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
關燈
小
中
大
乾 錯坤 綜乾
乾1,元2、亨3、利4、貞5。
今注 1 乾:是卦名。
2 元:為萬事萬物的根本,又解作大。
3 亨:通達無礙。
4 利:祥和而無害。
5 貞:潔淨而清正。
今譯 乾卦,具有原始的、偉大的、亨通的、祥和的、貞潔的德行。
今釋 (1)乾卦,包含元、亨、利、貞四種德行。
《子夏易傳》說:“元,始也。
亨,通也。
利,和也。
貞,正也。
”所以,乾卦是代表一切事物的元始根源,它是毫無阻礙,無不通達,絕對祥和有益而無害的,而且是潔淨清正的。
(2)乾,元、亨、利、貞。
用這四個字來包括乾卦内涵的德行,構成兩句文言,便成為“乾,元亨,利貞”。
這是周文王對于乾卦所作的卦辭,隻就乾卦本身的德行來說,并非決定性的代表事物。
後來用乾卦代表為天、為陽、為龍,作為物理世界事物性能的代表;乃至用它來代表人事的為君、為父,以及代表理性的為仁、為道等觀念,那是從周公旦與孔子以後的人們,陸續增加上去的解釋,猶如《說卦傳》中的說乾卦。
跟着曆史文化時代的發展,就有更多的事物,用它來作代表了。
初九1,潛龍2勿用。
今注 1 初九:是指乾卦第一爻*的爻位而言。
2 潛龍:龍是上古人類最崇敬的生物,而且相信它是具有神靈的作用,介于天、地、人之間的動物——古人因借用龍的功能,說明卦爻變化的不可捉摸而可以想象的狀态。
子夏說:“龍所以像陽也。
”潛龍,便是潛伏隐藏的龍。
它隐藏潛伏在地下、在深淵、海底,或在天上,并沒有确定它潛藏的處所。
本卦下文爻辭表示它在地下上升的情形,那是一種假設的說明,不可作為呆闆的事實來看,這點需要特别注意。
今譯 乾卦的第一爻(初九),象征潛伏着的龍,以不用為佳。
今釋 (1)初九:關于九與六這兩個數目字,在《易經》中的作用,究竟代表什麼意義?這是研究《易經》首先碰到的問題,也是《易經》在數理上最重要的前提,開始便須了解,才能使讀者研究《易經》,不緻在這個數字上受到困惑。
我國上古的文化,關于易學數理的理念,發明最早,也最發達。
同時也最重視從一到十,這十個基本數字。
一切的數目,都開始于一。
一以前便是零,零是代表未知數、無量數和過去數的結束,未來數的尚未開始。
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三,由此三加一等于四,一直加到九,都是一的累進。
十、百、千、萬、億、兆、京、垓,都是另一單位的開始,在理論上,可以歸納在一的範圍内。
一,是單數,也叫作奇數,凡是單數,都屬于陽數。
二、四、六、八、十是雙數,雙數都屬于陰數。
陽數從一到九是順數,所以九數是陽數的最高位,也是最終位。
陰數是從十到二的逆數,所以六數是陰數的最中位。
乾卦,是《易經》六十四卦當中的陽卦之首;坤卦,是陰卦之首。
因此,講到乾卦六個爻位的變化,便用陽數最高位的九數來作表示;坤卦,便用陰數最中位的六數來作表示。
初九,便是指這個乾卦六個爻位的第一爻;第二爻,便叫作九二;以後九三、九四、九五等,都是這個道理;上九,便是第六爻的最高爻位,所以叫作上九。
傳統上的說法是陽爻稱九,陰爻稱六。
為什麼呢?因為《說卦傳》說:“參天兩地而倚數。
”《系辭傳》說:“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一、二、三、四、五為生數,六、七、八、九、十為成數,生數可以起數,參天,是天一、天三、天五,共為九,天是陽男,所以陽爻稱九。
兩地是地二、地四,共為六,地是陰女,所以陰爻稱六。
每卦是由一爻一爻畫成的。
由于古人一直不肯說明,所以許多人不完全明白。
實際上,六爻的畫卦,應該表明是以立體作标準,而由内向外發展畫去,才是《易經》卦爻的精義所在。
現在要使學者明白,講到每一爻時,便用*符号圈點出來,以便容易了解。
(2)潛龍:我國上古文化,根據古代曆史資料的記載,崇尚庶物的時期,便有伏羲時代的用龍作标記,以龍名官,号稱龍師;神農時代的用火紀官的标記,号稱火帝;黃帝時代的用雲紀官的标記,等等。
自黃帝以後,才逐漸轉進于天文星象與人事的觀念上。
但這種庶物的崇尚,卻不同于其他無文化根底的野蠻民族,隻用它作“圖騰”(Totom),盲目崇拜而已。
所以不能和“圖騰”混為一談。
而且中國上古所謂的“龍”,也并非後來發現的“恐龍”一類,更不是蛇的一類,所以也不可與“恐龍”混淆不清。
而且與印度文化中龍的觀念,也不相同。
上古文化觀念中的龍,究竟如何,到現在為止,還很難說。
總之,由上古的傳統,對于龍的觀念,它是類似三栖的生物,它對于水、陸、空,所謂實質的天體,與抽象的天,都可以适應。
“變化莫測,隐現無常”,便是龍的德行。
因此,本卦——乾卦初爻的爻辭,就用潛龍來作表示。
這包括三種意義:(一)《周易》的學術思想,是根據伏羲開始畫八卦的文化思想而來,以龍作為乾卦的表示,正是代表由上古以來,伏羲開始畫卦的精神。
(二)《易經》的八卦與八八六十四卦,乃至三百八十四爻的變化,都是代表宇宙物理與人事變化不定的道理。
龍的德行,“變化莫測,隐現無常”,正合于《易經》原理“變動不居”的象征。
(三)龍,已經是代表了隻可以想象,不可以捉摸的狀況,何況潛伏未動的龍,它的不可預測的情形,就更難想象了。
因此,表示本卦——乾卦初爻的德行,便采用潛龍來作代表。
(3)總之,乾卦,與乾卦的六爻,它本身并非限定地代表了龍,實際上,隻是用龍來表示乾卦與乾卦六爻“變動不居”的德行與作用。
這點須要特别注意,不然,就會有“差之毫厘,失之千裡”的謬誤了。
《周易》經文所著乾卦初爻的原文,“初九,潛龍勿用。
”這兩句文言,是專指對于乾卦初爻的象征而言。
乾卦雖然是所有六十四卦的首卦,它的初爻,又是乾卦的第一位,應該便是最好的開始才對,為什麼又說它是“勿用”呢?簡單地說,這也有内外兩重意義:(一)外在的意義,天地間萬事萬物的開始根源,當它在隐藏潛伏的時候,是無法表現出它的功用與成效的。
例如,一個生物,或一個人,在靜止的狀态中,毫無動向的時期;一顆植物的種子,正處于埋向土裡的時期,誰能斷定它将來的成果和變化呢?所以“潛龍勿用”的“勿”字,是代表了“不可用”“不必用”“不能用”等的意義。
換言之,如果用它來推測占蔔人事,它便是表示“不要用”或“不要去用”,與“不能用”或“不能去用”等的意義。
(二)内在的意義,如果對本卦或本身來說,一個潛伏未經發生動向的事物,它猶如龍的隐藏蟄伏在那裡,那麼,它的功用與效果,永遠存在于未可知、不可量的價值之中。
所以“勿用”二字,含有勸勉“不可用”的意思。
總之,這句文言的重心要特别注意這個四面八方不落定位的“勿”字,便可抓住研究《易經》的要點了。
如果死死闆闆地來研讀《易經》,那就違反了《易經》本身的原則。
九二1,見龍在田2,利見大人3。
今注 1 九二:是指乾卦第二爻*的爻位而言,詳見乾卦初九的今釋。
2 田:是地面的表層,蓄有淺水,可以種植生長植物的。
3 大人:曆來有多種解說,最妥的注釋,見于本卦——乾卦原文的文言中。
綜合文言的意思,有如《易緯乾坤鑿度》所謂:“聖明德備曰大人。
”事實上,在古代所謂大人的意思,多半是用于對在上位的人而言。
孟喜說:“周人五号:帝,天稱。
一也。
王,美稱。
二也。
天子,爵号。
三也。
大君者,興盛行異。
四也。
大人者,聖人德備。
五也。
” 今譯 乾卦的第二爻(九二),象征出現在田地上的龍一樣,可以見到高明偉大的人物了。
今釋 (1)“見龍在田”一句,是由以上初九爻爻辭“潛龍勿用”的觀念而來的。
“見”字,古代與“現”字通用,也可稱為“現龍在田”的意思。
又有一說:因為九二的陽爻,一變而為陰爻,便成為離卦。
離卦是象征眼目的符号,所以便有利于見到大人的現象。
由于上面所說龍的“變化莫測,隐現不定”的現象和作用,現在從本卦第二爻的卦象(畫出卦爻的現象)來看,它已由第一爻,變化上升到第二爻的爻位來了。
依《易經》畫卦六爻的原理,下面三爻稱為内卦,也叫作下卦。
上面三爻叫作外卦,也叫作上卦。
所謂“因而重之”,便是綜合内外兩卦的爻位,才叫作六爻。
内卦以第二爻為中爻,外卦以第五爻為中爻。
如果從象征性的現象來講,初爻,是在底層;中爻,是在中層。
所以本卦的第二爻爻位,便像在地面表層的理象。
九二,是代表本卦已經發動的陽能,用龍的“變化莫測”的德行,作為表示它的象征,說它好像潛伏着的龍,到了這個時候,已經發動上升到地面上來,在蓄有淺水的地面上呈現出它的作用,大家都可以看得見了,它也可以見到大人了。
所以這句爻辭,便稱它為“見龍在田”。
(2)“利見大人”一句,是從本卦九二爻的象征性,推之于人事現象的作用而言。
如果用在占蔔,得到這一爻,便有潛龍上升到地面,必有所為而發的現象。
但是它的動向,還未确定,所以比它為“利見大人”。
還有,初
今注 1 乾:是卦名。
2 元:為萬事萬物的根本,又解作大。
3 亨:通達無礙。
4 利:祥和而無害。
5 貞:潔淨而清正。
今譯 乾卦,具有原始的、偉大的、亨通的、祥和的、貞潔的德行。
今釋 (1)乾卦,包含元、亨、利、貞四種德行。
《子夏易傳》說:“元,始也。
亨,通也。
利,和也。
貞,正也。
”所以,乾卦是代表一切事物的元始根源,它是毫無阻礙,無不通達,絕對祥和有益而無害的,而且是潔淨清正的。
(2)乾,元、亨、利、貞。
用這四個字來包括乾卦内涵的德行,構成兩句文言,便成為“乾,元亨,利貞”。
這是周文王對于乾卦所作的卦辭,隻就乾卦本身的德行來說,并非決定性的代表事物。
後來用乾卦代表為天、為陽、為龍,作為物理世界事物性能的代表;乃至用它來代表人事的為君、為父,以及代表理性的為仁、為道等觀念,那是從周公旦與孔子以後的人們,陸續增加上去的解釋,猶如《說卦傳》中的說乾卦。
跟着曆史文化時代的發展,就有更多的事物,用它來作代表了。
初九1,潛龍2勿用。
今注 1 初九:是指乾卦第一爻*的爻位而言。
2 潛龍:龍是上古人類最崇敬的生物,而且相信它是具有神靈的作用,介于天、地、人之間的動物——古人因借用龍的功能,說明卦爻變化的不可捉摸而可以想象的狀态。
子夏說:“龍所以像陽也。
”潛龍,便是潛伏隐藏的龍。
它隐藏潛伏在地下、在深淵、海底,或在天上,并沒有确定它潛藏的處所。
本卦下文爻辭表示它在地下上升的情形,那是一種假設的說明,不可作為呆闆的事實來看,這點需要特别注意。
今譯 乾卦的第一爻(初九),象征潛伏着的龍,以不用為佳。
今釋 (1)初九:關于九與六這兩個數目字,在《易經》中的作用,究竟代表什麼意義?這是研究《易經》首先碰到的問題,也是《易經》在數理上最重要的前提,開始便須了解,才能使讀者研究《易經》,不緻在這個數字上受到困惑。
我國上古的文化,關于易學數理的理念,發明最早,也最發達。
同時也最重視從一到十,這十個基本數字。
一切的數目,都開始于一。
一以前便是零,零是代表未知數、無量數和過去數的結束,未來數的尚未開始。
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三,由此三加一等于四,一直加到九,都是一的累進。
十、百、千、萬、億、兆、京、垓,都是另一單位的開始,在理論上,可以歸納在一的範圍内。
一,是單數,也叫作奇數,凡是單數,都屬于陽數。
二、四、六、八、十是雙數,雙數都屬于陰數。
陽數從一到九是順數,所以九數是陽數的最高位,也是最終位。
陰數是從十到二的逆數,所以六數是陰數的最中位。
乾卦,是《易經》六十四卦當中的陽卦之首;坤卦,是陰卦之首。
因此,講到乾卦六個爻位的變化,便用陽數最高位的九數來作表示;坤卦,便用陰數最中位的六數來作表示。
初九,便是指這個乾卦六個爻位的第一爻;第二爻,便叫作九二;以後九三、九四、九五等,都是這個道理;上九,便是第六爻的最高爻位,所以叫作上九。
傳統上的說法是陽爻稱九,陰爻稱六。
為什麼呢?因為《說卦傳》說:“參天兩地而倚數。
”《系辭傳》說:“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一、二、三、四、五為生數,六、七、八、九、十為成數,生數可以起數,參天,是天一、天三、天五,共為九,天是陽男,所以陽爻稱九。
兩地是地二、地四,共為六,地是陰女,所以陰爻稱六。
每卦是由一爻一爻畫成的。
由于古人一直不肯說明,所以許多人不完全明白。
實際上,六爻的畫卦,應該表明是以立體作标準,而由内向外發展畫去,才是《易經》卦爻的精義所在。
現在要使學者明白,講到每一爻時,便用*符号圈點出來,以便容易了解。
(2)潛龍:我國上古文化,根據古代曆史資料的記載,崇尚庶物的時期,便有伏羲時代的用龍作标記,以龍名官,号稱龍師;神農時代的用火紀官的标記,号稱火帝;黃帝時代的用雲紀官的标記,等等。
自黃帝以後,才逐漸轉進于天文星象與人事的觀念上。
但這種庶物的崇尚,卻不同于其他無文化根底的野蠻民族,隻用它作“圖騰”(Totom),盲目崇拜而已。
所以不能和“圖騰”混為一談。
而且中國上古所謂的“龍”,也并非後來發現的“恐龍”一類,更不是蛇的一類,所以也不可與“恐龍”混淆不清。
而且與印度文化中龍的觀念,也不相同。
上古文化觀念中的龍,究竟如何,到現在為止,還很難說。
總之,由上古的傳統,對于龍的觀念,它是類似三栖的生物,它對于水、陸、空,所謂實質的天體,與抽象的天,都可以适應。
“變化莫測,隐現無常”,便是龍的德行。
因此,本卦——乾卦初爻的爻辭,就用潛龍來作表示。
這包括三種意義:(一)《周易》的學術思想,是根據伏羲開始畫八卦的文化思想而來,以龍作為乾卦的表示,正是代表由上古以來,伏羲開始畫卦的精神。
(二)《易經》的八卦與八八六十四卦,乃至三百八十四爻的變化,都是代表宇宙物理與人事變化不定的道理。
龍的德行,“變化莫測,隐現無常”,正合于《易經》原理“變動不居”的象征。
(三)龍,已經是代表了隻可以想象,不可以捉摸的狀況,何況潛伏未動的龍,它的不可預測的情形,就更難想象了。
因此,表示本卦——乾卦初爻的德行,便采用潛龍來作代表。
(3)總之,乾卦,與乾卦的六爻,它本身并非限定地代表了龍,實際上,隻是用龍來表示乾卦與乾卦六爻“變動不居”的德行與作用。
這點須要特别注意,不然,就會有“差之毫厘,失之千裡”的謬誤了。
《周易》經文所著乾卦初爻的原文,“初九,潛龍勿用。
”這兩句文言,是專指對于乾卦初爻的象征而言。
乾卦雖然是所有六十四卦的首卦,它的初爻,又是乾卦的第一位,應該便是最好的開始才對,為什麼又說它是“勿用”呢?簡單地說,這也有内外兩重意義:(一)外在的意義,天地間萬事萬物的開始根源,當它在隐藏潛伏的時候,是無法表現出它的功用與成效的。
例如,一個生物,或一個人,在靜止的狀态中,毫無動向的時期;一顆植物的種子,正處于埋向土裡的時期,誰能斷定它将來的成果和變化呢?所以“潛龍勿用”的“勿”字,是代表了“不可用”“不必用”“不能用”等的意義。
換言之,如果用它來推測占蔔人事,它便是表示“不要用”或“不要去用”,與“不能用”或“不能去用”等的意義。
(二)内在的意義,如果對本卦或本身來說,一個潛伏未經發生動向的事物,它猶如龍的隐藏蟄伏在那裡,那麼,它的功用與效果,永遠存在于未可知、不可量的價值之中。
所以“勿用”二字,含有勸勉“不可用”的意思。
總之,這句文言的重心要特别注意這個四面八方不落定位的“勿”字,便可抓住研究《易經》的要點了。
如果死死闆闆地來研讀《易經》,那就違反了《易經》本身的原則。
九二1,見龍在田2,利見大人3。
今注 1 九二:是指乾卦第二爻*的爻位而言,詳見乾卦初九的今釋。
2 田:是地面的表層,蓄有淺水,可以種植生長植物的。
3 大人:曆來有多種解說,最妥的注釋,見于本卦——乾卦原文的文言中。
綜合文言的意思,有如《易緯乾坤鑿度》所謂:“聖明德備曰大人。
”事實上,在古代所謂大人的意思,多半是用于對在上位的人而言。
孟喜說:“周人五号:帝,天稱。
一也。
王,美稱。
二也。
天子,爵号。
三也。
大君者,興盛行異。
四也。
大人者,聖人德備。
五也。
” 今譯 乾卦的第二爻(九二),象征出現在田地上的龍一樣,可以見到高明偉大的人物了。
今釋 (1)“見龍在田”一句,是由以上初九爻爻辭“潛龍勿用”的觀念而來的。
“見”字,古代與“現”字通用,也可稱為“現龍在田”的意思。
又有一說:因為九二的陽爻,一變而為陰爻,便成為離卦。
離卦是象征眼目的符号,所以便有利于見到大人的現象。
由于上面所說龍的“變化莫測,隐現不定”的現象和作用,現在從本卦第二爻的卦象(畫出卦爻的現象)來看,它已由第一爻,變化上升到第二爻的爻位來了。
依《易經》畫卦六爻的原理,下面三爻稱為内卦,也叫作下卦。
上面三爻叫作外卦,也叫作上卦。
所謂“因而重之”,便是綜合内外兩卦的爻位,才叫作六爻。
内卦以第二爻為中爻,外卦以第五爻為中爻。
如果從象征性的現象來講,初爻,是在底層;中爻,是在中層。
所以本卦的第二爻爻位,便像在地面表層的理象。
九二,是代表本卦已經發動的陽能,用龍的“變化莫測”的德行,作為表示它的象征,說它好像潛伏着的龍,到了這個時候,已經發動上升到地面上來,在蓄有淺水的地面上呈現出它的作用,大家都可以看得見了,它也可以見到大人了。
所以這句爻辭,便稱它為“見龍在田”。
(2)“利見大人”一句,是從本卦九二爻的象征性,推之于人事現象的作用而言。
如果用在占蔔,得到這一爻,便有潛龍上升到地面,必有所為而發的現象。
但是它的動向,還未确定,所以比它為“利見大人”。
還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