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文四

關燈
,得知、草、粳米而有白虎之名。

    二方並用石膏,一以洩陽邪,一以顧陰液也。

    病有表熱,有裡熱。

    表熱宜散即已,兼見裡熱必用青龍散之,早用白虎即為誤遏。

    裡熱宜清,即或尚有表熱,必用白虎清之,仍用青龍即為誤發。

    其間先後緩急絲毫不容假借。

    餘既明三級之說,可不再申二方之辨乎?夫二方之辨,且勿在同用石膏上看,先要在一用麻黃,一不用麻黃上看。

    論曰: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大青龍湯主之。

    蓋仲景一涉無汗,即用麻黃;一涉有汗,即不用麻黃。

    是大青龍雖專為煩躁設,實專為不汗出之煩躁設。

    故又曰:若脈微汗出者,不可服。

    以是知用青龍者,必為無汗之病。

    而有汗即不可用。

    何也?以其方雖有石膏,而仍主麻黃故也。

    若白虎之不用麻黃,則其吃緊處正在有汗矣。

    論曰: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陽明病,渴欲飲水,無表證者,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是白虎似專為煩渴設,實專為大汗而又煩渴設。

    故又曰:若脈浮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服。

    以是知用白虎者,必為有汗之病。

    而無汗即不可用。

    何也?以其方重在石膏,而不用麻黃故也。

    煩躁而無汗者,宜洩其陽邪,桂、麻不可少也,主治在青龍。

    煩渴而有汗者,宜顧其陰液,桂、麻可不用也,主治在白虎。

    汗多者,且於白虎中加人參。

    不從可知汗無點滴者,雖有石膏,不可不用麻黃以達之。

    汗已淋漓者,專重石膏,不可更用麻黃以竭之乎。

    是故青龍之治以無汗為準,白虎之治以有汗為準。

    此即先後緩急之次序,不可紊也。

    雖然二方固須辨麻黃之異,而二方亦須辨石膏之同。

    此又不獨在有汗、無汗上看。

    而又必兼在惡風、惡寒上看矣。

    「青龍湯禁」曰:惡風者不可服。

    「白虎湯禁」曰:惡寒者不可服。

    惡寒即其表不解之謂。

    餘以兩言斷之曰:發熱,無汗,不惡風,乃可用青龍之石膏。

    發熱,有汗,不惡寒,乃可用白虎之石膏。

    於是麻黃之異有可辨,石膏之同亦有可辨。

    而二方之無或差貸者,必可為臨證時一助也。

     青龍、白虎,以汗之有無及惡風惡寒為辨固已。

    然以有汗而論,白虎湯治陽明有汗,桂枝湯治太陽有汗。

    同是有汗也,何由知為太陽之汗而用桂枝?何由知為陽明之汗而用白虎?是則又須於有汗時,專在惡寒不惡寒上辨也。

    桂枝證之汗,既在太陽,必惡寒,以惡寒為太陽主證也。

    白虎證之汗既在陽明,必不惡寒,以不惡寒為陽明主證也。

    明其惡寒、不惡寒各為一經之主證,豈獨桂枝、白虎之各治一經者昭然若揭,即二經之分證不亦儘可推乎。

     石膏之為用也,僅一見於《本經》,而《湯液》失傳。

    伊尹宗《本經》而為湯液,仲景宗《湯液》而為《傷寒雜病論》。

    然則自有仲景,而石膏之用始顯。

    亦自有仲景,而石膏之類如芩、連、硝、黃、梔、柏者始顯。

    何以必曰仲景但知有寒不知有溫?但知用溫不知用寒乎?桂、麻、薑、附,仲景所以治風寒。

    膏、黃、芩、連,仲景所以治溫熱。

    然後知仲景方為用溫之祖,仲景方亦為用寒之祖。

    而況仲景之作《傷寒論》,專救當時烏、附辛熱之失,而特於辛溫外,更用此辛寒、苦寒、鹹寒之藥乎!程子曰: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隻是此等人,便是不會讀。

    餘於《傷寒論》亦雲。

     陽明腑用承氣法 仲景於陽邪入腑,勢將劫陰之際,既有急下之法,而又垂慎下之訓。

    蓋示人以陰之欲傷者,不可不下。

    即警人以陽之未實者,不可早下也。

    此中關鍵究在何處勘出?蓋必先問其汗出之多與不多,小便之利與不利,以驗邪熱之熾與不熾,即可知津液之傷與不傷。

    再問其臍腹之痛與不痛,矢氣之轉與不轉,而後可辨其燥屎之結與不結,以消息乎大下、微下之間。

    大約欲用承氣,所重在問。

    如上所說,即有不可不用下之勢。

    若見其熱已潮,而又大煩,大渴,昏沉,譫妄,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或則循衣摸床,撮空理線,或則揚手擲足,惡聞人聲,或則口噤齒齘齒,背反張,臥不著席,腳攣急。

    此時病入陽面則狂,病入陰面則厥,不急用大承氣下其燥屎,則陽實劫陰,津枯液涸,熱極生風,危在旦夕。

    胡世人於此杜撰一陰虛邪戀之名,又杜撰一養陰退陽之說,置承氣三方於不問,始則以豆卷、豆豉之不足發表者,耽擱三日。

    繼以生地、石斛、麥冬、元參之滋膩留邪者。

    又三日,而後犀角、珠、黃、至寶、紫雪之類,將未入心包之邪一舉而送人心包。

    迨心包洞開,燥屎仍在,陰之將竭,事不可為,終之以一服去五味之生脈散,或一服去薑、桂之復脈湯,此何意也?孰知前此之邪熱非承氣不能除,前此之津液非承氣不能保。

    《內經》雲:得後利則實者活。

    《千金方》雲:藥補五臟者,首推大黃。

    可見承氣三方專為此生死關頭而設。

    此時此際,豈能捨大黃,而別有所謂補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