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文二

關燈
傷寒有五論一 《傷寒論》之不明於世也久矣。

    昔人謂讀《傷寒論》當求其所以立法之意,餘謂讀《傷寒論》當先求所以命名之意。

    不審其論之何以名傷寒,則何怪人之不善用傷寒方哉。

    凡病之為風、為寒、為溫、為熱、為濕溫者,古皆謂之傷寒。

    乃人知風與寒為《傷寒論》中病,而於溫與熱謂不可用《傷寒論》中方。

    其意若曰,方既出於《傷寒論》自是治寒方,必非治溫法。

    豈有治溫而用治寒方者?於是一遇溫熱病無不力闢傷寒方,更無人知溫熱之病本隸於《傷寒論》中,而溫熱之方並不在《傷寒論》外者。

     仲景《傷寒論》自序雲: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

    則欲讀《傷寒論》必先於《素問》求之。

    《素問》曰: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又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

    又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寒甚則生熱也。

    又曰: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

    蓋《素問》之言熱,言病之既;仲景之言寒,言病之朔。

    比而觀之,自知寒之必化為熱,而溫之必本於寒。

    其反援《素問》以駁仲景者,固不足與議矣。

    然苟非證之以《難經》,尚不知仲景所以名論之故。

    《難經·五十八難》曰:傷寒有幾?答曰:傷寒有五。

    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

    傷寒者,病之總名也。

    下五者,病之分證也。

    傷寒為綱,其目則五:一曰中風,二曰傷寒,三曰濕溫,四曰熱病,五曰溫病。

    明說傷寒有五種焉。

    病既來自傷寒,是當從病之來路上立論,論即從病之來路上命名。

    故仲景《傷寒論》之傷寒字,即《難經》「傷寒有五」之傷寒字,非「二曰傷寒」之傷寒字也。

    仲景所以撰用《素問》《難經》者如此。

     明乎此,而以《傷寒論》中病一一按之。

    如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曰中風。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其病皆自傷寒來。

    其為方也。

    如桂枝、麻黃之辛溫者皆治之。

    如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為濕痹。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其病亦自傷寒來。

    其為方也,如葛根之辛涼,石膏之辛甘寒,黃芩、黃連、大黃之諸苦寒者皆治之,豈不以傷寒之為論固為諸傷寒病設,凡傷寒之若風、若寒、若溫、若熱、若濕溫五種,無不於論中列方,既用桂、麻治風寒,即以葛根輩治溫熱,分系其方於《傷寒論》中,而豈獨治五種內惡寒,體痛,嘔逆,脈緊之傷寒一種乎哉。

    慨自沿習之久,莫不以仲景傷寒有五之大綱,為專治「二曰傷寒」之一種,一若但見論中有桂枝、麻黃不見論中有膏、黃、芩、連者。

    夫膏、黃、芩、連豈治寒者哉!豈不是治溫治熱者哉!乃以論名傷寒即謂仲景不知溫熱,則論亦不名中風,何不並雲仲景不知中風乎。

     古人有言:不明五運六氣,檢遍方書何濟?是惟先識仲景所值氣運為風為火,宗族之病死於風、寒、溫、熱、濕溫之幾種者居多。

    當時習用崔文行神丹,君硃砂而臣烏、附,佐以半夏、人參、茯苓,使以射,罔名曰赤丸,以象朱烏七宿者。

    其人初病風寒,既不宜於附子;其人若病溫熱,更不宜於烏頭。

    乃於三日以內便用神丹,不識溫熱寒涼四法未可通用。

    所以仲景特用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北方元武,而獨不用南方之朱雀也。

    然而宋元以來,於《傷寒論》之但用三方竟無能舉其說者。

    宜莫不以《傷寒論》中方為用溫之祖,絕不知《傷寒論》中方亦為用寒之祖矣。

     夫仲景方為上古聖人相傳之方,所謂經方也。

    伊尹歿而仲景出,凡伊尹湯液之失傳者,膏、知之辛寒,硝、黃之鹹寒,芩、連、柏之苦寒,始與薑、附、桂之辛溫、辛熱各標見於傷寒之論,奈何人雲亦雲,習焉不察,不將《難經》「傷寒有五」之文求仲景《傷寒論》所以命名之意,而以為治風寒者可取諸論中,治溫熱者必求諸論外,故風寒之治得其法,而溫熱之治盡失其傳也。

    餘以秦越人發幾種之問作五種之對,乃知五種之傷寒並隸於傷寒之一論,則《傷寒論》者明是五種傷寒之總論,而溫熱之治即在其中。

    前人言之而未詳,猶待後人申之而大白也。

    快哉,餘讀仲景書如桶底脫矣。

     傷寒有五論二 王叔和搜採仲景舊論,錄其對病真方,以防世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