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氏《胎產方案》卷三

關燈
香三錢(炒),黃檀香三錢,肉寇三錢(煨),陽起石三錢(煨),乾薑一錢,胡蘆巴三錢(炒),廣木香三錢(煨),白蔻三錢,川楝子五錢(炒),公丁香二錢,共為細末,水打為丸,如核桐子大,陰乾,用黑淨布袋裝入搖之,至光如銀亮為度,收藏。

    每用四十九粒或三十二粒,淡薑湯送下。

     按:此丹不拘中風痙症、痰鳴氣喘者,皆可服之。

     產後癱瘓症 凡產後癱瘓類風病者,皆因去血過多,元氣已損,氣血不能生新,以緻經絡不調,筋骨疼痛,甚至半身不遂,風廢床褥,經年不愈,手足麻木不仁,拘攣不知痛癢。

    若誤認為風症,妄用祛風散血燥烈等藥,多緻不救,治宜虎骨鹿茸丸及保安萬靈丹。

     虎骨鹿茸丸 虎脛骨一對(如不得,以虎骨膠三兩代之,或虎脊骨十四兩亦可) 鹿茸(一對,羊酥蒸炙,如不得,以鹿角膠四兩代之) 枸杞(三兩,小茴一兩,紹酒一兩拌炒) 菟絲餅(三兩) 巴朝天(三錢,去心酒炒) 蒺藜(二兩,酒炒) 補骨脂(一兩五,鹽水炒) 肉桂(一錢五) 陳皮(一兩) 威靈仙(一兩五) 防風(一兩) 川杜仲(三錢,鹽水炒斷絲) 淫羊藿(三兩,山羊油炙) 蠍子爪(三錢,酒洗淡炒) 當歸身(三錢,酒炒) 川萆薢(一兩) 鱉甲(二兩,醋炙) 鹿筋(一斤,如無之牛筋亦可,亦一斤)十八味,若用虎鹿二膠,先用砂鍋溶化入鹿筋以燉爛如泥為度,將彼十五味共研為末,江米一斤炒研末,煮稠糊,和飴糖三斤溶化,以上和勻,搗為稠泥,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錢,紹酒浸紅花,蘄艾少許煎水送下,忌生冷。

    若用虎骨、鹿茸,即將前十七味共為末,入筋泥與米糊,內和糖為丸。

     保安萬靈丹(古方) 又名筋骨風疼丸,此方治風寒百症,如左癱右瘓,筋骨疼痛等症。

     明天麻真、何首烏(各一兩) 蒼朮(八兩) 麻黃、川羌、芥穗、防風、細辛、川烏、草烏、川芎、金石斛、全蠍子、當歸、甘草(各一兩) 明雄黃(六錢) 共為末蜜丸三錢一丸,雄黃為衣,黃酒紅糖引,旦夕服用,以治外科,亦效如神。

     產後類瘧 產後寒熱往來,應期而發,此由氣血並竭。

    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晝輕夜重或日晡潮熱,一日二三度,其症雖似乎瘧,而發無常期,隻須四君生化湯倍加當歸,則身熱自退。

    即或應期而發,症與瘧同,亦必調和氣血為主,勿用芩連等治熱及常果檳楂等截瘧。

    如汗多加參耆,熱多倍用川芎、當歸。

    若產及一月,其人素虛而患瘧,用人參養胃湯並服人參白朮膏。

     四君生化湯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土炒) 茯苓(八分) 甘草(三分,炙) 當歸(二錢) 青皮(二分) 川芎(一錢) 廣藿香(八分) 烏梅(二枚) 渴,原方加麥冬一錢(去心),五味子三分。

     痰,原方加半夏八分(姜炒)、竹瀝、薑汁各五分。

     汗,原方加黃耆、酸棗仁各一錢(各炒)。

     傷米食,原方加神麯、麥芽各一錢(各炒)。

     傷肉食,原方加山楂、砂仁各五分(研)。

     人參蕎胃湯 人參、白朮(土炒)、當歸(各二錢) 茯苓、半夏(各八分,炒) 青皮(炒)、草果、甘草、藿香(各四分) 烏梅(二枚) 人參白朮膏 白朮(一斤,土炒) 人參(一兩) 水六碗煎,去其半取汁,如法再煎。

    如此三次,去渣,汁九碗,慢火熬至一碗,每日服半酒杯,滾白水沖服。

     產後疸症 黃疸症平人皆有,產後更甚,多緻不救。

    蓋甲乙木屬肝膽,乃東方資生之氣,膽屬足少陽,乃半表半裡之經。

    若外感風寒,內束經絡,醫治不善,寒濕入膽,久郁為熱,擾害清淨之腑,逼出膽汁,浸淫毛竅,化為黃色,甚至汗黃眼黃,便黃如金汁者,甚為費手。

    治宜加減陰疸湯。

    陽虧者加桂附;陰虛者加當歸身、熟地;微熱者加丹皮。

     茵陳清涼等藥,治濕溫黃疸之聖藥,然產後黃疸則忌之。

    產後黃疸名陰疸,發肝膽,故宜加減陰疸湯。

     加減陰疸湯 人參(二錢) 柴胡(一錢) 白芍(八分,酒炒) 甘草(八分,炙) 乾薑(一錢) 法半夏(一錢,研) 西黨參(三錢,姜炒),服至十劑,其症自愈。

     若寒家患此症,用此方者,以黃耆三錢(炒)代人參。

    陽疸即以清涼藥,如茵陳等藥治之,雜科諸書皆詳。

     產後汗出不止 產後汗出不止,由勞傷脾,驚傷心,怒傷肝。

    患此三者,不宜即加斂汗之藥,但令神寧則汗自止,且血塊作痛,耆朮未可遂加。

    凡產畢有汗,先服生化湯兩劑以消塊,繼服調衛止汗湯。

    若倦甚而和和然,汗出形色俱脫,乃亡陽汗脫也。

    難拘常法,從權以參耆調衛救急,待產母稍有精神,又減參耆以除塊痛。

    若汗多而陰竭陽微,以筋脈拘急,項強口噤、牙噤、發搐,類傷寒痙症者,慎勿作傷寒治,宜天麻生化湯隨症加減。

    汗雖有自汗、盜汗之分,治當兼理血分藥品,餘方但非產後盜汗所宜。

    若服參耆大劑,汗多不止及頭面汗出不止,腰足青色者死,不青色者生。

     調衛止汗湯 黃耆(炙) 麻黃根(炙) 全當歸(各一錢) 人參(五分) 防風(三分) 桂枝(三分) 甘草(五分,炙) 大棗(二枚) 汗多而渴,原方加麥冬一錢(去心),五味子五分。

     汗多亡津而小便不利,毋用利水等藥;產母多痰,毋用半夏、生薑,隻可原方加橘紅四分。

     從權參耆調衛湯 人參(三錢) 黃耆(一錢五,炙) 麻黃根(一錢五,炙) 當歸(二錢) 桂枝(五分) 汗少減,則加防風三分,大棗二枚(炒)。

     若汗出不止,真陽已衰,衛外之陽不固,方內當加漢附子酸棗仁(炒黑),白朮(土炒),壯力粉黃耆(炙)各二錢,重用為佳,亦酌量用之,以適宜為本。

     天麻生化湯 天麻(八分) 黃耆(一錢五) 川芎(三錢) 當歸(六錢) 甘草(五分,炙) 人參(三錢,虛人倍用) 荊芥(八分) 大棗(三枚,炒) 渴,原方加麥冬,五味子各五分。

     脈脫,原方加人參三錢,漢附子四分(制)。

     大便閉,原方加火麻仁三錢。

     痰,原方加竹瀝,薑汁各五分。

     忌蔥、韭辛熱食物。

     產後氣短髮喘 產後血脫勞傷過甚,氣無倚仗,呼吸止息,各違其常,氣出短促而喘,言語不相接續,是血脫氣虛之至。

    速煎小參苓生化湯二劑以救急,或服續氣養榮湯,再備醋韭瓶以防暈,毋疑參能助喘,不用及少用皆緻不救。

    惟一切降氣之藥禁用。

    若虛不受補,聞食即吐,胃氣將絕,不治之症也,如原方加訶子或可望生。

     小參苓生化湯 人參(二錢) 茯苓(一錢) 川芎(一錢) 當歸(三錢) 炮姜(五分) 甘草(五分,炙) 桃仁(三分,炒去皮尖) 汗多,原方加黃耆二錢(炙)。

     渴,原方加麥冬、五味子各五分。

     喘急不止,原方加訶子二錢(炒,去核)。

     胃虛不食,聞藥即嘔,見寒涼等物益吐,宜高麗參三錢,生薑三片,黃米一撮,煮湯飲之即安。

     以黨參一兩,江米四兩,生薑五片,煮食亦效。

     續氣養榮湯 人參(二錢) 黃耆(一錢) 炮姜(五分) 川芎(二錢) 當歸(四錢) 甘草(五分,炙) 熟地酸棗仁(砂研) 山藥(炒,各一錢) 陳皮(三分) 足冷,原方加漢附子三分。

     汗多,原方加麻黃根一錢(炙),浮小麥一撮(研炒)。

     渴,原方加麥冬,五味子各五分。

     大便閉,原方加肉蓯蓉、火麻仁各三錢。

     宗嶽曰:「先嚴昔治此症,喘哮不止,以原方減熟地、甘草、山藥,加訶子、款冬花各三錢,紫蘇子一錢(研)。

    」此處遺,今補之。

     產後咳嗽 產後旬日內,感冒風寒,咳嗽,鼻塞聲重,惡寒,併兼身熱頭疼,宜服加參寧肺湯,毋用麻黃以發汗;或喘及兩脅痛,毋用小柴胡湯以散邪;或患幹嗽有聲,痰少面赤,亦毋用涼藥以清火,惟有調理氣血為主。

    若半月幹嗽有聲而痰少者,可用加味四物湯治之。

     加參寧肺湯 人參(二錢) 當歸(三錢) 川芎(一錢) 桔梗(四分) 橘紅(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