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氏《胎產方案》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逆而厥氣上行。
經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
」逆氣上行,滿於經絡,則神氣浮越,去身而飄矣!苟非大補,焉能回陽而復神,必用仁壽生化湯倍人參,連進二劑,使氣血旺而神復厥止。
如渴,另用生脈散代茶,助津以滋臟燥。
雖有四肢厥冷、洩漏或類傷寒陰症,亦不可用四逆湯,必倍參生化佐以黑姜(即炮姜也),或加熟附一片,以回陽止逆則可已,足以行參耆之力矣。
仁壽生化湯 人參 川芎(各二錢) 當歸(四錢) 炮姜(四分) 桃仁(十粒,炒,去皮尖) 甘草(四分) 大棗(二枚,燒),水煎服。
如厥回,去人參,待塊痛除再加之,此治新產發厥。
生脈散(古方) 人參(四錢,或用黨參一兩) 五味子(二錢) 麥門冬(一錢,去心),代茶。
滋榮益氣復神湯 此方治產後發厥,但無塊痛者宜服。
人參、全當歸(各二錢) 麥門冬(去心) 焦白朮、川芎(各一錢) 熟地(二錢) 甘草(四錢,炙) 橘皮(三錢) 五味子(十粒) 如汗多,以原方加麻黃根一錢(炙),酸棗仁一錢(炒黑)。
有塊痛,減人參,加肉桂五分(研)。
大便閉,原方加肉蓯蓉、火麻仁(研)各二錢。
小便閉,原方加通草三分。
有痰,原方加竹瀝、薑汁、橘紅各四分,紹酒一杯。
手足口氣漸冷,原方加漢附子五分,人參倍用。
口渴服原方,間常以生脈散代茶(即前方)。
按:厥逆屬陽虛者居多,若無塊痛腹脹等症,純用參附加肉桂可也,有桂則瘀亦去矣,不可遲疑。
暈逆總論 大抵產後暈厥,皆由氣血兩竭,神將去而幾息,僅有一線生意耳。
若非大補,不能回將絕之元陽。
但暈在臨盆尤甚於厥,宜頻服生化湯。
先補血分之虧,可期塊化血旺,神清暈止。
如無汗脫、神倦氣虛等症,切勿遽加參耆。
或厥在分娩之後,氣血兩竭,宜用仁壽生化湯以復其神。
總之,治暈,問有塊痛,參朮未可驟進,問無塊痛,參朮地耆必須並用。
仁壽生化湯(見產後厥逆門) 產後血崩 產後血水大來,須看顏色之紅紫,形氣之虛實。
如顏色多紫,乃當去之敗血,勿以崩論。
若紅而色鮮,乃是驚傷而心不能生血,怒傷而肝不能藏血,勞傷而脾不能攝血,則當以崩治。
法以先服生化湯數劑,則行中有補,血自生旺矣!至若形脫氣虛或汗出不止,宜仁桂生化湯以益氣。
斯陽生則陰長而血乃旺,非棕炭等藥可治也。
如產後滿月外,患此崩症,宜五灰散,又宜升舉大補湯治之。
凡年老有積虛弱人患此崩者,均宜服此末二方也。
生化湯(見本卷產後血崩門) 仁桂生化湯 人參(三錢) 全當歸(四錢,炒) 川芎(三分) 荊芥(四分,炒黑) 桃仁(十粒,炒去皮尖) 肉桂(五分,研,二劑後去之) 酸棗仁(二錢,炒黑) 炙甘草(五分) 如汗多,原方加黃耆、人參各三錢。
渴,原方加麥門冬一錢、五味子五分。
瀉,原方加白茯苓、蓮子(去心炒)各二錢。
六脈俱伏或右手絕者,宜用生脈散倍加人參(見產後厥逆)。
痰多,仁桂生化湯原方加竹瀝、薑汁各一錢,紹酒一杯。
咳嗽,上原方加杏仁、知母、桔梗各一錢。
驚悸,原方加酸棗仁(炒黑)、柏子仁(炒,各研)各二錢。
久不進飲食,聞藥即吐,用人參一錢,水一杯煎焦,以煙氣薰之,即引開胃口。
鮮血來多不止,以仁桂生化湯加升麻、白芷各五錢。
如無汗脫等症而血崩者,宜服生化湯,原方加荊芥炭二錢(炒透黑),服之自安。
世言:芎歸活血,不可治崩,殊誤。
五灰散 荊芥(二錢,炒透存性) 棕皮(二錢,炒透存性) 地榆(三錢,炒透存性) 杜仲(四錢,炒透存性) 續斷(四錢) 黃芩(二錢五分,炒黑存性) 人發(五分,燒灰) 茯神(三錢,辰砂拌) 上方服後,血止即換潤補之方。
然過用主燥幹之疾,當以升舉大補湯潤之即可。
升舉大補湯 人參、白朮(土炒,各三錢) 川芎(一錢) 全當歸(一錢五分) 熟地(三錢) 黃耆(二錢,炙) 白芷(四分) 陳橘皮黃連(炒老研) 黃柏(炒,瀉者勿用) 羌活、防風(各四分) 升麻、甘草(各五分) 上方治產後,日久血崩不止,或如雞卵大塊,或去血如片,宜大補脾胃,升提氣血,少加鎮墜心火之藥,此方並治老少血崩等症。
如渴,原方加麥門冬(去心)、五味子各五分。
瀉,原方加蓮子一錢五分(去心炒)。
痰,原方加半夏二錢(姜炒)。
兼白帶,原方加蒼朮(炒)、半夏(姜炒)各一錢。
產後類傷寒三陰症 產後潮熱有汗,大便不通,毋專論為陽明症;口燥咽乾,毋專論為少陰症;腹滿嗌乾,大便秘結,毋專論為太陰症;又汗多譫語,毋專論腸胃有燥糞。
其諸症多由勞倦傷脾,運化稍遲,氣血枯竭所緻。
治宜養正通幽湯,勿執偏門,妄用承氣,緻沾唇莫救。
按:此論更當細玩,即書所謂,產後以大補氣血為主,雖有他症,以末治之之意,又即甘溫能除大熱之旨也。
養正通幽湯 蓯蓉(五錢) 廣橘皮(四分) 川芎(二錢五分) 甘草(五分,炙) 桃仁(五粒,炒去皮尖) 火麻仁(三錢,炒研) 諸症加減如前,惟汗出譫語便實,乃氣血兩虧,神衰,心主失守,急宜養榮安神,此方加茯苓、酸棗仁、柏子仁、人參、黃耆、白朮各一錢。
大便至十日燥結不通,肛門必有燥糞,用蜜煎人皂角末,或豬膽汁及枯鹽導之,勿用下藥洩瀉不止,或緻虛閉以成膨脹,為害不淺。
產訖第一須服生化湯數劑,必無血燥腸枯之症。
產後類傷寒三陽症 產後七日內,發熱、頭痛、惡寒,勿專論為太陽症;發熱、頭痛、脅疼,勿專論為少陽症,二症皆由氣血兩虧,陰陽不和而類外感,切不可用麻黃湯,以治太陽類症;用柴胡湯,以治少陽類症。
蓋脫血之餘又發汗,以重亡其陽,是使陰陽兩竭,禍不勝言。
即或症中真感傷寒,而橘仁生化湯內芎姜亦能散寒,且營衛調和,諸症自退。
橘仁生化湯 橘皮(三分) 桃仁(十粒,去皮尖炒研) 川芎(一錢) 全當歸(三錢) 薑炭(五分) 甘草(五分) 大棗(二枚,炒),上方連進二劑。
如感冒風邪,二劑不退,第三劑加羌活四分、蔥白二寸,或加益母草二錢、減甘草。
產後美中風痙症 產後手足搐搦,眼目上視,角弓反張,口眼歪斜,舌喑不語,痰涎上湧,不省人事者,皆由風寒入於腠理,經絡不和所緻。
與中風相類,切不可作風治,急須補氣壯陽為主,治宜右歸飲,加味續命湯等。
若用風燥藥,重耗其陽,以亡其陰,如蘇合丸之類,入口即斃。
加味右歸飲 熟地(八錢,姜炒) 枸杞(三錢,酒炒) 山萸肉(四錢,酒炒) 山藥(四錢,炒) 澤瀉(二錢) 丹皮(二錢,酒炒) 附子(三錢) 桂心(一錢) 茯苓(三錢) 鹿角膠(三錢) 巴戟天(三錢,去心) 炮姜(八分) 加味續命湯 人參(二錢) 白朮(二錢,土炒) 茯苓(二錢) 炮姜(八分) 附子(三錢) 細辛(五分) 黃耆(三錢,用防風二錢酒拌炒) 當歸身(三錢) 法半夏(一錢) 甘草(八分,炙) 枸杞(三錢) 鹿角膠(三錢) 語而不認人,時語時不語者,原方加九節石菖蒲一錢五(米汁炒),天竺黃一錢五分。
白通膽汁湯 白朮(二錢,土炒) 乾薑(八分) 附子(二錢,制) 茯苓(二錢) 甘草(一錢,炙) 蔥(二棵,去葉去白) 水煎,人豬膽汁三匙,沖服。
回族用此方,以牛膽汁一匙代之即可。
真武湯 附子(三錢) 乾薑(二錢) 白朮(二錢,土炒) 茯苓(二錢) 歸身(二錢) 肉桂(一錢) 甘草(八分,炙) 白芍(一錢五,炒) 酸棗仁(二錢,炒研) 黑錫丹 黑錫一兩,舶硫磺一兩(研),此二味先和入溶化,結成砂子研細,漢附子五錢(制),肉桂三錢,盔沉香三錢,小茴
經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
」逆氣上行,滿於經絡,則神氣浮越,去身而飄矣!苟非大補,焉能回陽而復神,必用仁壽生化湯倍人參,連進二劑,使氣血旺而神復厥止。
如渴,另用生脈散代茶,助津以滋臟燥。
雖有四肢厥冷、洩漏或類傷寒陰症,亦不可用四逆湯,必倍參生化佐以黑姜(即炮姜也),或加熟附一片,以回陽止逆則可已,足以行參耆之力矣。
仁壽生化湯 人參 川芎(各二錢) 當歸(四錢) 炮姜(四分) 桃仁(十粒,炒,去皮尖) 甘草(四分) 大棗(二枚,燒),水煎服。
如厥回,去人參,待塊痛除再加之,此治新產發厥。
生脈散(古方) 人參(四錢,或用黨參一兩) 五味子(二錢) 麥門冬(一錢,去心),代茶。
滋榮益氣復神湯 此方治產後發厥,但無塊痛者宜服。
人參、全當歸(各二錢) 麥門冬(去心) 焦白朮、川芎(各一錢) 熟地(二錢) 甘草(四錢,炙) 橘皮(三錢) 五味子(十粒) 如汗多,以原方加麻黃根一錢(炙),酸棗仁一錢(炒黑)。
有塊痛,減人參,加肉桂五分(研)。
大便閉,原方加肉蓯蓉、火麻仁(研)各二錢。
小便閉,原方加通草三分。
有痰,原方加竹瀝、薑汁、橘紅各四分,紹酒一杯。
手足口氣漸冷,原方加漢附子五分,人參倍用。
口渴服原方,間常以生脈散代茶(即前方)。
按:厥逆屬陽虛者居多,若無塊痛腹脹等症,純用參附加肉桂可也,有桂則瘀亦去矣,不可遲疑。
暈逆總論 大抵產後暈厥,皆由氣血兩竭,神將去而幾息,僅有一線生意耳。
若非大補,不能回將絕之元陽。
但暈在臨盆尤甚於厥,宜頻服生化湯。
先補血分之虧,可期塊化血旺,神清暈止。
如無汗脫、神倦氣虛等症,切勿遽加參耆。
或厥在分娩之後,氣血兩竭,宜用仁壽生化湯以復其神。
總之,治暈,問有塊痛,參朮未可驟進,問無塊痛,參朮地耆必須並用。
仁壽生化湯(見產後厥逆門) 產後血崩 產後血水大來,須看顏色之紅紫,形氣之虛實。
如顏色多紫,乃當去之敗血,勿以崩論。
若紅而色鮮,乃是驚傷而心不能生血,怒傷而肝不能藏血,勞傷而脾不能攝血,則當以崩治。
法以先服生化湯數劑,則行中有補,血自生旺矣!至若形脫氣虛或汗出不止,宜仁桂生化湯以益氣。
斯陽生則陰長而血乃旺,非棕炭等藥可治也。
如產後滿月外,患此崩症,宜五灰散,又宜升舉大補湯治之。
凡年老有積虛弱人患此崩者,均宜服此末二方也。
生化湯(見本卷產後血崩門) 仁桂生化湯 人參(三錢) 全當歸(四錢,炒) 川芎(三分) 荊芥(四分,炒黑) 桃仁(十粒,炒去皮尖) 肉桂(五分,研,二劑後去之) 酸棗仁(二錢,炒黑) 炙甘草(五分) 如汗多,原方加黃耆、人參各三錢。
渴,原方加麥門冬一錢、五味子五分。
瀉,原方加白茯苓、蓮子(去心炒)各二錢。
六脈俱伏或右手絕者,宜用生脈散倍加人參(見產後厥逆)。
痰多,仁桂生化湯原方加竹瀝、薑汁各一錢,紹酒一杯。
咳嗽,上原方加杏仁、知母、桔梗各一錢。
驚悸,原方加酸棗仁(炒黑)、柏子仁(炒,各研)各二錢。
久不進飲食,聞藥即吐,用人參一錢,水一杯煎焦,以煙氣薰之,即引開胃口。
鮮血來多不止,以仁桂生化湯加升麻、白芷各五錢。
如無汗脫等症而血崩者,宜服生化湯,原方加荊芥炭二錢(炒透黑),服之自安。
世言:芎歸活血,不可治崩,殊誤。
五灰散 荊芥(二錢,炒透存性) 棕皮(二錢,炒透存性) 地榆(三錢,炒透存性) 杜仲(四錢,炒透存性) 續斷(四錢) 黃芩(二錢五分,炒黑存性) 人發(五分,燒灰) 茯神(三錢,辰砂拌) 上方服後,血止即換潤補之方。
然過用主燥幹之疾,當以升舉大補湯潤之即可。
升舉大補湯 人參、白朮(土炒,各三錢) 川芎(一錢) 全當歸(一錢五分) 熟地(三錢) 黃耆(二錢,炙) 白芷(四分) 陳橘皮黃連(炒老研) 黃柏(炒,瀉者勿用) 羌活、防風(各四分) 升麻、甘草(各五分) 上方治產後,日久血崩不止,或如雞卵大塊,或去血如片,宜大補脾胃,升提氣血,少加鎮墜心火之藥,此方並治老少血崩等症。
如渴,原方加麥門冬(去心)、五味子各五分。
瀉,原方加蓮子一錢五分(去心炒)。
痰,原方加半夏二錢(姜炒)。
兼白帶,原方加蒼朮(炒)、半夏(姜炒)各一錢。
產後類傷寒三陰症 產後潮熱有汗,大便不通,毋專論為陽明症;口燥咽乾,毋專論為少陰症;腹滿嗌乾,大便秘結,毋專論為太陰症;又汗多譫語,毋專論腸胃有燥糞。
其諸症多由勞倦傷脾,運化稍遲,氣血枯竭所緻。
治宜養正通幽湯,勿執偏門,妄用承氣,緻沾唇莫救。
按:此論更當細玩,即書所謂,產後以大補氣血為主,雖有他症,以末治之之意,又即甘溫能除大熱之旨也。
養正通幽湯 蓯蓉(五錢) 廣橘皮(四分) 川芎(二錢五分) 甘草(五分,炙) 桃仁(五粒,炒去皮尖) 火麻仁(三錢,炒研) 諸症加減如前,惟汗出譫語便實,乃氣血兩虧,神衰,心主失守,急宜養榮安神,此方加茯苓、酸棗仁、柏子仁、人參、黃耆、白朮各一錢。
大便至十日燥結不通,肛門必有燥糞,用蜜煎人皂角末,或豬膽汁及枯鹽導之,勿用下藥洩瀉不止,或緻虛閉以成膨脹,為害不淺。
產訖第一須服生化湯數劑,必無血燥腸枯之症。
產後類傷寒三陽症 產後七日內,發熱、頭痛、惡寒,勿專論為太陽症;發熱、頭痛、脅疼,勿專論為少陽症,二症皆由氣血兩虧,陰陽不和而類外感,切不可用麻黃湯,以治太陽類症;用柴胡湯,以治少陽類症。
蓋脫血之餘又發汗,以重亡其陽,是使陰陽兩竭,禍不勝言。
即或症中真感傷寒,而橘仁生化湯內芎姜亦能散寒,且營衛調和,諸症自退。
橘仁生化湯 橘皮(三分) 桃仁(十粒,去皮尖炒研) 川芎(一錢) 全當歸(三錢) 薑炭(五分) 甘草(五分) 大棗(二枚,炒),上方連進二劑。
如感冒風邪,二劑不退,第三劑加羌活四分、蔥白二寸,或加益母草二錢、減甘草。
產後美中風痙症 產後手足搐搦,眼目上視,角弓反張,口眼歪斜,舌喑不語,痰涎上湧,不省人事者,皆由風寒入於腠理,經絡不和所緻。
與中風相類,切不可作風治,急須補氣壯陽為主,治宜右歸飲,加味續命湯等。
若用風燥藥,重耗其陽,以亡其陰,如蘇合丸之類,入口即斃。
加味右歸飲 熟地(八錢,姜炒) 枸杞(三錢,酒炒) 山萸肉(四錢,酒炒) 山藥(四錢,炒) 澤瀉(二錢) 丹皮(二錢,酒炒) 附子(三錢) 桂心(一錢) 茯苓(三錢) 鹿角膠(三錢) 巴戟天(三錢,去心) 炮姜(八分) 加味續命湯 人參(二錢) 白朮(二錢,土炒) 茯苓(二錢) 炮姜(八分) 附子(三錢) 細辛(五分) 黃耆(三錢,用防風二錢酒拌炒) 當歸身(三錢) 法半夏(一錢) 甘草(八分,炙) 枸杞(三錢) 鹿角膠(三錢) 語而不認人,時語時不語者,原方加九節石菖蒲一錢五(米汁炒),天竺黃一錢五分。
白通膽汁湯 白朮(二錢,土炒) 乾薑(八分) 附子(二錢,制) 茯苓(二錢) 甘草(一錢,炙) 蔥(二棵,去葉去白) 水煎,人豬膽汁三匙,沖服。
回族用此方,以牛膽汁一匙代之即可。
真武湯 附子(三錢) 乾薑(二錢) 白朮(二錢,土炒) 茯苓(二錢) 歸身(二錢) 肉桂(一錢) 甘草(八分,炙) 白芍(一錢五,炒) 酸棗仁(二錢,炒研) 黑錫丹 黑錫一兩,舶硫磺一兩(研),此二味先和入溶化,結成砂子研細,漢附子五錢(制),肉桂三錢,盔沉香三錢,小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