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文八

關燈
,是水邪怫鬱,陽氣不上升,非痰火濕熱之謂也。

    時而口乾舌燥,是水邪阻遏津液不上潮,非陰虛火旺之謂也。

    且水飲之脈必弦,或雙弦,或單絃。

    其弦之見於右關者,象類數,亦非數,則為熱也。

    其舌必光滑而不立苔,此則沮洳之地其草不生,亦非陰虛內熱之所謂。

    光如鏡面者,也於此求治,或開鬼門,或潔淨府,總宜以導痰滌飲為事。

    隨證酌加他藥,而不可遽補。

    雖在高年,亦必先通後補。

    即補亦惟參、朮、薑、附是宜。

    若洋參、石斛之養胃,生熟二地之滋陰,麥冬、阿膠之保肺,兜鈴、蛤殼之清金,貝母、栝蔞輩之滑痰潤燥,則皆宜於他人之火燥,適相反於此。

    人之水寒患者,固不能以病湊也。

    總而言之,振胃陽以逐寒水,宜汗則汗,宜利則利。

    即使久咳肺虛,終是水寒在胃,故雖行補劑,亦惟壯氣以通陽,不可益陰而助病。

    仲景小青龍湯及理中湯、真武湯輩,皆水飲正治之方也。

    今不言飲證,廢此數方而反有所謂陰虛痰飲者,夫痰飲為陰盛之病,乃以陰盛而謂為陰虛,則其用藥為何如哉? 飲證平時服枳朮丸法: 《金匱》枳朮湯,用枳實七枚,術二兩。

    今從張潔古法,改湯為丸。

    將二味研末,攪令勻,另用鍋巴焦、青荷葉煮湯糊丸,如桐子大。

    次第作為三料。

    第一料用枳四兩,術二兩。

    第二料用枳、術各三兩。

    第三料用術四兩,枳二兩。

    每日食遠後吞服三錢。

    冬月用淡薑湯,夏月用藿香湯送。

    久之,自然有效。

     按:《金匱》君枳臣術,湯以蕩之。

    枳多術少,以瀉為主。

    易水君術臣枳,丸以緩之。

    術多枳少,以補為主。

    至於宜瀉宜補,多寡久暫之間,則孰君孰臣?有此三料,病人可自為轉換也。

    此方主治甚多,而治心下堅大、邊如旋盤者尤驗。

     宿飲除根服控涎丹法 此陳無擇三因法也。

    用甘遂、大戟、白芥子等分,末之,糊丸,如桐子大。

    臨臥,薑湯服五七丸至十丸。

    痰盛者,量加之。

     凡甘遂若幹,用甘草四分之一煎湯,浸三日。

    湯黑去湯,再換清水。

    日浸日淘,每日換水數次。

    三日後,去心,再淘再浸,以盆中水無殊色為度。

    取出瀝乾。

    麵裹如團,煨至麵糰色黃,去面,曬乾。

    大戟去旁枝,水浸透,去皮骨,切曬。

    白芥子微炒。

    共為末,成丸聽用。

     按:甘遂能行經隧之水,大戟能洩臟腑之濕,白芥子能搜皮裡膜外之痰。

    主治甚多,而背寒如掌大一塊者,非此不能去之。

     釋燥 《內經》病機十九條獨不言燥。

    喻嘉言作《秋燥論》,初謂十九條內「諸氣膹郁」、「諸痿喘嘔」皆指燥言。

    繼又似乎十九條內自有「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十二字,則將於經文十九條去何條而入此條乎?餘初譏其杜撰,繼乃知此十二字為劉河間《傷寒直格》中語。

    嘉言以其句似《素問》,故即以為是《內經》。

    其燥之一證,有由風來者。

    則十九條內「諸暴強直,皆屬於風」是也。

    有由濕來者,則十九條內「諸痙項強,皆屬於濕」是也。

    風為陽邪,久必化燥。

    濕為陰邪,久亦化燥。

    並且寒亦化燥,熱亦化燥。

    燥必由他病轉屬,非必有一起即燥之證。

    《內經》所以不言燥者,正令人於他證中求而得之。

    由是而證以經文及《傷寒論》各病,則凡六經皆有燥證。

    嘉言所制清燥救肺湯一方,獨指肺金而言,斷不足以概之。

    如人病頭項強直,項背強????,脊強而厥,腰似折,膕如結,髀不可以屈,則太陽之燥證也。

    頭面動搖,缺盆扭痛,卒口噤,齘齒,腳攣急,臥不著席,輕亦口乾舌苦,則陽明之燥證也。

    口眼喎斜,手足牽引,兩肋拘急,半身不遂,則少陽之燥證也。

    又若腹痛吐利,胸內拘急者,則太陰之燥證。

    惡寒倦臥,尻以代踵,脊以代頭,俯而不能仰者,則少陰之燥證。

    睪丸上升,宗筋下墜,少腹裡急,陰中拘攣,膝脛逆冷者,則厥陰之燥證。

    燥必血虛而筋急,仲景謂之為痙。

    所以治風用葛根,不獨以辛散祛風,發汗太過。

    治濕用栝蔞、茵陳蒿,不獨以香燥逐濕,耗竭肝陰,意有在也。

    風濕之外,凡大筋軟短,小筋馳長,以及身體煩疼,骨節掣痛不能轉側等證,多因於寒熱之久,亦可在十九條內。

    屬寒屬熱,各證求之。

    若以言乎六經之燥,則惟陽明一條最為重候。

    蓋以肺固屬金,而手、足陽明之胃、大腸正屬燥金,為六氣之一。

    而可獨指肺金為燥哉?嘉言惟不識十九條之皆可以求燥證,故不知十九條之所以無燥證耳。

    至補出秋燥一層,自有卓見,不可沒也。

     清燥救肺湯,惟人參七分、石膏二錢五分尚允。

    甘草一錢、桑葉三錢太重。

    其麻仁一錢、杏仁七分、再加炒黃阿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