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
關燈
小
中
大
為首也”,以及本卦文言有“乾元用九,天下治也”的釋義了。
善于用九而有其位的,舉曆史人物的事例來說,便是堯、舜、文王、周公。
以不在其位的來說,便如老子、孔子等人,都是善于用九的榜樣。
彖1曰:大哉乾元2,萬物資始,乃統3天。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4以禦天5。
乾道6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7,乃利貞。
首出庶物8,萬國鹹甯。
今注 1 彖:獸名。
在《周易》中,假借它作為某一卦,某一爻斷語的專有名稱。
2 乾元:是指乾卦為代表天地之間,萬事萬物的本元。
也便是取用乾卦卦辭的元、亨、利、貞的元字,引申為易學的專有名詞。
3 統:率領。
4 六龍:是指乾卦六爻的爻辭中,都取用龍的功能,作為六爻變化的象征,所以又别名六爻為六龍了。
5 禦天:駕馭天道運行的規則。
6 乾道:是指乾卦本身功能的法則。
7 太和:均衡和适當的狀态。
8 庶物:庶是衆多的意思。
庶物是指萬物。
今譯 彖辭說:偉大的乾卦啊!它是一切的根元。
萬物都靠它做資本,才有原始的生命,所以它是統率原始萬物的根元。
雲的運行聚散不定,雨的普遍施予萬物,乃至物理世界的一切,流變而成為萬有品類的形質,都是它的功能。
它是宇宙光明的開始和終結的根源。
它包含六個爻位的程序,形成宇宙時間的作用,猶如六條龍一樣,接連着駕馭天體運行的規律。
乾道本身,它就是能變化形成宇宙萬物的道體。
萬有物類,都是由于它而得到真正的性和命,所以萬物如果能夠保持它給予性命和合功能的原始狀态,才是真正大利而貞潔的生命。
它是首先生出萬物的創世者,它給予世界萬國以平安和康甯。
今釋 (1)彖辭的作者:自古相傳,認為彖辭就是孔子的手筆。
然而後世也有人懷疑,認為是秦、漢以後的學者假托孔子的作品。
又有人認為雖然不完全出于後人假托孔子所作,至少,有些是後人加入的意見,并非完全出于孔子,這是很難考證的問題,各憑一得之見,言之成理,也都可以自成一家之說。
如果從《周易》本經的卦辭、彖辭,以及文言的文辭、語句、章法來看,它是極力學習卦辭的體裁,文字簡潔,而含義富麗,的确是周人和魯人的風格,秦、漢以後的人,實在難以找出可以相提并論的意境。
專門注重考據者的疑古議論,也都各有弊漏,而且對于考據者的理由采取保留态度,都有再加以考證的必要,所以不敢随便苟同,甯可從古而不辯,仍然認為它是孔子的著述,較為妥當。
(2)彖辭的意義:在全部《周易》的文辭中,假借四個動物象形的字,用作卦爻的解釋。
第一,是“易”字。
曆來研究《易經》的象數家們,有人認為它是假借飛鳥的形象而成,也有認為它是假借蜥蜴的“蜴”字而來,但都不足為憑。
第二,是“龍”字。
是借用它的入水能遊,在地能行,在空能飛,而且可以乘風雲而上天,作為表示卦爻變化多端的象征。
第三,是“象”字。
它有假借、諧聲、轉注的含義。
古代象與像相通,是屬于假借與轉注的作用。
象,也是大象(大現象),是假借它作象征性的諧聲作用。
第四,是“彖”字。
彖是獸名。
相傳它的齒牙銳利,能夠咬斷鐵器和金屬品。
所以《周易》便假借它作為斷語的名詞。
(3)彖辭的觀點與發揮:彖辭的作者與完成彖辭的年代等問題,凡屬于疑古論者的考據範圍,姑且存而不論。
關于彖辭的觀點,對于易學的發揮,以及它在中國文化思想中的價值,非常重大。
秦、漢以後的學者,對于《易經》,歸納起來,不外三類觀點。
第一,通俗的觀念。
認為《易經》是自古相傳占蔔用的書籍。
第二,兩漢以後儒家的觀念。
認為《易經》是先聖學問的淵源,儒家經學的大典。
第三,兩漢以後象數學家與道家的觀念,認為《易經》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溝通形上、形下神秘之學的寶藏。
但無論屬于哪一種觀念,首先,隻要精細體會乾、坤兩卦的彖辭、文言、象辭的内涵精義,便可知道《周易》的學問,确是由“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貫通天地、物理、人事的大智慧的結晶,并非是迷信奧秘,不知其所以然的盲從的信仰。
例如,以乾卦為統率萬事萬物的道理來說,據彖辭的解釋,它既不像西洋的文化傳統,在萬事萬物之上,建立一個神主。
同時又不像西洋的哲學(Philosphy)思想,在宗教信仰以外,另行建立一個形而上的本體。
它隻以一個代号的乾卦,作為統率天地萬物的根元,故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說明萬有物類,從它而生,故有“雲行雨施,品物流形”的頌辭。
又說到因它的功能而顯現時間的作用,便有“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的贊語。
其次,說到萬物生命的根元,便有“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的說明。
最後,指出世界人類的次序依歸,又有“首出庶物,萬國鹹甯”的結語。
總之,《周易》彖辭中所指的乾卦,它是概括後世所謂宗教、哲學、科學三大類的總綱。
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也是中國上古文化智慧之學的泉源,所以應當特别留意。
象1曰:天行2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今注 1 象:獸名。
在《周易》文辭中,假借作為象征與現象的意義。
2 行:運轉不停,猶如天體之運行。
今譯 象說:乾卦像天道一樣永恒地運行不休,所以君子應當效法乾道,自己堅強起來,不斷地求進步,永遠不停止,不休息地去努力。
今釋 象辭的作者:古今研究《周易》的學者,根據傳統的觀念,認為象辭也是孔子所作。
但也有懷疑的見解,這些“聚訟紛纭,莫衷一是”的論辯,很難确定。
總之,象辭,就是研究《易經》卦象的心得。
八卦和八八六十四卦本來都是抽象的,象征物理人事的符号。
但為了使人容易了解,指出現象界中,人們的耳目感官,與意識思想可以體會觀察的東西,作為卦象的解釋,所以便稱它為象辭。
乾卦的象辭,首先指出最好說明乾卦的象征,就是天體。
我們所知覺、感覺到的天體,它永遠在運行不息地前進。
人與萬物,都生長在這個運行不息的天地之間,所以,有志的君子要完成德業、學問、事功,應當要效法天道,永無休息地求進步。
有人誤解中國文化思想,是靜态的文化,或認為頹廢、後退等觀念,應當注意。
中國文化自古的傳統精神,向來以《周易》為群經之首,儒、道兩家的文化思想,也都淵源于《易經》而來,隻要深切體認《周易》乾卦象辭的意義,就可了解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精神,并不是靜态或倒退的。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在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複道也;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今譯 潛伏未動的龍,不用它;這是說初九爻的變化現象,猶如陽能深藏地下,還沒有萌芽的頭緒。
見到龍在田地上顯現,這是說九二爻的現象,猶如一個人的德業,已經普遍地施展出來了。
一天到晚,必須終日之間,小心謹慎地奮力前行;這是說九三爻的現象,它具有盛極則衰、物極必反的反複作用。
這是自然存在的定律,天道必然的作用。
也許從深淵裡跳躍出來,這是說九四爻的現象,它正在進可取、退可守的未定階段。
如果求進步,也不會有過錯和災難的。
在天上的飛龍,這是說九五爻的現象,它猶如已經有偉大成就的大人物的情況。
過于高亢的龍,就會遭遇困難而反悔;這是說上九爻的現象,它太過于高亢,猶如太過盈滿充足的東西,就很自然地不能長久保留。
使用陽九,這是說使用乾卦所有六個陽爻,或隻用陽爻的純陽,自身不加入任何一個爻位,便不受它變化的影響。
這是說天道能生萬物,而自不居功的德行,所以用九,它有不自處卦變或爻變開頭的意義。
今釋 乾卦的象辭,是對本卦與六爻爻辭所說的含義作進一層的解釋,顯見是在爻辭以後,研究《周易》乾卦爻辭的心得說明,那是毫無疑問的。
它與以下文言所說解釋卦、爻辭的定義,又各有不同的觀點。
象辭所說,比較古樸平實,還與以上卦、爻辭的原意距離不遠。
文言中解釋爻辭的意義,幾乎完全是從德業修養的人事立場來講。
雖然說理愈明,但是所指的是偏向于人文的易理,是否就是古聖作易畫卦的原意不得而知。
可是它是文王演易以後偏向于人文思想解釋易學的意旨,那是非常明顯的事。
後世儒者研究《易經》,從人文世事來說理說象的比較容易,研究天文、地理、物理的象與數而窮宇宙奧秘的比較困難,這恐是勢所必然的因襲成規吧! 文言的說明 文言本來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十翼之一,後來晉朝的王弼特别把乾、坤兩卦之文言取出,放在乾坤二卦、爻辭後面,作為乾、坤兩卦的結論。
後世因利就便,多采用王弼的編排而成為習慣。
到了宋朝,有些學者認為應把文言歸到十翼的範圍,但是朱熹根據《程氏易傳》仍然采用王弼的編排,照樣把文言放在乾、坤兩卦的後面,因此後世編排《易經》,有些人恢複漢易——王弼以前的秩序,有些人依照朱熹的編排。
元明以後朱熹的解經權威,普及朝野,因此文言放在乾、坤兩卦後面,已成為千年來的習慣了,現在要想恢複古來面目,反而使人覺得有不習
善于用九而有其位的,舉曆史人物的事例來說,便是堯、舜、文王、周公。
以不在其位的來說,便如老子、孔子等人,都是善于用九的榜樣。
彖1曰:大哉乾元2,萬物資始,乃統3天。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4以禦天5。
乾道6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7,乃利貞。
首出庶物8,萬國鹹甯。
今注 1 彖:獸名。
在《周易》中,假借它作為某一卦,某一爻斷語的專有名稱。
2 乾元:是指乾卦為代表天地之間,萬事萬物的本元。
也便是取用乾卦卦辭的元、亨、利、貞的元字,引申為易學的專有名詞。
3 統:率領。
4 六龍:是指乾卦六爻的爻辭中,都取用龍的功能,作為六爻變化的象征,所以又别名六爻為六龍了。
5 禦天:駕馭天道運行的規則。
6 乾道:是指乾卦本身功能的法則。
7 太和:均衡和适當的狀态。
8 庶物:庶是衆多的意思。
庶物是指萬物。
今譯 彖辭說:偉大的乾卦啊!它是一切的根元。
萬物都靠它做資本,才有原始的生命,所以它是統率原始萬物的根元。
雲的運行聚散不定,雨的普遍施予萬物,乃至物理世界的一切,流變而成為萬有品類的形質,都是它的功能。
它是宇宙光明的開始和終結的根源。
它包含六個爻位的程序,形成宇宙時間的作用,猶如六條龍一樣,接連着駕馭天體運行的規律。
乾道本身,它就是能變化形成宇宙萬物的道體。
萬有物類,都是由于它而得到真正的性和命,所以萬物如果能夠保持它給予性命和合功能的原始狀态,才是真正大利而貞潔的生命。
它是首先生出萬物的創世者,它給予世界萬國以平安和康甯。
今釋 (1)彖辭的作者:自古相傳,認為彖辭就是孔子的手筆。
然而後世也有人懷疑,認為是秦、漢以後的學者假托孔子的作品。
又有人認為雖然不完全出于後人假托孔子所作,至少,有些是後人加入的意見,并非完全出于孔子,這是很難考證的問題,各憑一得之見,言之成理,也都可以自成一家之說。
如果從《周易》本經的卦辭、彖辭,以及文言的文辭、語句、章法來看,它是極力學習卦辭的體裁,文字簡潔,而含義富麗,的确是周人和魯人的風格,秦、漢以後的人,實在難以找出可以相提并論的意境。
專門注重考據者的疑古議論,也都各有弊漏,而且對于考據者的理由采取保留态度,都有再加以考證的必要,所以不敢随便苟同,甯可從古而不辯,仍然認為它是孔子的著述,較為妥當。
(2)彖辭的意義:在全部《周易》的文辭中,假借四個動物象形的字,用作卦爻的解釋。
第一,是“易”字。
曆來研究《易經》的象數家們,有人認為它是假借飛鳥的形象而成,也有認為它是假借蜥蜴的“蜴”字而來,但都不足為憑。
第二,是“龍”字。
是借用它的入水能遊,在地能行,在空能飛,而且可以乘風雲而上天,作為表示卦爻變化多端的象征。
第三,是“象”字。
它有假借、諧聲、轉注的含義。
古代象與像相通,是屬于假借與轉注的作用。
象,也是大象(大現象),是假借它作象征性的諧聲作用。
第四,是“彖”字。
彖是獸名。
相傳它的齒牙銳利,能夠咬斷鐵器和金屬品。
所以《周易》便假借它作為斷語的名詞。
(3)彖辭的觀點與發揮:彖辭的作者與完成彖辭的年代等問題,凡屬于疑古論者的考據範圍,姑且存而不論。
關于彖辭的觀點,對于易學的發揮,以及它在中國文化思想中的價值,非常重大。
秦、漢以後的學者,對于《易經》,歸納起來,不外三類觀點。
第一,通俗的觀念。
認為《易經》是自古相傳占蔔用的書籍。
第二,兩漢以後儒家的觀念。
認為《易經》是先聖學問的淵源,儒家經學的大典。
第三,兩漢以後象數學家與道家的觀念,認為《易經》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溝通形上、形下神秘之學的寶藏。
但無論屬于哪一種觀念,首先,隻要精細體會乾、坤兩卦的彖辭、文言、象辭的内涵精義,便可知道《周易》的學問,确是由“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貫通天地、物理、人事的大智慧的結晶,并非是迷信奧秘,不知其所以然的盲從的信仰。
例如,以乾卦為統率萬事萬物的道理來說,據彖辭的解釋,它既不像西洋的文化傳統,在萬事萬物之上,建立一個神主。
同時又不像西洋的哲學(Philosphy)思想,在宗教信仰以外,另行建立一個形而上的本體。
它隻以一個代号的乾卦,作為統率天地萬物的根元,故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說明萬有物類,從它而生,故有“雲行雨施,品物流形”的頌辭。
又說到因它的功能而顯現時間的作用,便有“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的贊語。
其次,說到萬物生命的根元,便有“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的說明。
最後,指出世界人類的次序依歸,又有“首出庶物,萬國鹹甯”的結語。
總之,《周易》彖辭中所指的乾卦,它是概括後世所謂宗教、哲學、科學三大類的總綱。
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也是中國上古文化智慧之學的泉源,所以應當特别留意。
象1曰:天行2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今注 1 象:獸名。
在《周易》文辭中,假借作為象征與現象的意義。
2 行:運轉不停,猶如天體之運行。
今譯 象說:乾卦像天道一樣永恒地運行不休,所以君子應當效法乾道,自己堅強起來,不斷地求進步,永遠不停止,不休息地去努力。
今釋 象辭的作者:古今研究《周易》的學者,根據傳統的觀念,認為象辭也是孔子所作。
但也有懷疑的見解,這些“聚訟紛纭,莫衷一是”的論辯,很難确定。
總之,象辭,就是研究《易經》卦象的心得。
八卦和八八六十四卦本來都是抽象的,象征物理人事的符号。
但為了使人容易了解,指出現象界中,人們的耳目感官,與意識思想可以體會觀察的東西,作為卦象的解釋,所以便稱它為象辭。
乾卦的象辭,首先指出最好說明乾卦的象征,就是天體。
我們所知覺、感覺到的天體,它永遠在運行不息地前進。
人與萬物,都生長在這個運行不息的天地之間,所以,有志的君子要完成德業、學問、事功,應當要效法天道,永無休息地求進步。
有人誤解中國文化思想,是靜态的文化,或認為頹廢、後退等觀念,應當注意。
中國文化自古的傳統精神,向來以《周易》為群經之首,儒、道兩家的文化思想,也都淵源于《易經》而來,隻要深切體認《周易》乾卦象辭的意義,就可了解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精神,并不是靜态或倒退的。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在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複道也;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今譯 潛伏未動的龍,不用它;這是說初九爻的變化現象,猶如陽能深藏地下,還沒有萌芽的頭緒。
見到龍在田地上顯現,這是說九二爻的現象,猶如一個人的德業,已經普遍地施展出來了。
一天到晚,必須終日之間,小心謹慎地奮力前行;這是說九三爻的現象,它具有盛極則衰、物極必反的反複作用。
這是自然存在的定律,天道必然的作用。
也許從深淵裡跳躍出來,這是說九四爻的現象,它正在進可取、退可守的未定階段。
如果求進步,也不會有過錯和災難的。
在天上的飛龍,這是說九五爻的現象,它猶如已經有偉大成就的大人物的情況。
過于高亢的龍,就會遭遇困難而反悔;這是說上九爻的現象,它太過于高亢,猶如太過盈滿充足的東西,就很自然地不能長久保留。
使用陽九,這是說使用乾卦所有六個陽爻,或隻用陽爻的純陽,自身不加入任何一個爻位,便不受它變化的影響。
這是說天道能生萬物,而自不居功的德行,所以用九,它有不自處卦變或爻變開頭的意義。
今釋 乾卦的象辭,是對本卦與六爻爻辭所說的含義作進一層的解釋,顯見是在爻辭以後,研究《周易》乾卦爻辭的心得說明,那是毫無疑問的。
它與以下文言所說解釋卦、爻辭的定義,又各有不同的觀點。
象辭所說,比較古樸平實,還與以上卦、爻辭的原意距離不遠。
文言中解釋爻辭的意義,幾乎完全是從德業修養的人事立場來講。
雖然說理愈明,但是所指的是偏向于人文的易理,是否就是古聖作易畫卦的原意不得而知。
可是它是文王演易以後偏向于人文思想解釋易學的意旨,那是非常明顯的事。
後世儒者研究《易經》,從人文世事來說理說象的比較容易,研究天文、地理、物理的象與數而窮宇宙奧秘的比較困難,這恐是勢所必然的因襲成規吧! 文言的說明 文言本來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十翼之一,後來晉朝的王弼特别把乾、坤兩卦之文言取出,放在乾坤二卦、爻辭後面,作為乾、坤兩卦的結論。
後世因利就便,多采用王弼的編排而成為習慣。
到了宋朝,有些學者認為應把文言歸到十翼的範圍,但是朱熹根據《程氏易傳》仍然采用王弼的編排,照樣把文言放在乾、坤兩卦的後面,因此後世編排《易經》,有些人恢複漢易——王弼以前的秩序,有些人依照朱熹的編排。
元明以後朱熹的解經權威,普及朝野,因此文言放在乾、坤兩卦後面,已成為千年來的習慣了,現在要想恢複古來面目,反而使人覺得有不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