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文四

關燈
?陽明之急下三條固急,少陰之急下三條尤急。

    此所以《本經》之於大黃,謂其有安和五臟之能也。

    若夫下之宜慎,固有不待言者。

    仲景許多斟酌,隻在屎未定硬之時。

    而益見屎已硬之不可不下矣。

     傷寒之於承氣,為燥屎也。

    而燥屎之甚者,或先有熱結旁流。

    病家每謂其已有所以下,而不審其結之尤甚。

    至溫熱病,則不盡燥結,又為膠閉,其急於待下則同。

    病家又因其所下如膠,以為不可再下。

    此以病本不是燥結。

    醫先不能言之,遂以啟病家之疑耳。

    若其為兩陽合病、三陽合病之自下利則皆協熱利也。

    又為葛根、柴胡與茶、連、柏之證,不在承氣之例,是皆當有分別。

    奈何一見下利,便雲土敗,輒議滋補耶? 少陽用小柴胡法 少陽何以為半表半裡也?太陽行身之後,為表。

    陽明行身之前,為裡。

    獨少陽行身之側,以為前後之樞機,故為半表半裡。

    又人身膈以上為陽、為表。

    膈以下為陰、為裡。

    惟少陽居中道,而介乎膈之間,故亦為半表半裡。

    少陽一經,聯絡於陰陽出入之所。

    出則連及太陽,入則連及太陰。

    所以雲半表者,對太陽之全表言。

    所以雲半裡者,對太陰之全裡言。

    而其證則何者為半表裡也?少陽主春,其氣半出地外,半在地中。

    人身之氣亦如之。

    是故發熱而惡寒者為表,一熱而不復惡寒者為裡。

    少陽則寒熱往來,寒為表,熱為裡也。

    而又有脅痛,耳聾在經之證,口苦,咽乾,目眩在腑之證。

    則又以寒熱,脅痛,耳聾為半表,而以口苦,咽乾,目眩為半裡。

    何也?兩脅不居身前後,而居側。

    兩耳寤則聞,寐則不聞,口、咽、目,開之則見,合之則不見。

    此數者不可謂之表,亦不可謂之裡,則謂之半表裡而已矣。

    三陽以少陽為樞,柴胡為轉樞之用,凡因樞之不轉而為病者,即在太陽如瘧病中亦用柴胡。

    《千金翼》有太陽用柴胡湯法,即太陽轉樞法也。

    此並不必為半表裡而亦用柴胡者。

    況往來寒熱,脅痛,耳聾,既為少陽必然之證。

    咳,悸,嘔,渴,更有少陽或然之證。

    且診其脈弦或弦數或弦遲,總之不離乎弦,而尚不能知其為柴胡證耶?世人既知柴胡一味為半表裡之藥,則見有此等證,便可放膽用之。

    何所疑而仍不敢用耶?況小柴胡一方,就本經言,柴胡但主半表,黃芩乃主半裡。

    就六經言,柴、芩但主半表,參、生草乃主半裡。

    獨指柴胡一味藥為可治半表裡證者,猶其識之淺焉者也。

     太陰陽明虛實辨 太陰、陽明,同居中土。

    太陰脾為陰道虛,陽明胃為陽道實。

    敦阜、卑監二土之虛實本不同也。

    至於病邪之來,傳變無定。

    今日而在陽明即為實,今日而入太陰即為虛。

    此非其人之病。

    有虛實而病,即以臟腑之虛實為虛實耳。

    故同一腹痛也,滿而時痛者屬脾。

    滿而大實痛者屬胃。

    在胃則宜大、小承氣,梔子厚樸枳實湯。

    在脾則宜理中、四逆、厚樸生薑半夏人參湯,間有用大黃、芍藥者。

    同一發黃也,其黃色之淤晦者屬脾,為陰黃。

    其黃色之鮮明者屬胃,為陽黃。

    治陽黃宜梔子柏皮湯、茵陳蒿湯。

    治陰黃宜理中湯、四逆湯,間有用麻黃、連翹者。

    同一格吐也,朝食暮吐為脾寒格,食入即吐為胃熱格。

    治熱格宜瀉心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治寒格宜附子理中湯、厚樸生薑半夏人參湯。

    病名則同,病本則異。

    在胃、在脾之證,相反如是。

    故在胃、在脾之治,亦相懸如是。

    何可混稱脾胃,而以治脾者治胃,以治胃者治脾哉?總之,胃屬陽,脾屬陰。

    胃為腑,脾為臟。

    胃司納,脾司輸。

    胃惡燥,脾惡濕。

    胃喜降,脾喜升。

    胃宜通,脾宜補。

    其所以不同之故,可以對待而觀,即可反觀而得。

    況胃病之脈必大,或浮而促。

    脾病之脈必弱,或沉而細。

    尤其不可強同者耶。

    再有肝木侮土之證,亦當以犯胃乘脾為辨。

    犯胃宜瀉,乘脾宜補。

    肝家之木旺同,而受其侮者之戊己二土,則虛實不同也。

    病因臟腑以為虛實,而補瀉隨之,知其意者蓋寡矣。

    若但知有臟,不知有腑,見土之病,動稱土敗,擯棄聖法,謂不可從。

    則豈仲景於已敗之土而用芩、連、硝、黃耶?此恐非仲景意矣。

     少陰咽痛吐利寒熱辨 少陰病,脈陰陽俱緊。

    反汗出者,法當咽痛,而復吐利,此以熱客於少陰之標。

    叔和「平脈法」所傳師說伏氣之病是也。

    先論咽痛,少陰之脈循喉嚨,在初得病二、三日為陽邪結於會厭。

    但用生草解毒,桔梗排膿,半夏、雞子發聲利咽足矣。

    若夫下利,胸滿,心煩而咽痛,為陰虛液不上蒸者,治宜育陰復液,則豬膚湯加蜜粉者是。

    下利,厥逆,面赤而咽痛,為陰盛格陽於上者,治宜驅陰復陽,則通脈四逆湯之加桔梗者是。

    是蓋以陰虛、陰盛皆可以緻咽痛,故有必從兩法而解者。

     再論吐利。

    飲食入口即吐,心下嗢嗢欲吐,復不能吐者,此胸中實,不可下,而可吐也。

    膈有寒飲而吐,且乾嘔者,此有水氣,不可吐,而可溫也。

    吐利交作,以手足不冷為吉。

    若吐且利而見厥逆,吐且利而見煩躁則兇。

    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