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文八
關燈
小
中
大
真中風論 附:痹痿厥
風、痹、痿、厥四病,《內經》各有專篇。
而風之為病也尤多。
《傷寒論》之中風,即今所謂傷風,如經言:風寒客於人,皮膚洩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者是也。
此與《金匱》: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脈微而數者不同。
《金匱》之言中經、中腑、中臟者,則經所謂風氣入通於肝,及所謂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風眩掉,皆屬於肝。
此則真中風也。
善解此證莫如河間。
河間謂此多由熱甚兼燥,而熱為主。
心火暴甚,腎不能制,則陽實而熱鬱,甚則心神昏冒,猝倒無知,皆以熱甚故也。
此河間主火之說也。
至東垣則以氣言,氣因火鬱也。
丹溪則以痰言,痰因火結也。
二子者,雖一主氣,一主痰,實皆主火,而亦皆為通論。
蓋人身無內風不招外風,無內火不起內風,風由於火,火又生風,風火交煽,風為標而火為本。
苟得內火之降,則內風熄。
苟得內風之定,則外風除。
然則欲去風於外者,安得不先去火於內耶?繆仲醇曰:休治風,休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
知其要矣。
喻嘉言宗之,制祛風至寶膏,用藥二十六味,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
方以清火為主,佐以祛風。
蓋清火以治病本,而祛風以治其標。
若陰已傷,加以和陰。
陳修園載諸《金匱·中風門》注,極表章之,皆所以治真中風也。
若夫《金匱·血痹虛勞門》中方,則專以治非風之證,斷非可以治真中風者。
自夫人以虛勞之病,概作中風,而不問張介賓之所謂非風。
又因介賓有非風之說,而從其說者,又將真中風之病概目之為非風。
想當介賓時,必以非風為辨。
而當今之世,則又必以非非風為辨。
果遇非風,自當從非風治。
若非非風,則仍當從風治。
而治風之要,尤在清火。
火之不降,風必不除。
《洄溪醫案》首章即是治風正軌。
凡病皆有兩端,焉得歸於一緻?而於此病,則既當辨其是非,尤當辨其非非。
庶真中風者,不盡死於非風之說也。
彼病之近於風者,又有痹。
痹病亦多由於熱,其風氣勝為行痹,風,陽邪也,本熱也。
濕氣勝為著痹,濕上甚為熱也。
寒氣勝為痛痹,寒閉而為熱也。
即喉痹亦多熱證,非虛證,皆非「血痹門」中之所謂虛勞者。
至於痿,則更為熱。
經屢言肺熱葉焦,而肝心脾腎之熱皆能緻之,非獨骨痿之生於大熱也。
經又謂治痿獨取陽明,石膏為陽明主藥,言取陽明,則所取之為石膏,不待言矣。
至於厥,則有寒厥,有熱厥。
其為寒厥固多,而熱厥亦不少。
餘所見除一二虛勞外,無非熱厥。
治皆從仲景厥應下之之法。
以餘所值為燥火之運,故人病多屬燥火。
若在寒濕濕寒運中,當不如是。
今之燥火尚有四十年,以後值寒濕六十年。
過此以往,又值風火火燥者百二十年。
他時運氣轉移,自有明者應運而生,餘則就今言今可矣。
釋飲 痰飲之名,始於仲景,詳見《金匱·第十二》。
篇中有二飲、四飲、五飲之別。
二飲者,曰留飲,曰伏飲。
僅以病之新久言之,留則留而不去,伏則伏而不出,無所關於治要也。
四飲者,懸飲、溢飲、支飲、痰飲。
懸,謂懸於一處,每聚脅下,故脅痛。
溢,謂溢於四旁,每漬肌膚,故膚腫。
支者,如木之有枝,或左或右,每易上逆,故胸膈喘滿而不得臥。
分言之,則飲有三。
合言之,則總為痰飲。
而亦不外乎留伏之理。
但水之稀者為飲,稠者為痰。
水得陰凝聚為飲,得陽煎熬成痰。
此則治有殊矣。
五飲者,水在肝,脅下支滿,故嚏則引痛。
水在心,築築然悸動,火與水為仇,故不欲飲。
水在脾,脾惡濕,故身重。
水在肺,吐涎沫,肺不得清肅,故渴欲飲。
水在腎,腎本為水臟,正不勝邪,故臍下悸,欲作奔豚。
此之謂五飲。
久而不愈,而或懸、或溢、或支之無定者,亦皆為留伏而已。
今夫人身之所貴者,水耳。
天一生水,有氣以為之母,有胃以為之海。
故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脾肺,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何病之有?及其水不通調,日積月累,轉為淤濁,而水飲成焉。
是故水飲之患,未有不起於胃上脘者。
但有一毫陽氣不到處,即為水之所伏留。
蓋陽得充足,則陰氣化為津液,以資灌溉,而奉生身。
陽失運行,則陰氣即化為水而成病。
從其初而言,則水停於胃,流於脅,泛於肌膚,逆於胸膈,此四飲所由來也。
從其既而言,則水由胃而上入陽分,漸及於心肺;下入陰分,漸及於脾肝;至腎而劇,此五飲所由來也。
病之初起,不外乎風寒外侵,肥甘內滯,氣機因而不利,往往畏風,畏寒,汗閉,溲閉,咳逆,倚息不得臥,甚則膚腫。
水為陰邪,故時而頭目眩暈
而風之為病也尤多。
《傷寒論》之中風,即今所謂傷風,如經言:風寒客於人,皮膚洩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者是也。
此與《金匱》: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脈微而數者不同。
《金匱》之言中經、中腑、中臟者,則經所謂風氣入通於肝,及所謂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風眩掉,皆屬於肝。
此則真中風也。
善解此證莫如河間。
河間謂此多由熱甚兼燥,而熱為主。
心火暴甚,腎不能制,則陽實而熱鬱,甚則心神昏冒,猝倒無知,皆以熱甚故也。
此河間主火之說也。
至東垣則以氣言,氣因火鬱也。
丹溪則以痰言,痰因火結也。
二子者,雖一主氣,一主痰,實皆主火,而亦皆為通論。
蓋人身無內風不招外風,無內火不起內風,風由於火,火又生風,風火交煽,風為標而火為本。
苟得內火之降,則內風熄。
苟得內風之定,則外風除。
然則欲去風於外者,安得不先去火於內耶?繆仲醇曰:休治風,休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
知其要矣。
喻嘉言宗之,制祛風至寶膏,用藥二十六味,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
方以清火為主,佐以祛風。
蓋清火以治病本,而祛風以治其標。
若陰已傷,加以和陰。
陳修園載諸《金匱·中風門》注,極表章之,皆所以治真中風也。
若夫《金匱·血痹虛勞門》中方,則專以治非風之證,斷非可以治真中風者。
自夫人以虛勞之病,概作中風,而不問張介賓之所謂非風。
又因介賓有非風之說,而從其說者,又將真中風之病概目之為非風。
想當介賓時,必以非風為辨。
而當今之世,則又必以非非風為辨。
果遇非風,自當從非風治。
若非非風,則仍當從風治。
而治風之要,尤在清火。
火之不降,風必不除。
《洄溪醫案》首章即是治風正軌。
凡病皆有兩端,焉得歸於一緻?而於此病,則既當辨其是非,尤當辨其非非。
庶真中風者,不盡死於非風之說也。
彼病之近於風者,又有痹。
痹病亦多由於熱,其風氣勝為行痹,風,陽邪也,本熱也。
濕氣勝為著痹,濕上甚為熱也。
寒氣勝為痛痹,寒閉而為熱也。
即喉痹亦多熱證,非虛證,皆非「血痹門」中之所謂虛勞者。
至於痿,則更為熱。
經屢言肺熱葉焦,而肝心脾腎之熱皆能緻之,非獨骨痿之生於大熱也。
經又謂治痿獨取陽明,石膏為陽明主藥,言取陽明,則所取之為石膏,不待言矣。
至於厥,則有寒厥,有熱厥。
其為寒厥固多,而熱厥亦不少。
餘所見除一二虛勞外,無非熱厥。
治皆從仲景厥應下之之法。
以餘所值為燥火之運,故人病多屬燥火。
若在寒濕濕寒運中,當不如是。
今之燥火尚有四十年,以後值寒濕六十年。
過此以往,又值風火火燥者百二十年。
他時運氣轉移,自有明者應運而生,餘則就今言今可矣。
釋飲 痰飲之名,始於仲景,詳見《金匱·第十二》。
篇中有二飲、四飲、五飲之別。
二飲者,曰留飲,曰伏飲。
僅以病之新久言之,留則留而不去,伏則伏而不出,無所關於治要也。
四飲者,懸飲、溢飲、支飲、痰飲。
懸,謂懸於一處,每聚脅下,故脅痛。
溢,謂溢於四旁,每漬肌膚,故膚腫。
支者,如木之有枝,或左或右,每易上逆,故胸膈喘滿而不得臥。
分言之,則飲有三。
合言之,則總為痰飲。
而亦不外乎留伏之理。
但水之稀者為飲,稠者為痰。
水得陰凝聚為飲,得陽煎熬成痰。
此則治有殊矣。
五飲者,水在肝,脅下支滿,故嚏則引痛。
水在心,築築然悸動,火與水為仇,故不欲飲。
水在脾,脾惡濕,故身重。
水在肺,吐涎沫,肺不得清肅,故渴欲飲。
水在腎,腎本為水臟,正不勝邪,故臍下悸,欲作奔豚。
此之謂五飲。
久而不愈,而或懸、或溢、或支之無定者,亦皆為留伏而已。
今夫人身之所貴者,水耳。
天一生水,有氣以為之母,有胃以為之海。
故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脾肺,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何病之有?及其水不通調,日積月累,轉為淤濁,而水飲成焉。
是故水飲之患,未有不起於胃上脘者。
但有一毫陽氣不到處,即為水之所伏留。
蓋陽得充足,則陰氣化為津液,以資灌溉,而奉生身。
陽失運行,則陰氣即化為水而成病。
從其初而言,則水停於胃,流於脅,泛於肌膚,逆於胸膈,此四飲所由來也。
從其既而言,則水由胃而上入陽分,漸及於心肺;下入陰分,漸及於脾肝;至腎而劇,此五飲所由來也。
病之初起,不外乎風寒外侵,肥甘內滯,氣機因而不利,往往畏風,畏寒,汗閉,溲閉,咳逆,倚息不得臥,甚則膚腫。
水為陰邪,故時而頭目眩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