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卷

關燈
出乃解。

    其病已休,衛氣晝行陽,夜行陰,得陽而外出,故發於旦晝;得陰而內搏,故發於暮夜。

    或二日一發,或三日乃發,衛氣行遲耳。

    若內外失守,真邪不分,陰陽疊勝,寒熱互起,則休作無定時矣。

     青皮飲 治熱多寒少,胸滿不食,口苦舌乾,煩渴飲水,小便黃赤,大便不利。

     青皮 厚樸 白朮 草果 柴胡 茯苓 半夏 黃芩 甘草 用水一鍾,姜三片,煎五分,食前服。

     草果飲 治寒多熱少,或遍身浮腫。

     厚樸 草果 青皮 藿香 半夏 甘草 陳皮 神麯 良薑 水一鍾,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清脾飲 治小兒瘧疾作浮腫,兼有寒熱不退,飲食不進。

     白朮 茯苓 厚樸 青皮 陳皮 半夏 大腹皮 檳榔 莪朮 木通 甘草 水一鍾,姜二片,煎服。

     常山飲 治一切瘧。

     知母 貝母 半夏 甘草 茯苓 常山 人參 草果 厚樸 水一鍾,姜三片,棗二枚,煎熟,露過夜,空心溫服。

     香葛散 治小兒夾食感冒、瘟疫瘧疾症。

     香附子 紫蘇葉 陳皮 青皮 甘草 葛根 水一鍾,姜三片,蔥白一莖,同煎,不拘時服。

     腫脹論 腫脹二症,此由虛中有積,久患失治漸傳,症候輕重多端,須先固其本,後正其標,得無恙矣。

    有溫腫、毒氣腫、傷寒虛腫、瀉痢虛腫;有疳脹、有氣脹、有癥疾脹、飲食膨脹。

    以上腫脹有實有虛,實不可補,虛不可下。

    若誤下緻脾虛氣上,附肺而行,肺與脾子母皆虛,則目疱腮頰腫,短氣喘滿也;脾主四肢,母氣虛甚則黃也,調治各有其法。

    其受濕於脾胃,久不克化,氣浮四肢,頭面皆腫;有冷積停留於胃脘緻虛,入腹作腫;傷寒下之太早乘虛入腹作腫;瀉痢久而脾亦虛作腫,以上腫者宜先調胃氣,補臟腑,然後去腫。

    其血氣腫,皆由榮衛不順,臟腑怯弱,壅滯三焦百脈,流注脈絡,表裡俱虛,邪正亂作,以緻四肢浮腫,肚腹膨脹,以上先調榮衛之順;次服分氣以散之。

    至於疳氣積脹,宜先蘆薈丸;癰痞氣脹,宜三稜丸等以消其痞。

    至於虛冷脹者,宜沉香煎以溫之。

    以上諸症宜調和胃氣,消磨通利,腫脹必平復矣。

    如有熱者,葶藶、牽牛以治之。

    丹溪雲:諸濕腫脹補中宮,補中行濕應為宗。

    腰以上腫微汗之,以下小便須要通。

    庸醫不識其中趣,妄將下藥而利水。

    若還利水氣一脫,禍不旋踵必可許。

    故補中行濕治腫滿之要法也。

    分別氣血而用四物、四君子,加以五苓,其百發而百中者,於高明君子酌議之。

     塌氣丸 治飲水過多,停積於脾,故四肢浮腫,宜服此以消之。

     蘿蔔子 赤小豆(炒) 陳皮(各一錢) 木香(二分) 甘草(五分) 黑醜(一錢) 上為末,糊丸如綠豆大。

    三歲者服三十丸,米飲湯吞下。

     推氣丸 陳皮 檳榔 枳實 黃芩 黑醜 蓬朮 青皮(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

    每服一丸,用薑湯化下。

     補中行濕湯 治諸般虛腫,小水不利者。

     陳皮 甘草 蒼朮 厚樸 白朮 人參 茯苓 豬苓 澤瀉 肉桂 水一鍾,姜三片,燈心二十根,煎五分,不拘時服。

     勻氣散 治脾肺氣逆,喘嗽面浮,小便不利。

     桑白皮 桔梗 赤茯苓 熟半夏 陳皮 甘草 木通 澤瀉 藿香 水一鍾,姜一片,燈心二十根,煎五分,不拘時服。

     榮衛飲子 治小兒氣血俱虛,四肢頭面俱浮,以至喘急者,並宜服之。

     川當歸 熟乾地黃 川芎 白芍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枳殼 黃耆 陳皮 水一鍾,煎五分,不拘時服。

     丹瘤論 瘤者流也,片片如脂,遊走而不定之謂。

    始於胎毒,後因烘衣、洗浴而得。

    故從心腹而發於四肢者易治;從四肢而入心腹者難治。

    入心、入腹、入囊,作脹作瀉,舌乾驚悸,則不可救藥矣。

     黃連法 牛肉切成薄片,晾半乾,用黃連煎濃汁,將牛肉片投入黃連汁內,泡片時,以牛肉貼瘤上。

    肉乾再易,換過數次,即有效矣。

     白玉散 寒水石 滑石(各一兩) 共為細末,調敷患處。

     又方 伏龍肝 碾細末,雞子清調敷患處。

     又方 牛蒡子搗爛敷患處。

     消毒救苦散 金銀花 當歸 赤芍 生地 牛蒡子 連翹 防風 天麻粉 羌活 犀角屑 水一鍾,燈心二十根,煎五分,不拘時服。

    上身者加川芎、桔梗;下身者,加木通、黃柏。

     耳中生瘡 耳為腎之外候,腎通竅於耳也。

    夫十二經脈上絡於耳,若耳中生瘡疼痛,乃厥陰少陽風熱熾盛而上升,故患此,出膿汁而痛,治法宜疏熱散風。

     口舌生瘡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味矣。

    舌乃心之苗,能知味而舌中有脾也。

    夫口之為病,或為重舌、木舌,或為糜爛生瘡,未有不由七情煩擾,五味過傷之所緻也。

    舌病本乎心經,蓄熱而然,口瘡皆因脾熱所緻,宜各推類而治之,無有不安也。

    脈法左寸洪數心經熱,右關沉實脾胃中。

    有實熱心脾虛者,中氣不足,口瘡,服涼藥不愈者,理中湯主之。

     齒病 夫齒者腎之標,骨之餘也。

    足陽明胃之脈,貫絡於齒上齦;手陽明大腸之脈,貫絡於齒下齦。

    手陽明惡寒飲而喜熱飲,足陽明惡熱飲而喜寒飲。

    故其為痛,有惡寒惡熱之不同也。

    有開口呷風則痛甚者,腸胃中有風邪也;有開口則臭穢不可近者,腸胃中有積熱也;或有痛而齒動;或有痛而蟲侵蝕;或有齒縫疏稀飲食不便者,比比是也。

    大抵齒齦宣露而動搖者,腎氣虛也,治宜滋陰補腎為要;憎寒惡熱而口臭穢者,胃氣熱也,治宜安胃瀉火為良;其所謂風邪蟲蝕之症,蓋因熱生風而風生蟲也,腸胃之火既平,更加以擦牙殺蟲之藥,以治其標,無不安之理也。

    《脈法》右寸關脈洪數或弦而洪,腸胃中有風熱,大凡齒痛尺脈洪大而虛者,腎虛。

    主齒動搖疏豁,相火上炎而痛。

     瘰癧瘡 夫瘰癧者,有風熱毒氣之異,皆由忿怒氣逆、憂思過甚、食味之厚,相搏於經絡。

    其症生頸項胸臆之間,結聚成核,初如豆粒,漸若梅李,累累相連,大小無定,初覺憎寒壯熱,咽項強痛。

    況少陽一經多氣少血,不繫丹毒膏粱火極之變,即因氣鬱脾虛惱怒所緻。

    止宜補形氣,調經脈,詳脈症經絡,毋犯病禁。

    但屬脾虛,宜養胃健脾。

    若用驅熱解毒耗氣之藥,虛虛之禍,如指諸掌。

    其疾或發於一經,或兼二經者,止當求之於一二經,不可幹擾餘經也。

    須分虛實,實者可治,虛者可慮。

    仍戒暴怒氣惱,忌甜糖厚味辛辣之物而調理,不然日久變成疳痞之症,則難愈矣。

     消腫湯 消腫湯內柴連翹,牛蒡紅花當歸梢, 黃耆芩連天花粉,桔梗貝母力能消。

     又方 土茯苓(四兩) 防風(五分) 荊芥(五分) 蜂房(五分) 肥皂子(九個) 金銀花(一錢) 竹葉(七片) 燈草(三十根) 上水五六碗,煎三四碗,隨意服。

     又方 肥皂子,燒灰存性,為末。

    每服二錢,好壇酒調下。

     又方 馬鞭草,不拘多少,日日煎湯,隨意飲之。

     諸瘡成漏 《病源》雲:癰疽瘰癧諸瘡,膿水日久不痊,皆變成漏。

    有熱停積流膿不絕謂之膿漏者;瘡口被風冷襲之,久而不愈,謂之冷漏;或瘥後復發,或移易之別處,謂之久漏。

    由是而言,所謂漏者,因諸瘡久出膿水,或氣血俱虛,肌肉無由而生,故瘡口不合,遂成其漏。

    夫蓄熱毒者清之,風冷者散之溫之,而後補氣血自愈。

     當歸連翹散 治一切風熱,癰腫瘡瘍,咽膈不利,舌腫喉閉,脈洪大而實,或洪數壯實之人,大便秘結,腫高色赤。

     當歸連翹散黃芩,山梔赤芍忍冬藤, 熱甚加入大黃服,能消熱毒效如神。

     千金托裡散 治如前 千金托裡薄荷硝,歸芍大黃並連翹, 黃芩甘桔山梔子,煎成入蜜有功勞。

     涼膈散 涼膈散治上焦熱,連翹山梔並柏葉, 竹葉甘草共黃芩,大黃芒硝治熱結。

     托裡內補散 膿潰之後宜多服 托裡內補耆朮參,芎歸芍草忍冬苓, 防風白芷皂莢刺,潰膿之後服如神。

     防風通聖散 防風通聖滑石膏,歸芍芎梔薄荷翹, 麻黃甘桔苓白朮,荊芥大黃並芒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