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氏《胎產方案》卷三

關燈
湯 人參(三錢) 川芎(五分) 當歸(二錢,土炒) 乾地黃(一錢,炒焦) 白芍(二錢,酒炒) 申論瀉痢十方 產後瀉痢,氣血暴虛,必用生化湯加減。

    然緻病之由,雖系濕熱,多因食傷脾而起,故重申餘意,另立十方於後。

     一、產後瀉黃色,乃脾土真氣虛也。

    宜補中益氣湯加木香四分,煨肉蔻一枚,炮姜四錢。

     補中益氣湯(見卷一,胎前子滿門) 二、產後久瀉不止,元氣下陷,大便不禁,肛門如脫,宜服六君子湯加木香四分,煨肉蔻一枚,炮姜四分,升麻五分。

     六君子湯 陳皮(一錢) 半夏(二錢) 茯苓(三錢) 人參(三錢) 白朮(二錢) 甘草(一錢) 三、產後傷麵食,宜六君子湯加麥芽三錢;傷穀食,加神麯三錢(方見上條)。

     四、產後傷肉食,宜六君子湯加山楂(炒)、砂仁各五分,神麯一錢(炒)。

     五、產後胃氣虛弱,瀉痢完穀不化,宜六君子湯加木香三分,肉蔻一枚(煨)。

    (方見第二條) 六、產後瀉痢,脾虛四肢浮腫,宜六君子湯加五皮飲(六君子湯方見第二條),五皮飲(大腹皮一錢半 茯苓皮三錢 地骨皮三錢 五加皮三錢 陳橘皮三錢)。

     七、產後諸症兼嘔者,諸方俱宜加藿香一錢,痰多,加半夏八分(炒)。

     八、產後諸症兼小便短澀者,諸方俱宜加茯苓一錢,澤瀉五分,燈芯十二根,車前子一錢(炒研)。

     九、產後洩瀉不止,宜六君子湯加蓮子十粒,酸石榴皮一錢(六君子湯見本門第二條)。

     十、產後患赤痢,久而不愈者,香連丸二錢,人參二錢,煎湯送丸即愈。

    勿過用木香、薑汁之類,蓋血之一部見熱則行,寒則止。

    然下赤痢,紅即血者,宜香連丸。

    人參、地榆炭,煎湯送丸。

    以上諸方必須問其有塊痛否,無則宜之。

    若有塊痛,仍以生化湯為本。

     產後嘔逆 人之胃腑為五穀之海,水穀之精上輸肝肺,分布五臟,化為氣血,榮潤百骸。

    產後勞傷,脾胃正氣虧損,邪氣易乘,如入於脾胃,則氣逆嘔吐而食不下矣。

    若七日內嘔吐不止,全不納穀,血塊未除,治當消塊佐以溫藥,宜服安胃行血湯。

    若痛已除而嘔不止,不納穀者,宜服加減六物湯,及後溫中和胃飲。

    若嘔而氣血不足,食物不能如常,宜服補中和胃湯。

     安胃行血湯 藿香砂仁(炒研,各四分) 川芎(一錢) 當歸(四錢) 桃仁(十粒,炒去皮尖) 炮姜 甘草(炙,各五分) 人參(一錢) 生薑(三片,有汗勿用) 加減六物湯 白茯苓、人參、川芎(各一錢) 當歸、白扁豆(炒研,各二錢) 山藥(一錢五分,炒) 藿香(五分) 豆仁(即山豆根苗上子也,四分) 炮姜(四分) 陳皮(三分) 甘草(五分,炙) 生薑(三片) 嘔止去豆仁。

     溫中和胃飲 人參、茯苓(各一錢) 當歸、白扁豆(炒研,各二錢) 陳皮、藿香、甘草(炙)、丁香(公丁,各三分) 生薑(三片) 寒,原方加吳茱萸一錢,嘔止減丁香。

     補中和胃湯 人參 白朮(土炒)、白扁豆(炒研)、當歸(各二錢) 茯苓(一錢) 山藥(一錢五分,炒) 陳皮、炮薑、甘草(炙,各四分) 按:產後諸症以嘔逆為甚,急當用香砂六君子湯加制漢附子、吳茱萸、柿蒂;如不效加酒炒黃連、肉桂;若更不效,則必用二氣丹矣。

     香砂六君子湯 陳皮(五分) 半夏(一錢,炒) 人參(二錢) 白朮(一錢,土炒) 茯苓(二錢) 甘草(五分) 木香(五分) 砂仁(四分,炒研) 嘔逆甚急,上原方加漢附子、吳茱萸、柿蒂各一錢,如不效再加黃連(酒炒)肉桂各五分。

     二氣丹 水銀(三錢) 硫磺(三錢) 上二味同入鐵鍋內結成砂子,研細末不見銀星為度,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粒,加至四十九粒,皆公丁香,柿蒂各一錢,煎湯送丸。

    水銀得硫磺自化,呢逆霍亂皆可用之。

     產後霍亂 產後勞氣傷血,臟腑虛損,不能運化食物,及冷風相乘,以緻陰陽升降不順,清濁亂於腸胃,冷熱不調,邪正相搏,上吐下瀉,名曰「霍亂」。

    若塊痛未除,宜生化六合湯;塊痛已除,宜藿香和胃散。

     生化六合湯 陳皮(四分) 當歸(四錢) 川芎(二錢) 炮姜(四分) 炙甘草(四分) 茯苓(一錢) 砂仁(六分) 生薑(一片) 藿香和胃散 廣藿香(四分) 川樸(八分,姜炒) 陳皮、炮姜(各四分) 當歸 白朮(土炒,各三錢) 人參(一錢) 甘草(三分,炙) 生薑一片,若手足逆冷,原方加漢附子三分。

     產後膨脹 胎前素弱,產後又虧,胃難納穀,脾不健運。

    或因傷食而停滯,或因血虛而便閉。

    誤進消耗等藥,胃氣益損,滿悶益增,氣不升降,滋熱助積,鬱積之久遂成膨脹。

    治當審其誤用何物,如誤用耗氣藥,宜益氣湯;誤用消導藥,宜健脾湯;誤用攻下藥,宜養生化滯湯。

     益氣湯(古方) 人參白朮(土炒)、當歸(各三錢) 川芎、白芍(酒炒)(各八分) 紫蘇梗、甘草(炙,各五分) 茯苓(一錢五) 陳皮、厚樸(姜炒,各四分) 大腹皮(六分) 木香(二分,研末) 萊菔子(五分,炒研) 木通(五分) 健脾湯(古方) 人參、白朮(土炒)、全當歸、茯苓、白芍(酒炒)神麯(各一錢) 川芎(七分) 陳皮(四分) 甘草(炙) 砂仁(炒研,各五分) 大腹皮(五分) 食物傷胃,原方加麥芽五分; 冷物傷胃及冷物入腹作痛,原方加吳茱萸(鹽炒)一錢。

     養生化滯湯 人參(一錢五) 當歸(四錢) 川芎(二錢) 白芍(一錢,酒炒) 茯苓(一錢) 白朮(二錢) 桃仁(十粒,炒,去皮尖) 大腹皮(四分) 肉蓯蓉(一錢五,酒洗) 脹甚,原方白朮加倍,首三味減半。

     塊痛未除,原方送三消丸一錢(方見產後下,產後總三方第一方)。

    病劇者,須服至數十劑。

     按:產後脹症最為難治,如服前方未效,非大劑金匱腎氣湯不能去其病。

    若慮方內熟地黃之滯,則用薑汁、砂仁拌炒,桂附更當重用。

    再加椒目、蒲種殼、冬瓜子以利水化氣,或加浮萍草為引,以開鬼門,多服益善。

    俟脹消後則用六君子、八珍等湯調理,可以復原去根,此經驗已多,故附增之。

     金匱腎氣丸(古方)(乾地黃八兩山萸肉、山藥各四兩白茯苓、牡丹皮各三兩肉桂、制漢附子各一兩,共為末,蜜為丸) 六君子湯(古方)(二陳湯、四君子湯並用,即六君子湯也。

    陳皮、半夏、人參、白朮、茯苓、甘草) 八珍湯(古方)(四君子湯與四物湯並用,即八珍湯也。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川芎、地黃、白芍) 產後口渴或兼小便不利 凡產後口燥咽乾而渴,兼小便不利,由血枯而多汗,且勞倦傷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生化之氣不運,滲洩之令不行。

    是以上無津液流通,而有咽乾燥渴之症;下則膀胱閉滯,而有水道不通之候。

    治當助脾益肺,升降氣血,則氣血流行,陽升陰降,自然津生而便利矣。

    若認口渴為火盛,而用芩連知柏以降之;便澀為水滯,而用五苓等味以通之,非徒無益而反害之。

     梅村曰:「此論非常真切,小便由於氣化,氣足小便順,否則反是。

    書曰:「氣化則能出矣!」故補氣生津,實至言也。

    膀胱藏津液之所,真陽不足,元氣不升,則不出矣!是以補氣填精為上。

    」(書雲:「男女媾精,萬物化生,以此證之,男女各有精也。

    」宗嶽集註) 助脾益肺湯 人參 黃耆 麥冬(去心)、當歸(各二錢) 五味子(十粒) 升麻(四分) 茯苓(一錢五) 葛根(一錢) 甘草(四分,炙) 汗多,原方加酸棗仁二錢(炒研)、麻黃根一錢(炙)。

     大便不通,原方加肉蓯蓉二錢。

     小便不利而產母壯盛熱劇者,暫以原方加知母、滑石粉各一錢,便稍利則減。

    渴甚以生脈散代茶。

     生脈散(古方) 麥冬(去心,二錢) 五味子(一錢) 人參(三錢),水沖或水煎,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