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今注今譯叙言

關燈
《易經》是中國文化最古老的典籍,曆代正統派的學者,用許多不同的文字贊揚它,大緻說來,推崇它為“群經之首”,緻予無上的敬意。

    相反地,認為它僅是古代的一部蔔筮之書,近于巫祝的誣詞,卑不足道,隻是經過孔子的傳述《周易》以後,又加上曆代許多學者穿鑿附會,才有了後世的盲從和崇敬。

    甚之,近代以來,還有許多類似輕薄的譏刺。

     無可否認的,《易經》原是上古蔔筮的學術,但到了商、周之際,經過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蔔筮的範圍,進入“天人之際”的學術領域,由此,《周易》一書便成為中國人文文化的基礎。

    自東周以來,再經過孔子的研究和傳述,同時又散為諸子百家學術思想的源泉,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因此,如要研究中國文化,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道、墨和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後的儒、佛、道等諸家之學,不從《易經》探研,便有數典忘祖之概了。

     《易經》與三易 通常我們提到《易經》,就很自然地知道是指《周易》這本書。

    因為中國文化,自經孔子删《詩》《書》,訂《禮》《樂》以後,冠以《周易》一書,統稱“六經”。

    經是天地的大準則,也是人生的大通道。

    稱《周易》等書為六經,便是說明經過孔子所整理過的這六部書,它是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天人之際”所有學問的大原理、大法則。

     自秦、漢以後,研究易學的,對于《易經》一書命名的内涵問題,就有“三易”之說的異同出現了。

     第一,屬于秦、漢以後正統儒家學派的理論,根據《易緯乾鑿度》這本書的觀念,認為“易”的内涵,包括三個意義: (一)易。

    就是簡易、平易的意思。

    因為天地自然的法則,本來就是那樣簡樸而平易的。

     (二)變易。

    認為天地自然的萬事萬物以及人事,随時在交互變化之中,永無休止。

    但是這種變化的法則,卻有其必然的準則可循,并非亂變。

     (三)不易。

    天地自然的萬事萬物以及人事,雖然随時随地都在錯綜複雜、互為因果的變化之中,但所變化者是其現象。

    而能變化的,卻本自不易,至為簡易。

     第二,屬于秦、漢以後儒、道兩家學者通用的觀念,根據《周禮·大蔔》篇對于“三易”的含義,是指上古以來直到周代初期之間的《易經》學術思想,約分為三個系統:(一)連山易;(二)歸藏易;(三)周易。

     據說:伏羲時代的易學,是連山易。

    首先以“艮卦”開始,象征“山之出雲,連綿不絕”。

     黃帝時代的易學,是歸藏易。

    首先以“坤卦”開始,象征“萬物莫不歸藏于其中”。

    意思是指人類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為主。

    萬物皆生于地,終又歸藏于地。

     周代人文文化的開始,便以現在流傳的《周易》為寶典,首先從“乾”“坤”兩卦開始,表示天地之間,以及“天人之際”的學問。

     但東漢的大儒鄭玄,認為夏代的易學是連山,殷代的易學是歸藏。

    當然,周代的易學便是周易了。

     另有一說:認為上古的神農氏世系名“連山氏”,又名“列山氏”。

    所謂“連山”,便是“列山”的音别。

    黃帝的世系又名“歸藏氏”。

     因此兩說,又有異同的問題存在其間。

    如果認為夏代所宗奉的易學便是連山易,殷代所宗奉的易學便是歸藏易。

    到了周代,經過文王的整理,才構成《周易》體系的易學。

    那麼關于這兩個分歧的意見,也就沒有太大的出入了。

     但以考據學者的觀點來看《易緯乾坤鑿度》和《周禮·大蔔》篇這兩種文獻資料,應該都有值得懷疑的地方。

    曆來考據學家們,認為《易緯乾坤鑿度》等書,純出漢末或魏、晉人的僞作,假托是上古的傳承。

    這種觀念,并非完全無理,也的确值得研究、考慮。

     可是兩漢以後的學者,硬性舍棄《周禮·大蔔》的觀念而不采信,偏要采用更有問題的《易緯乾坤鑿度》之說,認為“簡易、變易、不易”為天經地義的易學内涵,這便是後世以儒理說易的根據。

    那是不顧考據,隻取所謂“三易”原理的内義,用之說明易學的大要而已。

     此外,關于“連山、歸藏、周易”的三易之說,在漢、魏以後道家的學術思想中,便又發生了兩種觀念。

     (一)認為連山、歸藏這兩個系統的易學,早已失傳。

     (二)認為漢、魏以後的象、數易學,便是連山、歸藏的遺留,頗為合理。

    而且連山、歸藏易學的精義,确已成為秦、漢以後道家學術思想的主幹。

    如十二辟卦之說,便是以歸藏的“坤”卦為主。

    卦氣起“中孚”之說,便是以“艮卦”的半象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