氣」字,改作「陽」字,意蓋必欲貴陽而賤陰。

    故先於此處點竄經字以實之。

    不知前人渾言氣字,每兼陰陽二氣而言。

    若獨言陽則言陽,獨言陰則言陰。

    若兼言陰陽,則又必根上文語意而來。

    此處上下文都說「陰氣」,則此句氣字亦說陰氣無疑。

    黃氏又若未嘗不知?故必改作陽字而後注之,遂謂年五十陽氣漸虛,陰氣漸盛。

    年六十陰氣痿弱,陽氣大衰。

    無非為貴陽賤陰預留地步,示人以說本經典。

    夫以我注經,而改經就我,彼自以為巧矣。

    不執原文以正之,人不將椐其所改之經反謂黃說之有所本哉。

    黃氏《周易懸象》且多刪改,經文直以孔子之「十翼」為稿本而筆削之,尚何有於《內經》?然而,醫,司命者也。

    陰陽之交,出入尤大。

    此之改氣為陽,更不能無損於天下之老者。

    故不容不以未改之經為天下告,亦不能不以亂名改作為賢者諱也。

     黃氏既改氣字為陽,而於本文「陰痿」二字又非所解。

    人身九竅,上竅七,下竅二。

    耳目鼻口為上竅,二陰為下竅。

    腎開竅於二陰,二陰者,前陰後陰也。

    年六十陰痿,此陰字即前陰之陰。

    謂人年老而陽道不舉,如《史記·五宗世家》「膠西王端陰痿」,注謂「不能禦婦人」者是也。

    黃氏不解,乃謂此陰字為陰氣痿弱。

    則彼方言陽氣漸虛,陰氣漸盛,何以漸盛者忽而痿弱?痿弱者既在陰氣,何以大衰者忽在陽氣?《內經》於痿有專篇,皆言熱證。

    如所雲肺痿為肺熱葉焦,骨痿生於大熱,治痿獨取陽明。

    又雲肝心脾腎之熱皆能緻痿。

    此處陰痿明即腎氣之熱,腎熱之甚則陰氣大衰,正與經文「陰氣自半,起居衰矣」之說彼此相符。

    黃氏欲說陽衰,不得不將此義抹煞,而語意遂不貫串矣。

     論黃氏竊書 竊人之書以為己有,自昔已然。

    若郭象之於向秀,主父偃之於仲舒,上官大夫之於屈原,以及齊邱化書,孟德新書,皆其著者也。

    元明以降,此風尤甚。

    其歷見於陸定圃書中者,亦彰彰耳目間矣。

    至醫家之言,竟相揜襲,則其事愈隱,人罕言之。

    如張景嶽之「新方八陣」,全錄方壺道人「壺天八法」,而截去卷尾數方者也。

    其《類經》,亦羅謙甫承其師命所稱「三脫稿而三毀之,三年而後成」者,元劉因《靜修集》有謙甫《內經類編》序,即此書也。

    喻嘉言努力著書,其暗襲方氏處,為林北海抉而出之。

    楊慄山《寒溫條辨》之二、三兩卷,為三原陳素中未刻稿。

    吳儀洛之《成方切用》,即汪訒庵《醫方集解》,其《本草從新》亦即訒庵《本草備要》。

    改頭換面,又是一書,尤不足道。

    然或誦習之久,不覺用為已語,尚是文人常事。

    若黃氏則自負無雙者也,既自以為無雙,則他人之物皆當為其唾餘而無足拾者。

    乃其《四聖懸樞》中六經諸論及元霜七方取用青萍,則全是諸城劉松峰《說疫》之書。

    何哉?松峰於《說疫》一書,自言瘟疫之需汗亟矣。

    思能發瘟疫之汗,當無過於浮萍。

    其性涼散,入肺經,達皮膚,發汗甚於麻黃。

    取以治瘟疫輒效。

    後又質諸北海老友黃玉楸,頗與餘意合,始敢筆之於書。

    然則六經之論,松峰之論也。

    七方之制,松峰之方也。

    浮萍一味,松峰之藥也。

    松峰《說疫》,刻於乾隆五十年。

    當黃氏作《懸樞》時,尚為松峰未成之書。

    其或松峰有心得而漏之玉楸,其或揆自玉楸而鬆峰襲之,皆未可知。

    然松峰道及玉楸,而玉楸無一字及松峰。

    蓋欲說漢以後無一人,自不容同時有二人。

    襲其美者,必掩其名。

    他人猶可,黃氏大醫而亦同於郭象翼莊之類也。

    是不能為賢者諱也。

     論黃氏貴陽賤陰 陽貴陰賤之說,自古為昭。

    黃氏著書,本此立論,撰諸大《易》消長之機。

    君人者,齊治平之道,其誰曰不然?然而以之論病,則有宜,有不宜也。

    病有以陽虛而緻陰盛者,貴扶陽以抑陰。

    病有以陰盛而緻陽虛者,貴壯陽以配陰。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