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
關燈
小
中
大
慣的感覺,所以仍然采用把文言放在乾、坤二卦後面。
在此特作說明。
文言1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2之會也;利者,義3之和也;貞者,事之幹4也。
君子體5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合義,貞固足以幹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今注 1 文言:是與卦辭、爻辭、彖辭、象辭不同的解釋卦、爻辭的語言。
相傳是孔子所作,但也有人懷疑是後人的假托,或為後人加入自己的意見,集成為文言。
2 嘉:完美。
3 義:相宜。
4 幹:樹木中心的主幹。
5 體:有身體力行親自體會的意義。
今譯 文言說:“元”是一切善的首長。
“亨”是最完美的聚會。
“利”是最均衡适宜的和合。
“貞”是處世的中正堅固。
所以身為君子的人,體會到唯有行仁德的至善,才可以做領導人民的首長。
唯有很完美的聚會,才可以合于禮儀;做到最好的利他,才會合乎道義;有中正、不拔、忠精的堅固毅力,才可以幹成事情。
君子如果有了這四種德行,才是《周易》乾卦卦辭所說的“元、亨、利、貞”的道理。
今釋 文言究竟出于誰的手筆,正是考據學家最難肯定的事實。
但是文言解釋乾卦卦辭“元、亨、利、貞”的四種意義與彖辭、象辭的原本含義,已經稍有出入。
很明顯的,文言的意思,都是從人事德業修養的道理來講。
這便是開啟易學自兩漢以後以儒理釋易的先聲。
初九曰:潛龍勿用。
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隐者也。
不易1乎世,不成乎名。
遁2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
樂則行之,憂則違之。
确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今注 1 易:變動的意思。
2 遁:隐避。
今譯 初九爻的爻辭說:潛伏未動的龍,勿用。
何以這樣說呢?夫子說:龍的德行,它本來就是隐藏不可見的。
不會因為時世的變易,就為現實而變節,不會隻為成果而不擇手段。
能夠做到避開世俗的一切名利,雖然默默無聞,自己也不煩悶才對。
内心做到不求世俗的重視,才能真不煩悶,假使能使人世得到安樂,就出來行道。
如果相反的話,會使人世發生憂患,就須違背一般的俗見,隐避起來。
自己要有确定堅貞、不能移拔、不可動搖的中心意志,這樣才是潛龍的德行。
今釋 這是孔子借用乾卦初九爻的爻辭,說明潛龍的德行,闡發學者自立立人,應有的德業修養與宗旨。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
庸1言之信,庸行之謹。
閑2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今注 1 庸:有平常和中和的雙重意思。
2 閑:防止。
今譯 九二爻的爻辭說:就像顯現在地面上的龍一樣,可以見到大人而有利了。
何以這樣說呢?夫子說:龍是具有正與中的德行。
對于平庸的話語,不要忽略它可以取信為參考的價值。
關于平庸的行為,也不要忽略它可以作為反省的參考,必須要小心謹慎地注意,更要随時防止邪惡情意的沖動,保存真誠的心意。
雖然有所善行利益于世人,但不以此自誇自滿。
以偉大廣博的德業,感化一切。
所以《易經》九二的爻辭說:“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這是指為人君長應當具備的德行。
今釋 這是孔子借用乾卦九二爻的爻辭,說明為人君主與作長上的應有的德行和基本修養。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
忠信,所以進德也。
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
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今譯 九三爻的爻辭說:君子終日,都要小心謹慎地乾乾從事,到了夜晚,也要加以警惕,像白天一樣的小心謹慎。
要這樣的注意,才可以沒有過咎。
何以這樣說呢?夫子說:這是說進德修業的道理。
忠和信,是進德的主要基礎。
修習文辭和言行,确立至誠的心志,便是立業的根基。
倘若時機到了,自己知道應該如何去做才能把握先機。
應該終結的時候,自己知道立刻終止,才能夠保存道義的立場而全始全終。
所以一個人要做到處在上位而不驕傲,處在下位也不憂悶。
因此爻辭說:“終日乾乾。
”随時随地警醒自己進德修業。
能夠這樣,即便遭遇危急,也就沒有什麼過錯和災患了。
今釋 這是孔子借用九三爻的爻辭,說明人人進德修業的根本,可以和《大學》中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意義,互相發明。
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
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
非為邪也;進退無恒,非離群也。
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
今譯 九四爻的爻辭說:或者要跳出深淵,沒有過患。
何以要這樣說呢?夫子說:君子或者會在上位,也許要在下位,并沒有一定的常規;但并不會利用機會,作為達到邪惡的手段。
有時候要進取,有時候要退守,并沒有固定的恒律;但在或進或退之間,都不會離開人群而隻求自利。
這是說明君子進德修業,都要把握時機,随着時代的趨勢而動,所以就沒有什麼過患了。
今釋 這是孔子借用九四爻辭,說明立身處世,進退之間,要有智慧的抉擇,要及時而動,而不失其先機。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
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今譯 九五爻的爻辭說:升在天空中的飛龍,是有利于見到大人的象征。
何以要這樣說呢?夫子說:凡是聲音相類同的動物,自然會彼此鳴聲相應。
氣機相類同的生物,自然會彼此交感,而且互相追求。
水向低窪潮濕的地方流;火就幹燥的東西而燃燒;雲跟着龍而聚散;風跟着虎在動。
世界上有了大智慧的聖人,他的作為,闡明萬事萬物的至理,使得人們對于天、地、人事、物理的奧秘,有了認識。
本來是輕清的東西,就自然會上升。
本來是重濁下墜的東西,就自然會下墜。
這是說一切事物,各自依循它類同的性質而相聚的道理。
今釋 這是孔子借用九五爻的爻辭,說明何以要把天空的飛龍,比作利見大人的象征和意義。
事實上,這一節原文的解釋,和引申的理論,仍然非常隐晦而含蓄。
他隻是從乾卦爻位的立場,說明本卦九五爻的爻位,已經進到近于至高無上的地步。
所以爻辭比拟它像“飛龍在天”,可以“利見大人”而已。
但他所引申的物理自然感應作用,以及“則各從其類也”的結論,又是什麼意思呢?這也就是後來曆代的專制時代,稱帝王為“九五之尊”,以及頌稱創業的帝王為“龍飛”“龍興”等典故的來源。
都是受了本文中“聖人作而萬物睹”這一句的影響。
所以在過去專制政體時代的帝王,把自己比作堯、舜、禹、湯一樣,便是當時的當然聖人。
其實,這一節文言的真正意思,它隻是說明龍的最高能力和最終目的,隻是志在飛騰變化,乘風雲上天而已。
所以爻辭把飛龍作五爻的象征,那是《周易》用“象”的真正意義。
因為九五是乾卦爻位的将近最高位。
如果再進一步,就會到了物極必反的階段。
整個卦的現象,也就會全面改觀。
等于乘風雲而飛上天空的龍,往往是躊躇滿志,便無更高深的進步。
所以文言就說:“則各從其類也。
”意思是說:這是從各個爻位的德行來作類比而已。
但這個類比,便含有一種非常嚴重的危機,必須懂得九三爻的“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的道理,才可以自處。
《系辭傳》說:“三與五,同功而異位。
”所以從進德修業的人事道理來講,在乾卦九五爻中,便有重大的意義。
司馬遷作《史記》,在《伯夷列傳》上,提到文言這一節的道理,極力借題發揮,說明人生的遭遇,幸與不幸,成名與不成名的關系,都是靠着風雲際會的機遇而來,因此把他類比作“聖人作而萬物睹”這句話的引申,如伯夷等人,經過孔子的褒揚,名垂千古,也便是“各從其類也”的同一意義。
是否如此,頗足玩味。
《系辭下傳》又說:“三多兇。
五多功。
貴賤之等也。
其柔危。
其剛勝邪!”因此九五爻的德行,必須要具備剛健中正四德。
所謂剛,便是《論語》上孔子評論申枨語意的内涵,要做到“無欲則剛”才能以行健中正而勝邪。
上九:亢龍有悔。
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今譯 上九爻的爻辭:處在過于高亢地位的龍,是有悔悶的。
何以要這樣說呢?夫子曰:太高貴了,而再沒有位置可以安身了。
太高大了,而下面難有親近的人了。
這是表示賢人都處在下位,獨自高高在上,而得不到好的輔助,所以便動辄有悔了。
今釋 這是孔子借用上九爻的爻辭,說明在高位者的通病和對他們的告誡,指出地位越高,越有孤立的可能。
作為君道的寶鑒。
總之,文言中,這一段有關爻辭的解釋,完全從人文思想出發,引用爻辭的象征,作為立身、處世、自立、立人、進德、修業的修養,開啟儒家專講修養之學的先河。
與伏羲畫卦、文王演易的意義,是否有異同之處,那就很難說了。
但以儒理論易的立場來看,那當然是至高無上的箴言了。
潛龍勿用,下也
在此特作說明。
文言1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2之會也;利者,義3之和也;貞者,事之幹4也。
君子體5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合義,貞固足以幹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今注 1 文言:是與卦辭、爻辭、彖辭、象辭不同的解釋卦、爻辭的語言。
相傳是孔子所作,但也有人懷疑是後人的假托,或為後人加入自己的意見,集成為文言。
2 嘉:完美。
3 義:相宜。
4 幹:樹木中心的主幹。
5 體:有身體力行親自體會的意義。
今譯 文言說:“元”是一切善的首長。
“亨”是最完美的聚會。
“利”是最均衡适宜的和合。
“貞”是處世的中正堅固。
所以身為君子的人,體會到唯有行仁德的至善,才可以做領導人民的首長。
唯有很完美的聚會,才可以合于禮儀;做到最好的利他,才會合乎道義;有中正、不拔、忠精的堅固毅力,才可以幹成事情。
君子如果有了這四種德行,才是《周易》乾卦卦辭所說的“元、亨、利、貞”的道理。
今釋 文言究竟出于誰的手筆,正是考據學家最難肯定的事實。
但是文言解釋乾卦卦辭“元、亨、利、貞”的四種意義與彖辭、象辭的原本含義,已經稍有出入。
很明顯的,文言的意思,都是從人事德業修養的道理來講。
這便是開啟易學自兩漢以後以儒理釋易的先聲。
初九曰:潛龍勿用。
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隐者也。
不易1乎世,不成乎名。
遁2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
樂則行之,憂則違之。
确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今注 1 易:變動的意思。
2 遁:隐避。
今譯 初九爻的爻辭說:潛伏未動的龍,勿用。
何以這樣說呢?夫子說:龍的德行,它本來就是隐藏不可見的。
不會因為時世的變易,就為現實而變節,不會隻為成果而不擇手段。
能夠做到避開世俗的一切名利,雖然默默無聞,自己也不煩悶才對。
内心做到不求世俗的重視,才能真不煩悶,假使能使人世得到安樂,就出來行道。
如果相反的話,會使人世發生憂患,就須違背一般的俗見,隐避起來。
自己要有确定堅貞、不能移拔、不可動搖的中心意志,這樣才是潛龍的德行。
今釋 這是孔子借用乾卦初九爻的爻辭,說明潛龍的德行,闡發學者自立立人,應有的德業修養與宗旨。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
庸1言之信,庸行之謹。
閑2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今注 1 庸:有平常和中和的雙重意思。
2 閑:防止。
今譯 九二爻的爻辭說:就像顯現在地面上的龍一樣,可以見到大人而有利了。
何以這樣說呢?夫子說:龍是具有正與中的德行。
對于平庸的話語,不要忽略它可以取信為參考的價值。
關于平庸的行為,也不要忽略它可以作為反省的參考,必須要小心謹慎地注意,更要随時防止邪惡情意的沖動,保存真誠的心意。
雖然有所善行利益于世人,但不以此自誇自滿。
以偉大廣博的德業,感化一切。
所以《易經》九二的爻辭說:“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這是指為人君長應當具備的德行。
今釋 這是孔子借用乾卦九二爻的爻辭,說明為人君主與作長上的應有的德行和基本修養。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
忠信,所以進德也。
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
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今譯 九三爻的爻辭說:君子終日,都要小心謹慎地乾乾從事,到了夜晚,也要加以警惕,像白天一樣的小心謹慎。
要這樣的注意,才可以沒有過咎。
何以這樣說呢?夫子說:這是說進德修業的道理。
忠和信,是進德的主要基礎。
修習文辭和言行,确立至誠的心志,便是立業的根基。
倘若時機到了,自己知道應該如何去做才能把握先機。
應該終結的時候,自己知道立刻終止,才能夠保存道義的立場而全始全終。
所以一個人要做到處在上位而不驕傲,處在下位也不憂悶。
因此爻辭說:“終日乾乾。
”随時随地警醒自己進德修業。
能夠這樣,即便遭遇危急,也就沒有什麼過錯和災患了。
今釋 這是孔子借用九三爻的爻辭,說明人人進德修業的根本,可以和《大學》中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意義,互相發明。
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
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
非為邪也;進退無恒,非離群也。
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
今譯 九四爻的爻辭說:或者要跳出深淵,沒有過患。
何以要這樣說呢?夫子說:君子或者會在上位,也許要在下位,并沒有一定的常規;但并不會利用機會,作為達到邪惡的手段。
有時候要進取,有時候要退守,并沒有固定的恒律;但在或進或退之間,都不會離開人群而隻求自利。
這是說明君子進德修業,都要把握時機,随着時代的趨勢而動,所以就沒有什麼過患了。
今釋 這是孔子借用九四爻辭,說明立身處世,進退之間,要有智慧的抉擇,要及時而動,而不失其先機。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
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今譯 九五爻的爻辭說:升在天空中的飛龍,是有利于見到大人的象征。
何以要這樣說呢?夫子說:凡是聲音相類同的動物,自然會彼此鳴聲相應。
氣機相類同的生物,自然會彼此交感,而且互相追求。
水向低窪潮濕的地方流;火就幹燥的東西而燃燒;雲跟着龍而聚散;風跟着虎在動。
世界上有了大智慧的聖人,他的作為,闡明萬事萬物的至理,使得人們對于天、地、人事、物理的奧秘,有了認識。
本來是輕清的東西,就自然會上升。
本來是重濁下墜的東西,就自然會下墜。
這是說一切事物,各自依循它類同的性質而相聚的道理。
今釋 這是孔子借用九五爻的爻辭,說明何以要把天空的飛龍,比作利見大人的象征和意義。
事實上,這一節原文的解釋,和引申的理論,仍然非常隐晦而含蓄。
他隻是從乾卦爻位的立場,說明本卦九五爻的爻位,已經進到近于至高無上的地步。
所以爻辭比拟它像“飛龍在天”,可以“利見大人”而已。
但他所引申的物理自然感應作用,以及“則各從其類也”的結論,又是什麼意思呢?這也就是後來曆代的專制時代,稱帝王為“九五之尊”,以及頌稱創業的帝王為“龍飛”“龍興”等典故的來源。
都是受了本文中“聖人作而萬物睹”這一句的影響。
所以在過去專制政體時代的帝王,把自己比作堯、舜、禹、湯一樣,便是當時的當然聖人。
其實,這一節文言的真正意思,它隻是說明龍的最高能力和最終目的,隻是志在飛騰變化,乘風雲上天而已。
所以爻辭把飛龍作五爻的象征,那是《周易》用“象”的真正意義。
因為九五是乾卦爻位的将近最高位。
如果再進一步,就會到了物極必反的階段。
整個卦的現象,也就會全面改觀。
等于乘風雲而飛上天空的龍,往往是躊躇滿志,便無更高深的進步。
所以文言就說:“則各從其類也。
”意思是說:這是從各個爻位的德行來作類比而已。
但這個類比,便含有一種非常嚴重的危機,必須懂得九三爻的“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的道理,才可以自處。
《系辭傳》說:“三與五,同功而異位。
”所以從進德修業的人事道理來講,在乾卦九五爻中,便有重大的意義。
司馬遷作《史記》,在《伯夷列傳》上,提到文言這一節的道理,極力借題發揮,說明人生的遭遇,幸與不幸,成名與不成名的關系,都是靠着風雲際會的機遇而來,因此把他類比作“聖人作而萬物睹”這句話的引申,如伯夷等人,經過孔子的褒揚,名垂千古,也便是“各從其類也”的同一意義。
是否如此,頗足玩味。
《系辭下傳》又說:“三多兇。
五多功。
貴賤之等也。
其柔危。
其剛勝邪!”因此九五爻的德行,必須要具備剛健中正四德。
所謂剛,便是《論語》上孔子評論申枨語意的内涵,要做到“無欲則剛”才能以行健中正而勝邪。
上九:亢龍有悔。
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今譯 上九爻的爻辭:處在過于高亢地位的龍,是有悔悶的。
何以要這樣說呢?夫子曰:太高貴了,而再沒有位置可以安身了。
太高大了,而下面難有親近的人了。
這是表示賢人都處在下位,獨自高高在上,而得不到好的輔助,所以便動辄有悔了。
今釋 這是孔子借用上九爻的爻辭,說明在高位者的通病和對他們的告誡,指出地位越高,越有孤立的可能。
作為君道的寶鑒。
總之,文言中,這一段有關爻辭的解釋,完全從人文思想出發,引用爻辭的象征,作為立身、處世、自立、立人、進德、修業的修養,開啟儒家專講修養之學的先河。
與伏羲畫卦、文王演易的意義,是否有異同之處,那就很難說了。
但以儒理論易的立場來看,那當然是至高無上的箴言了。
潛龍勿用,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