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麻疹骨髓賦
麻疹之症,宜用清涼。
解毒而已,其症屬火。
疹雖胎毒,多帶時行。
氣候暄熱非令,男女傳染而成。
其發也,與痘相似;其變也,比痘匪輕。
愚夫愚婦每視為泛常,若死若生總歸於天命。
不知毒起於脾,熱流於心。
始終之變,腎則無症;臟腑之傷,肺則尤甚。
閉門問途,不如路中尋徑;揚湯止沸,不若竈內抽薪。
初則發熱,亦似傷寒。
目出淚而不止,鼻流涕而不幹。
咳嗽大急,煩躁難安。
以火照之,隱隱皮膚之下;以手抹之,濈濈肌肉之內。
其形如疥,其色若丹。
隨出隨沒,乍隱乍見。
根窠若腫兮,疹而兼癮;皮膚如赤兮,疹似夾斑。
似錦而明兮,十有九效;如煤而黑兮,百無一痊。
疹毒最重,治法不同。
微汗常出,熱勢越而不流;清便自調,毒氣行而無壅。
腠理怫鬱兮,即當發散;腸胃秘結兮,急與疏通。
苟視大而若細,恐變吉而為兇。
放衄不必憂,邪從衄解;利血不必止,毒以利松。
所喜者,身中清涼;可畏者,咽中腫痛。
飲水不休,法在生津養血;飲食欲減,方須救胃平和。
且如出之太遲,發表為貴;出之太甚,解毒堪宜。
毋伐天和,常視歲氣。
寒氣凜凜,毒氣鬱而不行;火熱炎炎,邪氣乘而作癘。
或施溫補,勿助其邪;若用寒涼,休犯其胃。
制其過,但取其平;誅其暴,必欲其正。
遠寒遠熱,陰陽之勝復不齊;責實責虛,人品之強弱或異。
防風荊芥,散腠理之留邪;升麻葛根,解榮衛之蘊熱。
人參養氣,地黃涼血。
黃連入心而瀉火,黃芩入肺而定咳。
玄參石膏,治邪火之浮遊;梔子連翹,開惡毒之鬱熱。
瓜蔞潤肺止渴,須合麥冬;知母生津降火,必同黃柏。
芍藥治乎腹痛,白朮止乎脾瀉。
溺若澀兮苓通,咽常痛兮甘桔。
心神驚妄兮,鎮以辰砂;臟腑秘結兮,利以大黃。
牙齒生疳,文蛤配乎馬澗;咽喉若瘴,射幹助以牛蒡。
五味杏仁,治喘氣之吤吤;薄荷竹葉,解膚熱之洋洋。
火燒人屎,蜜炒麻黃。
發疹毒之出現,令邪氣之舒張。
枳實山楂,治食積而化毒;兜鈴地骨,清肺熱以回瘡。
瘡形既出,將息甚難。
坐臥欲暖,飲食宜淡。
風寒若受兮,為腫為熱;鹹酸不禁兮,為咳為喘。
異氣縱感,變症宜參。
便多膿血兮,倉廩血熱;咳多涎沫兮,華蓋易寒。
口爛唇裂,心火之病未退;皮焦發槁,榮衛之液將幹。
苟不詳於臨證,何以見其折肱。
治此變證,各有奇方。
身熱不出,柴胡合乎四物;口瘡若甚,甘桔對乎三黃。
消腫定喘兮,葶藶助效;化痰止咳兮,順氣為良。
氣血已虛,八物增損而可飲;水穀不納,二陳酌斟以堪嘗。
痢血兮,香連丸去豆蔻,而加陳皮黃柏;咳血兮,五拗湯去麻黃,而加茅根地黃。
此疹科之治法,繼痘科而再詳。
麻疹西江月 麻疹俗乎麻子,蓋因火氣熏蒸,遍身紅點硃砂形,發自心脾二經。
最忌黑斑死證,最宜赤似朱蚊,大都治法喜涼清,不可辛甘犯禁。
疹子因何咳嗽,隻因肺與心連,肺經被火苦熬煎,以緻咳嗽氣喘。
治要清金降火,不宜誤用辛甘,譬如包子蒸籠燃,隻要氣松火緩。
疹子如何辨認,分明狀似傷寒,此多咳嗽有紅斑,噴涕眼中水現。
或見腹中疼痛,或時吐瀉相兼,疹家吐瀉不須安,正要毒除熱散。
疹與痘瘡異治,二家不可同方,痘宜溫解疹清涼,又要現形為上。
若受風寒不出,其間兇險難當,急宜發散保平康,切怕神昏腹脹。
凡遇疹未出現,詳看天令如何,假令日暖又風和,敗毒荊防堪可。
若是時行疫癘,芩連消毒宜多,用心調理救沉疴,坐井觀天莫學。
且看荊防敗毒,此為發散仙方,荊芥防風生地黃,酒炒芩連二樣。
桔梗人參甘草,連翹升麻牛蒡,玄參酒柏妙真良,竹葉水煎停當。
又有芩連消毒,散火解毒尤佳,芩連梔子及升麻,桔梗甘草多把。
石膏人參知母,連翹蒡子紅花,引用竹葉要多加,此個方兒無價。
若是發散不出,令人真個憂疑,麻黃酒蜜炒如煤,梔柏芩連一例。
更著大黃酒炒,連翹蒡子相宜,石膏蟬蛻紅花子,不效命離塵世。
如見出時紫黑,此般今古多兇,急求人屎路歸東,火燒存性取用。
細研酒調吞下,須臾黑色變紅,若還依舊黑朦朧,勸你心腸休用。
疹子現形發熱,常時隻用化斑,石膏甘草及人參,桔梗連翹靈驗。
若是毒多熱甚,芩連消毒為先,大便秘結大黃添,務令微通數遍。
疹子類多咽痛,火邪熏灼無他,連翹甘桔要多加,射幹蒡子煎罷。
外用十宣妙散,吹喉休要籲嗟,假如見效莫爭差,消毒芩連妙也。
疹子再兼洩利,預先用藥調醫,洩時減桂五苓宜,加上甘草滑石。
如是痢兼赤白,香連丸子相隨,大端痢止便為奇,不效令人疑忌。
疹咳聲聲氣促,隻消降火清金,黃芩梔子赤茯苓,桔梗石膏一定。
知母人參地骨,瓜蔞麥冬杏仁,玄參蒡子妙如神,竹葉將來作引。
疹後須防四症,不治常緻誤人,遍身餘熱欠
解毒而已,其症屬火。
疹雖胎毒,多帶時行。
氣候暄熱非令,男女傳染而成。
其發也,與痘相似;其變也,比痘匪輕。
愚夫愚婦每視為泛常,若死若生總歸於天命。
不知毒起於脾,熱流於心。
始終之變,腎則無症;臟腑之傷,肺則尤甚。
閉門問途,不如路中尋徑;揚湯止沸,不若竈內抽薪。
初則發熱,亦似傷寒。
目出淚而不止,鼻流涕而不幹。
咳嗽大急,煩躁難安。
以火照之,隱隱皮膚之下;以手抹之,濈濈肌肉之內。
其形如疥,其色若丹。
隨出隨沒,乍隱乍見。
根窠若腫兮,疹而兼癮;皮膚如赤兮,疹似夾斑。
似錦而明兮,十有九效;如煤而黑兮,百無一痊。
疹毒最重,治法不同。
微汗常出,熱勢越而不流;清便自調,毒氣行而無壅。
腠理怫鬱兮,即當發散;腸胃秘結兮,急與疏通。
苟視大而若細,恐變吉而為兇。
放衄不必憂,邪從衄解;利血不必止,毒以利松。
所喜者,身中清涼;可畏者,咽中腫痛。
飲水不休,法在生津養血;飲食欲減,方須救胃平和。
且如出之太遲,發表為貴;出之太甚,解毒堪宜。
毋伐天和,常視歲氣。
寒氣凜凜,毒氣鬱而不行;火熱炎炎,邪氣乘而作癘。
或施溫補,勿助其邪;若用寒涼,休犯其胃。
制其過,但取其平;誅其暴,必欲其正。
遠寒遠熱,陰陽之勝復不齊;責實責虛,人品之強弱或異。
防風荊芥,散腠理之留邪;升麻葛根,解榮衛之蘊熱。
人參養氣,地黃涼血。
黃連入心而瀉火,黃芩入肺而定咳。
玄參石膏,治邪火之浮遊;梔子連翹,開惡毒之鬱熱。
瓜蔞潤肺止渴,須合麥冬;知母生津降火,必同黃柏。
芍藥治乎腹痛,白朮止乎脾瀉。
溺若澀兮苓通,咽常痛兮甘桔。
心神驚妄兮,鎮以辰砂;臟腑秘結兮,利以大黃。
牙齒生疳,文蛤配乎馬澗;咽喉若瘴,射幹助以牛蒡。
五味杏仁,治喘氣之吤吤;薄荷竹葉,解膚熱之洋洋。
火燒人屎,蜜炒麻黃。
發疹毒之出現,令邪氣之舒張。
枳實山楂,治食積而化毒;兜鈴地骨,清肺熱以回瘡。
瘡形既出,將息甚難。
坐臥欲暖,飲食宜淡。
風寒若受兮,為腫為熱;鹹酸不禁兮,為咳為喘。
異氣縱感,變症宜參。
便多膿血兮,倉廩血熱;咳多涎沫兮,華蓋易寒。
口爛唇裂,心火之病未退;皮焦發槁,榮衛之液將幹。
苟不詳於臨證,何以見其折肱。
治此變證,各有奇方。
身熱不出,柴胡合乎四物;口瘡若甚,甘桔對乎三黃。
消腫定喘兮,葶藶助效;化痰止咳兮,順氣為良。
氣血已虛,八物增損而可飲;水穀不納,二陳酌斟以堪嘗。
痢血兮,香連丸去豆蔻,而加陳皮黃柏;咳血兮,五拗湯去麻黃,而加茅根地黃。
此疹科之治法,繼痘科而再詳。
麻疹西江月 麻疹俗乎麻子,蓋因火氣熏蒸,遍身紅點硃砂形,發自心脾二經。
最忌黑斑死證,最宜赤似朱蚊,大都治法喜涼清,不可辛甘犯禁。
疹子因何咳嗽,隻因肺與心連,肺經被火苦熬煎,以緻咳嗽氣喘。
治要清金降火,不宜誤用辛甘,譬如包子蒸籠燃,隻要氣松火緩。
疹子如何辨認,分明狀似傷寒,此多咳嗽有紅斑,噴涕眼中水現。
或見腹中疼痛,或時吐瀉相兼,疹家吐瀉不須安,正要毒除熱散。
疹與痘瘡異治,二家不可同方,痘宜溫解疹清涼,又要現形為上。
若受風寒不出,其間兇險難當,急宜發散保平康,切怕神昏腹脹。
凡遇疹未出現,詳看天令如何,假令日暖又風和,敗毒荊防堪可。
若是時行疫癘,芩連消毒宜多,用心調理救沉疴,坐井觀天莫學。
且看荊防敗毒,此為發散仙方,荊芥防風生地黃,酒炒芩連二樣。
桔梗人參甘草,連翹升麻牛蒡,玄參酒柏妙真良,竹葉水煎停當。
又有芩連消毒,散火解毒尤佳,芩連梔子及升麻,桔梗甘草多把。
石膏人參知母,連翹蒡子紅花,引用竹葉要多加,此個方兒無價。
若是發散不出,令人真個憂疑,麻黃酒蜜炒如煤,梔柏芩連一例。
更著大黃酒炒,連翹蒡子相宜,石膏蟬蛻紅花子,不效命離塵世。
如見出時紫黑,此般今古多兇,急求人屎路歸東,火燒存性取用。
細研酒調吞下,須臾黑色變紅,若還依舊黑朦朧,勸你心腸休用。
疹子現形發熱,常時隻用化斑,石膏甘草及人參,桔梗連翹靈驗。
若是毒多熱甚,芩連消毒為先,大便秘結大黃添,務令微通數遍。
疹子類多咽痛,火邪熏灼無他,連翹甘桔要多加,射幹蒡子煎罷。
外用十宣妙散,吹喉休要籲嗟,假如見效莫爭差,消毒芩連妙也。
疹子再兼洩利,預先用藥調醫,洩時減桂五苓宜,加上甘草滑石。
如是痢兼赤白,香連丸子相隨,大端痢止便為奇,不效令人疑忌。
疹咳聲聲氣促,隻消降火清金,黃芩梔子赤茯苓,桔梗石膏一定。
知母人參地骨,瓜蔞麥冬杏仁,玄參蒡子妙如神,竹葉將來作引。
疹後須防四症,不治常緻誤人,遍身餘熱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