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文一

關燈
史家之贊孫思邈曰:夫人之身出必有處,處非得已,貴為世補。

    餘少問學鮮,經濟無補於世,退而求思邈之術,若有得焉。

    因取以名吾齋,而即以名吾書。

     補《後漢書·張機傳》 張機,字仲景,南郡涅陽人也。

    靈帝時舉孝廉。

    在家仁孝,以廉能稱。

    建安中,官至長沙太守,在郡亦有治跡。

    博通群書,潛樂道術,學醫於同郡張伯祖,盡得其傳。

    總角時,同郡何永稱之,許為良醫。

    果精經方,有《寒食散論》,解寒食散寒食藥者。

    世莫知焉,或言華佗,或曰仲景。

    考之於實,佗之精微,方類單省,而仲景有侯氏黑散、紫石英方,皆數種相出入,節度略同,然則寒食、草石二方出自仲景,非佗也。

    且佗之為治,或刳斷腸胃,滌洗五臟,不純任方也。

    仲景雖精不及於佗,至於審方物之候,論草木之宜,亦妙絕眾醫。

     昔神農嘗草而作《本經》,為開天明道之聖人。

    仲景、元化,起而述之。

    故仲景黃素,元化綠帙,並有名稱。

    而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

    既至京師為名醫,於當時稱上手。

    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半年而死。

    令服五石湯可免。

    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

    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

    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何輕命也。

    仲宣猶不信。

    後二十年果眉落,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

    美哉乎!仲景之能候色驗眉也。

     居嘗慷慨嘆曰:凡欲和湯合藥針灸之法,宜應精思。

    必通十二經脈,知三百六十孔穴,榮衛氣行,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

    古者上醫相色,色脈與形不得相失。

    黑乘赤者死,赤乘青者生。

    中醫聽聲,聲合五音。

    火聞水聲,煩悶幹驚。

    木聞金聲,恐畏相刑。

    脾者土也,生育萬物,回動四傍,太過則四肢不舉,不及則九竅不通。

    六識閉寒,猶如醉人,四季運轉,終而復始。

    下醫診脈,知病原由。

    流轉移動,四時逆順,相害相生,審知臟腑之微,此乃為妙也。

    又曰:欲療諸病,當先以湯盪滌五臟六腑,開通諸脈,治道陰陽,破散邪氣,潤澤枯朽,悅人皮膚,益人氣血。

    水能淨萬物,故用湯也。

    若四肢病久,風冷發動,次當用散。

    散能逐邪,風氣濕痹表裡移走居無常處者,散當平之。

    次當用丸。

    丸藥者,能逐風冷,破積聚,消諸堅癖,進飲食,調和榮衛。

    能參合而行之者,可為上工。

    故曰:醫者,意也。

    又曰:不須汗而強汗之者,出其津液,枯竭而死;須汗而不與汗之者,使諸毛孔閉塞,令人悶絕而死。

    不須下而強下之者,令人開腸洞洩,不禁而死;須下而不與下之者,令人心內懊憹,脹滿,煩亂,浮腫而死。

    不須灸而強與灸之者,令人火邪入腹,幹錯五臟,重加其煩而死。

    須灸而不與灸之者,令人冷結重凝,久而深固,氣上衝心,無地消散,病篤而死。

     以宗族二百餘口,死者三之二,傷寒居其七。

    乃引《陰陽大論》雲: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凜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

    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

    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

    其傷於四時之氣者,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

    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

    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冒寒冷所緻,非時行之氣也。

    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

    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又引《素問》黃帝曰: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

    及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

    五百餘言為傷寒日數部。

    著論二十二篇,證外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

    自序之,其辭曰:餘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

    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

    而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

    崇飾其末,而忽棄其本,欲華其外而悴其內。

    皮之不存,毛將安附?進不能愛人知物,退不能愛躬知己。

    卒然遇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後震慄。

    身居危地,濛濛昧昧,戇若遊魂。

    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

    齎百年之壽命,將至寶之重器,委付庸醫,恣其所措。

    咄嗟喑嗚!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涕泣。

    舉世昏迷,莫能覺悟。

    自育若是,夫何榮世之有哉!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殉物,危若冰谷,至於是也。

    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

    建安紀元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

    傷寒居其七。

    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

    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

    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

    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植萬類。

    人秉五常,以為五臟。

    經絡府輸,陰陽會通,元冥幽微,變化難極。

    《易》曰:非天下之至賾,其孰能與於此。

    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緻哉。

    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來,未之聞也。

    觀今之世,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

    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