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予慰之曰:勿憂,及至察之,其手不痛,但軟弱無力,不能自舉,必用左手持之,乃能舉。
唐公問故,予曰:此肝熱氣虛也。
蓋肝主筋,資血以養,寒則縮,熱則張,惟補氣養血則病自痊。
乃制一方,用人參、黃耆、當歸、川芎、白芍藥、川續斷、甘草節、白朮、桔梗、木香、薏苡仁、防風,共為細末,山藥作糊為丸,服至半月而愈。
終日昏昏似醉人,口中妄語若邪侵, 誰知熱入心包絡,解毒安神泰宇清。
此毒在心也,痘後昏昧不解識人,口中常妄語如邪祟狀,此熱移入心包絡,宜導赤散(三十五),吞安神丸(四十七)也,待醒後以調元湯(十八)加麥門冬、生地黃,四物湯(十九)加石菖蒲、木通、山梔仁相間服之,以抱龍丸調理而安(四十)。
卒然昏睡不知人,飲食俱忘喚不醒, 邪毒從今都解散,精神自此漸和平。
此差後虛病也,痘後卒然喜睡,狀如眩暈,身無熱,口中無妄語,其人痘出必重,又少食。
今毒氣已解,正氣未復,故邪退而喜睡,乃否極泰來之象,不須妄治,逡巡甦醒矣。
用抱龍丸(四十)調理。
蘄水汪元士子,癸醜四月出痘,靨後忽然悶絕,目閉口合,一家大哭。
予曰:勿哭,吾固知有此病也。
乃命吾次子邦孝作調元湯加麥門冬濃煎汁,斡開口,少與咽之,又令煮粥湯相間進之,須臾,平復如故,元士曰:神哉,先生之術!敢問何以預知有此?予曰:正氣素弱,邪氣方盛,壯火食氣,氣益弱矣。
今邪氣既退,正氣將生,乃否極泰來之兆,所以戒勿擾亂,待其自蘇。
人不知此意,卒見悶絕,便將抱動,呼喚號哭,神氣一散,其不救者多矣。
時有二醫在側,周醫雲:曏者起病,日犯太乙天符,尚恐有變。
予曰:運氣之論,岐黃之秘旨,專論其年,非謂起病日也。
況主客之氣,勝復之變,一歲之中,難以預料,豈可以是料病吉兇也?信如爾言,太乙天符日起病者兇,然則太乙天符年有病者,皆不可治也。
向醫曰:尚有餘毒。
予笑曰:取錢氏小兒書來,痘後餘毒有樣,一者疥,二者癰,三者目赤,未嘗言有昏瞀也。
蓋痘瘡或出不盡,發不透,靨不齊,或空殼無水,或清水非膿,此則有餘毒也。
今此痘起發胖壯,膿水飽滿,有何餘毒哉。
一朝手足冷如冰,蓋覆重加不得溫, 痘正盛時為逆症,病今差後作虛論。
厥逆者,痘疹逆候也。
若在正盛之時,十無一生,今病已愈,氣血久虛,脾胃大困,宜有此厥逆也,用調元湯(十八)加當歸身、熟附子以主之。
咳嗽時多不得安,更兼涕唾盡稠痰, 莫拘死局輕調理,好把權宜用散丸。
此下皆毒在肺症也。
咳嗽者,痘疹常症也,有寒有熱,有虛有實,不可拘泥一定之法,如自初出咳嗽到今未愈者,此肺中餘邪未盡也。
宜甘桔湯(七)合瀉白散(五十四),加牛蒡子、馬兜鈴主之。
如咳而熱,大便難,小便赤者,此熱毒也,宜黃芩瀉肺湯(五十五)主之。
大便潤者,人參白虎湯(二十四)合甘桔湯(七)主之。
如咳而大便溏,小便清,無大熱渴者,此虛也,宜人參清膈散(六十一)主之。
如咳而血出者,甘桔湯(七)加牛蒡子、軟石膏、茅根汁主之。
如向不咳,今始咳者,此風寒外感也,麻黃湯(六十七)主之。
黃岡陶前墩子,出痘將靨時,咳嗽喘急,吾子邦正醫,用甘桔湯加牛蒡子、麥門冬服之,未效,請予視之,予謂邦正曰:汝用方是,此症肺有火邪,火鬱宜發之,即如前方去麥門冬,加紫蘇、地骨皮,服一劑即效。
咳嗽之時兩脅疼,陰陽左右被邪幹, 不能升降多壅滯,解毒平和病早安。
經雲:左右者,陰陽之道路。
左右,兩脅之謂也。
瘡疹後咳嗽脅疼,由餘毒在中,陰陽之氣不能升降也。
脅居一身之左右,陰陽二氣之所行也。
脅痛是氣不能升降之故,但解毒,毒氣去則真氣行,所苦自平,宜小柴胡加枳桔湯(一三三)服之。
未出腹疼斑毒攻,而今解毒已無壅, 不因燥屎或傷食,必是中虛要建中。
此毒在脾也,疹瘡未出而腹痛者,乃斑毒內攻也。
今毒已解,無復壅遏,腹中痛者,一則因大便未通,燥屎作痛,備急丸(九)主之。
一則因食過多,胃虛不能消穀。
腹痛者,便秘,丁香脾積丸(三十三);便利,木香大安丸(九十一)主之。
但燥屎痛者,病在下焦;傷食痛者,病在上焦,手不可按。
若原食少,大便常潤,忽爾作痛,此虛寒症也。
病在中焦,用手按摩,黃耆建中湯(三十一)主之。
餘毒留居心胃中,膈焦咽燥渴來攻, 若是脾虛津液少,自然形症不相同。
此毒在心胃也。
痘家作渴,亦是常事,如痘後不宜有渴,忽然渴欲飲水,心胃二經受邪熱故也,其人必能食,大便秘,小便赤,舌燥咽乾,宜人參白虎湯(二十四)加黃連主之。
若食少,大小便自調,雖好飲湯,咽舌不燥,此脾胃虛津液不足也,宜人參白朮散(三十三),不愈,人參麥門冬散(二十二)加天花粉主之。
病後那堪猝失音,語言不出意沉沉, 咽傷苦痛痰多結,心熱留邪舌不榮。
此毒在腎也,痘後失音有二:咽痛不能言者,此毒氣結於咽喉之間,痰壅作痛而不能言,天花散(一。
三)主之。
心熱不能言者,心中邪熱未徹,腎虛不能上接於陽,雖有聲而不能言,四物湯(十九)去川芎,加麥冬、白茯苓主之。
正氣將回食漸加,緣何惡食卻堪訝, 不因食壅脾重因,或食中虛
唐公問故,予曰:此肝熱氣虛也。
蓋肝主筋,資血以養,寒則縮,熱則張,惟補氣養血則病自痊。
乃制一方,用人參、黃耆、當歸、川芎、白芍藥、川續斷、甘草節、白朮、桔梗、木香、薏苡仁、防風,共為細末,山藥作糊為丸,服至半月而愈。
終日昏昏似醉人,口中妄語若邪侵, 誰知熱入心包絡,解毒安神泰宇清。
此毒在心也,痘後昏昧不解識人,口中常妄語如邪祟狀,此熱移入心包絡,宜導赤散(三十五),吞安神丸(四十七)也,待醒後以調元湯(十八)加麥門冬、生地黃,四物湯(十九)加石菖蒲、木通、山梔仁相間服之,以抱龍丸調理而安(四十)。
卒然昏睡不知人,飲食俱忘喚不醒, 邪毒從今都解散,精神自此漸和平。
此差後虛病也,痘後卒然喜睡,狀如眩暈,身無熱,口中無妄語,其人痘出必重,又少食。
今毒氣已解,正氣未復,故邪退而喜睡,乃否極泰來之象,不須妄治,逡巡甦醒矣。
用抱龍丸(四十)調理。
蘄水汪元士子,癸醜四月出痘,靨後忽然悶絕,目閉口合,一家大哭。
予曰:勿哭,吾固知有此病也。
乃命吾次子邦孝作調元湯加麥門冬濃煎汁,斡開口,少與咽之,又令煮粥湯相間進之,須臾,平復如故,元士曰:神哉,先生之術!敢問何以預知有此?予曰:正氣素弱,邪氣方盛,壯火食氣,氣益弱矣。
今邪氣既退,正氣將生,乃否極泰來之兆,所以戒勿擾亂,待其自蘇。
人不知此意,卒見悶絕,便將抱動,呼喚號哭,神氣一散,其不救者多矣。
時有二醫在側,周醫雲:曏者起病,日犯太乙天符,尚恐有變。
予曰:運氣之論,岐黃之秘旨,專論其年,非謂起病日也。
況主客之氣,勝復之變,一歲之中,難以預料,豈可以是料病吉兇也?信如爾言,太乙天符日起病者兇,然則太乙天符年有病者,皆不可治也。
向醫曰:尚有餘毒。
予笑曰:取錢氏小兒書來,痘後餘毒有樣,一者疥,二者癰,三者目赤,未嘗言有昏瞀也。
蓋痘瘡或出不盡,發不透,靨不齊,或空殼無水,或清水非膿,此則有餘毒也。
今此痘起發胖壯,膿水飽滿,有何餘毒哉。
一朝手足冷如冰,蓋覆重加不得溫, 痘正盛時為逆症,病今差後作虛論。
厥逆者,痘疹逆候也。
若在正盛之時,十無一生,今病已愈,氣血久虛,脾胃大困,宜有此厥逆也,用調元湯(十八)加當歸身、熟附子以主之。
咳嗽時多不得安,更兼涕唾盡稠痰, 莫拘死局輕調理,好把權宜用散丸。
此下皆毒在肺症也。
咳嗽者,痘疹常症也,有寒有熱,有虛有實,不可拘泥一定之法,如自初出咳嗽到今未愈者,此肺中餘邪未盡也。
宜甘桔湯(七)合瀉白散(五十四),加牛蒡子、馬兜鈴主之。
如咳而熱,大便難,小便赤者,此熱毒也,宜黃芩瀉肺湯(五十五)主之。
大便潤者,人參白虎湯(二十四)合甘桔湯(七)主之。
如咳而大便溏,小便清,無大熱渴者,此虛也,宜人參清膈散(六十一)主之。
如咳而血出者,甘桔湯(七)加牛蒡子、軟石膏、茅根汁主之。
如向不咳,今始咳者,此風寒外感也,麻黃湯(六十七)主之。
黃岡陶前墩子,出痘將靨時,咳嗽喘急,吾子邦正醫,用甘桔湯加牛蒡子、麥門冬服之,未效,請予視之,予謂邦正曰:汝用方是,此症肺有火邪,火鬱宜發之,即如前方去麥門冬,加紫蘇、地骨皮,服一劑即效。
咳嗽之時兩脅疼,陰陽左右被邪幹, 不能升降多壅滯,解毒平和病早安。
經雲:左右者,陰陽之道路。
左右,兩脅之謂也。
瘡疹後咳嗽脅疼,由餘毒在中,陰陽之氣不能升降也。
脅居一身之左右,陰陽二氣之所行也。
脅痛是氣不能升降之故,但解毒,毒氣去則真氣行,所苦自平,宜小柴胡加枳桔湯(一三三)服之。
未出腹疼斑毒攻,而今解毒已無壅, 不因燥屎或傷食,必是中虛要建中。
此毒在脾也,疹瘡未出而腹痛者,乃斑毒內攻也。
今毒已解,無復壅遏,腹中痛者,一則因大便未通,燥屎作痛,備急丸(九)主之。
一則因食過多,胃虛不能消穀。
腹痛者,便秘,丁香脾積丸(三十三);便利,木香大安丸(九十一)主之。
但燥屎痛者,病在下焦;傷食痛者,病在上焦,手不可按。
若原食少,大便常潤,忽爾作痛,此虛寒症也。
病在中焦,用手按摩,黃耆建中湯(三十一)主之。
餘毒留居心胃中,膈焦咽燥渴來攻, 若是脾虛津液少,自然形症不相同。
此毒在心胃也。
痘家作渴,亦是常事,如痘後不宜有渴,忽然渴欲飲水,心胃二經受邪熱故也,其人必能食,大便秘,小便赤,舌燥咽乾,宜人參白虎湯(二十四)加黃連主之。
若食少,大小便自調,雖好飲湯,咽舌不燥,此脾胃虛津液不足也,宜人參白朮散(三十三),不愈,人參麥門冬散(二十二)加天花粉主之。
病後那堪猝失音,語言不出意沉沉, 咽傷苦痛痰多結,心熱留邪舌不榮。
此毒在腎也,痘後失音有二:咽痛不能言者,此毒氣結於咽喉之間,痰壅作痛而不能言,天花散(一
三)主之。
心熱不能言者,心中邪熱未徹,腎虛不能上接於陽,雖有聲而不能言,四物湯(十九)去川芎,加麥冬、白茯苓主之。
正氣將回食漸加,緣何惡食卻堪訝, 不因食壅脾重因,或食中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