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卷
關燈
小
中
大
入炭火內燒令通紅,取出冷定,研為細末,敷於臍上,外仍以膏藥貼之。
救急湯 猴猻糞,山中者良,人家餵養吃五穀者不宜用也。
不拘多少,煎湯喂之。
龍腦膏 蝦蟆膽,同上好冰片,搗為膏,收於小磁罐內,黃蠟封口。
臨用以銀簪挑出,抹入兒口中,以燈心湯化下。
舌論 舌乃心之苗,唇乃脾之竅。
舌紅潤而和者,無病也。
舌紅紫者,胎熱也,黃連甘草朱蜜之法治之;舌黃燥者,胎熱兼有積乳也,以小和中湯治之。
嬰兒不惟舌燥起刺,但不和而吮乳不緊,即兇候矣。
至於唇宜紅潤,若紅紫者,若燥者,皆胎熱也,黃連甘草法;唇微有青氣者,驚也,抱龍丸治之;唇四圍青黯者,驚重也,多不可治;唇白者,胎氣怯弱,生而難育,有疾難治,慎之慎之,小和中丸。
小和中丸 陳皮 枳殼 蒼朮 厚樸 神麯 山楂 藿香 甘草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圓眼肉大。
每一丸,作四五次,或薑湯,或燈心湯,化下。
黃連甘草湯 黃連 甘草(各等分) 煎濃湯,不拘時服。
朱蜜法 硃砂研極細末,水飛淨,每用二三分,生蜜調濃,抹於舌上,以燈心湯送下。
抱龍丸 方見前 吐論 傷胃則吐,傷脾則瀉,人人皆知其為然,惟嬰兒亦有不然者。
若吐色白者,胃受寒也,或乳母過飲冷漿以緻嬰兒胃寒,以香橘餅治之;吐色黃者,胃熱也,或胎中原稟積熱,或乳母過食煎煿油膩酒蒜等物,以緻嬰兒胃熱作嘔,以芩連二陳湯加減治之;若吐從口射出,或從口角順流,此非病也,嬰兒不知飢飽,隨口輒咽,以緻滿而上溢作嘔,此即書之所雲:水多則沼溢,酒滿則卮傾,自然之理,非疾病也。
當令其少少與食,或微餓之則安。
若以上諸症妄服藥物者,必愈加嘔吐,多緻慢驚,慎之慎之。
香橘餅 陳皮 甘草(減半) 蒼朮 厚樸 枳殼 香附 砂仁 神麯 藿香 青皮(各等分) 共為細末,煉蜜為餅,每服量兒大小多寡與服,薑湯化下。
加減芩連二陳湯 陳皮 茯苓 熟半夏 甘草 黃連(薑汁炒) 山梔(薑汁炒) 枳殼 用水二鍾,姜一片,煎二汾,不拘時服。
驚論 驚分急慢,治有涼溫。
書雲:急驚合宜涼洩,慢驚合宜溫補,誠格言也。
故素無疾病,猝然之間,或發熱,或不發熱,痰涎壅塞,手足抽掣,角弓反張,目睛上視,牙關緊急,人事不省,此急驚也。
蓋心為火,肝為風,風火相搏,抽搐不寧,此症或飲食過多,或食後兼驚,或傷風發熱,鬱熱生痰,痰盛發搐;或過食肥甘之物,停蓄胃中,以緻清氣不上升,濁氣不下降,關格而發搐,皆有餘之症,治宜清涼行食行痰之劑,如牛黃丸、鎮驚錠、醒風天麻湯之類,皆不可緩。
痰一行,氣一降,安在須臾矣。
若因久熱、久吐、久瀉、久嗽、或病後失調,或急驚過用涼苦之藥,或傷食大便久閉不通,發熱日久,元氣燒爍,傳變慢驚。
手足微微搐弱,兩頰乍赤乍白,張口露睛,籲氣,常出氣,昏睡不語,此慢驚也。
蓋急驚之病,得之自外而入者,又慢驚之病得之自病而出者。
多五臟虛極,虛則生風,所以微微動搖,俗雲:急驚驚病不驚醫,慢驚驚醫不驚病。
吐後生驚者,以星香散主之;瀉後生驚者,以參苓白朮散主之;嗽後生驚者,以門冬散主之;病後生驚者,補中益氣湯加減治之。
急驚傳變為慢者,鎮心丸、回生丹本藥內少加截風化痰藥治之。
大抵治急驚者,十全八九;治慢驚者,十不救一。
辨之不真,藥之不當,延緩不能速救,以緻夭亡者,得不歸咎於醫歟! 牛黃丸 枳實 大黃 陳皮 黃芩 牛膽南星(各等分) 辰砂(水飛入藥內,不拘分兩,以紫色為度)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圓眼肉大,辰砂、金箔為衣。
每一丸,燈心湯化下。
鎮驚錠子 天竺黃(五錢) 膽南星(一兩) 辰砂(三錢) 雄黃(二錢) 牛黃(七分) 冰片(五分) 麝香(五分,以上另研) 羌活 防風 白附子(五錢) 枳實 大黃 茯神 殭蠶 全蠍 黃連 天麻(各二兩) 上為末,甘草煎湯,打糊為錠,曬乾,辰砂為衣。
每服用燈心湯磨下,或薄荷湯磨下。
鎮心丸 紫河車(黑豆水煮,五錢) 乾山藥(一兩) 甘草(一兩) 牙硝(三錢) 人參(一兩) 辰砂(六錢) 茯神(一兩) 麝香(一錢) 冰片(三分)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金銀箔為衣。
每服如圓眼肉大,或燈心湯,或薄荷湯,或麥門冬湯,化下。
醒風天麻湯 羌活 防風 天麻 枳實 黃連 黃芩 橘紅 膽星 全蠍 茯神 用水一鍾,姜二片,煎五分,入薑汁一匙,不拘時服。
星香散 膽南星 陳皮 半夏 藿香 香附 砂仁 白朮 人參 天麻 茯神 鉤藤 用水一鍾,煨姜二片,煎至四五分,不拘時服。
參苓白朮散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陳皮 厚樸 澤瀉 肉桂 肉豆蔻(麵包,煨) 訶子肉 白扁豆(炒) 上為末,米湯調下,或煉砂糖為丸亦可。
門冬寧肺散 麥門冬 陳皮 膽南星 熟半夏 桑皮 桔梗 白朮 五味子 天麻 防風 殭蠶 白附子 用水一鍾,姜二片,煎五分,食遠溫服。
補中益氣湯 陳皮 甘草 人參 白朮 黃耆 當歸 川芎 升麻 柴胡(加等分) 天麻 茯神 用水一鍾,姜二片,黑棗一枚,煎五分,不拘時服。
回生丹 天麻 防風 白附子(各二錢) 殭蠶 人參 白朮 茯神 木香 肉桂 肉豆蔻(麵包,煨) 半夏曲(各一兩) 雄黃 辰砂(各三錢) 冰片 麝香(各五分) 上為細末,甘草打糊為餅,曬乾,辰砂為衣。
每服量兒大小,或薑湯,或燈心湯,或門冬湯,磨下。
傷寒論 小兒傷寒與大人無異,所不同者,兼驚耳。
其餘他症、傳經等項,用藥與大人同,特劑有大小耳。
故惡風惡寒、隈人藏身、引衣密藏是為表症,宜汗者。
若惡熱惡食、出頭露面、揚手擲足、煩渴燥結、氣粗腹滿,是為裡症,宜下宜潤,或蜜導法治之。
若頭額涼、手足厥冷、面色黯淡、大便瀉青,此則陰病裡虛,當用理中等溫藥以急救其裡。
舉是汗下濕三法,其餘可類推矣。
升麻湯 治小兒時行瘟疫及痘疹疑似之間,傷寒傷風皆宜服此。
無汗者加麻黃一錢、蔥頭一根。
升麻 乾葛 白芍(各三錢) 甘草(一錢) 上用水一鍾,姜三片,煎五分,不拘時服。
服藥後身涼即止,加紫蘇、香附、陳皮,名升蘇散。
喉痛者,加桔梗;發斑丹毒加玄參。
十神湯 治時令不正,瘟疫妄行,感冒發熱,痘疹疑似之間,不問陰陽兩感,風寒濕痹,皆宜服此。
升麻 乾葛 赤芍 甘草 麻黃 川芎 白芷 陳皮 紫蘇 香附 水一鍾,姜三片,蔥頭二莖,煎熱服,以汗為度。
麻黃湯 治傷寒頭疼發熱,身疼惡風,無汗喘滿,又治太陽病脈芤緊,無汗,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當發汗者。
麻黃(去節) 甘草 桂枝 杏仁(去皮尖) 用水一鍾,煎六分,不拘時服,取微汗。
夏至後須加知母、石膏、黃芩,蓋麻黃湯性熱,夏月溫之,必有發黃斑出之失。
凡傷寒熱病,雖涼不可太溫,惟春冬病用正方。
桂枝麻黃各半湯 治太陽病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緩者,欲愈也。
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不和,更發汗,須汗吐下也。
面赤反有熱者,表未解也,汗出少許身必涼。
桂枝 芍藥 生薑 甘草 麻黃 杏仁 大棗 水一鍾,煎六分,熱服。
桂枝湯 治太陽中風,嗇嗇惡寒,翕翕發熱,自汗乾嘔。
無汗者不宜用,夏至前後加減用之。
桂枝 芍藥 甘草 生薑 大棗 水一鍾,煎六分,熱服。
服後飲熱粥米飲一盞,以助藥力。
少加薄被覆蓋,半時通身微似有汗者佳。
人參敗毒散 治傷寒時氣,頭疼項強,壯熱,遍身疼痛,惡寒惡風,咳嗽鼻塞聲重,吐痰及瘡毒作寒作熱,並宜治之。
羌活 獨活 前胡 砦胡 桔梗 人參 茯苓 枳殼 甘草 川芎 水一鍾,姜三片,薄荷一撮,煎五分,熱服。
四順散 大黃 甘草 當歸 芍藥 薄荷 水一鍾,煎五分,不拘時服。
竹葉石膏湯 治傷
救急湯 猴猻糞,山中者良,人家餵養吃五穀者不宜用也。
不拘多少,煎湯喂之。
龍腦膏 蝦蟆膽,同上好冰片,搗為膏,收於小磁罐內,黃蠟封口。
臨用以銀簪挑出,抹入兒口中,以燈心湯化下。
舌論 舌乃心之苗,唇乃脾之竅。
舌紅潤而和者,無病也。
舌紅紫者,胎熱也,黃連甘草朱蜜之法治之;舌黃燥者,胎熱兼有積乳也,以小和中湯治之。
嬰兒不惟舌燥起刺,但不和而吮乳不緊,即兇候矣。
至於唇宜紅潤,若紅紫者,若燥者,皆胎熱也,黃連甘草法;唇微有青氣者,驚也,抱龍丸治之;唇四圍青黯者,驚重也,多不可治;唇白者,胎氣怯弱,生而難育,有疾難治,慎之慎之,小和中丸。
小和中丸 陳皮 枳殼 蒼朮 厚樸 神麯 山楂 藿香 甘草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圓眼肉大。
每一丸,作四五次,或薑湯,或燈心湯,化下。
黃連甘草湯 黃連 甘草(各等分) 煎濃湯,不拘時服。
朱蜜法 硃砂研極細末,水飛淨,每用二三分,生蜜調濃,抹於舌上,以燈心湯送下。
抱龍丸 方見前 吐論 傷胃則吐,傷脾則瀉,人人皆知其為然,惟嬰兒亦有不然者。
若吐色白者,胃受寒也,或乳母過飲冷漿以緻嬰兒胃寒,以香橘餅治之;吐色黃者,胃熱也,或胎中原稟積熱,或乳母過食煎煿油膩酒蒜等物,以緻嬰兒胃熱作嘔,以芩連二陳湯加減治之;若吐從口射出,或從口角順流,此非病也,嬰兒不知飢飽,隨口輒咽,以緻滿而上溢作嘔,此即書之所雲:水多則沼溢,酒滿則卮傾,自然之理,非疾病也。
當令其少少與食,或微餓之則安。
若以上諸症妄服藥物者,必愈加嘔吐,多緻慢驚,慎之慎之。
香橘餅 陳皮 甘草(減半) 蒼朮 厚樸 枳殼 香附 砂仁 神麯 藿香 青皮(各等分) 共為細末,煉蜜為餅,每服量兒大小多寡與服,薑湯化下。
加減芩連二陳湯 陳皮 茯苓 熟半夏 甘草 黃連(薑汁炒) 山梔(薑汁炒) 枳殼 用水二鍾,姜一片,煎二汾,不拘時服。
驚論 驚分急慢,治有涼溫。
書雲:急驚合宜涼洩,慢驚合宜溫補,誠格言也。
故素無疾病,猝然之間,或發熱,或不發熱,痰涎壅塞,手足抽掣,角弓反張,目睛上視,牙關緊急,人事不省,此急驚也。
蓋心為火,肝為風,風火相搏,抽搐不寧,此症或飲食過多,或食後兼驚,或傷風發熱,鬱熱生痰,痰盛發搐;或過食肥甘之物,停蓄胃中,以緻清氣不上升,濁氣不下降,關格而發搐,皆有餘之症,治宜清涼行食行痰之劑,如牛黃丸、鎮驚錠、醒風天麻湯之類,皆不可緩。
痰一行,氣一降,安在須臾矣。
若因久熱、久吐、久瀉、久嗽、或病後失調,或急驚過用涼苦之藥,或傷食大便久閉不通,發熱日久,元氣燒爍,傳變慢驚。
手足微微搐弱,兩頰乍赤乍白,張口露睛,籲氣,常出氣,昏睡不語,此慢驚也。
蓋急驚之病,得之自外而入者,又慢驚之病得之自病而出者。
多五臟虛極,虛則生風,所以微微動搖,俗雲:急驚驚病不驚醫,慢驚驚醫不驚病。
吐後生驚者,以星香散主之;瀉後生驚者,以參苓白朮散主之;嗽後生驚者,以門冬散主之;病後生驚者,補中益氣湯加減治之。
急驚傳變為慢者,鎮心丸、回生丹本藥內少加截風化痰藥治之。
大抵治急驚者,十全八九;治慢驚者,十不救一。
辨之不真,藥之不當,延緩不能速救,以緻夭亡者,得不歸咎於醫歟! 牛黃丸 枳實 大黃 陳皮 黃芩 牛膽南星(各等分) 辰砂(水飛入藥內,不拘分兩,以紫色為度)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圓眼肉大,辰砂、金箔為衣。
每一丸,燈心湯化下。
鎮驚錠子 天竺黃(五錢) 膽南星(一兩) 辰砂(三錢) 雄黃(二錢) 牛黃(七分) 冰片(五分) 麝香(五分,以上另研) 羌活 防風 白附子(五錢) 枳實 大黃 茯神 殭蠶 全蠍 黃連 天麻(各二兩) 上為末,甘草煎湯,打糊為錠,曬乾,辰砂為衣。
每服用燈心湯磨下,或薄荷湯磨下。
鎮心丸 紫河車(黑豆水煮,五錢) 乾山藥(一兩) 甘草(一兩) 牙硝(三錢) 人參(一兩) 辰砂(六錢) 茯神(一兩) 麝香(一錢) 冰片(三分)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金銀箔為衣。
每服如圓眼肉大,或燈心湯,或薄荷湯,或麥門冬湯,化下。
醒風天麻湯 羌活 防風 天麻 枳實 黃連 黃芩 橘紅 膽星 全蠍 茯神 用水一鍾,姜二片,煎五分,入薑汁一匙,不拘時服。
星香散 膽南星 陳皮 半夏 藿香 香附 砂仁 白朮 人參 天麻 茯神 鉤藤 用水一鍾,煨姜二片,煎至四五分,不拘時服。
參苓白朮散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陳皮 厚樸 澤瀉 肉桂 肉豆蔻(麵包,煨) 訶子肉 白扁豆(炒) 上為末,米湯調下,或煉砂糖為丸亦可。
門冬寧肺散 麥門冬 陳皮 膽南星 熟半夏 桑皮 桔梗 白朮 五味子 天麻 防風 殭蠶 白附子 用水一鍾,姜二片,煎五分,食遠溫服。
補中益氣湯 陳皮 甘草 人參 白朮 黃耆 當歸 川芎 升麻 柴胡(加等分) 天麻 茯神 用水一鍾,姜二片,黑棗一枚,煎五分,不拘時服。
回生丹 天麻 防風 白附子(各二錢) 殭蠶 人參 白朮 茯神 木香 肉桂 肉豆蔻(麵包,煨) 半夏曲(各一兩) 雄黃 辰砂(各三錢) 冰片 麝香(各五分) 上為細末,甘草打糊為餅,曬乾,辰砂為衣。
每服量兒大小,或薑湯,或燈心湯,或門冬湯,磨下。
傷寒論 小兒傷寒與大人無異,所不同者,兼驚耳。
其餘他症、傳經等項,用藥與大人同,特劑有大小耳。
故惡風惡寒、隈人藏身、引衣密藏是為表症,宜汗者。
若惡熱惡食、出頭露面、揚手擲足、煩渴燥結、氣粗腹滿,是為裡症,宜下宜潤,或蜜導法治之。
若頭額涼、手足厥冷、面色黯淡、大便瀉青,此則陰病裡虛,當用理中等溫藥以急救其裡。
舉是汗下濕三法,其餘可類推矣。
升麻湯 治小兒時行瘟疫及痘疹疑似之間,傷寒傷風皆宜服此。
無汗者加麻黃一錢、蔥頭一根。
升麻 乾葛 白芍(各三錢) 甘草(一錢) 上用水一鍾,姜三片,煎五分,不拘時服。
服藥後身涼即止,加紫蘇、香附、陳皮,名升蘇散。
喉痛者,加桔梗;發斑丹毒加玄參。
十神湯 治時令不正,瘟疫妄行,感冒發熱,痘疹疑似之間,不問陰陽兩感,風寒濕痹,皆宜服此。
升麻 乾葛 赤芍 甘草 麻黃 川芎 白芷 陳皮 紫蘇 香附 水一鍾,姜三片,蔥頭二莖,煎熱服,以汗為度。
麻黃湯 治傷寒頭疼發熱,身疼惡風,無汗喘滿,又治太陽病脈芤緊,無汗,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當發汗者。
麻黃(去節) 甘草 桂枝 杏仁(去皮尖) 用水一鍾,煎六分,不拘時服,取微汗。
夏至後須加知母、石膏、黃芩,蓋麻黃湯性熱,夏月溫之,必有發黃斑出之失。
凡傷寒熱病,雖涼不可太溫,惟春冬病用正方。
桂枝麻黃各半湯 治太陽病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緩者,欲愈也。
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不和,更發汗,須汗吐下也。
面赤反有熱者,表未解也,汗出少許身必涼。
桂枝 芍藥 生薑 甘草 麻黃 杏仁 大棗 水一鍾,煎六分,熱服。
桂枝湯 治太陽中風,嗇嗇惡寒,翕翕發熱,自汗乾嘔。
無汗者不宜用,夏至前後加減用之。
桂枝 芍藥 甘草 生薑 大棗 水一鍾,煎六分,熱服。
服後飲熱粥米飲一盞,以助藥力。
少加薄被覆蓋,半時通身微似有汗者佳。
人參敗毒散 治傷寒時氣,頭疼項強,壯熱,遍身疼痛,惡寒惡風,咳嗽鼻塞聲重,吐痰及瘡毒作寒作熱,並宜治之。
羌活 獨活 前胡 砦胡 桔梗 人參 茯苓 枳殼 甘草 川芎 水一鍾,姜三片,薄荷一撮,煎五分,熱服。
四順散 大黃 甘草 當歸 芍藥 薄荷 水一鍾,煎五分,不拘時服。
竹葉石膏湯 治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