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

關燈
疹毒症治歌括 凡二十六首。

     疹為胎毒發於心,肺與相連熱毒侵, 咳嗽鼻中清涕出,且觀雙目淚盈盈。

     痘疹皆胎毒所發,毒者火也。

    故痘子大而掀腫者,少陽三焦火也。

    陽道常饒,故大而腫。

    疹子小而碎密者,少陰心火也。

    陰道常乏,故小而密。

    三焦水穀之道路,脾胃主納水穀,治痘專以脾胃為主。

    心肺屬陽而位乎上,心火旺則肺受之,治疹先以肺為主,觀其咳嗽者,火炎則肺葉焦舉也,鼻流清涕者,鼻為肺之竅,以火爍金而液自流也。

    目中淚出者,肺熱則移於肝,肝之竅在目也,或手掐眉目,唇鼻及面者,肺熱症也。

     凡遇冬溫最不祥,民多疫癘發瘡瘍, 或逢斑疹相傳候,可用湯丸最解良。

     春溫夏暑秋清冬寒,此四時之主氣也。

    冬應寒而反溫,陽氣暴洩,火令早行,人感之者,至於來春必生瘡疥。

    未出痘疹者必感而出,雖曰胎毒,未有不由天行者,故一時傳染,大小相似,但見痘疹之出,宜先服消毒保嬰丹(十三)、代天宣化丸(十二)以預解之,可使毒散,不為已甚也。

     斑疹須明歲氣先,勿輕汗下作傷寒, 察人虛實施方法,莫犯天和損壽元。

     痘瘡之症,其初發熱,與傷寒相似,但疹子則面頰赤,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目中淚出,呵欠喜睡,或吐瀉,或手掐眉目鼻面,宜用升麻葛根湯(一),不可作傷寒妄用汗下也。

    汗之則增其熱,為衄,為咳血,為口瘡咽痛,為目赤痛,為煩躁,為大小便不通。

    下之則虛其裡,為滑洩,為帶下。

    經曰:必先歲氣,毋伐天和。

    言不可妄汗下也。

    如手足稍微冷,惡寒而無汗,面色青慘而不舒,左額有青紋者,傷寒之熱也。

    手足稍微溫,發熱有汗,面赤而光者,傷風之熱也,並宜惺惺散(一一四)發散之。

    目胞腫而右頰有青筋,發熱而頭額腹肚最甚,或兼嘔吐腹疼者,傷食之熱也。

    備急丸(九)下之。

    面色青紅,額正中有紋,手掌心有汗,時作驚惕,手絡脈微動而發熱者,此驚熱也,瀉青丸(一一

    )、牛黃清心丸(三十六)主之。

    身熱而倍能食,唇紅頰赤,大小便秘,脅下汗者,此風熱也,宜宣風散(九十二)。

    已上諸熱,久而不去,內外感發則所蘊瘡疹之毒,亦能乘間而出矣。

     疹喜清涼痘喜溫,能知疹痘不同論, 疹苗痘實無人解,謹始慮終用意斟。

     疹喜清涼,痘喜溫暖,此法人皆知之。

    然疹子初出,亦須和暖則易出,所以發苗之初,隻要發出得盡,則毒便解,若痘必苗而秀,秀而實,而後毒解也。

    痘子成實之時,若太溫熱則反潰爛不收,是痘之後亦喜清涼也,故治痘疹者,無過熱,無過寒,溫涼適宜,陰陽自和,是為得之。

     疹毒從來解在初,出形毒解卻無憂, 腹中脹痛邪猶伏,喘促昏沉命必殂。

     疹子隻怕不能得出,若出盡則毒便解。

    故治疹子者,發熱之時,當察時令寒暄,以藥發之。

    如時太寒,以桂枝葛根湯(五)發之,太熱以升麻葛根湯(一)合人參白虎湯(二十四)發之。

    不寒不熱,以荊防敗毒散(七十一)發之。

    如兼疫癘之氣,以人參敗毒散(二)發之。

    如盡一劑不出,再作本湯發之,外用胡荽湯(七十四)以苧麻蘸酒遍身戛之,務令亟出。

    如三四作,更不出,加腹中脹痛,氣上喘促,昏悶譫妄者,必死症也。

     邑人胡道松,四歲病疹,先請甘大文視之,三日疹不出,煩躁甚,乃請予,文又作荊防敗毒散,予止之曰:此皆發熱之藥,無解毒之用,況天大熱又無時令之藥一二味在內,則陽愈勝,陰愈虧,陰陽不和,此疹所以不出也,吾作東垣涼膈散加玄參、升麻,一服疹出,三日起。

     過期不出勢淹延,毒伏身中出現難, 急用透肌休怠玩,豈堪臟腑受熬煎。

     發熱六七日已後,明是疹子,卻不見出,此皮膚堅厚,腠理閉密,又或為風寒襲之,曾有吐利乃伏也,急用托裡發表之劑,麻黃湯(六十七)去杏仁,加蟬蛻、升麻,外用胡荽酒(七十四)、散麻刮之。

    如一向未更衣者,毒甚於裡,伏而不出,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