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文七
關燈
小
中
大
逸病解
自逸病之不講,而世但知有勞病,不知有逸病。
然而逸之為病,正不小也。
劉河間《傷寒直格》列有「八邪」。
稽其目,曰外有風寒暑濕,內有飢飽勞逸。
逸,乃逸豫、安逸,所生病與勞相反。
經雲:勞者溫之,逸者行之。
行謂使氣運行也。
則《內經》本有逸病,且有治法。
乃後人引河間語,每作「風寒暑濕、飢飽勞役」。
夫河間以「內外八邪」標題,既曰八邪,當有八病。
故以飽與飢對,逸與勞對。
若作勞役,則隻有七邪矣。
此《內經》所以謂勞則宜從溫養,逸則利於運行。
早將勞與逸截分兩病也。
張子和雲:飢飽勞逸,人之四氣。
陳無擇雲:瘧備三因,飢飽勞逸。
二子並能言之審其病之為逸,便須用行濕健脾、導滯理氣之法。
凡人閒暇則病,小勞轉健。
有事則病反卻,即病亦若可忘者。
又有食後反倦,臥起反疲者,皆逸病也。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其故安在?華元化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
動則穀氣易消,血脈流利,病不能生。
否則五禽之戲,熊經鴟顧,何以可求難老也?許鶴巢中翰聞餘言而韙之,且雲枚乘《七發》所以能愈楚太子者,其即此病也。
夫語足解頤,而餘亦因此益悟仲景理中之旨。
夫逸之病,脾病也。
脾為太陰,為陰中之至陰。
中者,陰也。
故仲景之理中湯,即仲景之理陰法。
以白朮為君,乾薑為臣,參、草為佐。
此則真理陰也。
自張介賓不識「陰」字,以陰為血,必用熟地理陰,一若重用熟地多至八兩,而血即可補足者,緻靈胎有「熟地入肚,立化為血」之譏。
其於仲景溫藥理陰之法相去幾何耶!王公大人以久逸之體,待漏入朝,亦若同於風霜勞頓,而多享上壽者,正賴有此小勞以治其逸。
況每日五更,獨得乾坤清氣為多哉。
因此又悟李東垣升陽散火之方,不用陽藥,又不用陰藥之妙,則以其人另是陽為陰遏之病,不是陽虛,亦不是陰虛也,此即河間逸病也。
亦即經所謂:逸者,當行也。
逸病夫傳,而陽為陰遏之病亦失傳。
行之之法失傳,而升之散之之法亦失傳。
餘特為表而出之,作逸病解。
煙漏說 自張潔古有「古方今病不相能」之說,人遂謂今病非古方能治。
然今人萬病,皆古人所已言,未聞別有古人不知之病也。
若今所有煙漏一證,則真是今病而為古人所未知,即為古人所未言。
向聞煙客多腸燥,往往大便乾結為脾約。
而何以有煙漏?蓋所稱煙漏者,即下利也,即滯下也,亦即俗所謂痢疾也。
人於傷寒之下利,且以漏底為名。
況今以腸燥之人而忽有利,得不稱為漏乎?至一加以漏之名,則既名漏,自當塞乃愈。
塞而愈漏者,何也?以其本非漏也,以其本是滯下,故以塞者滯之而更滯也。
或因傷於飲食,或以感夫暑熱,或以濕多而成五洩,皆足以緻滯下。
其病多見於春夏秋之交,煙客病,即非煙客亦病,特煙客臥多行少,其氣更易滯耳。
或曰:然則煙漏一證,將何法以治之?餘曰:此必不視為煙客,不名之為煙漏,仍從滯下正法,以通為止,則漏自止。
人既曰漏,亦不必定以非漏爭也,但須知此漏之必得通而止,則正所以治漏,亦即所以治煙漏也。
吾見滯下之以名為漏底,而卒至不起者,皆害於不為之通,故並於此發之。
煙漏之所以然者如是,是當推本於煙,為煙客籌調理之法。
人身臟為陰,腑為陽,一呼一吸以奉生身。
及其病也,在腑為輕,在臟為重。
一臟受病為輕,五臟皆病為重。
人固罕有一病而涉五臟者,有之,自煙客始。
夫人咽喉二竅,喉主氣息,即氣管也。
咽主飲食,即食管也。
喉系通於肺,呼吸出入,下通心脾肝腎,為氣息之道路。
咽系通於胃,水穀皆由此入,為飲食之道路。
飲食下咽,熟軟生硬皆能容受而停留胃中,其精微上輸脾肺,其糟粕下入大小腸。
人之以飲食傷而為病者,在腑而不及臟。
若氣管清淨之地,不能容受些許有形之物。
而惟煙之入也,有氣無形,隨其人之本氣相為呼吸。
其呼也,上出於心肺。
其吸也,下入於腎肝。
而位乎其中,以司呼吸之出入者則於脾。
人之有脾也,本藉胃中水穀氣以生以化。
今煙氣徑達脾中,較之飲食之入必由胃而後及脾者,其行倍速。
是以煙才入喉,頃刻周流充達。
對時不舉,失煙氣之充周,猶之過時不食,失穀氣之榮養。
其體倦,脾為病也。
涕,肺為病也。
汗,心為病也。
淚,肝為病也。
腸燥,腎為病也。
至其為引,必對時而作者,脾主信,脾之為病最先也。
故五臟俱病,而脾尤甚焉。
平時調理,自當以健脾為主,兼補兼行,旁及四臟。
昔林文忠公方,深合乎仲景理陰之治,此即治煙良法,一建中而五臟俱安者也。
至於病名煙漏,實即滯下,則仍是腑病,不是臟病,不可不治其腑。
此病真是今病,真古人所未知。
然而藥則仍是古人之藥也。
然而逸之為病,正不小也。
劉河間《傷寒直格》列有「八邪」。
稽其目,曰外有風寒暑濕,內有飢飽勞逸。
逸,乃逸豫、安逸,所生病與勞相反。
經雲:勞者溫之,逸者行之。
行謂使氣運行也。
則《內經》本有逸病,且有治法。
乃後人引河間語,每作「風寒暑濕、飢飽勞役」。
夫河間以「內外八邪」標題,既曰八邪,當有八病。
故以飽與飢對,逸與勞對。
若作勞役,則隻有七邪矣。
此《內經》所以謂勞則宜從溫養,逸則利於運行。
早將勞與逸截分兩病也。
張子和雲:飢飽勞逸,人之四氣。
陳無擇雲:瘧備三因,飢飽勞逸。
二子並能言之審其病之為逸,便須用行濕健脾、導滯理氣之法。
凡人閒暇則病,小勞轉健。
有事則病反卻,即病亦若可忘者。
又有食後反倦,臥起反疲者,皆逸病也。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其故安在?華元化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
動則穀氣易消,血脈流利,病不能生。
否則五禽之戲,熊經鴟顧,何以可求難老也?許鶴巢中翰聞餘言而韙之,且雲枚乘《七發》所以能愈楚太子者,其即此病也。
夫語足解頤,而餘亦因此益悟仲景理中之旨。
夫逸之病,脾病也。
脾為太陰,為陰中之至陰。
中者,陰也。
故仲景之理中湯,即仲景之理陰法。
以白朮為君,乾薑為臣,參、草為佐。
此則真理陰也。
自張介賓不識「陰」字,以陰為血,必用熟地理陰,一若重用熟地多至八兩,而血即可補足者,緻靈胎有「熟地入肚,立化為血」之譏。
其於仲景溫藥理陰之法相去幾何耶!王公大人以久逸之體,待漏入朝,亦若同於風霜勞頓,而多享上壽者,正賴有此小勞以治其逸。
況每日五更,獨得乾坤清氣為多哉。
因此又悟李東垣升陽散火之方,不用陽藥,又不用陰藥之妙,則以其人另是陽為陰遏之病,不是陽虛,亦不是陰虛也,此即河間逸病也。
亦即經所謂:逸者,當行也。
逸病夫傳,而陽為陰遏之病亦失傳。
行之之法失傳,而升之散之之法亦失傳。
餘特為表而出之,作逸病解。
煙漏說 自張潔古有「古方今病不相能」之說,人遂謂今病非古方能治。
然今人萬病,皆古人所已言,未聞別有古人不知之病也。
若今所有煙漏一證,則真是今病而為古人所未知,即為古人所未言。
向聞煙客多腸燥,往往大便乾結為脾約。
而何以有煙漏?蓋所稱煙漏者,即下利也,即滯下也,亦即俗所謂痢疾也。
人於傷寒之下利,且以漏底為名。
況今以腸燥之人而忽有利,得不稱為漏乎?至一加以漏之名,則既名漏,自當塞乃愈。
塞而愈漏者,何也?以其本非漏也,以其本是滯下,故以塞者滯之而更滯也。
或因傷於飲食,或以感夫暑熱,或以濕多而成五洩,皆足以緻滯下。
其病多見於春夏秋之交,煙客病,即非煙客亦病,特煙客臥多行少,其氣更易滯耳。
或曰:然則煙漏一證,將何法以治之?餘曰:此必不視為煙客,不名之為煙漏,仍從滯下正法,以通為止,則漏自止。
人既曰漏,亦不必定以非漏爭也,但須知此漏之必得通而止,則正所以治漏,亦即所以治煙漏也。
吾見滯下之以名為漏底,而卒至不起者,皆害於不為之通,故並於此發之。
煙漏之所以然者如是,是當推本於煙,為煙客籌調理之法。
人身臟為陰,腑為陽,一呼一吸以奉生身。
及其病也,在腑為輕,在臟為重。
一臟受病為輕,五臟皆病為重。
人固罕有一病而涉五臟者,有之,自煙客始。
夫人咽喉二竅,喉主氣息,即氣管也。
咽主飲食,即食管也。
喉系通於肺,呼吸出入,下通心脾肝腎,為氣息之道路。
咽系通於胃,水穀皆由此入,為飲食之道路。
飲食下咽,熟軟生硬皆能容受而停留胃中,其精微上輸脾肺,其糟粕下入大小腸。
人之以飲食傷而為病者,在腑而不及臟。
若氣管清淨之地,不能容受些許有形之物。
而惟煙之入也,有氣無形,隨其人之本氣相為呼吸。
其呼也,上出於心肺。
其吸也,下入於腎肝。
而位乎其中,以司呼吸之出入者則於脾。
人之有脾也,本藉胃中水穀氣以生以化。
今煙氣徑達脾中,較之飲食之入必由胃而後及脾者,其行倍速。
是以煙才入喉,頃刻周流充達。
對時不舉,失煙氣之充周,猶之過時不食,失穀氣之榮養。
其體倦,脾為病也。
涕,肺為病也。
汗,心為病也。
淚,肝為病也。
腸燥,腎為病也。
至其為引,必對時而作者,脾主信,脾之為病最先也。
故五臟俱病,而脾尤甚焉。
平時調理,自當以健脾為主,兼補兼行,旁及四臟。
昔林文忠公方,深合乎仲景理陰之治,此即治煙良法,一建中而五臟俱安者也。
至於病名煙漏,實即滯下,則仍是腑病,不是臟病,不可不治其腑。
此病真是今病,真古人所未知。
然而藥則仍是古人之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