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痘後餘毒症治歌括
三十六首。
痘瘡靨後喜無邪,人漸清寧食漸加, 若此痘中還更苦,莫言無事便矜誇。
或問痘後餘毒可前知乎?曰:痘未靨時,毒氣未除,正氣未舒,如蟮在湯,如蚓在灰之狀。
痘已靨後,毒氣已盡,正氣將復,如困魚入水,囚鳥出籠之狀。
但察其身無熱,口不渴,大小便調,腹中無痛,精神漸壯,飲食漸加,此真安樂之時,豈有餘毒哉!若身熱而渴,腹痛吐瀉,或小便赤澀,大便堅秘,精神昏憒,四肢倦怠,飲食減少,坐臥不安,此有餘毒伏藏,必生後災。
以此決之。
可前知也。
痘瘡輕者自無乖,逆重從來有後災, 不是毒邪根裡得,或自調治誤中來。
凡痘瘡輕者,其本疏,其毒微,其症順,自然易靨,無餘毒也。
重者其本密,其毒盛,其症險,自然難出難靨,有餘毒也。
逆者,或伏,或倒陷,或倒靨,幸脾胃素強,調治又早,不至大困,亦作餘毒。
錢氏雲:其病有三:一者瘡,二者癰,三者目赤,以症求之,尚不止,此亦有出已盡,發已透,靨已齊者,復作餘毒,此由溫補之過,飲食之失而得之。
故治痘後餘毒,或補,或發散,或解利,要在分表裡,論虛實,不可一概妄投湯劑也。
痘瘡靨後難調理,表裡俱虛勿縱施, 此與傷寒復同病,補虛為本而已矣。
痘瘡之後,表裡俱虛,要避寒暑,戒頻洗以養其表;節飲食,遠房室以養其裡。
《傷寒賦》雲:勞食再復,病名內傷,言其虛也。
又雲:諸食皆復,飲酒則甚,諸勞皆復,禦女必死。
言犯其虛者,不可治也。
如小兒則在父母調護,大人宜自保而勿失焉。
治其病者,惟以補虛為本,所因之病,以末治之。
古雲痘毒隻三門,自我推求未足憑, 五臟有邪皆有症,各隨形症審來因。
痘科雲:痘後餘毒,一者疥,二者癰,三者目赤。
夫疥者,心病也;癰者,脾病也;目赤者,肝病也。
胎毒之發,五臟各有一名:如心為斑,脾為疹,肺為膿疱,肝為水疱,腎為黑陷是也。
發熱之初,五臟各具一症:如呵欠、驚悸屬心,項急、頓悶屬肝,噴嚏、咳嗽屬肺,吐瀉、昏睡屬脾,耳涼、足涼屬腎是也。
何以餘毒隻心肝脾三臟有之乎?以三臟之症,又不止於此乎!或者舉其重而言之,欲人推廣之耳。
如毒歸於心則為斑疹,為驚悸,為癢痛,為壯熱,為咽乾而渴,為汗,為丹瘤。
毒歸於肝,則為悶亂,為水泡,為腰痛,為目病,為卵腫,為乾嘔,為手足拘攣,為吐蛔,為寒戰咬牙。
毒歸於肺則為咳,為喘,為衄血,為瘡乾燥皺揭,為肩臂痛。
毒歸於脾則為吐,為瀉,為腫,為脹,為腹痛,為唇瘡破裂,為舌本強,為手足病,為不食。
毒歸於腎,為黑陷,為猝失聲,為手足逆冷,為咽中幹痛,為飢不欲食,為多睡。
毒歸於腸胃,為洩,為利膿血,為腸鳴、失聲,為大便不通。
毒歸於膀胱,為小腹滿痛,為溺血,為遺尿,為頭腫痛,為目上視。
已上五臟之症,略舉其概,臨病之工,不可不審。
郡別駕壬峰肖公女,乙醜冬出痘,請全調治,緣嬌惜太過,非雞與煎熬厚味不食,而彼處風俗有病者,必服附子,食雄雞,灸關元。
全請戒之,不聽,全告曰:不肯慎口,他日蓄毒作病,必費調理。
公不肯信,自丙寅年後,兩目出淚,眼弦赤爛。
全曰:此毒發於肝,肝火旺也。
公曰:目上下弦屬脾,脾有熱乎?全曰:此因淚,淚不止,浸淫爛潰也。
乃用瀉青丸方去大黃,加柴胡、黃芩、密蒙花,煉蜜為丸。
服半年後而目不出淚,眼弦平復。
丁卯夏,又小便如靛青點滴,著肉處皆爛成瘡疱。
全曰:此亦肝火也。
公曰:膀胱之熱。
全曰:肝色青,乃肝移熱於膀胱也。
又用瀉青丸方去大黃,加柴胡、木通、車前子、煉蜜為丸,服之安。
公曰:悔不早聽佳論耳。
痘後留邪作腫癰,或為結核論相同, 但將毒氣分深淺,莫使餘邪透骨縫。
此下二條言癰毒也,皆由毒氣留藏經絡,故於肌肉虛變,或關節動搖處紅腫而成癰。
又或既平之後,失於解利,餘毒太盛,外不得洩於皮膚,內不得入於臟腑,聚而不去,遂為之癰。
如毒氣淺者,止生結,皆腫毒瘡癤而已,甚者至頭項、胸脅、手足肢節,盡掀腫作痛,但發一二處,或根淺者,可治。
若流注起伏,根深蔓引者,小則潰筋脫骨,必為殘廢之疾,甚則綿延日久,死。
邑文學胡近濱長女,出痘不甚密,亦不十分光壯飽滿,與藥,點滴不入口,蓋平生不肯服藥也,收靨時一片薄殼,逆痘也,足膝發癰毒,與藥一飲而盡。
近濱夫婦喜。
予曰:勿喜,病不可為也。
近濱問故,予曰:脾主味,開竅於口。
經雲:口和則知五味矣。
令愛素不肯服藥,今肯服藥,且盡是不知味而脾敗矣,況膝臏之處,脾實主之。
脾敗則亦不能成膿,及請方士蔡谷陽針之,果皆清水,次日死。
蘄水夏佐南長子,痘後手足發癰,請予視之。
見其面色黧黑,精神疲睏,飲食且少。
予曰:令嗣之痘,未得起壯,收靨太急,今發癰毒,乃倒陷歸腎症也,必不能成膿而死。
果然。
一小兒痘後發癰,即請予治之。
予用十全大補湯加連翹、金銀花治之,愈。
蓋其癰已潰,故用是方。
凡潰癰者,以是治之,未有不愈者。
一小兒痘後發癰,即請予治。
予用解毒內托散調理,愈。
黃岡蔡丹泉子,痘後卵腫,吾子邦正視之,作厥陰肝經病是也。
丹泉不自安,使人問予。
予曰:非癰,乃厥陰肝病。
因寄一方,用小柴胡湯加青皮、木通、山楂肉調理,愈。
看在何經用引經,腫時不與潰時論, 補中托裡分虛實,
痘瘡靨後喜無邪,人漸清寧食漸加, 若此痘中還更苦,莫言無事便矜誇。
或問痘後餘毒可前知乎?曰:痘未靨時,毒氣未除,正氣未舒,如蟮在湯,如蚓在灰之狀。
痘已靨後,毒氣已盡,正氣將復,如困魚入水,囚鳥出籠之狀。
但察其身無熱,口不渴,大小便調,腹中無痛,精神漸壯,飲食漸加,此真安樂之時,豈有餘毒哉!若身熱而渴,腹痛吐瀉,或小便赤澀,大便堅秘,精神昏憒,四肢倦怠,飲食減少,坐臥不安,此有餘毒伏藏,必生後災。
以此決之。
可前知也。
痘瘡輕者自無乖,逆重從來有後災, 不是毒邪根裡得,或自調治誤中來。
凡痘瘡輕者,其本疏,其毒微,其症順,自然易靨,無餘毒也。
重者其本密,其毒盛,其症險,自然難出難靨,有餘毒也。
逆者,或伏,或倒陷,或倒靨,幸脾胃素強,調治又早,不至大困,亦作餘毒。
錢氏雲:其病有三:一者瘡,二者癰,三者目赤,以症求之,尚不止,此亦有出已盡,發已透,靨已齊者,復作餘毒,此由溫補之過,飲食之失而得之。
故治痘後餘毒,或補,或發散,或解利,要在分表裡,論虛實,不可一概妄投湯劑也。
痘瘡靨後難調理,表裡俱虛勿縱施, 此與傷寒復同病,補虛為本而已矣。
痘瘡之後,表裡俱虛,要避寒暑,戒頻洗以養其表;節飲食,遠房室以養其裡。
《傷寒賦》雲:勞食再復,病名內傷,言其虛也。
又雲:諸食皆復,飲酒則甚,諸勞皆復,禦女必死。
言犯其虛者,不可治也。
如小兒則在父母調護,大人宜自保而勿失焉。
治其病者,惟以補虛為本,所因之病,以末治之。
古雲痘毒隻三門,自我推求未足憑, 五臟有邪皆有症,各隨形症審來因。
痘科雲:痘後餘毒,一者疥,二者癰,三者目赤。
夫疥者,心病也;癰者,脾病也;目赤者,肝病也。
胎毒之發,五臟各有一名:如心為斑,脾為疹,肺為膿疱,肝為水疱,腎為黑陷是也。
發熱之初,五臟各具一症:如呵欠、驚悸屬心,項急、頓悶屬肝,噴嚏、咳嗽屬肺,吐瀉、昏睡屬脾,耳涼、足涼屬腎是也。
何以餘毒隻心肝脾三臟有之乎?以三臟之症,又不止於此乎!或者舉其重而言之,欲人推廣之耳。
如毒歸於心則為斑疹,為驚悸,為癢痛,為壯熱,為咽乾而渴,為汗,為丹瘤。
毒歸於肝,則為悶亂,為水泡,為腰痛,為目病,為卵腫,為乾嘔,為手足拘攣,為吐蛔,為寒戰咬牙。
毒歸於肺則為咳,為喘,為衄血,為瘡乾燥皺揭,為肩臂痛。
毒歸於脾則為吐,為瀉,為腫,為脹,為腹痛,為唇瘡破裂,為舌本強,為手足病,為不食。
毒歸於腎,為黑陷,為猝失聲,為手足逆冷,為咽中幹痛,為飢不欲食,為多睡。
毒歸於腸胃,為洩,為利膿血,為腸鳴、失聲,為大便不通。
毒歸於膀胱,為小腹滿痛,為溺血,為遺尿,為頭腫痛,為目上視。
已上五臟之症,略舉其概,臨病之工,不可不審。
郡別駕壬峰肖公女,乙醜冬出痘,請全調治,緣嬌惜太過,非雞與煎熬厚味不食,而彼處風俗有病者,必服附子,食雄雞,灸關元。
全請戒之,不聽,全告曰:不肯慎口,他日蓄毒作病,必費調理。
公不肯信,自丙寅年後,兩目出淚,眼弦赤爛。
全曰:此毒發於肝,肝火旺也。
公曰:目上下弦屬脾,脾有熱乎?全曰:此因淚,淚不止,浸淫爛潰也。
乃用瀉青丸方去大黃,加柴胡、黃芩、密蒙花,煉蜜為丸。
服半年後而目不出淚,眼弦平復。
丁卯夏,又小便如靛青點滴,著肉處皆爛成瘡疱。
全曰:此亦肝火也。
公曰:膀胱之熱。
全曰:肝色青,乃肝移熱於膀胱也。
又用瀉青丸方去大黃,加柴胡、木通、車前子、煉蜜為丸,服之安。
公曰:悔不早聽佳論耳。
痘後留邪作腫癰,或為結核論相同, 但將毒氣分深淺,莫使餘邪透骨縫。
此下二條言癰毒也,皆由毒氣留藏經絡,故於肌肉虛變,或關節動搖處紅腫而成癰。
又或既平之後,失於解利,餘毒太盛,外不得洩於皮膚,內不得入於臟腑,聚而不去,遂為之癰。
如毒氣淺者,止生結,皆腫毒瘡癤而已,甚者至頭項、胸脅、手足肢節,盡掀腫作痛,但發一二處,或根淺者,可治。
若流注起伏,根深蔓引者,小則潰筋脫骨,必為殘廢之疾,甚則綿延日久,死。
邑文學胡近濱長女,出痘不甚密,亦不十分光壯飽滿,與藥,點滴不入口,蓋平生不肯服藥也,收靨時一片薄殼,逆痘也,足膝發癰毒,與藥一飲而盡。
近濱夫婦喜。
予曰:勿喜,病不可為也。
近濱問故,予曰:脾主味,開竅於口。
經雲:口和則知五味矣。
令愛素不肯服藥,今肯服藥,且盡是不知味而脾敗矣,況膝臏之處,脾實主之。
脾敗則亦不能成膿,及請方士蔡谷陽針之,果皆清水,次日死。
蘄水夏佐南長子,痘後手足發癰,請予視之。
見其面色黧黑,精神疲睏,飲食且少。
予曰:令嗣之痘,未得起壯,收靨太急,今發癰毒,乃倒陷歸腎症也,必不能成膿而死。
果然。
一小兒痘後發癰,即請予治之。
予用十全大補湯加連翹、金銀花治之,愈。
蓋其癰已潰,故用是方。
凡潰癰者,以是治之,未有不愈者。
一小兒痘後發癰,即請予治。
予用解毒內托散調理,愈。
黃岡蔡丹泉子,痘後卵腫,吾子邦正視之,作厥陰肝經病是也。
丹泉不自安,使人問予。
予曰:非癰,乃厥陰肝病。
因寄一方,用小柴胡湯加青皮、木通、山楂肉調理,愈。
看在何經用引經,腫時不與潰時論, 補中托裡分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