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關燈
錢氏經驗良方 初生訣 小兒生下一月餘,有病如何為分別?男左女右虎口看,若還紫紋胎驚熱,青色受胎氣不全。

    亦有驚多積蓄掣,青色必因數日前,皆因蹼跌□□顛。

    孩兒一歲至三歲,虎口脈內看兩邊。

    若還一關長一米,定是驚風傳候起,半寸病因是驚傳,先須用藥鎮心裡。

    若過第二第三關,並同驚積一般說,似出不出隱隱紋,此乃驚傳脾藏絕。

    若還紫色難醫療,青色其驚入脾竅,此病呼作慢驚風,好手醫人急須療,或紅顏色便心寬,用藥之時立見安,脈過三關連指面,孩兒死後立須見,不拘顏色赤白紅,十死一生休怨嘆。

    二三歲時看虎口,更用中指按高骨,浮即生風數即驚,緊是顛癇風作熱,沉細腹痛緩沉虛,瀉痢皆因此脈初。

    微遲有積兼蟲盛,遲澀元來胃脘虛。

    四歲脈不在指端,一指高骨按虛實,五六袞轉尋三部,平正關上為準則,七八稍多指稍許,九十次第八位取,十一十二也全看,十四十五三指數。

    小兒有病脈不多,先定浮沉遲數數,沉遲為陰浮為陽,更看面部屬何方,青色驚風白虛瀉,赤色痰熱黑難當,黃是脾家因有積,醫人審度用良方。

     小兒脈緊風癇候,沉緩食傷多吐嘔,弦緊因知氣不和,緩急虛驚神不守,冷則沉細風則浮,牢實大便因秘久,腹痛之候緊而弦,此是胃寒宜療救。

    變蒸之時脈亦變,不治自然無過謬,單細疳勞洪有蟲,大小不均為惡候,脈遲而澀有寒熱,此是胃寒分別嘔,瀉痢浮弦不可醫,仔細思量宜審究。

     小兒脈浮多風熱,沉細原因乳食結,弦長多是肝膈風,緊數驚風四肢掣,洪浮胃口似火燒,沉緊胃中痛不歇。

    虛濡有驚又兼驚,脈乳大小便中血,四至洪來苦煩滿,沉細腹中痛切切,滑主露濕冷所傷,弦緊容忤分明說。

     五指尖頭冷,驚來不可當,若逢中指熱,必定是傷寒。

    中指獨自冷,痘疹症相傳;男左女右分,脈紋仔細看。

     看指虎口脈色法 紫熱紅傷風,青驚白色疳,黑色因中毒,黃色因脾端。

     身冷熱驗症歌 鼻冷知痘疹,耳冷緣傷風;熱症渾身熱,乍熱是傷脾。

     囟門高起,脈來洪大而有力,渾身壯熱,日夜不寧者,是傷風寒,宜用發表之劑。

    囟門高起,脈來緊大而軟,身體不熱,唇紅口乾,乃是內熱,或有驚悸,宜抱龍丸治之。

     乍涼乍熱,肚腹膨脹,大小便不通者,下之;如大小便照常者,保和丸主之。

     口乾發渴,大便洩瀉,小便赤短者,胃苓丸主之。

     囟門陷下,肚腹膨脹,不思乳食,乃是傷寒,宜用香砂保安丸治之。

     傷風 惡風發熱頭應痛,兩頰微紅鼻涕多。

    汗出遍身兼咳嗽,此是傷風症易和。

     傷寒 傷寒之候有多般,一概推詳便覺難,面目俱紅時噴嚏,氣粗身熱是傷寒。

     夾食 鼻涕頭痛時吐逆,面黃紅白帶不一,此因夾食又傷寒,發表有功方下積。

     夾驚 身微有熱生煩躁,睡不安兮神不清,此是夾驚感寒症,亦須先表次寧心。

     傷風之症,鼻流清涕,身常有汗,咳嗽不寧,兩頰微紅。

    宜用前胡半夏丸治之。

     傷寒之症,遍身大熱,氣粗喘急,宜用羌活膏表之。

     夾食者,目胞微浮,吐逆臆氣,吞酸身熱,頭痛鼻塞,心煩發渴,腹痛而膨。

    宜用羌活膏,次用香砂保安丸、香橘餅之類治之。

     夾驚者,或被驚發熱,又感寒邪,或先感寒邪而後受驚,兩熱相乘,故神思昏沉,渴而煩躁,咬牙呵欠,目直手動,面有青紫色。

    宜用羌活膏,次抱龍丸、金箔鎮心丸之類,選而用之。

      咳嗽雖然分涼熱,連聲因肺感風寒,眼浮痰盛喉中響,戲水多因汗未乾。

     傷風咳嗽者,前已有治矣。

    若微熱而咳者,抱龍丸以去痰,瀉白散以平肺。

    若痰涎壅盛,白玉餅子下之,或滾痰丸亦可。

    其內熱發渴咳嗽不已,喘,喉中痰響者,治之天竺黃丸。

      頭痛身熱膨脹□,足冷神昏隻愛眠,因食所傷脾氣弱,不宜遲緩健脾丸。

     積聚之症不同。

    其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或胸前脅下,或左或右,有物堅硬,按之礙手者,為積;其發無根本,上下有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者,為聚。

    皆面發焦黃,昏困多睡,兩目黃赤,面目虛腫,乳食漸減,身體肌瘦。

    宜五疳消積丸、挨積丸、香砂保安丸之類。

      小兒下痢細尋推,不獨成於積所為,冷熱數般雖各異,寬腸調胃在明醫。

     痢症皆於冷熱不調,飲食積滯,不能運化而成。

    大要分陰陽,行滯氣,消積消熱,補脾開胃進食為主。

    蓋陰陽一分,陽胃自厚,故香連胃苓膏先服之。

    其元氣未虛,裡急後重,欲出而不出者,以大承氣湯、木香檳榔丸、妙應丸下之。

    純白者,胃苓湯加黃連、芍藥、枳殼、砂仁治之。

    純紅者,胃芩湯加當歸、芍藥、生地黃、黃連、黃芩、滑石、山楂、枳殼等治之,要以涼血活血為主。

    此後略加地榆,借意而止之為妙。

      脾虛胃弱病根源,水穀如何運化行,清濁相幹成吐瀉,久傳虛渴便成生。

     小兒吐症皆脾胃虛怯,或過傷冷熱所緻,是胃氣不和則逆而上行,故作嘔吐。

    嘔者,有物有聲;乾嘔則無物矣。

    吐者,有物無聲。

    其症不同,有熱,有冷,有虛,有痰,有食,當詳辨之。

     熱吐者,或感驚而心熱,或感暑氣而脾熱,或飲熱乳而胃熱,吐有黃涎而夾乳食成片者,頭額溫熱,五心熱,小便短赤者,是用五苓散加生薑及抱龍丸、香薷飲、天水散等去驚、清熱、清暑之藥。

     寒吐者,或冒風寒,或寒時就與乳吃,冷氣入胃,吐必夾乳食,或夾清水白沫,四肢淒冷,面白,喜熱惡寒者,是治用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四君子湯加陳皮、丁香、乾薑之藥;其或面有青氣則肝來克脾,急用附子理中湯加炮姜,量小兒虛實以治。

     虛吐者,肌弱神困,面白。

    脾胃久虛,或源患疳積,及節次傷乳食,胃氣衰,寒不能停蓄飲而即吐,治用實脾化痰溫胃,木香餅、參苓白朮散、助胃丸等施之。

     痰吐者,傷風痰塞,咳嗽氣急,或身發熱,面色青紅,此因有風生痰,痰積日久,膈於中脘,遂令乳食不化不下,故咳嗽連聲,氣逆上塞,即便吐出。

    治法先與化痰定心,服天竺地黃丸、抱龍丸,後用解表惺惺散,寧嗽補脾潤肺之藥治之。

     食吐者,因過傷乳食,吐出酸水或宿乳,食不消。

    蓋胃氣不和,物積不化所為,滿而溢者,必肚腹發熱作痛,面額熱,時作噯氣。

    治先消其食,用妙應丸、挨積丸、保和丸之類,愈後用助胃丸、參苓白朮散等調理之。

     瀉症有五:曰溏,曰洩,曰滑,曰痢,曰洞,俱當分別。

    溏者,糟粕不聚,似瀉非瀉;洩者,無時無度,或出不知,稀薄如水;痢者,氣從中脘下奔,直射濺溜,如卒筒然;滑者,水穀不化,腸胃直過;洞者,頓然大下,如桶傾水。

    凡此皆脾胃不調,或寒或熱,或過傷乳食,或素有蟲積所緻。

    如大便黃赤有沫,糞出射遠,此熱也,宜五苓散、天水散,分其陰陽,後平胃氣。

    如面青唇白,眼輪紫黑,糞白或青,手足冷,未瀉時先腹痛叫哭,此寒也。

    宜木香餅、助胃丸,調其胃氣;參苓白朮散補之;五苓散分利之。

     瀉下臭穢如抱退雞子,肚腹膨脹,其手脈紋紫,身熱,此裡實有食積。

    宜妙應丸治之,後與調補。

     如瀉出青色,乳片不化,小便短少,面色青紅,或糞腥臭,自傷乳食也,夾驚也。

    宜先與清寧散、抱龍丸去驚,後五苓散、胃苓膏利小水;後錢氏白朮散溫補之。

     暑月作瀉清水,口發渴,小便短少,此傷暑熱也。

    宜天水散、五苓散、錢氏白朮散、香薷飲之類。

     面紅卒腫渾身熱,唇黑牙關氣如絕, 自播搐搦喉有痰,此是急驚容易決。

     陰盛陽虛病已深,吐餘瀉後睡揚睛, 神昏搐緩涎留甚,此症分明是慢驚。

     急驚受病之源,皆因其母平日恣食辛辣熱物,厚衣暖室,閉藏太過,緻使熱盛生痰,痰盛生驚,驚盛生風,四症既具,則變為八候。

    蓋風盛則兩手伸縮而成搐搐,盛則十指開合而成搦,搦盛則熱如相撲而成掣,掣盛則頭搖不定,或偏而成顫,顫則身仰向後而為反,反則臂若開弓而為引,引則兩目或上視、邪視、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