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六

關燈
胃益虛,四君子湯(二十)送下肉豆蔻丸(四十三),利止復以人參白朮散(二十三)去葛根加黃耆、官桂服之。

    便清能食,不能食者,亦依上法,如能食,大便堅,數日未更衣者,用膽導法(五十一)通之,使氣得疏通,榮衛和暢,不緻斑爛也。

     先時洩瀉總非佳,到此非佳尤可佳, 津液已衰脾胃弱,豈堪洩痢又來加。

     痘瘡出形起發,並不宜洩瀉,恐裡氣虛,毒邪不出,反成陷伏,故以洩利非佳兆也。

    若成漿之時,尤不宜洩,比之於前又甚焉。

    蓋前此為病未久,脾胃尚強,足以任之;今則病久,津液已衰,脾胃已弱,若復洩瀉,則僅存之氣,重竭於內,方張之毒不能成於外,或為癢塌,或為倒靨,或寒戰咬牙,虛憊而死,輕則人參白朮散(二十三)去葛根,加木香、官桂、黃耆,甚則陳氏木香散(二十五)、異功散(二十六)、肉豆蔻丸(四十三)並進。

     予長子邦忠,三歲出痘,先君年八十始得一孫,與先母珍愛甚篤,至膿成將靨時,忽作洩瀉,瘡變灰白,先君曰:此虛寒症,命作木香散服之,未盡其劑,洩止瘡復紅活。

    時鄰居曾顯榮長子,出痘密甚,將靨亦洩瀉,痘變灰白又作癢,亟來請藥,先君即以前未盡劑,姑與服之,洩亦止而瘡轉紅活不癢矣。

     洩瀉古人原有別,腸垢鶩溏分冷熱, 痘中洩水洩血膿,勿使湯丸輕止澀。

     經雲:協熱而下痢者,其腸必垢;協寒而痢者,其溏似鶩。

    寒則溫之、澀之,熱則通之、清之,此古人治法也。

    痘瘡養膿收靨之時,有洩瀉者,此為大忌,恐中氣虛而毒復陷也,故專以溫補止澀之法為正。

    然有痢清水者,有痢膿血者,又不可與虛寒者,袞袞同論治也。

    蓋痢清水者,曾有大渴,飲水過多,蓄積於中,漬灌腸胃,今乃作痢,此蓄水洩也,水去盡則止;痢膿血者,因痘不收,以成倒靨,中氣充實,毒不得留,乃自大便而下,此倒靨洩也,洩盡膿血自愈。

    若不知此二症,待其自愈,若妄投止澀之劑,則根蒂未除,枝蔓滋長,源泉欲塞,決潰更多,吾見其誤死者多矣。

     郡別駕,壬峰肖公女,七歲出痘,先請杜近林治之,連服保元湯。

    公因瘡密憂甚,延予視之。

    予曰:表裡俱實,雖密,順痘也,不必服藥。

    公江西永豐人,彼處出痘者,專食雞。

    予以裡實,告雞不可食,公不聽,日取大雞爛煮,以汁飲之;至膿成將靨時,忽大洩,日夜五六次,所下皆清水。

    公命止之,全曰:裡氣太實,正須洩耳。

    次日洩益甚,予視其痘飽滿紅潤,不與藥服,公怒曰:吾女好痘,莫有失也。

    予曰:保無他。

    杜亦惑,欲進肉豆蔻丸,予止之。

    至第三日大洩水一行,予告公曰:洩止矣。

    公問:未服藥,何以止?予曰:此坐飲雞汁太多,汁水留薄腸胃之中,今洩者,名蓄水洩也,水盡洩自止,與四君子湯加陳皮調理而安。

    公甚稱服。

     失氣原來足太陰,腸中噴響足陽明, 相同洩瀉休差誤,穀氣消亡大限臨。

     按《靈樞經》:足太陰脾經,是動則病得後,與失氣,則怏然而衰。

    足陽明胃經是動則病腹脹噴響,可見失氣者,脾敗而穀氣下脫也;腸鳴者,胃敗而中氣下陷也。

    病痘之人,不宜有此。

    與洩瀉同,皆是死症。

    洩瀉者,水穀糟粕之物;腸鳴失氣,腸胃生養之氣也。

     痘瘡手足最宜溫,熱甚須知毒亦深, 若是四肢多厥逆,此為惡候必歸冥。

     痘瘡,手足和平為貴。

    養漿之時,手足發熱,手足必有汗,此毒熱鬱於中,必大小便不通,脈滑沉數疾,宜利之,三乙承氣湯(三十)去芒硝主之。

    手足厥逆者,此陽氣欲脫,必自利不止,或吐,脈沉細微弱或浮大而虛,急溫之,理中湯丸(三十四)加熟附子,或陳氏異功散(二十六),服藥後,手足和暖者,生;厥者死。

    若大小便秘,煩躁狂妄,腹脹喘渴,脈沉滑數,瘡不起者,此陷伏之症,為陽厥,百祥丸(五十二),三乙承氣湯(三十)主之。

     漿成毒解貴安寧,臟腑平和神宇清, 煩躁不眠何以辨,但從瘡痘認分明。

     痘瘡始終貴於安靜,膿成之時,毒已化解,臟腑平等,神宇爽快,尤宜安靜也。

    若忽加煩躁不得眠者,但就痘子上辨之,如膿多清淡,尚不滿足,此毒猶在裡,未得盡出也,龍腦膏主之(一

    五);如膿已成又飽滿,因發熱幹漿而煩者,此宜利小便,導赤散主之(三十五);如痘太密,膿成之後,心血虧虛,虛煩不得眠者,四物湯(十九)去川芎加人參、麥門冬、梔子仁,又酸棗仁湯(一二一)主之。

     幾見成漿飲食難,鎖喉嘔穢病相幹, 語言清亮終須吉,暴喑無聲療莫痊。

     凡痘瘡密,咽中亦有之,成漿之時,咽瘡早熟,肉虛皮薄,易緻破損,瘡瘢新嫩,觸之即痛,痂皮黏滯,痰涎纏裹,所以堵塞飲食難入,勉強吞嚥,則為疼痛所苦,痰涎所格,是以水入則嗆,谷入則嘔也。

    如語言清亮者可治,甘桔湯(七),加牛蒡子、天花粉,利咽膈,化痰涎,惟多飲之,自然平愈。

    若聲啞嗄,言語不出者,咽喉潰爛,不可治矣。

     一小兒痘本輕疏,因傷食,腹痛而嘔,用平胃散加砂仁、藿香葉、煨生薑而嘔止。

     一小兒,因食生冷,傷脾胃而嘔,痘變灰白,用錢氏異功散加砂仁、丁香、官桂而嘔止。

     一小兒,痘密甚,喉舌都是,將靨時嗆水嘔食,雜膿血、痂皮、痰涎而出,用甘桔湯加牛蒡子頻呷之,調理而安。

     一小兒,膿成漿靨,忽作乾嘔,雖不飲食,常自嘔噦,予視其痘不作膿,不滿頂,曰:此逆痘也。

    乃誦木陳葉落、弦絕聲嘶之言以告之。

    後失聲悶亂而死。

     痘瘡皮嫩色嬌紅,待到成膿癢又攻, 調理勿令今有此,除非腫灌痘重重。

     凡痘瘡,皮嫩色嬌者,到成膿時多生瘙癢,先當調理,勿令有此可也。

    若失於早治而發癢者,內服消風化毒湯(八十二),外用茵陳熏法(八十一),破者以白龍散(七十九)敷之。

    大抵痘瘡作癢乃是惡候,吉少兇多。

    如其人能食或大便堅,抓破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