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病未差。
此下毒在脾經也,痘後邪氣盡退,正氣將復,脾胃略舒,宜漸能食也。
若原不食,今日喜食太過,或原能食,今又驟加,以緻惡食、不食者,此皆內傷有餘症也,宜木香大安丸(九十一)主之。
如向未食,今猶不喜食者,此脾胃中氣不足,宜人參白朮散(二十三)去葛根,加陳皮、木香,研末,取二兩,另用糯米二兩、綠豆二兩,各炒研末相和,棗子湯調服,稍能食更兼進養脾丸(一。
六)、抱龍丸(四十)。
寒熱往來形似瘧,不問早晚如期作, 隻因調護少疏違,故惹風寒相擊搏。
痘後忽發寒熱如瘧狀,至後如期即發者,此脾虛氣弱,失於將息,重感風寒,宜先以柴葛桂枝湯(八十五)發去新受表邪。
後以調元湯(十八)加當歸、陳皮、白朮調之。
面目虛浮忽改形,腹中脹滿喘聲頻, 邪風入肺疏通去,宿垢傷脾解利行。
此毒在脾肺二經也。
痘後面目虛浮,或久則一身皆腫者,此表氣不足,出風太早,風邪乘虛而入,其治在肺,宜五皮湯(一三四)先加桂枝,微汗之後,隻服本方。
若遍身皆腫,以胃苓湯(一三六)合五皮湯(一三四)主之。
痘後腹虛腫脹滿,或氣喘粗者,此有宿垢在裡,不問餘毒、食積、蓄水,並宜先利之,以塌氣丸(一三五),利後以胃苓湯(一三六)去甘草,加人參、黃耆、大腹皮調之。
其治在脾,如因新食作脹不腫者,隻木香大安丸(九十一)。
一小兒痘後洗浴,面目一身盡腫,請予治。
予曰:此水氣也,用四君子湯以補脾去濕,加黃耆以實表,防風以勝肌表之濕,麻黃以逐皮間之水,一服而腫減,後以錢氏異功散加豬苓、澤瀉調理而安。
漐漐渾身汗未休,膚濡發潤亦堪憂, 衛中氣弱榮中熱,若到亡陽治不瘳。
此毒在心也。
痘後自汗盜汗,皆衛氣弱,榮血熱,肌肉虛也,宜調元湯(十八)、當歸六黃湯(六十八)相間並調敗蒲散(七十)服之,如汗出甚,再用溫粉撲法撲之(六十九)。
若渾身如水,發潤者,或汗出如珠者,皆亡陽症,不治。
血在身中怕妄行,火邪迫血血離經, 鼻中衄出堪調理,便溺中來禍非輕。
此毒在心肝二經也。
痘後失血,症乃餘毒,熱邪迫血妄行也。
自鼻出者,玄參地黃湯(六十五)主之,外用梔子炒焦黑,研末吹之。
自溺出者,八正散(四十六)主之。
自大便出者,桃仁承氣湯(一二。
)主之。
此與上自汗症同為熱也。
上是熱在衛,故汗出;此是熱在榮,故血出。
二症大便秘者,並與四順清涼飲(二十七)主之。
蛔動如從吐利中,必然腸胃熱邪沖, 若聞食臭蟲才出,此症虛寒勿妄攻。
此毒在肝也。
痘後或吐蛔者,皆熱毒入裡也。
熱在胃則吐蛔,熱在腸則利下蛔,利者,黃芩湯(四十一)加桃仁、艾葉;吐者,黃芩半夏湯(四十二)加烏梅、川椒。
若不吐利,但聞食即吐蛔者,此胃久虛,蟲無所食,故聞食臭即吐,食已易飢,宜理中湯丸(三十四)加烏梅肉、黃連、川椒主之。
狐惑之症聲啞嗄,唇口生瘡誠可訝, 齦根潰爛疳蝕瘡,息臭血出名走馬。
此毒在腎也。
痘後吐利蛔出者,此蟲為熱所蒸而為蛔厥。
若不吐利,內蝕臟腑者,為狐惑。
狐惑之症,其人好睡,默默不欲食。
上唇有瘡,蟲蝕其肝;下唇有瘡,蟲食其臟。
其聲啞嗄,上下不定,故名狐惑。
此候最惡,麻疹後尤多,化?丸(一三九)主之。
如大便結者,以桃仁承氣湯(一二。
)加槐子利之,或隻牙齒齦肉潰爛者,此痘疕脫去,痰水浸漬為疳蝕瘡,用綿繭散(一二五)敷之。
若氣臭血出者,又名走馬疳瘡,內以黃連解毒湯,(八十九)加雄黃為丸,竹葉湯下,外以馬鳴散敷之(一三八)或口舌生瘡者,並宜洗心散(一三七)。
已上諸症,大便秘者,並用四順飲(二十七)利之。
痘後宜行解利良,勿令熱毒得為殃, 若逢餘毒為諸症,緩藥安能得早康。
痘疹後須當解利,勿使餘毒或在表,或在裡,變生諸症也。
解利之劑,如三黃丸(八)、四順飲(二十七)之類。
若失於解利緻生諸症,須當用切中病源之藥急治之,不可緩,恐令病勢滋蔓,反害人也。
今人不能究其病因,一概用不急之藥,如四君子之類,其意但欲逃差謬耳,何嘗實能究其緻病之由而藥之耶?急治之中,惟在識其虛實,苟稟受既實,榮衛充壯,病後有熱者,即與解利,緩治不可也。
所稟怯弱,病後榮衛大虛,坐立振搖。
飲食少者,卻宜和緩之藥以扶持之,候其飲食如故,榮衛既充,然後微微解利,未為之晚。
或至虛之人,不必解利可也。
能醫惡瘡是良工,不宜怪異及虛驚, 若然乍見成兇兆,枉請師巫禱鬼神。
禎祥者,福之基。
妖孽者,禍之萌。
出痘之家,最宜內外肅靜,大吉之兆也。
若有鴉鳴鼠鬧,虛響火光,蝙蝠入室,蔥蒜撲人,夜生怪夢,病見死人,是皆不祥之兆也。
苟非積善之家,方興之世,鮮能免其禍者矣。
胡松山子出痘,在母黃氏懷中,半夜後此兒卻在地下。
肖楚梧子出痘,日中時忽聞一陣蒜氣過。
胡三溪子出痘,有鴉日日聒噪。
胡叔卿子出痘,近夜時樓上忽聞桌倒聲,視之無他。
王來樓子出痘,有蝙蝠飛入室,後皆兇。
此下毒在脾經也,痘後邪氣盡退,正氣將復,脾胃略舒,宜漸能食也。
若原不食,今日喜食太過,或原能食,今又驟加,以緻惡食、不食者,此皆內傷有餘症也,宜木香大安丸(九十一)主之。
如向未食,今猶不喜食者,此脾胃中氣不足,宜人參白朮散(二十三)去葛根,加陳皮、木香,研末,取二兩,另用糯米二兩、綠豆二兩,各炒研末相和,棗子湯調服,稍能食更兼進養脾丸(一
六)、抱龍丸(四十)。
寒熱往來形似瘧,不問早晚如期作, 隻因調護少疏違,故惹風寒相擊搏。
痘後忽發寒熱如瘧狀,至後如期即發者,此脾虛氣弱,失於將息,重感風寒,宜先以柴葛桂枝湯(八十五)發去新受表邪。
後以調元湯(十八)加當歸、陳皮、白朮調之。
面目虛浮忽改形,腹中脹滿喘聲頻, 邪風入肺疏通去,宿垢傷脾解利行。
此毒在脾肺二經也。
痘後面目虛浮,或久則一身皆腫者,此表氣不足,出風太早,風邪乘虛而入,其治在肺,宜五皮湯(一三四)先加桂枝,微汗之後,隻服本方。
若遍身皆腫,以胃苓湯(一三六)合五皮湯(一三四)主之。
痘後腹虛腫脹滿,或氣喘粗者,此有宿垢在裡,不問餘毒、食積、蓄水,並宜先利之,以塌氣丸(一三五),利後以胃苓湯(一三六)去甘草,加人參、黃耆、大腹皮調之。
其治在脾,如因新食作脹不腫者,隻木香大安丸(九十一)。
一小兒痘後洗浴,面目一身盡腫,請予治。
予曰:此水氣也,用四君子湯以補脾去濕,加黃耆以實表,防風以勝肌表之濕,麻黃以逐皮間之水,一服而腫減,後以錢氏異功散加豬苓、澤瀉調理而安。
漐漐渾身汗未休,膚濡發潤亦堪憂, 衛中氣弱榮中熱,若到亡陽治不瘳。
此毒在心也。
痘後自汗盜汗,皆衛氣弱,榮血熱,肌肉虛也,宜調元湯(十八)、當歸六黃湯(六十八)相間並調敗蒲散(七十)服之,如汗出甚,再用溫粉撲法撲之(六十九)。
若渾身如水,發潤者,或汗出如珠者,皆亡陽症,不治。
血在身中怕妄行,火邪迫血血離經, 鼻中衄出堪調理,便溺中來禍非輕。
此毒在心肝二經也。
痘後失血,症乃餘毒,熱邪迫血妄行也。
自鼻出者,玄參地黃湯(六十五)主之,外用梔子炒焦黑,研末吹之。
自溺出者,八正散(四十六)主之。
自大便出者,桃仁承氣湯(一二
)主之。
此與上自汗症同為熱也。
上是熱在衛,故汗出;此是熱在榮,故血出。
二症大便秘者,並與四順清涼飲(二十七)主之。
蛔動如從吐利中,必然腸胃熱邪沖, 若聞食臭蟲才出,此症虛寒勿妄攻。
此毒在肝也。
痘後或吐蛔者,皆熱毒入裡也。
熱在胃則吐蛔,熱在腸則利下蛔,利者,黃芩湯(四十一)加桃仁、艾葉;吐者,黃芩半夏湯(四十二)加烏梅、川椒。
若不吐利,但聞食即吐蛔者,此胃久虛,蟲無所食,故聞食臭即吐,食已易飢,宜理中湯丸(三十四)加烏梅肉、黃連、川椒主之。
狐惑之症聲啞嗄,唇口生瘡誠可訝, 齦根潰爛疳蝕瘡,息臭血出名走馬。
此毒在腎也。
痘後吐利蛔出者,此蟲為熱所蒸而為蛔厥。
若不吐利,內蝕臟腑者,為狐惑。
狐惑之症,其人好睡,默默不欲食。
上唇有瘡,蟲蝕其肝;下唇有瘡,蟲食其臟。
其聲啞嗄,上下不定,故名狐惑。
此候最惡,麻疹後尤多,化?丸(一三九)主之。
如大便結者,以桃仁承氣湯(一二
)加槐子利之,或隻牙齒齦肉潰爛者,此痘疕脫去,痰水浸漬為疳蝕瘡,用綿繭散(一二五)敷之。
若氣臭血出者,又名走馬疳瘡,內以黃連解毒湯,(八十九)加雄黃為丸,竹葉湯下,外以馬鳴散敷之(一三八)或口舌生瘡者,並宜洗心散(一三七)。
已上諸症,大便秘者,並用四順飲(二十七)利之。
痘後宜行解利良,勿令熱毒得為殃, 若逢餘毒為諸症,緩藥安能得早康。
痘疹後須當解利,勿使餘毒或在表,或在裡,變生諸症也。
解利之劑,如三黃丸(八)、四順飲(二十七)之類。
若失於解利緻生諸症,須當用切中病源之藥急治之,不可緩,恐令病勢滋蔓,反害人也。
今人不能究其病因,一概用不急之藥,如四君子之類,其意但欲逃差謬耳,何嘗實能究其緻病之由而藥之耶?急治之中,惟在識其虛實,苟稟受既實,榮衛充壯,病後有熱者,即與解利,緩治不可也。
所稟怯弱,病後榮衛大虛,坐立振搖。
飲食少者,卻宜和緩之藥以扶持之,候其飲食如故,榮衛既充,然後微微解利,未為之晚。
或至虛之人,不必解利可也。
能醫惡瘡是良工,不宜怪異及虛驚, 若然乍見成兇兆,枉請師巫禱鬼神。
禎祥者,福之基。
妖孽者,禍之萌。
出痘之家,最宜內外肅靜,大吉之兆也。
若有鴉鳴鼠鬧,虛響火光,蝙蝠入室,蔥蒜撲人,夜生怪夢,病見死人,是皆不祥之兆也。
苟非積善之家,方興之世,鮮能免其禍者矣。
胡松山子出痘,在母黃氏懷中,半夜後此兒卻在地下。
肖楚梧子出痘,日中時忽聞一陣蒜氣過。
胡三溪子出痘,有鴉日日聒噪。
胡叔卿子出痘,近夜時樓上忽聞桌倒聲,視之無他。
王來樓子出痘,有蝙蝠飛入室,後皆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