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文七

關燈


    倪涵初「瘧痢三方」,雖未賅括,大段不差。

    誠以瘧無截法,以發為截。

    痢無止法,以通為止。

    發,正所以截之也。

    通,正所以止之也。

    欲截欲止者,不可誤也。

    夏秋瘧、痢,尋常之病耳。

    此種淺語,本不當說,乃病家於暑瘧、暑痢亦無不以虛寒為詞,將腑病認作臟病,故亦不得不辨耳。

    餘嘗遇一月一作之瘧,三年不愈之痢,其故何耶?始不過以實作虛而已矣。

    若夫瘧之久而果為虛瘧,即用補中益氣湯仍恃升、柴。

    痢之久而果為虛痢,即用七味白朮散仍賴葛根。

    其理可知已。

    總之,因虛而死者,其死也遲而難。

    以實作虛者,其死也速而易。

    非真一名為虛,即可立於無過之地也。

    病家而不知也,尚何望哉。

     咳嗽論 經雲:十二經皆有咳,不獨肺也。

    但以肺為華蓋,其位最高,為諸氣出入之道路,故咳無不涉於肺耳。

    咳與嗽有別,其標皆因乎痰。

    有聲有痰者謂之嗽,有聲無痰者謂之咳。

    而痰與飲又有別,其本皆出於水。

    水之稠者為痰,水之稀者為飲。

    稠則嗽之即出,稀則非咳不出。

    且有咳而不出者,人遂謂為乾咳。

    共目為肺之燥,而不知其為脾之濕。

    非獨濕與幹相反,且並水飲兩字,從此亦不聞於世,而其所用藥無非滋潤之品。

    飲證得之,愈潤愈燥,遂成炎上之火。

    及其火既上炎,而煎熬津液,變為骨蒸。

    臥則喘作,動則汗出,痰氣腥穢,喉破失音,變為癰痿勞怯之狀,皆可預計。

    病至此,不可為矣。

    夫咳嗽初起,本為微疾。

    治之之法,皆在《金匱》篇中。

    《金匱》於咳嗽分作兩門,一在肺癰肺痿門,為第七。

    一在痰飲門,為第十二。

    同一咳嗽也,其所以必兩見者,豈無故哉。

    詳玩兩門方治,一主達表散壅,一主滌飲利氣,獨不於此時一用滋補。

    乃時人一見咳嗽,絕不用達表利氣法,而輒以兜鈴、蛤、殼、紫菀、款冬、阿膠、沙參、二冬、二地、龜闆、鱉甲之屬,凡與咳嗽為仇者,罔不畢集。

    猥雲:傷風不醒便成勞。

    未幾而果成勞病。

    是其所以成勞者,藥為之,非病為之也。

    及其既成勢,無可救。

    孰知勞之為病,本不能救於已成之後,而必使之不成於未勞之先乎。

    其何以使之不成?則有表宜散,有壅宜達,有飲宜滌,有氣宜利,及其有火則宜洩宜降。

    咳嗽雖久,萬無不止之理。

    即不然,而並不服藥,咳嗽亦能自止。

    此正不令成勞之大作用也。

    況既曰傷風,何以使之不醒?即不醒矣,何以任其不醒?即使久而失音,如古所謂「金空則鳴,金實無聲,金破碎亦無聲」者,亦當有別,仍不得但作破碎觀也。

    然而難矣。

     喘壅非即喘脫辨 天位乎上,地位乎下,人生其間,一氣所包舉而已。

    人在氣中,猶之魚在水中。

    魚不自知其在水,人亦不自知其在氣。

    氣即是風,人之氣息頃刻離風即死。

    《內經》言:風氣通於肝。

    是即生生不窮之氣也。

    凡所為陰氣、陽氣,衛氣、營氣、中氣、宗氣、水穀之氣,皆就吾身之氣之正者言之。

    凡所為熱氣、冷氣、陷下氣、逆上氣、升降不利之氣,皆就吾身之氣之病者言之。

    是氣也,呼則出,吸則入,得天地之清寧。

    其數常,出三而入一。

    人惟不知身內之氣全賴有身外之氣,故但知有身以內之氣,不知有身以外之氣耳。

    夫人一呼則氣出,所出者身以內之氣也。

    一吸則氣入,所入者非身以外之氣乎?無身以外之氣,則身以內之氣便不靈,而不相為用。

    故人死而氣絕者,外之氣不能入內之氣,但有出則氣絕不續,理有固然。

    人當無病之時,內氣外氣息息相通,時以新氣換陳氣,即以正氣敵邪氣。

    一遇外感內傷,則本氣即為之郁。

    所謂郁者,內氣不得通,則外氣不得入。

    但去其氣中之郁,則氣之不入者自入,即氣之不通者自通,而氣復其常,何病之有?一經滋補,始但阻滯乖忤,繼則周身壅閉,內氣愈不通,外氣愈不入。

    不通不入,其氣乃絕。

    吾見喘壅一證,往往胸高膈滿,掇肚擡肩。

    此時此際,有宜散表以通其氣者,有宜疏裡以通其氣者,有宜清熱逐寒以通其氣者,有宜消食導痰、行淤解結以通其氣者。

    不此之務,而將氣為邪壅之喘認作無氣以續之喘,謂之上氣不接下氣,視同少陰息高之證,抑之,遏之,降之,納之,轉壅轉補,轉補轉壅。

    旦夕之間,含補而死,良堪痛憫。

    故不憚作危苦之詞以告病家之欲明此理者。

     《說文》:喘,疾息也。

    疾息也者,本書「歂」。

    口氣引也。

    《廣雅》喘,息也。

    《釋名》:喘,湍也。

    湍,疾也。

    氣出人湍疾也。

    《史記·倉公傳》:令人喘逆,不能食。

    《難經》:喘咳。

    張世賢注:肺主氣。

    邪居肺,則氣不順而喘咳,此皆與《漢書·丙吉傳》「牛喘吐舌」、《王莽傳》「匈喘膚汗」同為氣逆不順而已。

    至於虛脫之喘,則必與他不治之證同時並作,方可慮其緻脫。

    奈何一見不順之氣,並無他不治證,而即以脫為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