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則大便不通;如前後部俱不通者,熱勢愈甚。
小便不通者,五苓散(二十八)、導赤散(三十五);大便不通者,三黃丸(八)、四順飲(二十七)、三乙承氣湯(三十);大小便俱不通者,八正散(四十六)、通關散(一一五)斟酌用之。
凡靨後餘毒未盡,有諸熱症者,並宜大連翹湯(八十八),多服佳。
而今洩利又何如,治法難將一例拘, 能食渴多知是熱,脈微食少又為虛。
此下皆毒在腸胃症也,痘後洩瀉,其症有二:如能食而渴,脈盛者,此熱入大腸也,渴者,內熱也,食能多者,邪熱殺穀也,脈盛而數,熱症諦也,宜黃芩湯(四十一)加黃連;如食少不渴,脈微小者,此裡氣虛不能禁固水穀也,宜四君子湯(二十)加訶子,肉豆蔻,或理中湯丸(三十四)加熟附子。
甚者以肉豆蔻丸止之(四十三)。
洩利頻頻見膿血,此是大腸多蘊熱, 莫將倒靨一般論,隻宜解毒不宜澀。
痘後便膿血者,此熱毒入大腸也,宜四物湯(十九)加黃芩、黃連、枳殼、荊芥穗,或黃連解毒湯(八十九)加生地黃,勿作倒靨及用劫澀藥也。
邑人張國重子,痘靨時面瘡潰腫,膿水浸淫,洩下膿血後重不食,先請聞延南作噤口痢治,不效,請予治之。
予察其症,乃是倒靨,非痢也。
在痘科中,利下膿血痂皮者,生;水穀不化者,死。
在傷寒厥陰經病論則曰:熱蓄於裡,當便膿血,勿治;利盡膿血,自愈。
予思此疾不死,不可亟治,乃買藥製藥,故延緩以待之,數日後,度其膿血將盡,乃用四君子湯加白芍藥、枳殼、黃連、木香,一服,後重除,利稍止,再服而能食,三服而痘靨。
胃家有熱難留食,胃冷無緣納水漿, 若是痘家多屬熱,嘔家聖藥是生薑。
此言毒在胃也,胃主納而不出,大小腸主出而不納。
痘後嘔吐者,是餘毒在胃也,然有冷熱二症;如心煩作渴,食乳甚急,聚滿於胸中,然後吐出如射,其人面色帶赤,手足心熱,居處喜涼,此熱毒也;如乳食水漿隨吐,面色青白手足冷,大小便自利,此冷吐也。
熱吐者,橘皮湯(四十九)加黃連、竹茹;冷吐者,益黃散(四十五)。
痘後餘毒多是熱邪,但聞食臭,即吐不能食,木香大安丸(九十一),或養脾丸(一百零六),並用生薑湯下。
有飲水而吐者,必吐清水,名水逆,五苓散主之(二十八)。
一向蒸蒸熱未除,治宜詳審勿差殊, 便難煩渴方為實,清便飢疲本是虛。
此毒在心經也,痘瘡自初以來,一向發熱,至於差後猶不少減者,此有虛實二症。
如大便難,小便赤,能食而煩渴者,此實熱也,三黃丸(八)或四順飲(二十七),先解利裡熱,後用升麻葛根湯(一)加地骨皮解表熱也。
蓋升麻葛根湯治瘡疹未發之先,已發之後,身熱藥也。
如大便不秘,小便不赤,坐立振搖,飲食不甚進者,此虛熱也,以調元湯(十八)加知母、麥門冬。
虛甚者加炒乾姜,或熟附子少許以調之。
一小兒痘後發熱,大小便難,瘡瘢帶赤,他醫言虛,欲用保元湯,予曰:不可,此實熱也,因食辛熱之物得之。
果因食雞而得,以連翹飲服之,愈。
一小兒痘後發熱不止,食少喜睡,延予視之,瘡瘢黑黯,乃知痘毒有陷也。
予問:此兒痘瘡膿水必清,痂皮必薄否?其家答曰:果然不成膿不結痂,但水出皮脫而幹也。
予告之曰:凡痘出初,壯熱昏睡,常候也,痘既收後,則邪氣已盡,正氣當復,熱漸退,食漸加,精神漸爽,亦常候也。
今皆不然,吾恐術無用矣。
遂辭歸。
半月後,忽昏冒死。
邑染匠徐姓者一子,痘後發熱,諸醫或用小柴胡湯,或用竹葉湯,或用黃連解毒湯,皆不效,熱益甚,請予治之。
予用保元湯加當歸(炒)、黑乾薑,一服熱去。
遍身青黑色非常,口噤涎潮身反張, 手足時時頻瘈瘲,不逢識者少安康。
此毒在肝經也,此中風也。
痘瘡方愈,榮衛正弱,不知避忌,忽遇節令氣交,八方不正之氣乘虛而入,故為此症,宜消風散(一三二)二錢,入蟬蛻末一錢,分為三服,投生薑、薄荷汁及酒各數點。
溫湯進之,連進二三服,或作癮疹,或再出膚疹而愈,後以抱龍丸調理(四十)。
搐搦非時俗曰驚,隻因熱毒內歸心, 若有傷食增潮熱,腹滿多煩乃食蒸, 此毒在心肝二經也。
痘後非時搐搦者有二症:一則心熱留而不去,熱甚生風,風火相搏,其人必喉中有痰,目直上視,面赤引飲,居處喜冷,宜導赤散(三十五),瀉青丸(一一。
)清心瀉肝,後以抱龍丸(四十)調之。
一則病後多食,胃弱不能勝谷,謂之食蒸發搐,其人必潮熱,大便酸臭,秘洩不調,或嘔吐腹痛,先以備急丸(九)、丁香脾積丸(三十三)利之,彼用木香大安丸(九十一)、錢氏異功散(四十四)調理。
取愈不如隻用抱龍丸(四十)更佳。
手足拘攣不得伸,起居艱苦隻呻吟, 要知養血真良法,莫誤終身作廢人。
此毒在肝脾二經也,痘後手足拘攣,屈伸不便者,乃血耗氣虛,不能榮養於筋,宜十全大補湯(三十八)去地黃、白茯苓,加川續斷,多服佳。
氣虛者少加川烏炮過。
行經,不可誤作風治,妄行發散,反耗陰血也。
邑令君唐肖峰以公子十二歲,戊辰正月出痘時,唐公要吾偕入京,乃延予四子邦治,八子邦靖,同韓鳳岐醫治,痘靨後右肩發一紅腫,非癰也。
韓以針刺之,其手不能舉,三月末,肖峰北歸,至上蔡聞之甚憂。
小便不通者,五苓散(二十八)、導赤散(三十五);大便不通者,三黃丸(八)、四順飲(二十七)、三乙承氣湯(三十);大小便俱不通者,八正散(四十六)、通關散(一一五)斟酌用之。
凡靨後餘毒未盡,有諸熱症者,並宜大連翹湯(八十八),多服佳。
而今洩利又何如,治法難將一例拘, 能食渴多知是熱,脈微食少又為虛。
此下皆毒在腸胃症也,痘後洩瀉,其症有二:如能食而渴,脈盛者,此熱入大腸也,渴者,內熱也,食能多者,邪熱殺穀也,脈盛而數,熱症諦也,宜黃芩湯(四十一)加黃連;如食少不渴,脈微小者,此裡氣虛不能禁固水穀也,宜四君子湯(二十)加訶子,肉豆蔻,或理中湯丸(三十四)加熟附子。
甚者以肉豆蔻丸止之(四十三)。
洩利頻頻見膿血,此是大腸多蘊熱, 莫將倒靨一般論,隻宜解毒不宜澀。
痘後便膿血者,此熱毒入大腸也,宜四物湯(十九)加黃芩、黃連、枳殼、荊芥穗,或黃連解毒湯(八十九)加生地黃,勿作倒靨及用劫澀藥也。
邑人張國重子,痘靨時面瘡潰腫,膿水浸淫,洩下膿血後重不食,先請聞延南作噤口痢治,不效,請予治之。
予察其症,乃是倒靨,非痢也。
在痘科中,利下膿血痂皮者,生;水穀不化者,死。
在傷寒厥陰經病論則曰:熱蓄於裡,當便膿血,勿治;利盡膿血,自愈。
予思此疾不死,不可亟治,乃買藥製藥,故延緩以待之,數日後,度其膿血將盡,乃用四君子湯加白芍藥、枳殼、黃連、木香,一服,後重除,利稍止,再服而能食,三服而痘靨。
胃家有熱難留食,胃冷無緣納水漿, 若是痘家多屬熱,嘔家聖藥是生薑。
此言毒在胃也,胃主納而不出,大小腸主出而不納。
痘後嘔吐者,是餘毒在胃也,然有冷熱二症;如心煩作渴,食乳甚急,聚滿於胸中,然後吐出如射,其人面色帶赤,手足心熱,居處喜涼,此熱毒也;如乳食水漿隨吐,面色青白手足冷,大小便自利,此冷吐也。
熱吐者,橘皮湯(四十九)加黃連、竹茹;冷吐者,益黃散(四十五)。
痘後餘毒多是熱邪,但聞食臭,即吐不能食,木香大安丸(九十一),或養脾丸(一百零六),並用生薑湯下。
有飲水而吐者,必吐清水,名水逆,五苓散主之(二十八)。
一向蒸蒸熱未除,治宜詳審勿差殊, 便難煩渴方為實,清便飢疲本是虛。
此毒在心經也,痘瘡自初以來,一向發熱,至於差後猶不少減者,此有虛實二症。
如大便難,小便赤,能食而煩渴者,此實熱也,三黃丸(八)或四順飲(二十七),先解利裡熱,後用升麻葛根湯(一)加地骨皮解表熱也。
蓋升麻葛根湯治瘡疹未發之先,已發之後,身熱藥也。
如大便不秘,小便不赤,坐立振搖,飲食不甚進者,此虛熱也,以調元湯(十八)加知母、麥門冬。
虛甚者加炒乾姜,或熟附子少許以調之。
一小兒痘後發熱,大小便難,瘡瘢帶赤,他醫言虛,欲用保元湯,予曰:不可,此實熱也,因食辛熱之物得之。
果因食雞而得,以連翹飲服之,愈。
一小兒痘後發熱不止,食少喜睡,延予視之,瘡瘢黑黯,乃知痘毒有陷也。
予問:此兒痘瘡膿水必清,痂皮必薄否?其家答曰:果然不成膿不結痂,但水出皮脫而幹也。
予告之曰:凡痘出初,壯熱昏睡,常候也,痘既收後,則邪氣已盡,正氣當復,熱漸退,食漸加,精神漸爽,亦常候也。
今皆不然,吾恐術無用矣。
遂辭歸。
半月後,忽昏冒死。
邑染匠徐姓者一子,痘後發熱,諸醫或用小柴胡湯,或用竹葉湯,或用黃連解毒湯,皆不效,熱益甚,請予治之。
予用保元湯加當歸(炒)、黑乾薑,一服熱去。
遍身青黑色非常,口噤涎潮身反張, 手足時時頻瘈瘲,不逢識者少安康。
此毒在肝經也,此中風也。
痘瘡方愈,榮衛正弱,不知避忌,忽遇節令氣交,八方不正之氣乘虛而入,故為此症,宜消風散(一三二)二錢,入蟬蛻末一錢,分為三服,投生薑、薄荷汁及酒各數點。
溫湯進之,連進二三服,或作癮疹,或再出膚疹而愈,後以抱龍丸調理(四十)。
搐搦非時俗曰驚,隻因熱毒內歸心, 若有傷食增潮熱,腹滿多煩乃食蒸, 此毒在心肝二經也。
痘後非時搐搦者有二症:一則心熱留而不去,熱甚生風,風火相搏,其人必喉中有痰,目直上視,面赤引飲,居處喜冷,宜導赤散(三十五),瀉青丸(一一
)清心瀉肝,後以抱龍丸(四十)調之。
一則病後多食,胃弱不能勝谷,謂之食蒸發搐,其人必潮熱,大便酸臭,秘洩不調,或嘔吐腹痛,先以備急丸(九)、丁香脾積丸(三十三)利之,彼用木香大安丸(九十一)、錢氏異功散(四十四)調理。
取愈不如隻用抱龍丸(四十)更佳。
手足拘攣不得伸,起居艱苦隻呻吟, 要知養血真良法,莫誤終身作廢人。
此毒在肝脾二經也,痘後手足拘攣,屈伸不便者,乃血耗氣虛,不能榮養於筋,宜十全大補湯(三十八)去地黃、白茯苓,加川續斷,多服佳。
氣虛者少加川烏炮過。
行經,不可誤作風治,妄行發散,反耗陰血也。
邑令君唐肖峰以公子十二歲,戊辰正月出痘時,唐公要吾偕入京,乃延予四子邦治,八子邦靖,同韓鳳岐醫治,痘靨後右肩發一紅腫,非癰也。
韓以針刺之,其手不能舉,三月末,肖峰北歸,至上蔡聞之甚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