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勞績的情形,便是本卦本爻的效用。

     又本爻三五相互而成為?坎卦。

    坎為勞卦,故稱勞謙。

    自王弼解易不用互體,鐘會更附會王弼之說。

    因此自宋以後,就薄互體而不用,賢如朱熹,也不能免俗,在此特為說明。

     六四1,無不利,撝2謙。

    象曰:無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今注 1 六四:是指謙卦第四爻*的爻位而言。

     2 撝:揮舉。

     今譯 謙卦的第四爻(六四),象征無所不利,因為它自身謙退,但有揮揚上舉的現象。

    象辭說:所謂無所不利的撝謙,因為它并不違背守則。

     今釋 本卦本爻的解釋,據荀爽說:“四得位,處正家。

    性為謙。

    故無不利。

    陰欲撝三,使上居五,故曰撝謙。

    撝猶舉也。

    ”《九家易》:“陰撝上陽。

    不違法則。

    ”其他如王弼、程、朱,各有别解。

    如果以本卦的旁通相錯?天?澤履的九四,反複相綜?雷?地豫的九四,便可知道本爻的自身性本為謙,但有發揮舉揚陽德的功用在于其中,所以便拟議它為“撝謙”。

    象辭說它“不違則”,即須與乾卦九四爻的“或躍在淵”綜合研究,體會“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

    進退無恒,非離群也”的道理,便可了解本爻所示立身處世“撝謙”的精義了。

     六五1,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今注 1 六五:是指謙卦第五爻*的爻位而言。

     今譯 謙卦的第五爻(六五),象征并不富有,但受鄰居的影響,可以利于用兵侵伐,也并沒有什麼不利的。

    象辭說:所謂利于用兵侵伐,這是說,可以對不服者作征讨的意思。

     今釋 本卦本爻所謂“不富。

    以其鄰。

    利用侵伐”等觀念,據東漢象數易學家的觀念,如苟爽所說:“鄰,謂四與上也。

    自四以上,乘陽。

    乘陽失實,故皆不富。

    五居中,有體。

    故總言之。

    ”又說:“謂陽利侵伐來上。

    無敢不利之者。

    ”又說:“不服謂五也。

    ”李鼎祚說:“六五,離爻。

    離為戈兵,侵伐之象也。

    ”如果從本卦反複相綜的?雷?地豫卦的六五來說,便知本爻就是豫卦六五的反對現象。

    因為豫卦的本身,是“利于建侯行師。

    ”而豫卦六五爻的爻辭,便有“貞疾。

    恒不死。

    ”等辭句。

    何以它有這種不好的現象呢?據豫卦六五的象辭說:“六五貞疾,乘剛也。

    ”因為行師用兵,本身就多剛氣,如果以剛而乘剛,那麼,過剛必折,這是當然的道理。

    倘使以謙卦六五的精神,具有懷柔的謙德,但以征讨不服,不得已而用兵侵伐,那就“無不利”了。

    所以本卦上六的“鳴謙。

    利用行師,征邑國。

    ”也都從豫卦上六反成的爻辭,依義可以類推。

    本爻爻辭的“不富”一句,與泰卦的六四爻的爻辭相同,不可與“不富以其鄰”合為一句來讀。

     上六1,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

    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今注 1 上六:是指謙卦第六爻*的爻位而言。

     今譯 謙卦的第六爻(上六),象征謙和的共鳴,利于用兵行師,征讨不服的邑國。

    象辭說:所謂謙和的共鳴,但并未得志。

    所謂可以行師用兵,這是說,可以征讨不服的邑國。

     今釋 本卦本爻“鳴謙”的“鳴”字意義,是從本卦的綜卦?雷?地豫的外卦震為雷的象征而來,已如六二爻的所釋。

    所謂利用行師征讨,已如六五爻的所釋,可以觸類旁通,不必複述。

     根據《周易》的序卦所說:“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

    ”完全從卦名“謙”字所含“謙讓”“謙退”“謙虛”等觀念而立論,指示人生立身處世基本的守則,須具有謙德的精神,方能立功立業。

    因此,本卦的卦辭、爻辭等,大多是從人事的道理以解釋爻象。

    《周易》所述六十四卦,吉兇都互有消長,從無全吉全兇的卦象。

    比較起來,唯有謙卦,才是六爻皆吉的卦。

    由此可見,古聖先賢們強調謙德的重要,同時亦可了解謙的為用,的确無所不利。

    根據象辭所說:“地中有山,謙。

    君子以裒多益寡。

    稱物平施。

    ”便可知道《周易》所說謙卦的中心精神。

    無論個人還是天下,都需要求得真正平等的和平,才可相安無事。

    高山之所以為高,它是從地平面上作起點,而山的頂巅,無非又是一粒一粒沙土累積而成的地平。

    故要體會“地中有山”之平,才是謙卦“稱物平施”的精義所在。

    孔、孟的仁義,便是謙卦的求其“稱物平施”的平治。

    佛家的慈悲布施以度衆生,也無非是謙卦的“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的發揚。

    老子的“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

    ”也便是擴展謙卦精神而立論。

    但必須了解本卦謙德持平的道理,知道六四爻“撝謙。

    不違則”的重心,才是謙德的規範,過此以往,便又不能持平而又有所偏差了。

    如果研究中國文化人文道理的精神,以及中華民族的特性,對此不得不再三留意。

    但切勿執着謙的偏道而論,這一點最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