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
關燈
小
中
大
九爻的情況,猶如太陽在夜裡,潛藏未出,還未發動。
九二爻的情形,猶如早晨的太陽,從地面上升,出現在大地上所有人們的眼前,給予人們無比的生機與希望。
用這個現象來比拟人事,因此,便有“利見大人”的爻辭了。
總之,研讀乾卦六爻的爻辭,都是用龍來表示它的作用。
但千萬不要為龍的這個先入為主的觀念所困惑,便自然會得到融會貫通的道理了。
古來許多精通《易經》學術的大家,著名的如漢代的焦贛、京房,宋代的邵雍等人,他們便能深通其理,活用它的現象與作用,才達到精詳變通的妙用。
如果一定認為這是周文王囚于羑裡,他占到快要出來的占辭,未免太過拘泥,隻可作為比拟的說法,并不可以确定它必是如此。
(3)九二爻的爻辭,何以比拟它是“利見大人”,不說它是利見君子,更不說它利見小人呢?這種觀念,完全根據爻象的位置而言。
因此九二爻與九五爻相應,五爻是卦中的主體。
本卦九五爻是陽剛之主,比拟它是有德、有才,得時、得位,又中、又正。
與其才、德、時、位,完全具備,所以稱它作大人。
但是二爻五爻既又相隔,何以又說它是“利見大人”呢?因為五是代表君道的位置,二是代表臣道的位置。
君臣雖然不同位,卻是同德。
君臣上下,同心同德,自然就得利了。
所以說“利見大人”了。
周易六十四卦中,有三百八十四爻,隻有乾卦二、五兩爻,提到“利見大人”。
其他的卦爻,并無這種比拟的詞句。
訟卦、蹇卦、萃卦、巽卦,四卦卦辭中也提到“利見大人”,但并不是爻辭。
還有升卦六五爻,稱“用見大人”,并不說它是“利見大人”。
九三1,君子終日乾乾2,夕惕3若,厲4無咎5。
今注 1 九三:是指乾卦第三爻*的爻位而言。
詳見乾卦初九的今釋。
2 乾乾:借用重複本卦的卦名,作為形容詞用。
乾卦,它又代表了至陽、至剛、至健、至中、至正等道理。
把“乾乾”兩字重複地用作形容詞,就是表示人要效法乾卦的德行與精神,随時随地固守着剛健中正、如陽的德行。
又:第一個“乾”字,象征着天體;第二個“乾”字,象征着太陽。
也可以說:第一個“乾”字,是卦的名詞,第二個“乾”字是動詞。
3 惕:小心謹慎的意思。
4 厲:嚴謹而危正的德行。
5 咎:有災患與過錯的雙重意思。
今譯 乾卦的第三爻(九三),象征須要效法乾元九三爻如日中天的精神。
一天到晚剛健中正地前進。
雖然到了夜晚,還要像白天一樣警惕。
為學為道的君子,隻要有這種惕勵的精神,就不會有過患了。
今釋 乾卦九三的爻辭,完全以人事來說明本卦第三爻的卦象。
隻要了解了本卦第一、第二兩爻的解釋,便可知道本卦第三爻的爻位,它在六爻中,雖然算作第三位,但是屬于内卦的最上位。
如果以太陽上升的情況作比拟,它猶如日正當中的現象,又像一條升到高空的遊龍,一天到晚,循規蹈矩,不斷地前進。
到了晚上,它還是像白天一樣前進不休。
所以本卦的爻辭,教人必須要效法第三爻象征太陽或遊龍經天的精神,永恒乾乾不休地精進以完成大人君子的德業。
即使到了晚上,也要像白天一樣恐懼戒慎地警惕自己。
隻要這樣勵精自強,循規蹈矩,晝夜小心翼翼地去做,就不會發生過患。
如果不能這樣,躊躇滿志,驕而自恃,就會有差跌悔恨的可能。
九四1,或躍在淵2,無咎。
今注 1 九四:是指乾卦第四爻*的爻位而言。
詳見乾卦初九的今釋。
2 淵:水深處。
今譯 乾卦的第四爻(九四),象征潛伏在深淵裡的遊龍,也許跳躍出深淵。
不會有過患的事。
今釋 乾卦九四爻,它的爻位,從六爻的作用來說,是外卦的初爻。
等于内卦第一爻,也有本卦初九爻的現象;有作用相同,情況不同的差别。
根據《系辭下傳》的說法,又有“二與四,同功而異位”的現象。
初九爻猶如潛伏在地底的龍,它有蟄伏休息的狀态。
九四爻,像一條潛伏在深淵的龍,它已經有活動的範圍,而且有足夠深的水,可以悠遊地潛栖下去。
龍,雖然有時候想乘風雲而上天,但也可以保持它蟄伏不動的狀态,在深淵中,悠遊自在地過下去。
所以本卦這一爻的重點,在這個“或”字。
“或”,是一個不定詞,它也許再向内收,再向下沉。
或者,它有跳躍超出水面,問津江海的可能。
因為它保有“進退有據”“潛躍由心”,擁有足夠的自主與自由。
所以在它的意向與行動沒有确定之前,它仍然具有不可限量、不可捉摸的價值與作用。
在它本身潛在的功能,還未發動作用以前,不會有什麼過錯,也不會出什麼毛病。
如果躍出深淵,乘風雲而上天,便有如二爻的“見龍在田”擴而大之的現象。
九五1,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今注 1 九五:是指乾卦第五爻*的爻位而言。
詳見乾卦初九爻的今釋。
今譯 乾卦的第五爻(九五),象征飛上天空中的飛龍。
有如本卦第二爻“利見大人”的現象。
今釋 乾卦,由于初爻的演進,到了九五爻便由第四爻悠遊深淵中的潛龍,躍出水面,一飛沖天,而有飛騰變化不可測的現象。
它不但有了更大而無限量的空間,可以發揮它的功能,而且可以居高臨下,俯視涵蓋陸地江河與海洋的一切事物。
本卦這一爻的現象,又象征一天當中的正午時候,太陽正當高空,所謂“日麗中天”的情形。
如果以六爻的作用來說,它是外卦的中爻,等于内卦第二爻的現象,同時也有内卦第二爻相似的作用,隻是地位不同,所以情況也不同。
在本卦第二爻言,它譬如一個人的事業,正由開始而建立穩固基礎的階段,可以向外發展,見到有利于它的大人,呈現自己的才能。
但到了本卦九五爻的階段,雖然猶如九二爻一樣,都是站在至中至正的位置。
但是,它的成就,已經由内在的成功,發展到了外面,成為大家所仰望,所以它也同樣地有可以“利見大人”的現象,然而對象與作用,卻因為地位的不同而有異了。
根據《系辭下傳》所說:“三與五,同功而異位。
”便須有“終日乾乾。
夕惕若。
厲無咎”的自愛精神才好。
如果以古代帝王政治體制的人事作譬喻,這一爻,便有位極人君,普天之下,萬民之上的狀況。
至于曆史上稱皇帝為“九五之尊”,并非用這一爻的意義。
那是以《易經》數理來取譬,九是陽數的最高位,五是陽數的最中位。
九五,便是至尊中正的意思。
上九1,亢2龍有悔。
今注 1 上九:是指乾卦第六爻*的爻位而言。
上,就是至高無上的意思。
詳見乾卦初九爻的今釋。
2 亢:《子夏易傳》說:“亢,極也。
”同時有高與乾的雙重意義。
今譯 乾卦的第六爻上九,象征處在高亢極點的龍,必有悔悶的後果。
今釋 乾卦的變化,由初爻開始,一爻一爻地演進,到了九六爻,也就是最高、最後、最末的一爻。
《周易》的規例:凡屬第一爻位的陽爻,即稱之為初九,如乾卦的第一爻;凡屬第一爻位的陰爻,就命名為初六,如坤卦的第一爻。
而屬于最後第六爻的陰爻,便命名它為上六。
本卦爻位到了上九,以六爻的爻位而言,已位至極點,再無更高的位置可占,孤高在上,猶如一條乘雲升高的龍,它升到了最亢、最幹淨的地方,四顧茫然,既無再上進的位置,又不能下降,所以它反而有了憂郁悔悶了。
如果占蔔得了這一爻,在物理而言,便将有“物極必反”的作用。
在人事而言,便将有“樂極生悲”的現象。
《周易》有關人事吉兇禍福的現象,綜合起來隻有吉、兇、悔、吝四大論斷。
悔與吝兩個現象,便是成分少,或比較輕微的兇。
所以上九爻的現象,因為位居極點,悔吝必生,那是必然的趨勢。
用九1,見群龍無首,吉。
今注 1 用九:是指乾卦本身整體的純陽,同時又互通于乾卦本身每一陽爻而言。
可參看乾卦初九爻的今釋。
今譯 用在乾卦整體,它有如六個一群的龍,誰也不居其首,隻是互相平等,自由自在地共存,這是大吉的現象。
今釋 《周易》上下經六十四卦,關于爻辭的解釋,隻有陽卦之首的乾卦有用九,陰卦之首的坤卦有用六。
除此以外,再也沒有用九或用六的解釋。
何以叫作用九,過去很多學者,各有一種解說,有的從義理去講解,有的從象數來注釋,各自發明一得之見,自成一家之言,都有相當可貴的道理。
其實,非常簡單,隻要從本卦初九爻“潛龍勿用”,開始去理解九字所代表陽爻變化的道理,便可了解他所謂的用九,就是不為九所用的反面詞。
善于運用乾卦六爻的變化,而不被變化所拘,有超然物外、拔于塵累的情形。
九數是代表陽爻的數字,在乾卦而言,因為陽極陰生,所以無論卦與爻都勢在必變。
陽九勢極,必反變為陰,所以全卦或任何一爻都沒有不受其變的可能。
如果不受陽九位數的拘束,用九而不被九用,超然物外,就可以很客觀地見到六位陽爻,猶如群龍的變化,自身自然大吉而無不利了。
倘使乾卦本身六位陽爻,也都各自善于利用陽九的潛能,誰也不争居領導變化的首位,不作開始發動的作用,自然無以後一爻一爻有吉有兇的變化現象。
那便如系傳所謂“原始反終”,歸真返璞,守定原始本位的道理,當然就大吉而無兇了。
所以本卦象辭,便有“用九,天德不可
九二爻的情形,猶如早晨的太陽,從地面上升,出現在大地上所有人們的眼前,給予人們無比的生機與希望。
用這個現象來比拟人事,因此,便有“利見大人”的爻辭了。
總之,研讀乾卦六爻的爻辭,都是用龍來表示它的作用。
但千萬不要為龍的這個先入為主的觀念所困惑,便自然會得到融會貫通的道理了。
古來許多精通《易經》學術的大家,著名的如漢代的焦贛、京房,宋代的邵雍等人,他們便能深通其理,活用它的現象與作用,才達到精詳變通的妙用。
如果一定認為這是周文王囚于羑裡,他占到快要出來的占辭,未免太過拘泥,隻可作為比拟的說法,并不可以确定它必是如此。
(3)九二爻的爻辭,何以比拟它是“利見大人”,不說它是利見君子,更不說它利見小人呢?這種觀念,完全根據爻象的位置而言。
因此九二爻與九五爻相應,五爻是卦中的主體。
本卦九五爻是陽剛之主,比拟它是有德、有才,得時、得位,又中、又正。
與其才、德、時、位,完全具備,所以稱它作大人。
但是二爻五爻既又相隔,何以又說它是“利見大人”呢?因為五是代表君道的位置,二是代表臣道的位置。
君臣雖然不同位,卻是同德。
君臣上下,同心同德,自然就得利了。
所以說“利見大人”了。
周易六十四卦中,有三百八十四爻,隻有乾卦二、五兩爻,提到“利見大人”。
其他的卦爻,并無這種比拟的詞句。
訟卦、蹇卦、萃卦、巽卦,四卦卦辭中也提到“利見大人”,但并不是爻辭。
還有升卦六五爻,稱“用見大人”,并不說它是“利見大人”。
九三1,君子終日乾乾2,夕惕3若,厲4無咎5。
今注 1 九三:是指乾卦第三爻*的爻位而言。
詳見乾卦初九的今釋。
2 乾乾:借用重複本卦的卦名,作為形容詞用。
乾卦,它又代表了至陽、至剛、至健、至中、至正等道理。
把“乾乾”兩字重複地用作形容詞,就是表示人要效法乾卦的德行與精神,随時随地固守着剛健中正、如陽的德行。
又:第一個“乾”字,象征着天體;第二個“乾”字,象征着太陽。
也可以說:第一個“乾”字,是卦的名詞,第二個“乾”字是動詞。
3 惕:小心謹慎的意思。
4 厲:嚴謹而危正的德行。
5 咎:有災患與過錯的雙重意思。
今譯 乾卦的第三爻(九三),象征須要效法乾元九三爻如日中天的精神。
一天到晚剛健中正地前進。
雖然到了夜晚,還要像白天一樣警惕。
為學為道的君子,隻要有這種惕勵的精神,就不會有過患了。
今釋 乾卦九三的爻辭,完全以人事來說明本卦第三爻的卦象。
隻要了解了本卦第一、第二兩爻的解釋,便可知道本卦第三爻的爻位,它在六爻中,雖然算作第三位,但是屬于内卦的最上位。
如果以太陽上升的情況作比拟,它猶如日正當中的現象,又像一條升到高空的遊龍,一天到晚,循規蹈矩,不斷地前進。
到了晚上,它還是像白天一樣前進不休。
所以本卦的爻辭,教人必須要效法第三爻象征太陽或遊龍經天的精神,永恒乾乾不休地精進以完成大人君子的德業。
即使到了晚上,也要像白天一樣恐懼戒慎地警惕自己。
隻要這樣勵精自強,循規蹈矩,晝夜小心翼翼地去做,就不會發生過患。
如果不能這樣,躊躇滿志,驕而自恃,就會有差跌悔恨的可能。
九四1,或躍在淵2,無咎。
今注 1 九四:是指乾卦第四爻*的爻位而言。
詳見乾卦初九的今釋。
2 淵:水深處。
今譯 乾卦的第四爻(九四),象征潛伏在深淵裡的遊龍,也許跳躍出深淵。
不會有過患的事。
今釋 乾卦九四爻,它的爻位,從六爻的作用來說,是外卦的初爻。
等于内卦第一爻,也有本卦初九爻的現象;有作用相同,情況不同的差别。
根據《系辭下傳》的說法,又有“二與四,同功而異位”的現象。
初九爻猶如潛伏在地底的龍,它有蟄伏休息的狀态。
九四爻,像一條潛伏在深淵的龍,它已經有活動的範圍,而且有足夠深的水,可以悠遊地潛栖下去。
龍,雖然有時候想乘風雲而上天,但也可以保持它蟄伏不動的狀态,在深淵中,悠遊自在地過下去。
所以本卦這一爻的重點,在這個“或”字。
“或”,是一個不定詞,它也許再向内收,再向下沉。
或者,它有跳躍超出水面,問津江海的可能。
因為它保有“進退有據”“潛躍由心”,擁有足夠的自主與自由。
所以在它的意向與行動沒有确定之前,它仍然具有不可限量、不可捉摸的價值與作用。
在它本身潛在的功能,還未發動作用以前,不會有什麼過錯,也不會出什麼毛病。
如果躍出深淵,乘風雲而上天,便有如二爻的“見龍在田”擴而大之的現象。
九五1,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今注 1 九五:是指乾卦第五爻*的爻位而言。
詳見乾卦初九爻的今釋。
今譯 乾卦的第五爻(九五),象征飛上天空中的飛龍。
有如本卦第二爻“利見大人”的現象。
今釋 乾卦,由于初爻的演進,到了九五爻便由第四爻悠遊深淵中的潛龍,躍出水面,一飛沖天,而有飛騰變化不可測的現象。
它不但有了更大而無限量的空間,可以發揮它的功能,而且可以居高臨下,俯視涵蓋陸地江河與海洋的一切事物。
本卦這一爻的現象,又象征一天當中的正午時候,太陽正當高空,所謂“日麗中天”的情形。
如果以六爻的作用來說,它是外卦的中爻,等于内卦第二爻的現象,同時也有内卦第二爻相似的作用,隻是地位不同,所以情況也不同。
在本卦第二爻言,它譬如一個人的事業,正由開始而建立穩固基礎的階段,可以向外發展,見到有利于它的大人,呈現自己的才能。
但到了本卦九五爻的階段,雖然猶如九二爻一樣,都是站在至中至正的位置。
但是,它的成就,已經由内在的成功,發展到了外面,成為大家所仰望,所以它也同樣地有可以“利見大人”的現象,然而對象與作用,卻因為地位的不同而有異了。
根據《系辭下傳》所說:“三與五,同功而異位。
”便須有“終日乾乾。
夕惕若。
厲無咎”的自愛精神才好。
如果以古代帝王政治體制的人事作譬喻,這一爻,便有位極人君,普天之下,萬民之上的狀況。
至于曆史上稱皇帝為“九五之尊”,并非用這一爻的意義。
那是以《易經》數理來取譬,九是陽數的最高位,五是陽數的最中位。
九五,便是至尊中正的意思。
上九1,亢2龍有悔。
今注 1 上九:是指乾卦第六爻*的爻位而言。
上,就是至高無上的意思。
詳見乾卦初九爻的今釋。
2 亢:《子夏易傳》說:“亢,極也。
”同時有高與乾的雙重意義。
今譯 乾卦的第六爻上九,象征處在高亢極點的龍,必有悔悶的後果。
今釋 乾卦的變化,由初爻開始,一爻一爻地演進,到了九六爻,也就是最高、最後、最末的一爻。
《周易》的規例:凡屬第一爻位的陽爻,即稱之為初九,如乾卦的第一爻;凡屬第一爻位的陰爻,就命名為初六,如坤卦的第一爻。
而屬于最後第六爻的陰爻,便命名它為上六。
本卦爻位到了上九,以六爻的爻位而言,已位至極點,再無更高的位置可占,孤高在上,猶如一條乘雲升高的龍,它升到了最亢、最幹淨的地方,四顧茫然,既無再上進的位置,又不能下降,所以它反而有了憂郁悔悶了。
如果占蔔得了這一爻,在物理而言,便将有“物極必反”的作用。
在人事而言,便将有“樂極生悲”的現象。
《周易》有關人事吉兇禍福的現象,綜合起來隻有吉、兇、悔、吝四大論斷。
悔與吝兩個現象,便是成分少,或比較輕微的兇。
所以上九爻的現象,因為位居極點,悔吝必生,那是必然的趨勢。
用九1,見群龍無首,吉。
今注 1 用九:是指乾卦本身整體的純陽,同時又互通于乾卦本身每一陽爻而言。
可參看乾卦初九爻的今釋。
今譯 用在乾卦整體,它有如六個一群的龍,誰也不居其首,隻是互相平等,自由自在地共存,這是大吉的現象。
今釋 《周易》上下經六十四卦,關于爻辭的解釋,隻有陽卦之首的乾卦有用九,陰卦之首的坤卦有用六。
除此以外,再也沒有用九或用六的解釋。
何以叫作用九,過去很多學者,各有一種解說,有的從義理去講解,有的從象數來注釋,各自發明一得之見,自成一家之言,都有相當可貴的道理。
其實,非常簡單,隻要從本卦初九爻“潛龍勿用”,開始去理解九字所代表陽爻變化的道理,便可了解他所謂的用九,就是不為九所用的反面詞。
善于運用乾卦六爻的變化,而不被變化所拘,有超然物外、拔于塵累的情形。
九數是代表陽爻的數字,在乾卦而言,因為陽極陰生,所以無論卦與爻都勢在必變。
陽九勢極,必反變為陰,所以全卦或任何一爻都沒有不受其變的可能。
如果不受陽九位數的拘束,用九而不被九用,超然物外,就可以很客觀地見到六位陽爻,猶如群龍的變化,自身自然大吉而無不利了。
倘使乾卦本身六位陽爻,也都各自善于利用陽九的潛能,誰也不争居領導變化的首位,不作開始發動的作用,自然無以後一爻一爻有吉有兇的變化現象。
那便如系傳所謂“原始反終”,歸真返璞,守定原始本位的道理,當然就大吉而無兇了。
所以本卦象辭,便有“用九,天德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