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
關燈
小
中
大
坤卦的性質是至柔的,但一動便變為剛。
它的形态是至靜的,但有方正的德行。
它的先迷失道而後有所得,是因為它有主順的常道,含育萬物而化生光明。
坤道是順承天道而随時運行不息的。
今釋 上節文言所說坤卦的性質、形态與德行,完全從原始易學的意義,以坤卦代表地道與太陰的質樸觀念而言。
以下所說,便發揮爻辭所說卦象的情形,轉入立身處世的人事之理,又開以儒理解易的精神了。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1。
臣弑2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
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
易曰:履霜堅冰至。
蓋言順也。
今注 1 殃:災禍。
2 弑:臣下殺上叫弑。
今譯 積善的人家,必定有多餘的吉慶。
積不善的人家,必定有多餘的禍殃。
為人臣而弑君犯上,為人子而犯上殺父,并非一朝一夕偶發的緣故。
它所發生的原因,必定從平時漸漸地累積而來,都因為不早加以明辨所造成。
所以《周易》坤卦初爻的爻辭說:“履霜堅冰至。
”那是說它有順序而來的必然結果之現象。
直其正也,方其義1也。
君子敬2以直内,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
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則不疑其所行也。
今注 1 義:行事正當而合宜。
2 敬:有莊肅、謹慎、恭敬等意思。
今譯 坤卦六二爻爻辭所說的直,是說它的正體;方,是說它的用義。
君子以恭敬調直其内心,以适義作為外用的方針,隻要建立敬與義的品德與精神,他的德業自然就不會孤立。
所以說隻要有直、方、大的涵養,即使不加修習,也沒有什麼不利的。
而他的所作所為,也自然沒有可疑之處了。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
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今譯 坤卦六三爻爻辭的意義,是說太陰的現象,雖然内在含有美麗的光輝,如果從王事而用世,縱有成績,也不敢以功高而自居。
因為它和地道、妻道、臣道一樣,地道順天而行,不以成功而自居,而在時序的交替觀念中,各有時節的終始。
萬物開始依地而生,最後仍歸于地,所謂樹高千丈,落葉歸根,便是這個意思。
天地變化,草木蕃。
天地閉,賢人隐。
易曰:括囊,無咎無譽。
蓋言謹也。
今譯 由于天地的自然變化,一切草木茂盛繁殖。
如果天地閉塞了,賢人也便會隐退了。
《周易》坤卦六四爻的爻辭說:收括囊口,自然便無過患,但也無好的名譽。
這是說:應當謹慎地約束自己。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
而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美之至也。
今譯 坤卦六五爻爻辭的意義,是以黃色為中央的正色,通于六五爻得中,得正的義理。
如果修養到以坤陰柔順的正位德行,充滿身心全體,自然就“美在其中”。
由此而舒暢到四肢,發展在事業的作為上,便自然而然地近于至美。
陰疑1于陽必戰。
為其嫌于無陽也,故稱龍焉。
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
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今注 1 疑:猜忌。
但古人認為“疑”與“凝”相通,有積聚、集結的狀況。
今譯 坤卦上六爻的意義,是說陰氣凝結在陽氣中,必然會有嫌疑而引起戰争的情況。
因為坤卦是純陰的象征,上六爻更是陰極的象征。
重陰至極,正自嫌棄沒有一點陽能。
但陰極則陽生,初陽來複猶如潛龍的起伏,用來表示陰極陽生的轉機,因此便有“龍戰于野”的現象。
然而這點元陽,還是本身順承乾元的變易而來,沒有離開同類血緣的關系,所以便說:“其血玄黃。
”所謂玄黃,是指天地混雜的色相;天,是青蒼的玄色;地,是暗黃色的。
今釋 以上文言,除說明坤卦的德行一節,是從坤卦的卦象來說理之外,其次各節,都用人事德業修養的道理來比拟卦象。
尤其以坤卦順承天道的功能,随時而行,說明它的現象,構成必然性的因果律,奠立中國人文文化道德規範的準繩。
也便是後世儒家與道家思想的圭臬。
所謂積善餘慶、積惡餘殃之說,便是說明人事物理的積因成果,都從漸變而來。
大至宇宙萬象,小到秋毫之末,凡人類曆史與個人的動靜行為,都不外于此例。
隻是一般人忽略漸積漸變的來由,便不畏懼由初因而演變到必然後果的可怕。
一般人都以萬事萬物的結果,當作偶然的突變而恐怖,因此便以坤卦六二爻所說直、方、大的象征,解釋為君子修德的敬與義,建立行為準則的标準。
以六五爻的“黃裳元吉”,解釋為“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的理論。
子思著《中庸》的學術思想淵源,也從這個觀念出發,而闡揚“誠明”的道理。
至于文言所解釋比拟的内容,是否都合于伏羲畫卦的真義,或确為《周易》卦爻辭的本意,那又須另當别論了。
而且是否确為孔子所作,或孔門弟子們的研究心得漸次加入,那也是很難說的事。
它的形态是至靜的,但有方正的德行。
它的先迷失道而後有所得,是因為它有主順的常道,含育萬物而化生光明。
坤道是順承天道而随時運行不息的。
今釋 上節文言所說坤卦的性質、形态與德行,完全從原始易學的意義,以坤卦代表地道與太陰的質樸觀念而言。
以下所說,便發揮爻辭所說卦象的情形,轉入立身處世的人事之理,又開以儒理解易的精神了。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1。
臣弑2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
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
易曰:履霜堅冰至。
蓋言順也。
今注 1 殃:災禍。
2 弑:臣下殺上叫弑。
今譯 積善的人家,必定有多餘的吉慶。
積不善的人家,必定有多餘的禍殃。
為人臣而弑君犯上,為人子而犯上殺父,并非一朝一夕偶發的緣故。
它所發生的原因,必定從平時漸漸地累積而來,都因為不早加以明辨所造成。
所以《周易》坤卦初爻的爻辭說:“履霜堅冰至。
”那是說它有順序而來的必然結果之現象。
直其正也,方其義1也。
君子敬2以直内,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
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則不疑其所行也。
今注 1 義:行事正當而合宜。
2 敬:有莊肅、謹慎、恭敬等意思。
今譯 坤卦六二爻爻辭所說的直,是說它的正體;方,是說它的用義。
君子以恭敬調直其内心,以适義作為外用的方針,隻要建立敬與義的品德與精神,他的德業自然就不會孤立。
所以說隻要有直、方、大的涵養,即使不加修習,也沒有什麼不利的。
而他的所作所為,也自然沒有可疑之處了。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
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今譯 坤卦六三爻爻辭的意義,是說太陰的現象,雖然内在含有美麗的光輝,如果從王事而用世,縱有成績,也不敢以功高而自居。
因為它和地道、妻道、臣道一樣,地道順天而行,不以成功而自居,而在時序的交替觀念中,各有時節的終始。
萬物開始依地而生,最後仍歸于地,所謂樹高千丈,落葉歸根,便是這個意思。
天地變化,草木蕃。
天地閉,賢人隐。
易曰:括囊,無咎無譽。
蓋言謹也。
今譯 由于天地的自然變化,一切草木茂盛繁殖。
如果天地閉塞了,賢人也便會隐退了。
《周易》坤卦六四爻的爻辭說:收括囊口,自然便無過患,但也無好的名譽。
這是說:應當謹慎地約束自己。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
而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美之至也。
今譯 坤卦六五爻爻辭的意義,是以黃色為中央的正色,通于六五爻得中,得正的義理。
如果修養到以坤陰柔順的正位德行,充滿身心全體,自然就“美在其中”。
由此而舒暢到四肢,發展在事業的作為上,便自然而然地近于至美。
陰疑1于陽必戰。
為其嫌于無陽也,故稱龍焉。
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
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今注 1 疑:猜忌。
但古人認為“疑”與“凝”相通,有積聚、集結的狀況。
今譯 坤卦上六爻的意義,是說陰氣凝結在陽氣中,必然會有嫌疑而引起戰争的情況。
因為坤卦是純陰的象征,上六爻更是陰極的象征。
重陰至極,正自嫌棄沒有一點陽能。
但陰極則陽生,初陽來複猶如潛龍的起伏,用來表示陰極陽生的轉機,因此便有“龍戰于野”的現象。
然而這點元陽,還是本身順承乾元的變易而來,沒有離開同類血緣的關系,所以便說:“其血玄黃。
”所謂玄黃,是指天地混雜的色相;天,是青蒼的玄色;地,是暗黃色的。
今釋 以上文言,除說明坤卦的德行一節,是從坤卦的卦象來說理之外,其次各節,都用人事德業修養的道理來比拟卦象。
尤其以坤卦順承天道的功能,随時而行,說明它的現象,構成必然性的因果律,奠立中國人文文化道德規範的準繩。
也便是後世儒家與道家思想的圭臬。
所謂積善餘慶、積惡餘殃之說,便是說明人事物理的積因成果,都從漸變而來。
大至宇宙萬象,小到秋毫之末,凡人類曆史與個人的動靜行為,都不外于此例。
隻是一般人忽略漸積漸變的來由,便不畏懼由初因而演變到必然後果的可怕。
一般人都以萬事萬物的結果,當作偶然的突變而恐怖,因此便以坤卦六二爻所說直、方、大的象征,解釋為君子修德的敬與義,建立行為準則的标準。
以六五爻的“黃裳元吉”,解釋為“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的理論。
子思著《中庸》的學術思想淵源,也從這個觀念出發,而闡揚“誠明”的道理。
至于文言所解釋比拟的内容,是否都合于伏羲畫卦的真義,或确為《周易》卦爻辭的本意,那又須另當别論了。
而且是否确為孔子所作,或孔門弟子們的研究心得漸次加入,那也是很難說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