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卷

關燈
孟氏雜症良方 小兒有病須看虎口三關 初節寅關(食指第一節) 次節卯關(食指第二節) 三節辰關(食指第三節) 經紋歌 左手紅生似線形,須知發熱又兼驚;右手筋紋如左樣,脾傷驚積一齊生。

    紋頭有似三叉樣,肺氣生痰夜作聲;色青應有傷寒症,若是空紅瀉定生。

     指脈深青不暫停,微青腹痛糞多青,若兼黑色盤腸吊,眼搐牽抽不得寧。

     小兒指脈深紅色,發熱驚時目強直,微紅下痢腹中疼,吐瀉脾虛多不食。

     指上紋生紫色深,驚時啼叫又呻吟,微微紫色腸中痛,若是紋彎主噁心。

     虎口脈紋多,須知氣不和;色青驚積聚,下痢瀉如何。

    青黑慢驚發,入掌內釣多;三關急通過,此症必沉疴。

     第一節寅關輕重 脈紋有青紫,心肝有病,主驚搐,口舌生瘡,發熱,四肢厥逆,不食;黃白紋,主食停胃口,腹疼腹脹;黑色者不救。

     第二節卯關輕重 脈紋見青紫,心肝受病,日久成疳,發熱,頭眩,驚怖,面赤,口乾燥。

    黃白色紋,疳病在脾肺,吐瀉發熱,咳嗽,吐痰;黑紋,疳在腎,繞耳生瘡,作腫作脹。

     第三節辰關有重無輕 脈紋見者,通度三關,直上爪甲,胃絕多死。

     小兒脈法 小兒之脈與大人異,九至為傷,平和六至。

    沉細知其為冷,十至而病困矣。

    急弦為氣之幹,沉緩為食之滯,促急必是虛驚,緊者風癇而理。

    弦而又急,客忤之氣。

    沉而數者,骨熱何議。

    脈來亂者,必然難治。

     脈弦急(主氣不和) 脈沉緩(主傷食) 脈促急(主虛驚) 脈浮(主風) 脈沉(主冷) 持脈三要 曰舉(輕手尋之) 曰按(重手取之) 曰尋(不輕不重,委曲求之) 舉按尋三要,惟尋字診家下手之至訣,即經之所謂三菽、六菽、十二菽之旨也。

     脈象綱領圖 (此將七表八裡之脈融會至為切要) 浮(舉之有餘 按之不足) 輕手得而(無力則為芤 有力則為洪 力重則為實 細小則為微) 沉(舉之不足 按之有餘) 重手得而(至骨有力則為伏 無力則為弱 少軟則為緩) 遲(一息三四至 來去極遲) 重手得而(短細則為澀 無力則為軟 極數則為緊) 數(一息七八至 來去極疾) 輕手得而(有力則為實 流利則為滑) 論浮沉遲數四脈有力無力主病此極要者 浮而(有力則為風 遲為風寒 無力則為虛 數為風熱)俱為表症 沉而(有力為積 遲內寒 無力為氣滯 數內熱)俱為裡症 遲而(有力為痛 無力為冷為寒) 數而(有力為熱 無力為瘡為燥) 滑者(脈形流利 主血不和主氣壅滯主痰) 澀者(脈形濡滯 主氣不和傷精敗血) 俱看在何部此診脈之切要也 凡長人脈長,當疏下指;短人脈短,當密排指;人瘦小則輕取之;人肥大則重取之。

    急性人脈急,緩性人脈緩。

    又有反關脈,在三部之後側處。

    若過寸口上至魚際者,名曰魚際脈。

    有左大右小者,有左小右大者,有貴人兩手清微全無脈者,名六澤脈。

    有兩手俱洪大者,須用心診視。

    凡診人脈,須先調平自己氣息,初輕按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再重按消息之,分別寸關尺部,五六至者為平脈,其有太過不及,則為病脈也矣。

     小兒囟門高起者熱衝於上也(宜清利之)。

    囟門陷下者元氣虛脫也(宜補助之)。

     十二經絡氣血歌 多氣多血經須記,手足陽明大腸胃;少血多氣有六經,二焦膽腎心脾肺;多血少氣心胞絡,膀胱小腸肝所異。

     十二經所屬歌 手經太陽屬小腸,膀胱經屬足太陽,肝足厥陰手胞絡,胃足陽明手大腸。

    膽屬少陽足經尋,三焦手內少陽臨,腎足少陰手心臟,脾足太陰手肺金。

     引經藥歌 小腸膀胱屬太陽,藁本羌活是本方;三焦膽與肝胞絡,少陽厥陰柴胡強。

    大腸陽明並足胃,葛根白芷升麻當;太陰肺脈中焦起,白芷升麻蔥白鄉。

    脾經少與肺經異,升麻兼之白芍詳;少陰心經獨活主,腎經獨活加桂良。

    通經用此藥為使,更有何病到膏肓。

     四時用藥法 不問所病或溫或涼,或熱或寒,如春時有病,於所用藥內加清涼風藥;夏月有疾,加寒涼之藥;秋月有疾,加溫氣藥;冬月有疾加辛熱之藥,是不絕生化之源也。

    錢仲陽治小兒,深得此理。

    《內經》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是為至治。

    又曰:無違時,無伐化。

    又曰:無伐生生之氣,此皆常道用藥之法。

    若反其常道而變生異症,則當從權施治。

     五行五色五味五走五臟主禁例 東方之木,其色青,其味酸,其臟肝。

    肝主筋,木曰曲直,曲直作酸,酸走肝,筋病。

    人勿多食酸。

     南方之火,其色赤,其味苦,其髒心。

    心主血,火曰炎上,炎上作苦,苦走心,血病。

    人勿多食苦。

     西方之金,其色白,其味辛,其臟肺。

    肺主氣,金曰從革,從革作辛,辛走肺,氣病。

    人勿多食辛。

     中央之土,其色黃,其味甘,其臟脾。

    脾主肉,土曰稼穡,稼穡作甘,甘走脾肉。

    病人勿多食苦。

     北方之水其色黑,其味鹹,其臟腎,腎主骨,水曰潤下,潤下作鹹,鹹走腎,骨病。

    人勿多食鹹。

     小兒初受氣論 《聖濟總錄》:小兒在母腹中,受其精氣。

    一月胚,二月胎,三月血脈,四月形體成,五月動作,六月筋骨成,七月毛髮生,八月臟腑具,九月穀氣入胃,十月百神備而生。

    生後六月日瞳子成,孩兒能頦笑語識人;百日任脈生,能反覆;一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獨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髕骨成,能獨倚;三百六十日脛骨成,乃能移步。

    此是常定之法。

    至於不及期而先能,並過期而不能者,則又稟賦之豐怯,是又不可以一概拘也。

    先人有行遲語遲之方,諸方書俱載,愚意物各有時,似亦不必人為,惟高明者鑑之。

     小兒始生變蒸 三十二日一變生,癸腎臟,屬足少陰經。

     六十四日二變一蒸生,壬膀胱腑,屬足太陽經。

     九十六日三變生,丁心臟,屬手少陰經。

     一百二十八日四變二蒸生,丙小腸腑,屬足太陰經。

     一百六十五日五變生,乙肝臟,屬足厥陰經。

     一百九十二日六變三蒸生,甲膽腑,屬足少陽經。

     二百二十四日七變生,辛肺臟,屬手太陰經。

     二百五十六日八變四蒸生,庚大腸腑,屬手陽明經。

     二百八十日九變生,己脾臟,屬足太陰經。

     三百二十二日十變五蒸生,戊胃腑,屬足陽明經。

     至於心胞絡臟,屬手厥陰經,三焦為腑,屬手少陽經。

    此一臟一腑,俱無形狀,故不變而不蒸也。

    然所謂變者,變生五臟也。

    蒸者,蒸養六腑也。

    又曰:變者,變其情態;蒸者,蒸其骨體,故血脈方榮,骨格始長,情性有異於前,當變蒸之時,看兒子唇口:如上唇微腫,有如臥蠶,或有珠泡子者,見變蒸症也即,宜少與乳食,不可妄投藥餌,切不可用艾火灸。

    若不依此,多緻殺兒,屢見有此者,故書以告。

     初生論 初生芽兒一塊血也,無形症也,無脈有驚,定知是胎。

    驚有熱,定知是胎熱,內無脈,外無形,手無紋,面無色,有病殊不可曉,惟心誠求之耳。

    故有聲有淚者,驚啼也,五味抱龍丸主之;有聲無淚者,腹痛也,木鱉子膏主之;啼哭而手足上撒,或彎身如蝦者,盤腸內釣也,鉤藤湯主之。

     抱龍丸 天竺黃(一兩) 膽南星(二兩) 麝香(二錢) 辰砂(三錢) 雄黃(三錢)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

    每服一丸,作三四次,用燈心湯化開,抹於舌上,仍以燈心湯下。

     木鱉子膏 木鱉子(去殼,細切,搗為泥,去油淨,三分) 乳香(箬葉上火炙去油,取末,三分) 共為一處,每用一二分,鉤藤、枳殼各一撮煎汁,調為膏,抹於舌上,以滾白湯送下。

     鉤藤湯 鉤藤(五分) 枳殼(五分) 甘草(二分) 玄胡索(五分) 用水半茶鍾,煎至二分,不拘時與服。

     臍論 嬰兒之臍,大腸之竅,收拾急宜謹慎,生下截斷宜長不宜短,截後當用絹帛絲綿包裹,仍以艾火炙之候乾,聽其自落。

    落後如臍乾,當以暖臍膏貼之,防洗浴水濕,換衣風侵。

    如臍不幹而有潮濕水氣,輕者以紅絨散敷之,重者以龍骨散敷之。

    至於臍風撮口等症,以救急湯、龍腦膏,間十救其一二,不可不思患而預防也。

     紅絨散 紅色絨或紅色褐子,不拘多少,燈下燒灰為細末,敷於臍上,外以膏藥貼之。

     龍骨散 龍骨不拘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