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今注今譯叙言

關燈
》的彖辭。

    (二)《下經》的彖辭。

    (三)《上經》的象辭。

    (四)《下經》的象辭。

    (五)《系辭上傳》。

    (六)《系辭下傳》。

    (七)《文言》。

    (八)《說卦傳》。

    (九)《序卦傳》。

    (十)《雜卦傳》。

     這是鄭氏對于《周易》内容所作的分類範圍,凡欲研究易學者,應當先加以了解。

     至于有關“十翼”的作者問題,大緻說來,又有三種異同的見解。

     一般認定,“十翼”都出于孔子的手筆。

    這是傳統的觀念,完全屬于尊孔的意識所出發。

     其次,認為文王作《卦辭》,當然沒有問題。

    但是《象辭》也是周公的著作,并且根據《左傳》中“韓宣子适魯,見易象”說“吾乃知周公之德”的話,更為有力的佐證。

    漢末的學者:馬融、陸績等,都同意主張此說。

     事實上,《象辭》與《彖辭》對卦象的論斷,有許多地方,彼此互有出入,實在難以确認是同一人的觀點。

    最後,除了《象辭》《彖辭》以外,關于《系傳》以及《序卦》《說卦》等篇,不但它的文辭、思想,處處有先後異同的論調,嚴格說來,絕對不能認為都是孔子的手筆。

    其中有許多觀念,可能都是孔子以後後人的著作。

    或者可以說是孔門弟子們的著作,統統歸并于夫子的名下,那也是古代著述中常有的事。

     易學的傳承及其他 在中國文化的領域中,自經孔子删《詩》《書》,訂《禮》《樂》之後,由他編著了六經,贊述《周易》以來,關于《周易》易學的傳承,在司馬遷的《史記》,班氏的《漢書》,以及範晔的《後漢書》中,都記載有孔子以下易學傳承的系統。

     但自唐、宋以後,我們所讀的《周易》,關于“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實上,大多都是根據漢末王弼的排列的。

    他把“乾”“坤”兩卦的文言,拿來放在本卦下面,同時把《系傳》的中間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來颠倒安排。

    等于我們現在讀的《大學》一書,那是經過宋儒的安排,并非原本的《大學》的次序。

    現在對于研究《周易》來講,這點應當注意及之。

     自孔子至戰國末期的易學:孔子授商瞿,商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周醜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莊。

    此其一。

     又:孔子殁,子夏也講易學于河西,但受到孔門同學們的駁斥,認為他對于易學的修養不夠,所以子夏以後的傳承,并無太準确的資料。

    唯後世留傳有《子夏易傳》一書,真僞難辨,但确具有古代“易學”思想上的價值。

    此其二。

     西漢的易學:田何授(東武)王同子中、(雒陽)周王孫、(梁)丁寬、(齊)服生。

    四人皆著易傳數篇,但後世已散佚。

     其次:自(東武)王同子中一系,再傳(淄川)楊何,字元敬。

    元敬傳京房,房傳梁丘賀,賀傳子臨,臨傳王駿。

     丁寬一系,又再傳田王孫,王孫傳施雠,雠傳張禹,禹傳彭宣。

     以上都是著名專長易學學者的傳承。

    至于陰陽、納甲、卦氣等易學,自田何到丁寬之後,又另有一系。

     主陰陽、卦氣之說的,由王孫傳孟喜,喜再傳焦贛。

    焦贛字延壽,著有《易林》一書,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徑。

    又另一京房,承傳焦延壽的易學,著有《京房易傳》一書,開啟象數易學的陰陽“納甲”之門。

     東漢與後漢的易學:西漢的易學,到了東漢時期,其間的傳承似乎已經散失不備,因此象數之學與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

    後漢的易學,傳承的系統更不分明。

    此時的著名易學大家,便有馬融、鄭玄、荀爽、劉表、虞翻、陸績,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

     其中以荀爽的易學,曾經有後人采集當時的九家易學合成一編的論述,故在後世研究易學中,經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詞,就是對此而言。

     鄭玄的易學,開始是學京房的象數,後來才舍離京學,專學費直之說,以孔子《易傳》來解說易學。

     漢末的易學,大概都跟着荀爽、虞翻的腳跟而轉,愈來愈沒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王弼的起來,别走一途,專從老、莊玄學的思想而說易了。

    最為遺憾的,後世的易學,大體上又一直跟着王輔嗣的腳跟在轉,不能上窮碧落,下極黃泉,直探羲皇之室。

     兩派十宗及其他 由秦、漢以後直到現在,大緻綜合易學發展的系統,我過去曾胪列它為兩派六宗。

     所謂兩派:(一)即是以象數為主的漢易,經唐、宋以後,其間貫通今古的大家,應當以宋代邵康節的易學為其翹楚。

    又别稱為道家易學系統的,這便是道家易學的一派。

     (二)宋儒崛起,間接受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