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
關燈
小
中
大
虞翻曰:“震稱帝,王謂五。
否乾為王,體觀象,艮為宗廟,變折坤牛,體噬嗑食,故王用享于帝,得位故吉。
”這是王所以用享于帝的象學說明。
按:五為王位,故王謂五,二至上有觀卦的現象,故體觀。
三至五互艮,二至四互坤,坤為牛。
六三變陽,則變至五有噬嗑之象,噬嗑、為食而合之也,故有食象,故王用享于帝。
六三1,益之用兇事,無咎。
有孚中行,告公用圭2。
象曰:益用兇事,固有之也。
今注 1 六三:是指本卦第三爻*的爻位而言。
2 圭:桓圭,祭祀,或朝見上級須執之,以表誠信。
今譯 六三以柔處陽位,在益之時,它有增益,它以兇害之事的象征,但在益時,是無咎的。
因為有孚信于中以行,所以無咎,這是可以執用桓圭,以告于公。
象辭上說:增益他以兇害的事情,是因為在增益之時,不得其位,所以是固已有之(指兇事)。
今釋 虞翻說:“坤為事,三多兇,上來益三得正,故益用兇事,無咎。
公謂三伏陽也,三動體坎,故有孚。
震為中行,為告,位在中,故曰中行。
三、公位,乾為圭,乾之三,故告公用圭。
圭,桓圭也。
”按:《系辭傳》曰:“三多兇。
”益上九之三,則三成陽而得正。
三為公位,《九家易》曰:“天子以尺二寸玄圭事天,以九寸事地,上公執桓圭,九寸,諸侯信圭七寸。
諸伯執躬圭七寸,諸子執谷瑩五寸,諸男執蒲璧五寸,五諸侯各執之以朝見天子也。
”此可供參研。
六四1,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
象曰:告公從,以益志也。
今注 1 六四:是指本卦第四爻*的爻位而言。
今譯 六四以柔居柔位,居益之時,可以用中道的行動,告訴王公,獲得他的遵從,可以利用有依山面水之地,遷移國都,以增益國家的安全。
象辭上說:“告公從”,是說能增益他安國的心志。
今釋 虞翻曰:“中行,謂震位在中,震為行、為從,故曰中行。
公謂三,三上失位,四利三之正。
已得以為實,故告公從矣。
坎為志、三之上,有兩坎象,故以益志也。
”按:三四處六爻之中,而六四得位,故曰中行。
三之上則三變陽,四得據陽為實。
益三上易位,則成既濟,外卦坎,二至四又互坎,故有兩坎象。
崔憬曰:“益其勤王之志也,居益之時,履當其位,與五近比,而四上公得藩屏之寄,為依從之國,若周平王之東遷,晉鄭是從也。
五為天子,益其忠志,以敕之,故言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矣。
”此二說,可供吾人參考。
九五1,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象曰:有孚惠心,勿問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今注 1 九五:是指本卦第五爻*的爻位而言。
今譯 九五以陽剛中正處尊位,在益之時,有孚信于下,并且以惠澤存心,這不必問,就知道是大吉的。
因有孚信于民,即能惠施我的恩德于無窮。
象辭上說:有孚惠心,不必問即知它是大吉的,惠施我德于下,這是大得志于天下呀。
今釋 吾人可以參考虞翻與崔憬之說,以了解其所以然。
虞翻曰:“謂三上也,震為問,三上易位,三五體坎,已成既濟,坎為心,故有孚惠心。
勿問元吉,故象曰勿問之矣。
” 崔憬曰:“居中履尊,當位有應,而損上之時,自一以損己為念,雖有孚于國,惠心及下,終不言,以彰己功,故曰有孚惠心。
勿問,問猶言也,如是則獲元吉,且為下所信而懷己德,故曰有孚惠我德。
君雖不言人惠其德,則我大得志也。
” 上九1,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
象曰:莫益之,偏辭也。
或擊之,自外來也。
今注 1 上九:是指本卦最上一爻*的爻位而言。
今譯 上九以陽剛處陰位,在益卦之極,故有無人助益他,或有人攻擊他的象征。
在此時如果立心無恒,就會遭遇到兇事。
象辭上說:“莫益之”,是舉一例說明的偏辭。
“或擊之”,是從外而來的。
今釋 虞翻曰:“莫,無也,自非上無益初者,唯上當無應,故莫益之矣。
上不益初,則以剝滅乾,艮為手,故或擊之。
上體巽,為進退,故勿恒。
動成坎心,以陰成陽,故立心勿恒,兇矣。
”此是本爻的象學說明。
按:除上九之外,無益初者,然上九失位,故莫或益之。
否卦外乾内坤,成益則乾剝滅不見。
益三至五互艮。
坎為心,上九與三易位,則變陰而據九五之上,故以陰乘陽,故勿恒兇。
否乾為王,體觀象,艮為宗廟,變折坤牛,體噬嗑食,故王用享于帝,得位故吉。
”這是王所以用享于帝的象學說明。
按:五為王位,故王謂五,二至上有觀卦的現象,故體觀。
三至五互艮,二至四互坤,坤為牛。
六三變陽,則變至五有噬嗑之象,噬嗑、為食而合之也,故有食象,故王用享于帝。
六三1,益之用兇事,無咎。
有孚中行,告公用圭2。
象曰:益用兇事,固有之也。
今注 1 六三:是指本卦第三爻*的爻位而言。
2 圭:桓圭,祭祀,或朝見上級須執之,以表誠信。
今譯 六三以柔處陽位,在益之時,它有增益,它以兇害之事的象征,但在益時,是無咎的。
因為有孚信于中以行,所以無咎,這是可以執用桓圭,以告于公。
象辭上說:增益他以兇害的事情,是因為在增益之時,不得其位,所以是固已有之(指兇事)。
今釋 虞翻說:“坤為事,三多兇,上來益三得正,故益用兇事,無咎。
公謂三伏陽也,三動體坎,故有孚。
震為中行,為告,位在中,故曰中行。
三、公位,乾為圭,乾之三,故告公用圭。
圭,桓圭也。
”按:《系辭傳》曰:“三多兇。
”益上九之三,則三成陽而得正。
三為公位,《九家易》曰:“天子以尺二寸玄圭事天,以九寸事地,上公執桓圭,九寸,諸侯信圭七寸。
諸伯執躬圭七寸,諸子執谷瑩五寸,諸男執蒲璧五寸,五諸侯各執之以朝見天子也。
”此可供參研。
六四1,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
象曰:告公從,以益志也。
今注 1 六四:是指本卦第四爻*的爻位而言。
今譯 六四以柔居柔位,居益之時,可以用中道的行動,告訴王公,獲得他的遵從,可以利用有依山面水之地,遷移國都,以增益國家的安全。
象辭上說:“告公從”,是說能增益他安國的心志。
今釋 虞翻曰:“中行,謂震位在中,震為行、為從,故曰中行。
公謂三,三上失位,四利三之正。
已得以為實,故告公從矣。
坎為志、三之上,有兩坎象,故以益志也。
”按:三四處六爻之中,而六四得位,故曰中行。
三之上則三變陽,四得據陽為實。
益三上易位,則成既濟,外卦坎,二至四又互坎,故有兩坎象。
崔憬曰:“益其勤王之志也,居益之時,履當其位,與五近比,而四上公得藩屏之寄,為依從之國,若周平王之東遷,晉鄭是從也。
五為天子,益其忠志,以敕之,故言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矣。
”此二說,可供吾人參考。
九五1,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象曰:有孚惠心,勿問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今注 1 九五:是指本卦第五爻*的爻位而言。
今譯 九五以陽剛中正處尊位,在益之時,有孚信于下,并且以惠澤存心,這不必問,就知道是大吉的。
因有孚信于民,即能惠施我的恩德于無窮。
象辭上說:有孚惠心,不必問即知它是大吉的,惠施我德于下,這是大得志于天下呀。
今釋 吾人可以參考虞翻與崔憬之說,以了解其所以然。
虞翻曰:“謂三上也,震為問,三上易位,三五體坎,已成既濟,坎為心,故有孚惠心。
勿問元吉,故象曰勿問之矣。
” 崔憬曰:“居中履尊,當位有應,而損上之時,自一以損己為念,雖有孚于國,惠心及下,終不言,以彰己功,故曰有孚惠心。
勿問,問猶言也,如是則獲元吉,且為下所信而懷己德,故曰有孚惠我德。
君雖不言人惠其德,則我大得志也。
” 上九1,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
象曰:莫益之,偏辭也。
或擊之,自外來也。
今注 1 上九:是指本卦最上一爻*的爻位而言。
今譯 上九以陽剛處陰位,在益卦之極,故有無人助益他,或有人攻擊他的象征。
在此時如果立心無恒,就會遭遇到兇事。
象辭上說:“莫益之”,是舉一例說明的偏辭。
“或擊之”,是從外而來的。
今釋 虞翻曰:“莫,無也,自非上無益初者,唯上當無應,故莫益之矣。
上不益初,則以剝滅乾,艮為手,故或擊之。
上體巽,為進退,故勿恒。
動成坎心,以陰成陽,故立心勿恒,兇矣。
”此是本爻的象學說明。
按:除上九之外,無益初者,然上九失位,故莫或益之。
否卦外乾内坤,成益則乾剝滅不見。
益三至五互艮。
坎為心,上九與三易位,則變陰而據九五之上,故以陰乘陽,故勿恒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