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氏《胎產方案》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杏仁(去皮尖,十粒) 款冬花(炙,一錢) 桑白皮(炙,七分) 半夏(炒,八分) 知母(一錢)
如虛人痰盛,原方加竹瀝(一小盞),薑汁(三匙),甘草四分。
加味四物湯 熟地、當歸(各二錢) 川芎、蔞仁(炒研)、知母、訶子(炒,去核,各一錢) 桔梗、馬兜鈴(各四分) 款冬花(炙,六分) 參蘇飲(薛立齋) 此方治產後瘀血入肺,使之咳嗽喘急。
人參(三分) 蘇木(一分),溫服。
服後喘仍不止,原方加萊腋子一錢。
產後譫語 產後妄言妄見,由氣血兩虛而神魂無所依也。
輕則睡中呢喃,重則不睡妄言,或因痰客上焦,十二官各失其職,視聽言動皆有虛妄,誤認鬼邪,治法當論產期新久,塊痛有無以為緩急。
如塊痛者,宜服寧神生化湯;塊痛已除,宜服益榮安神湯。
寧神生化湯 柏子仁(炒研,一錢) 桃仁(炒去皮尖,十粒) 炮姜(五分) 酸棗仁(炒研) 川芎(各二錢) 甘草(炙,五分) 當歸(四錢) 大棗(去皮,二錢) 虛甚者,原方加人參二錢。
益榮安神湯 柏子仁(炒研)、酸棗仁(炒研)、茯神(各一錢) 當歸(二錢) 川芎(一錢) 橘紅(五分) 人參(一錢) 甘草(五分) 龍眼肉(八個) 竹茹(五分) 大棗(炒,二枚) 渴,原方加麥冬、五味子各一錢。
汗多,原方加黃耆三錢,人參倍用,麻黃根三錢。
痰多,原方加竹瀝、薑汁各一錢。
洩瀉,原方加茯苓,白朮(土炒)各一錢。
大便閉,原方加肉蓯蓉二錢,火麻仁三錢(研)。
產後怔忡驚悸 產後憂驚勞倦,去血過多,心中煩動不寧,謂之「怔忡」;如惕然而驚,心中怯怯若人捕之狀,謂之「驚悸」。
二症當調和脾胃,補養心血,使氣寧神足,氣舒心安。
以加減養榮湯,其病自愈,兼送安神丸益善。
加減養榮湯 人參、茯苓、白朮(土炒,各一錢) 甘草(炙)、陳皮(各五分) 當歸(二錢) 川芎(八分) 麥冬(去心)、酸棗仁(炒研)、遠志(去心,甘草水炒)、黃耆(炒,各一錢) 龍眼肉(八個) 生薑(三片) 虛煩,原方加柏子仁(炒研)一錢,丹參一錢五,竹茹三分。
痰多,原方加竹瀝、薑汁各五分。
安神丸 川黃連、乾地(紹酒人乳拌,蒸九次)、當歸(各二錢) 甘草(八分) 上搗為餅,曬乾再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服四十丸,用前方養榮湯送下。
產後忿怒 產後因忿怒,氣逆不舒,胸膈滿悶,血塊大痛,宜廣木香細末三分,用生化湯原方沖服,而塊自行矣。
若偏用香砂、枳實、烏藥之類以散氣行塊,則反使元氣耗損,而滿悶愈增。
如怒後即食,胃虛傷滯,當審所傷何物。
如傷肉食加砂仁、山楂;傷米食,加神麯、麥芽;傷冷物作痛,留滯腹脅,加肉桂、吳茱萸逐寒定痛。
慎勿服檳榔丸疏氣以消食。
宜健脾化氣飲。
生化湯(見本卷產後血崩門) 健脾化氣飲 人參 白朮(土炒)、當歸(各二錢) 川芎、炮薑、甘草(炙,各四分) 如塊痛未除,仍用生化湯送廣木香末三分,方再加肉桂(研末)八分更佳,以桂能平肝而利氣也。
產後傷食 產後形體勞倦,脾氣受傷,不宜多食厚味。
食之胃雖少納,脾轉運滯,以緻痞塞暖酸,治當溫補氣血,健脾助胃,養正兼消,並審所傷何物,佐以消導,斯脾氣復而運轉如常,滯物行而胃始納穀矣。
若消導過多,必緻絕谷難治,急以長生活命飲救之。
長生活命飲 人參二錢,水二碗煎八分,以饅頭燒焦(研末)三錢,調服。
如寒窘之人不能服參者,單用焦饅頭末水沖服之,或以白朮二錢,煎湯調服亦可,胃開即愈。
山藥主化湯 山藥(炒,一錢) 當歸(二錢) 炮薑、甘草(炙,各五分) 川芎(一錢) 完穀不化,原方加肉蔻(煨)一個。
塊痛,原方加桃仁(炒,去皮尖)十粒。
痛止而虛者,原方加人參、白朮(土炒)各一錢。
所傷何物,治如產後忿怒門及產後傷食門。
身熱禁用寒冷藥;痞滿禁用耗氣藥。
產後洩瀉 產後洩瀉,大率虛弱食積,土虛不能勝濕而然。
但惡露未除,脾胃又弱,難於消燥而用補也。
治法先服生化湯,一煎後即加茯苓一錢,以利小便。
俟血生化,然後議補、議消、議燥,使無滯澀虛滑之失。
若產畢即瀉者,宜蓮子生化湯。
若胎前久瀉,產後不止者,宜大參苓生化湯,從權以防虛脫。
若久瀉不止或脾瀉者,須服參朮蓮子飲百劑,甚至形脫眼花者,服丹溪救急方(「蓮」字「溪」字,嶽先嚴之諱也,嶽當不書,然古之先工雲:「臨文不諱,否則後之請者不曉」。
此家藏之本,不著明此意,恐子孫惑之。
凡嶽也之藥方上,皆以聯字代之)。
蓮子生化湯 蓮子(福建產者,去心炒,八分) 茯苓(一錢) 五訶子(炒,去核,八分) 桃仁(炒,去皮尖,十粒) 炮姜(五分) 當歸(土炒,一錢五) 川芎(一錢) 甘草(炙,五分) 生薑(一片) 水煎二劑。
如瀉不止,原方加人參三錢。
大參苓生化湯 人參(二錢) 茯苓(一錢) 五川芎(一錢) 當歸(土炒,二錢) 炮姜(五分) 甘草(炙,五分) 陳皮(一錢) 白朮(土炒,一錢五) 肉蔻(煨研)、訶子(炒,去核,各一錢) 蓮子(炒,去心,研,八分) 糯米(一撮) 寒瀉,原方加砂仁五分。
熱瀉,原方加黃連(薑汁炒)三分。
久瀉,原方加升麻三分。
水瀉,原方加蒼朮(炒)一錢。
瀉出肉食如敗卵及噫氣,原方加神麯、砂仁各八分,山楂、麥芽(各炒焦)各五分,肉蔻、公丁香各一分。
渴,原方加麥冬、五味子各五錢。
參朮蓮子飲 人參、白朮(土炒、各二錢) 茯苓(一錢) 當歸(一錢五) 白芍(酒炒,八分) 甘草(炙,五分) 陳皮、升麻(各三分) 山藥(炒,一錢) 蓮子(去心,炒研,十粒),生薑(一片)。
如腹痛,原方加乾薑五分。
丹溪救急方 人參(五錢) 白朮(土炒,三錢) 茯苓(三錢) 漢附子(制,一錢) 以上各方,虛渴者,均可加五味子二十粒(酒炒),麥曲粉(炒黃)二錢;虛脫者,暫加枯礬少許以澀之,然後再按症加減。
產後痢症 產後七日內患赤白痢疾,後重頻數最為難治,八日亦然。
欲調氣血而推蕩邪穢,又慮產後元氣虛,欲滋榮養氣而大補脾腎,又恐補住瘀邪,惟生化湯減炮姜,加陳皮、木香等味,善消惡露兼行痢疾,並行而不悖也。
再服加味香連丸,以俟一二日後,病勢稍減可保無虞。
若七日外,患褐色後重虛痢,則當加補無疑。
其產母稟厚,產期已過二十日,可於生化湯加芩連芍枳及加味香連之類,承氣等藥斷不可用。
若產母虛弱,雖及月餘,行積峻劑,切不宜用。
若產後陰虛,血痢日久愈甚,當用四物湯加人參矣。
陳皮生化湯 陳皮(五分) 木香(二分) 茯苓(一錢五) 川芎(二分) 當歸(四錢) 桃仁(炒,去皮尖,十粒) 血痢(一名紅痢,腹痛者,原方煎湯送香連丸三十粒。
) 加味香連丸 木香(二錢) 黃連(姜炒,三錢) 蓮子(去心,炒,五錢) 水打為丸,綠豆大。
連芩生化湯(又名黃連生化湯) 黃連(薑汁炒,研,六分) 黃芩(酒炒,四分) 白芍(酒炒,一錢) 枳殼(麩炒,五分) 川芎(一錢五) 茯苓(一錢) 木香(三分) 甘草(四分) 當歸(土炒,三錢) 病重者,加山楂(炒焦)一錢,人參二錢。
按:產後痢症不一,總以人參為主,歸芍次之。
兼有瘀未淨者,則兼以肉桂、益母草、黃連湯,重用人參自效,蓋桂益去瘀也。
如資稟薄痢症,輕者一日六七次,兼有糞色,亦能飲食。
重者空痛,一日夜數十次,不思飲食,睡臥不寧,非人參不能救也。
人參四物
加味四物湯 熟地、當歸(各二錢) 川芎、蔞仁(炒研)、知母、訶子(炒,去核,各一錢) 桔梗、馬兜鈴(各四分) 款冬花(炙,六分) 參蘇飲(薛立齋) 此方治產後瘀血入肺,使之咳嗽喘急。
人參(三分) 蘇木(一分),溫服。
服後喘仍不止,原方加萊腋子一錢。
產後譫語 產後妄言妄見,由氣血兩虛而神魂無所依也。
輕則睡中呢喃,重則不睡妄言,或因痰客上焦,十二官各失其職,視聽言動皆有虛妄,誤認鬼邪,治法當論產期新久,塊痛有無以為緩急。
如塊痛者,宜服寧神生化湯;塊痛已除,宜服益榮安神湯。
寧神生化湯 柏子仁(炒研,一錢) 桃仁(炒去皮尖,十粒) 炮姜(五分) 酸棗仁(炒研) 川芎(各二錢) 甘草(炙,五分) 當歸(四錢) 大棗(去皮,二錢) 虛甚者,原方加人參二錢。
益榮安神湯 柏子仁(炒研)、酸棗仁(炒研)、茯神(各一錢) 當歸(二錢) 川芎(一錢) 橘紅(五分) 人參(一錢) 甘草(五分) 龍眼肉(八個) 竹茹(五分) 大棗(炒,二枚) 渴,原方加麥冬、五味子各一錢。
汗多,原方加黃耆三錢,人參倍用,麻黃根三錢。
痰多,原方加竹瀝、薑汁各一錢。
洩瀉,原方加茯苓,白朮(土炒)各一錢。
大便閉,原方加肉蓯蓉二錢,火麻仁三錢(研)。
產後怔忡驚悸 產後憂驚勞倦,去血過多,心中煩動不寧,謂之「怔忡」;如惕然而驚,心中怯怯若人捕之狀,謂之「驚悸」。
二症當調和脾胃,補養心血,使氣寧神足,氣舒心安。
以加減養榮湯,其病自愈,兼送安神丸益善。
加減養榮湯 人參、茯苓、白朮(土炒,各一錢) 甘草(炙)、陳皮(各五分) 當歸(二錢) 川芎(八分) 麥冬(去心)、酸棗仁(炒研)、遠志(去心,甘草水炒)、黃耆(炒,各一錢) 龍眼肉(八個) 生薑(三片) 虛煩,原方加柏子仁(炒研)一錢,丹參一錢五,竹茹三分。
痰多,原方加竹瀝、薑汁各五分。
安神丸 川黃連、乾地(紹酒人乳拌,蒸九次)、當歸(各二錢) 甘草(八分) 上搗為餅,曬乾再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服四十丸,用前方養榮湯送下。
產後忿怒 產後因忿怒,氣逆不舒,胸膈滿悶,血塊大痛,宜廣木香細末三分,用生化湯原方沖服,而塊自行矣。
若偏用香砂、枳實、烏藥之類以散氣行塊,則反使元氣耗損,而滿悶愈增。
如怒後即食,胃虛傷滯,當審所傷何物。
如傷肉食加砂仁、山楂;傷米食,加神麯、麥芽;傷冷物作痛,留滯腹脅,加肉桂、吳茱萸逐寒定痛。
慎勿服檳榔丸疏氣以消食。
宜健脾化氣飲。
生化湯(見本卷產後血崩門) 健脾化氣飲 人參 白朮(土炒)、當歸(各二錢) 川芎、炮薑、甘草(炙,各四分) 如塊痛未除,仍用生化湯送廣木香末三分,方再加肉桂(研末)八分更佳,以桂能平肝而利氣也。
產後傷食 產後形體勞倦,脾氣受傷,不宜多食厚味。
食之胃雖少納,脾轉運滯,以緻痞塞暖酸,治當溫補氣血,健脾助胃,養正兼消,並審所傷何物,佐以消導,斯脾氣復而運轉如常,滯物行而胃始納穀矣。
若消導過多,必緻絕谷難治,急以長生活命飲救之。
長生活命飲 人參二錢,水二碗煎八分,以饅頭燒焦(研末)三錢,調服。
如寒窘之人不能服參者,單用焦饅頭末水沖服之,或以白朮二錢,煎湯調服亦可,胃開即愈。
山藥主化湯 山藥(炒,一錢) 當歸(二錢) 炮薑、甘草(炙,各五分) 川芎(一錢) 完穀不化,原方加肉蔻(煨)一個。
塊痛,原方加桃仁(炒,去皮尖)十粒。
痛止而虛者,原方加人參、白朮(土炒)各一錢。
所傷何物,治如產後忿怒門及產後傷食門。
身熱禁用寒冷藥;痞滿禁用耗氣藥。
產後洩瀉 產後洩瀉,大率虛弱食積,土虛不能勝濕而然。
但惡露未除,脾胃又弱,難於消燥而用補也。
治法先服生化湯,一煎後即加茯苓一錢,以利小便。
俟血生化,然後議補、議消、議燥,使無滯澀虛滑之失。
若產畢即瀉者,宜蓮子生化湯。
若胎前久瀉,產後不止者,宜大參苓生化湯,從權以防虛脫。
若久瀉不止或脾瀉者,須服參朮蓮子飲百劑,甚至形脫眼花者,服丹溪救急方(「蓮」字「溪」字,嶽先嚴之諱也,嶽當不書,然古之先工雲:「臨文不諱,否則後之請者不曉」。
此家藏之本,不著明此意,恐子孫惑之。
凡嶽也之藥方上,皆以聯字代之)。
蓮子生化湯 蓮子(福建產者,去心炒,八分) 茯苓(一錢) 五訶子(炒,去核,八分) 桃仁(炒,去皮尖,十粒) 炮姜(五分) 當歸(土炒,一錢五) 川芎(一錢) 甘草(炙,五分) 生薑(一片) 水煎二劑。
如瀉不止,原方加人參三錢。
大參苓生化湯 人參(二錢) 茯苓(一錢) 五川芎(一錢) 當歸(土炒,二錢) 炮姜(五分) 甘草(炙,五分) 陳皮(一錢) 白朮(土炒,一錢五) 肉蔻(煨研)、訶子(炒,去核,各一錢) 蓮子(炒,去心,研,八分) 糯米(一撮) 寒瀉,原方加砂仁五分。
熱瀉,原方加黃連(薑汁炒)三分。
久瀉,原方加升麻三分。
水瀉,原方加蒼朮(炒)一錢。
瀉出肉食如敗卵及噫氣,原方加神麯、砂仁各八分,山楂、麥芽(各炒焦)各五分,肉蔻、公丁香各一分。
渴,原方加麥冬、五味子各五錢。
參朮蓮子飲 人參、白朮(土炒、各二錢) 茯苓(一錢) 當歸(一錢五) 白芍(酒炒,八分) 甘草(炙,五分) 陳皮、升麻(各三分) 山藥(炒,一錢) 蓮子(去心,炒研,十粒),生薑(一片)。
如腹痛,原方加乾薑五分。
丹溪救急方 人參(五錢) 白朮(土炒,三錢) 茯苓(三錢) 漢附子(制,一錢) 以上各方,虛渴者,均可加五味子二十粒(酒炒),麥曲粉(炒黃)二錢;虛脫者,暫加枯礬少許以澀之,然後再按症加減。
產後痢症 產後七日內患赤白痢疾,後重頻數最為難治,八日亦然。
欲調氣血而推蕩邪穢,又慮產後元氣虛,欲滋榮養氣而大補脾腎,又恐補住瘀邪,惟生化湯減炮姜,加陳皮、木香等味,善消惡露兼行痢疾,並行而不悖也。
再服加味香連丸,以俟一二日後,病勢稍減可保無虞。
若七日外,患褐色後重虛痢,則當加補無疑。
其產母稟厚,產期已過二十日,可於生化湯加芩連芍枳及加味香連之類,承氣等藥斷不可用。
若產母虛弱,雖及月餘,行積峻劑,切不宜用。
若產後陰虛,血痢日久愈甚,當用四物湯加人參矣。
陳皮生化湯 陳皮(五分) 木香(二分) 茯苓(一錢五) 川芎(二分) 當歸(四錢) 桃仁(炒,去皮尖,十粒) 血痢(一名紅痢,腹痛者,原方煎湯送香連丸三十粒。
) 加味香連丸 木香(二錢) 黃連(姜炒,三錢) 蓮子(去心,炒,五錢) 水打為丸,綠豆大。
連芩生化湯(又名黃連生化湯) 黃連(薑汁炒,研,六分) 黃芩(酒炒,四分) 白芍(酒炒,一錢) 枳殼(麩炒,五分) 川芎(一錢五) 茯苓(一錢) 木香(三分) 甘草(四分) 當歸(土炒,三錢) 病重者,加山楂(炒焦)一錢,人參二錢。
按:產後痢症不一,總以人參為主,歸芍次之。
兼有瘀未淨者,則兼以肉桂、益母草、黃連湯,重用人參自效,蓋桂益去瘀也。
如資稟薄痢症,輕者一日六七次,兼有糞色,亦能飲食。
重者空痛,一日夜數十次,不思飲食,睡臥不寧,非人參不能救也。
人參四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