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便不改過,因此日積月累,罪惡盈滿天下,以緻無法掩蓋和不可解救。
《易經》噬嗑上九爻辭上說:“罪惡深重,刑具已負荷在頭部,兩耳都被滅沒了,這是兇害達到了極點。
”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
亡者,保其存者也。
亂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系1于苞桑。
’” 今注 1 系:縛。
今譯 孔子說:“凡是獲得危險的人,都是因為他先前安逸于他的職位。
滅亡的國家,是因為先前自以為國家可以長存的了。
擾亂的國家,是因為先前自以為已經治好,而忽略荒殆,因此國家擾亂以緻滅亡。
所以君子必須居安思危,在安定的時候,不要忘記危險。
幸存亡國的苦痛,治理的時候不忘禍亂的慘烈,以如此的謹慎小心,所以本身安定,而國家可以常保。
”《易經》否卦九五爻辭上說:“它(指國家而言)将危亡、将危亡,天下國家的治安,要像維系在叢生的桑木堅強的根本上一樣,常常戒慎警惕,才能不亡。
”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易曰:‘鼎折足,覆公1,其形渥2,兇。
’言不勝其任也。
” 今注 1 公:美食,佳肴。
2 形渥:漢儒作“刑剭”,厚重之刑。
古時處決大臣,在室内行刑,叫作“屋誅”。
一解作厚大的形器。
并參鼎卦。
今譯 孔子說:“德行淺薄而身居尊位,才知狹小而圖謀大事,力量很小,卻擔當天下的重任,很少有不及于災禍的。
《易經》鼎卦九四爻辭上說:‘鼎足折斷,傾覆了公爵的美食,象征着傾覆家國,身遭刑辱,是非常兇惡的。
’這是說才力不足以勝任的危險啊!”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1,下交不渎2,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介如石焉,甯用終日,斷可識矣。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 今注 1 谄:媚上。
2 渎:不敬。
今譯 孔子說:“能預先曉得幾微的事理,則将達到神妙的境界了吧?可說是神妙的人物了吧?君子對上絕不谄媚阿谀,對下絕不傲慢,堅定立場,不緻受到危害的牽連,可說是位知道神機妙算的人了吧?幾,是事情微妙的動機,能先見到吉利的征兆的人吧。
君子能見機于未然,所以能夠把握時機的來臨而興起,而有所行動,不必等待以後。
《易經》豫卦六二爻辭上說:‘被堅硬的石頭所阻隔,不必等過整天才離開,要想到當下脫離此境,這時是貞固而吉利的。
’像被硬石所阻隔,應當機立斷而離開,何待終日?君子曉得事理的微妙,也知道事理的彰顯,知道柔弱的一面,也曉得剛強的一面,能通達而應變自如,就是萬衆所景仰的人物了。
” 子曰:“顔氏之子,其殆庶1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也。
易曰:‘不遠複,無祗2悔,元3吉。
’” 今注 1 殆:将。
庶:近。
2 祗:大。
3 元:大。
今譯 孔子贊賞他的學生顔回說:“顔家的這位子弟,要算是位知幾通達的君子了吧?有了過失,沒有自己不知道的,一經反省發覺以後,立即改正,從此不再犯了。
《易經》複卦初九爻辭上說:‘迷途了,走到未遠的地方,即時回頭猛省,便不至于有太大的悔咎,經此警戒,則有大吉。
’” 天地缊1,萬物化醇2。
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言緻一也。
今注 1 :麻帛。
缊:綿絮。
缊:纏綿交密着。
2 醇:構合。
今譯 天地二氣纏綿交密,互相會和,使萬物感應,精純完固。
萬物之中,雌雄男女,形體交接,陰陽相感,遂得以生生不息。
《易經》損卦六三爻辭上說:“三人同行,各有主張,行動難以一緻,勢必減損一人的成見,一人獨行,反而容易得到志同道合的友伴,同心協力,共患難,共甘苦。
”是說理無二緻,天下的事理都歸于一緻的呀。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危以動,則民不與也。
懼以語,則民不應也。
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
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
” 今譯 孔子說:“君子必先安定其身,然後才可以有所作為,心平氣和,然後說話,先以誠信待人,建立信譽,然後才可以對人有所要求,君子有了這三項基本修養,與人必能和睦相處,無所偏失。
冒險的舉動,人們不會擁護你的。
用言語去威懼人民,人民不會去響應的。
誠信和恩惠,尚未施予人民,竟要對人民有所征發和要求,則人民不會理會贊助的。
若無人贊助理會,則随時有人會傷害你的。
”所以《易經》益卦上九爻辭上說:“沒有得人助益,有時也會遭人攻擊,立心不堅定恒久的人,有兇。
”
《易經》噬嗑上九爻辭上說:“罪惡深重,刑具已負荷在頭部,兩耳都被滅沒了,這是兇害達到了極點。
”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
亡者,保其存者也。
亂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系1于苞桑。
’” 今注 1 系:縛。
今譯 孔子說:“凡是獲得危險的人,都是因為他先前安逸于他的職位。
滅亡的國家,是因為先前自以為國家可以長存的了。
擾亂的國家,是因為先前自以為已經治好,而忽略荒殆,因此國家擾亂以緻滅亡。
所以君子必須居安思危,在安定的時候,不要忘記危險。
幸存亡國的苦痛,治理的時候不忘禍亂的慘烈,以如此的謹慎小心,所以本身安定,而國家可以常保。
”《易經》否卦九五爻辭上說:“它(指國家而言)将危亡、将危亡,天下國家的治安,要像維系在叢生的桑木堅強的根本上一樣,常常戒慎警惕,才能不亡。
”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易曰:‘鼎折足,覆公1,其形渥2,兇。
’言不勝其任也。
” 今注 1 公:美食,佳肴。
2 形渥:漢儒作“刑剭”,厚重之刑。
古時處決大臣,在室内行刑,叫作“屋誅”。
一解作厚大的形器。
并參鼎卦。
今譯 孔子說:“德行淺薄而身居尊位,才知狹小而圖謀大事,力量很小,卻擔當天下的重任,很少有不及于災禍的。
《易經》鼎卦九四爻辭上說:‘鼎足折斷,傾覆了公爵的美食,象征着傾覆家國,身遭刑辱,是非常兇惡的。
’這是說才力不足以勝任的危險啊!”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1,下交不渎2,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介如石焉,甯用終日,斷可識矣。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 今注 1 谄:媚上。
2 渎:不敬。
今譯 孔子說:“能預先曉得幾微的事理,則将達到神妙的境界了吧?可說是神妙的人物了吧?君子對上絕不谄媚阿谀,對下絕不傲慢,堅定立場,不緻受到危害的牽連,可說是位知道神機妙算的人了吧?幾,是事情微妙的動機,能先見到吉利的征兆的人吧。
君子能見機于未然,所以能夠把握時機的來臨而興起,而有所行動,不必等待以後。
《易經》豫卦六二爻辭上說:‘被堅硬的石頭所阻隔,不必等過整天才離開,要想到當下脫離此境,這時是貞固而吉利的。
’像被硬石所阻隔,應當機立斷而離開,何待終日?君子曉得事理的微妙,也知道事理的彰顯,知道柔弱的一面,也曉得剛強的一面,能通達而應變自如,就是萬衆所景仰的人物了。
” 子曰:“顔氏之子,其殆庶1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也。
易曰:‘不遠複,無祗2悔,元3吉。
’” 今注 1 殆:将。
庶:近。
2 祗:大。
3 元:大。
今譯 孔子贊賞他的學生顔回說:“顔家的這位子弟,要算是位知幾通達的君子了吧?有了過失,沒有自己不知道的,一經反省發覺以後,立即改正,從此不再犯了。
《易經》複卦初九爻辭上說:‘迷途了,走到未遠的地方,即時回頭猛省,便不至于有太大的悔咎,經此警戒,則有大吉。
’” 天地缊1,萬物化醇2。
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言緻一也。
今注 1 :麻帛。
缊:綿絮。
缊:纏綿交密着。
2 醇:構合。
今譯 天地二氣纏綿交密,互相會和,使萬物感應,精純完固。
萬物之中,雌雄男女,形體交接,陰陽相感,遂得以生生不息。
《易經》損卦六三爻辭上說:“三人同行,各有主張,行動難以一緻,勢必減損一人的成見,一人獨行,反而容易得到志同道合的友伴,同心協力,共患難,共甘苦。
”是說理無二緻,天下的事理都歸于一緻的呀。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危以動,則民不與也。
懼以語,則民不應也。
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
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
” 今譯 孔子說:“君子必先安定其身,然後才可以有所作為,心平氣和,然後說話,先以誠信待人,建立信譽,然後才可以對人有所要求,君子有了這三項基本修養,與人必能和睦相處,無所偏失。
冒險的舉動,人們不會擁護你的。
用言語去威懼人民,人民不會去響應的。
誠信和恩惠,尚未施予人民,竟要對人民有所征發和要求,則人民不會理會贊助的。
若無人贊助理會,則随時有人會傷害你的。
”所以《易經》益卦上九爻辭上說:“沒有得人助益,有時也會遭人攻擊,立心不堅定恒久的人,有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