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文九

關燈
人,乃作為仲景本有平、辨二篇,先從他處微微透露,以便下筆時全無幹格,一若仲景於《傷寒論》外,真有平脈法,又有辨脈法者。

    豈知仲景自序明言辨證,本不是辨脈乎?彼於《序例》,則以仲景之言派作叔和。

    於此,則又以叔和之言指為仲景。

    逞心而道,旁若無人,豈有並《千金》、《外臺》尚未之見,而可謾罵古聖賢若此,其甚者乎!嗟乎!《千金》《外臺》非僻書也,欲論仲景者,應請先購此兩書讀之。

     論叔和諸「可」與「不可」篇 《千金》、《外臺》或竟為三家所未見,或見之而佯為不見,皆未可知。

    至於叔和諸「可」與「不可」篇,則嘉言見之,郊倩亦見之矣。

    乃郊倩於叔和自道其重集者,明明見之,而偏要說是仲景語。

    謂仲景所以將汗吐下法分隸於春夏秋三時,而獨不言冬者,明乎傷寒非止冬令之病,《傷寒論》非止為冬令傷寒設。

    夫其不止為冬令傷寒設者,謂其並春之溫、夏之熱而皆在論中也。

    叔和特於此下「春夏秋三時」數語,叔和之工於發明仲景者何如。

    餘獨怪郊倩之於叔和,固詆譭之不遺餘力,恨不墜諸淵而又下石焉者。

    而特於此抉出精義,乃反為叔和表章,亦若不遺餘力,如此不轉。

    幸其偏說是仲景之言,而叔和之不可磨滅者,乃因此而益顯乎!叔和而有知也,當亦啞然笑矣。

     論劉河間治溫全用仲景傷寒方 世謂仲景但知有傷寒,至守真始知有溫病。

    故疑仲景但用辛溫,守真始用苦寒。

    治傷寒則用仲景之桂、麻,治溫病則用守真之膏、黃,一若仲景方但有桂、麻,而膏、黃則始於守真者。

    其言悖甚,然亦有所本也。

    王安道《溯洄集》:傷寒者,表有寒邪,非辛溫不足以散之,此仲景桂枝、麻黃湯之所以必用也;溫病熱病,無寒在表,非辛涼苦寒或酸苦之物不足以解之,此仲景桂枝、麻黃湯所以不可用,而後人所制防風通聖散之類所以可用也。

    異哉!安道其謂治寒用辛甘溫,治溫用辛涼苦寒酸苦者,下藥絕不少混,其說自可為經。

    然於辛甘溫則曰仲景,而於辛寒酸苦則不曰仲景,必曰後人,是豈仲景之葛根非辛涼乎?仲景之芩也,連也,膏、黃、芍藥也,非寒涼酸苦乎?此真餘所謂但見論中有桂、麻、薑、附,不見論中有芩、連、膏、黃者。

    不意其即始於安道也。

    夫其所指為後人而有防風通聖方者,非守真乎?後人中,惟守真為能用仲景法,所以守真之升麻葛根湯,即仲景之葛根也。

    三已效方,即仲景之石膏也。

    三一承氣,即仲景之大黃也。

    天水、涼膈,即仲景之瀉心、豬苓也。

    若人參石膏一方,更與仲景人參白虎異名同法。

    惟其欲明溫熱,所以暢論傷寒。

    不然者,《河間六書》世皆知其舍寒而論溫矣。

    而何以論溫之書莫不稱《傷寒直格》《傷寒醫鑑》《傷寒標本》?書中論溫亦莫不曰傷寒煩躁,傷寒發狂,傷寒表裡俱熱?而凡所以治溫之方,皆從《傷寒論》脫化來耶。

    後人但說仲景有桂、麻法,其能知仲景有膏、黃法者,獨一守真耳。

    異哉!安道胡絕不見守真所用無一非傷寒方耶?種種迷罔,總由誤會傷寒二字而起。

    而前人之本知溫熱是傷寒者,又不能逆料後人之不解而預防之。

    所以於前人之論傷寒,不知其亦兼論溫。

    於前人之論溫,又不知其本稱傷寒。

    無怪其看得《傷寒論》中,絕無一治溫之方矣。

    至守真《醫鑑》一冊,借刻於馬元素者,則因朱奉議《活人書》將寒熱二字,釋作三陽是熱,三陰是寒,謂病一到三陰,皆為寒證,故特申仲景用寒之法,以闢翼中用溫之非。

    蓋守真固知仲景之能用溫,亦能用寒也。

    而豈與仲景有異同哉!謂餘不信,盍取河間書一讀之。

     《臨證指南·暑病門》「楊姓案」雲:仲景傷寒,先分六經。

    河間溫熱,須究三焦。

    夫河間治法,亦惟六經是言,而三焦兩字,始終不見於《六書》。

    初不解《指南》之何以有是語,久之而悟《指南》於西昌之論瘟認作河間之論溫。

    約略記得河間之書,人皆說是異於仲景者,故即不妨托之河間耳。

    觀此「先分」、「須究」等字,亦全不成句法,乃因託名大醫,人盡耳食,遂開吳鞠通上焦之弊。

    置六經於不問,不知《傷寒論》六經提綱,本不獨為傷寒設。

    廢《傷寒論》,則六經失傳。

    廢六經,則百病失傳。

    莫謂《指南》所言,無關大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