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今注今譯叙言
關燈
小
中
大
家人、歸妹、漸、姤、夬、解、蹇、頤、大過、未濟、既濟”十六卦象。
在六十四卦的内在交互中,這十六卦象,每卦都出現四次。
再由此十六卦而求其内在交互的作用,便隻有“乾、坤、既濟、未濟”四卦,每卦各出現四次。
複由此類推,就可了知在此天地之間,除了“乾、坤、坎、離”代表陰、陽的原本功能以外,凡宇宙以外的物理或人事,無論如何千變萬化,它的吉兇觀念價值的構成,唯有“既濟、未濟”兩個對等的現象而已。
由此而精思入神,便可了解一畫未分以前,陰陽未動之初的至善真如之境界,可以完全體認大易“潔靜精微”的精神,就能把握到自得其圜中的妙用了。
本書譯事的經過 本書的完成,說來非常慚愧。
遠在三年前,有一天,程滄波先生對我說:商務印書館要翻譯《周易》為白話,這個工作,原來是由劉百闵先生擔任的。
劉先生承諾以後,忽然作古,所以王雲五先生與程先生談起,想叫我來擔任這個工作,我與百闵先生也認識,當時聽了,便沖口而出承擔了此事。
在我的想法,如果沒有别的打擾,每天翻譯一卦,至多半年可以完成。
誰知開始着手翻譯時,才發現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一、譯本的原文是《周易》,必須要盡量與原文原意不離譜。
不可以随便說自己的易學見解,也不能獨取某一家的易學見解為準。
二、上古的文字,一個字或兩三個字便可代表一句話或幾句話的語義。
如果已經了解了古文的内涵,《周易》原文的本身,本來就是白話,用不着更加語譯。
現在既要用現代語來譯出,既不能離經一字,又必須要加上解釋字義、考證原意等工作。
有時原文隻用一個字,但我們需要用好多字來表達它,而且還不能做到盡善盡美。
因此便要在“今譯”以外,再加“今釋”,才能了解。
三、曆代學者對于五經的著述和研究,包括“四庫”以後的著述,如《皇清經解》《續皇清經解》等書以外,要算有關《易經》的著述為最多,而且各家都别有會心,甚至,互相矛盾的也不少。
我們當然不能忽略這些資料而不顧,究竟如何取裁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我當時的立意,是以漢易為原則,盡量避開宋易的解釋。
因為易學的内涵,雖然以“理、象、數”為主,如果真能懂得了注重“象、數”的漢易,其理自然在其中了。
“象外無詞”,原是研究易學的笃論。
有了這些問題橫亘在前,所以開始翻譯“乾、坤”兩卦時,便費了一個半月的時間。
其餘每一個卦,原意計劃用一個星期把它翻譯出來,結果還是不能如願以償。
在這一段時間,除了手邊原有收藏有關《易經》的書籍以外,還得王新衡先生的幫助,送我一套文海出版社《國學集要》第十種中有關《易經》這一全部的書籍,盛意可感,至今還欠這筆情債。
跟着,我的俗事和課務紛至沓來,實在無法閑坐小窗翻《周易》了,所以一拖再拖,翻到“觀”卦時,便擱筆遲延,一直沒有繼續工作。
中間曾經寫信向王岫老商量,希望另請高明完成此事,結果岫老又堅持不便改約。
去年春天,徐芹庭來看我,談到《易經》譯稿的事,他看我忙得可憐,便願意替我完成其事。
我當時也想叫他試試看。
因為芹庭剛進師大的那一年,便認識我。
除了欣賞他誠樸的氣質以外,還有很多難能可貴的善行,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他是一個孝子,每個星期都要趕回苗栗鄉下,赤腳耘田,幫助父母去種地。
所以我就叫他先從《來注易經圖解》入手,希望他對《易經》下番功夫,結果他的碩士論文照着這個目的來完成,博士論文則研究漢易。
他目前偏重“來易”和漢易。
從我研究“象、數”方面的朱文光博士,又遠在海外,不能和他互相切磋。
半年以後,芹庭送來全部譯稿,他從“噬嗑卦”以後,一氣呵成的成績。
我看過以後,便對他說:“很可惜你仍未脫離‘來易’及漢易的範圍。
”但是,有了這樣的成就,的确很不容易。
這樣一擱又是一年。
到了年底,程滄波先生又催我交卷。
我也覺得實在說不過去了,再去信和岫老商量,希望能采用芹庭的譯稿,而且由芹庭負起這本書的著作責任。
結果得到岫老的勉強同意,但說必須注明是我和芹庭的合著。
因此才有本書的問世。
但我仍以至誠向商務印書館和王雲五先生以及讀者,緻無限的歉意。
才力和精力有限,未能達成想象中的任務,希望将來能夠好好地完成一部《易經》的研究,貢獻給大家以作補償。
這是否能成為“既濟卦”或“未濟卦”的祝詞,便很難預料了。
南懷瑾
在六十四卦的内在交互中,這十六卦象,每卦都出現四次。
再由此十六卦而求其内在交互的作用,便隻有“乾、坤、既濟、未濟”四卦,每卦各出現四次。
複由此類推,就可了知在此天地之間,除了“乾、坤、坎、離”代表陰、陽的原本功能以外,凡宇宙以外的物理或人事,無論如何千變萬化,它的吉兇觀念價值的構成,唯有“既濟、未濟”兩個對等的現象而已。
由此而精思入神,便可了解一畫未分以前,陰陽未動之初的至善真如之境界,可以完全體認大易“潔靜精微”的精神,就能把握到自得其圜中的妙用了。
本書譯事的經過 本書的完成,說來非常慚愧。
遠在三年前,有一天,程滄波先生對我說:商務印書館要翻譯《周易》為白話,這個工作,原來是由劉百闵先生擔任的。
劉先生承諾以後,忽然作古,所以王雲五先生與程先生談起,想叫我來擔任這個工作,我與百闵先生也認識,當時聽了,便沖口而出承擔了此事。
在我的想法,如果沒有别的打擾,每天翻譯一卦,至多半年可以完成。
誰知開始着手翻譯時,才發現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一、譯本的原文是《周易》,必須要盡量與原文原意不離譜。
不可以随便說自己的易學見解,也不能獨取某一家的易學見解為準。
二、上古的文字,一個字或兩三個字便可代表一句話或幾句話的語義。
如果已經了解了古文的内涵,《周易》原文的本身,本來就是白話,用不着更加語譯。
現在既要用現代語來譯出,既不能離經一字,又必須要加上解釋字義、考證原意等工作。
有時原文隻用一個字,但我們需要用好多字來表達它,而且還不能做到盡善盡美。
因此便要在“今譯”以外,再加“今釋”,才能了解。
三、曆代學者對于五經的著述和研究,包括“四庫”以後的著述,如《皇清經解》《續皇清經解》等書以外,要算有關《易經》的著述為最多,而且各家都别有會心,甚至,互相矛盾的也不少。
我們當然不能忽略這些資料而不顧,究竟如何取裁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我當時的立意,是以漢易為原則,盡量避開宋易的解釋。
因為易學的内涵,雖然以“理、象、數”為主,如果真能懂得了注重“象、數”的漢易,其理自然在其中了。
“象外無詞”,原是研究易學的笃論。
有了這些問題橫亘在前,所以開始翻譯“乾、坤”兩卦時,便費了一個半月的時間。
其餘每一個卦,原意計劃用一個星期把它翻譯出來,結果還是不能如願以償。
在這一段時間,除了手邊原有收藏有關《易經》的書籍以外,還得王新衡先生的幫助,送我一套文海出版社《國學集要》第十種中有關《易經》這一全部的書籍,盛意可感,至今還欠這筆情債。
跟着,我的俗事和課務紛至沓來,實在無法閑坐小窗翻《周易》了,所以一拖再拖,翻到“觀”卦時,便擱筆遲延,一直沒有繼續工作。
中間曾經寫信向王岫老商量,希望另請高明完成此事,結果岫老又堅持不便改約。
去年春天,徐芹庭來看我,談到《易經》譯稿的事,他看我忙得可憐,便願意替我完成其事。
我當時也想叫他試試看。
因為芹庭剛進師大的那一年,便認識我。
除了欣賞他誠樸的氣質以外,還有很多難能可貴的善行,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他是一個孝子,每個星期都要趕回苗栗鄉下,赤腳耘田,幫助父母去種地。
所以我就叫他先從《來注易經圖解》入手,希望他對《易經》下番功夫,結果他的碩士論文照着這個目的來完成,博士論文則研究漢易。
他目前偏重“來易”和漢易。
從我研究“象、數”方面的朱文光博士,又遠在海外,不能和他互相切磋。
半年以後,芹庭送來全部譯稿,他從“噬嗑卦”以後,一氣呵成的成績。
我看過以後,便對他說:“很可惜你仍未脫離‘來易’及漢易的範圍。
”但是,有了這樣的成就,的确很不容易。
這樣一擱又是一年。
到了年底,程滄波先生又催我交卷。
我也覺得實在說不過去了,再去信和岫老商量,希望能采用芹庭的譯稿,而且由芹庭負起這本書的著作責任。
結果得到岫老的勉強同意,但說必須注明是我和芹庭的合著。
因此才有本書的問世。
但我仍以至誠向商務印書館和王雲五先生以及讀者,緻無限的歉意。
才力和精力有限,未能達成想象中的任務,希望将來能夠好好地完成一部《易經》的研究,貢獻給大家以作補償。
這是否能成為“既濟卦”或“未濟卦”的祝詞,便很難預料了。
南懷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