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關燈
小
中
大
則邪氣橫行氾濫,皮肉不任燎灼浸螫,是為癢也。
蓋痘瘡惟回頭作癢者容或有之,此否極泰來之兆也。
若發熱及養漿時作癢者,此危證也。
內服托裡解毒之藥,外用世俗熏洗之法,令無緻於癢塌破陷可也,仍要分虛實治之。
若始能食而大便秘者,此邪氣內實,正氣外虛,宜用: 加味四聖解毒湯 紫草 木通 枳殼 黃耆 桂枝 大黃(酒炒) 水煎服。
浴洗法 升麻 蒼朮 麻黃 槐枝 柳枝 煎水,乘熱拭之。
若洩瀉者,此乃正氣裡虛,邪氣外實也。
宜用: 調元托裡湯 人參 黃耆 甘草 木香 陳皮 訶子肉 桂枝 防風 赤芍 羌活 荊芥穗 生薑為引,水煎服。
俗熏法 用茵陳、白艾,二味燃火熏之。
如用上二法而癢止者吉,反甚者兇,莫治。
起發之時熱渴加,火邪內迫事堪嗟, 急宜解毒生津液,休得俄然恨落花。
凡痘瘡起發,身上作熱者,不可除其熱,若不熱則瘡不能發。
如熱太甚,過於常時,唇焦口燥,小便短少者,不可不治。
用: 導赤解毒湯 木通 防風 甘草 麥冬 連翹 地骨皮 升麻 赤芍 葛根 生地 天花粉 燈心引,水煎服。
若痘瘡作渴,此是常事,蓋由胃中津液不能滋養本元,內則熾於毒火,外則灌潤於瘡,故宜渴耳。
凡渴之時,一切瓜果生冷之物不可與食,隻宜炒米湯頻頻飲之可也,雖椒薑湯亦不可飲。
若渴太甚者,看其人虛實而治。
如大便堅實而渴者,此內實作熱也。
用: 生津地黃湯 生地 麥冬 知母 甘草 天花粉 竹葉引,水煎服。
若洩瀉而渴者,內虛也。
用: 白朮 人參 木香 甘草 藿香葉 白茯苓 葛根 水煎服。
幾番起發便無聲,咬牙憎寒神識昏, 乾嘔錯喉痰氣急,瀉青腹脹總歸冥。
痘瘡始終要聲氣清朗,人事安靜,五臟堅實,飲食如常。
若起發之時,忽然失聲,咬牙寒戰者,煩躁昏迷者,嗆水錯喉乾嘔者,痰氣喘急者,洩瀉不止者,腹脹悶亂者,俱皆兇症。
人皆雲:瘡出而聲不變者,形病也;瘡未出而聲變者,氣病也;瘡出而聲不出者,形氣俱病也。
將欲治之,誠難為力矣。
(咳嗽失聲者,非此也。
) 病人嘔噦勢堪驚,莫認寒邪在胃停, 妄進湯丸如拙匠,內傷臟腑死將臨。
凡痘瘡乾嘔無物,或時常噦逆者,此臟腑內傷,衝任之火上犯清道而出,故為嘔噦之惡聲。
經曰:弦敗者,聲必嘶;木陳者,葉必落;臟敗者,聲必噦。
針灸無功,湯藥無效,此之謂也。
若飲食而嘔者,當分寒熱而治。
如曾傷冷物,受寒氣,此寒嘔也。
用: 二陳理中湯 人參 白朮 陳皮 白茯苓 半夏 生薑為引,水煎服。
如未傷冷物寒氣,此熱嘔也。
用: 二陳一連湯 陳皮 半夏 白茯苓 黃連(酒炒) 竹茹、生薑引,水煎。
若飲食哽塞而嘔噦者,咽中有瘡必作痛,閉塞而嘔也。
用: 加味鼠黏子湯 桔梗 牛蒡(炒) 射幹 防風 甘草 山豆根 陳皮(去白) 荊芥穗 連翹 水煎服。
更用控涎散吹之。
辰砂(二分) 雄黃(三分) 兒茶(五分) 黃柏(五分) 硼砂(一分) 共研極細為末,少許吹之。
即一聖散亦妙。
(方見前。
) 遍身稠密發末透,啼哭呻吟更煩躁, 狂言妄語見鬼神,臟腑敗傷大限到。
凡痘瘡稀者,自然易壯,密者,切防血氣虧損,起發不透,即是病之所在,如前法治之。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在氣治氣,在血治血,臨機應變,每中權衡,不可執方以誤人命。
若補瀉無功,反增沉重或啼哭不止,日夜呻吟,煩躁悶亂,狂言妄語,如見鬼神,此臟腑傷敗,神魂離散,復何為哉! 治痘難起法: 臘月採梅蕊,於瓦上曬乾,莫犯鐵器,如不幹,封在瓷罐內,明日又曬,俟乾研末。
每用一錢,同辰砂三分,麝香三分,共為末,收入瓷罐內,外以黃蠟封固,臨時看痘何如,熱則以水調下,虛者以酒調下。
大人三分,小兒一分。
蓋痘瘡惟回頭作癢者容或有之,此否極泰來之兆也。
若發熱及養漿時作癢者,此危證也。
內服托裡解毒之藥,外用世俗熏洗之法,令無緻於癢塌破陷可也,仍要分虛實治之。
若始能食而大便秘者,此邪氣內實,正氣外虛,宜用: 加味四聖解毒湯 紫草 木通 枳殼 黃耆 桂枝 大黃(酒炒) 水煎服。
浴洗法 升麻 蒼朮 麻黃 槐枝 柳枝 煎水,乘熱拭之。
若洩瀉者,此乃正氣裡虛,邪氣外實也。
宜用: 調元托裡湯 人參 黃耆 甘草 木香 陳皮 訶子肉 桂枝 防風 赤芍 羌活 荊芥穗 生薑為引,水煎服。
俗熏法 用茵陳、白艾,二味燃火熏之。
如用上二法而癢止者吉,反甚者兇,莫治。
起發之時熱渴加,火邪內迫事堪嗟, 急宜解毒生津液,休得俄然恨落花。
凡痘瘡起發,身上作熱者,不可除其熱,若不熱則瘡不能發。
如熱太甚,過於常時,唇焦口燥,小便短少者,不可不治。
用: 導赤解毒湯 木通 防風 甘草 麥冬 連翹 地骨皮 升麻 赤芍 葛根 生地 天花粉 燈心引,水煎服。
若痘瘡作渴,此是常事,蓋由胃中津液不能滋養本元,內則熾於毒火,外則灌潤於瘡,故宜渴耳。
凡渴之時,一切瓜果生冷之物不可與食,隻宜炒米湯頻頻飲之可也,雖椒薑湯亦不可飲。
若渴太甚者,看其人虛實而治。
如大便堅實而渴者,此內實作熱也。
用: 生津地黃湯 生地 麥冬 知母 甘草 天花粉 竹葉引,水煎服。
若洩瀉而渴者,內虛也。
用: 白朮 人參 木香 甘草 藿香葉 白茯苓 葛根 水煎服。
幾番起發便無聲,咬牙憎寒神識昏, 乾嘔錯喉痰氣急,瀉青腹脹總歸冥。
痘瘡始終要聲氣清朗,人事安靜,五臟堅實,飲食如常。
若起發之時,忽然失聲,咬牙寒戰者,煩躁昏迷者,嗆水錯喉乾嘔者,痰氣喘急者,洩瀉不止者,腹脹悶亂者,俱皆兇症。
人皆雲:瘡出而聲不變者,形病也;瘡未出而聲變者,氣病也;瘡出而聲不出者,形氣俱病也。
將欲治之,誠難為力矣。
(咳嗽失聲者,非此也。
) 病人嘔噦勢堪驚,莫認寒邪在胃停, 妄進湯丸如拙匠,內傷臟腑死將臨。
凡痘瘡乾嘔無物,或時常噦逆者,此臟腑內傷,衝任之火上犯清道而出,故為嘔噦之惡聲。
經曰:弦敗者,聲必嘶;木陳者,葉必落;臟敗者,聲必噦。
針灸無功,湯藥無效,此之謂也。
若飲食而嘔者,當分寒熱而治。
如曾傷冷物,受寒氣,此寒嘔也。
用: 二陳理中湯 人參 白朮 陳皮 白茯苓 半夏 生薑為引,水煎服。
如未傷冷物寒氣,此熱嘔也。
用: 二陳一連湯 陳皮 半夏 白茯苓 黃連(酒炒) 竹茹、生薑引,水煎。
若飲食哽塞而嘔噦者,咽中有瘡必作痛,閉塞而嘔也。
用: 加味鼠黏子湯 桔梗 牛蒡(炒) 射幹 防風 甘草 山豆根 陳皮(去白) 荊芥穗 連翹 水煎服。
更用控涎散吹之。
辰砂(二分) 雄黃(三分) 兒茶(五分) 黃柏(五分) 硼砂(一分) 共研極細為末,少許吹之。
即一聖散亦妙。
(方見前。
) 遍身稠密發末透,啼哭呻吟更煩躁, 狂言妄語見鬼神,臟腑敗傷大限到。
凡痘瘡稀者,自然易壯,密者,切防血氣虧損,起發不透,即是病之所在,如前法治之。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在氣治氣,在血治血,臨機應變,每中權衡,不可執方以誤人命。
若補瀉無功,反增沉重或啼哭不止,日夜呻吟,煩躁悶亂,狂言妄語,如見鬼神,此臟腑傷敗,神魂離散,復何為哉! 治痘難起法: 臘月採梅蕊,於瓦上曬乾,莫犯鐵器,如不幹,封在瓷罐內,明日又曬,俟乾研末。
每用一錢,同辰砂三分,麝香三分,共為末,收入瓷罐內,外以黃蠟封固,臨時看痘何如,熱則以水調下,虛者以酒調下。
大人三分,小兒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