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畜

關燈
小畜 錯豫 綜履 小畜1,亨,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今注 1 小畜:卦名。

    畜,濟養的意思。

     今譯 小畜卦,有亨通的德行,但它有隻見密雲滿布而不下雨,從我西面的郊外開始的現象。

     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

    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

    密雲不雨,尚往也。

    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今譯 彖辭說:小畜卦的現象,有陰柔得位而上下互相響應的象征,因此便叫作小畜。

    它有強健如順風而行的現象,但必須中心具有陽剛的志氣去行動,才得亨通。

    所謂“密雲不雨”的情況,是說可以重視前往的現象,“自我西郊”,是說雖然有所措施,但是還有行不通的象征。

     象曰:風行天上,小畜。

    君子以懿1文德。

     今注 1 懿:美而善的意思。

     今譯 象辭說:風在天上行動,便是小畜卦的現象。

    君子取用它的精神,作為美化人文德業的象征。

     今釋 本卦的原始卦象,是風在天上行動的一幅圖案。

    卦辭所謂的“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都是從這個卦象出發。

    ?巽卦代表風的符号。

    但在先天卦圖的方位來說,它的位置在西南方,接近正西方方位的?坎卦。

    因此便有“西郊”的表象。

    兩漢以後的象數易學與陰陽家的思想結合,便認為乾?屬金,金主西方,所以有“自我西郊”的象征。

    這又是另一觀念。

    坎卦象征雨水。

    本卦對象的錯卦是豫卦,豫卦的中爻半象,上下都是坎,所以便構成雨水的象征。

    但坎的下面又有艮山坤土太過高燥的現象,所以便構成“密雲不雨”的圖案。

    這個觀念,以來知德與焦循的見解較為合理。

    但在這裡隻作介紹,不必詳細論辯。

    《周易》述說本卦與本卦六爻爻辭的現象,大體的主要宗旨,都同彖辭與象辭的觀念一樣,是以小畜卦名的名詞,作為推衍人事道理的根據。

    所謂“君子以懿文德”,便是本卦六爻所有内含意義的重心。

    如果僅從原文卦象的“風行天上”的觀念來說,那又是另一道理了。

     初九1,複自道,何其咎?吉。

    象曰:複自道,其義吉也。

     今注 1 初九:是指小畜卦第一爻*的爻位而言。

     今譯 小畜卦的第一爻(初九),是?乾卦本身自反其初爻的現象,哪裡會有災咎?當然是吉的。

    象辭說:複反乾道初爻的現象,它的意義當然是吉的。

     九二1,牽複,吉。

    象曰:牽複在中,亦不自失也。

     今注 1 九二:是指小畜卦第二爻*的爻位而言。

     今譯 小畜的第二爻(九二)的現象,雖然有所牽連,但結果還是吉的。

    象辭說:所謂反複牽連而不離其中,這是說還不緻喪失自己本分的意思。

     九三1,輿說2,夫妻反目。

    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今注 1 九三:是指小畜卦第三爻*的爻位而言。

     2 :《子夏易傳》說:“,車屐也。

    ”《左傳·僖公·僖公十五年》,“車脫其”。

     今譯 小畜卦的第三爻(九三),有車輪互相傾軋而脫離的現象,猶如夫妻反目相悖的象征。

    象辭說:所謂夫妻互相反目,是說彼此不和、不能安居正室的現象。

     今釋 本卦初九、九二兩爻,都是從?巽?乾卦象所代表風天小畜的乾卦本身立論,所以便有反複于天道而稱它為吉慶的說辭。

    到了九三爻,上與六四的陰爻毗連,比拟為陰陽互結為夫妻的象征。

    但在本卦的現象而言,六四爻以獨陰而位置在五陽之中。

    當它爻象次序将要交到六四的時候,它便有駕臨陽爻的趨勢。

    構成乘夫而出,主動向外炫耀的現象。

    可是本卦陽剛之氣,特别旺盛,因此便有陰陽争執,而構成為夫妻反目、不能安居正室的比拟了。

    “說”字,自古的學者,有作為“脫”字相通的意義來解釋。

    但在“五經”中,“說”與“悅”通用,是常事。

    “說”與“脫”字通用,卻不常見。

    所以應該還是從“說”字本義來講,比較妥帖。

    況且六四爻的陰爻,雖然在九三爻當位的作用上,有駕臨陽爻的趨勢,但畢竟還在陽剛之中,不能獨立而脫離關系,因此,也不能作為“脫”字的意義來解釋。

    除非古代傳經錯誤,把“脫”字寫成了“說”字。

     虞翻說:“豫(指小畜卦的錯卦,是?雷?地豫卦)。

    震為夫。

    為反。

    巽為妻。

    離為目。

    今夫妻共在四,離火動上,目象不正,多白眼,夫妻反目。

    妻當在内。

    夫當在外。

    今妻乘夫而出在外,象曰:不能正室。

    三體離需飲食之道,飲食必有訟,故争而反目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