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五

關燈
散良, 不使毒邪當伏陷,得行權處勿泥常。

     痘疹之毒,自內而出,衝突氣血,發散腠理,初出一點血,乃身中氣血被毒驅逐見於皮膚之外。

    其成形者,氣也;成色者,血也。

    毒火太甚,煎熬氣血,先至之,氣則削矣,血則枯矣,氣削血枯,腠理反閉,毒不得出,未免復入於底,遂成陷伏。

    時人以黑瘡子為痘疔,又曰鬼痘者,深惡而畏之詞也。

    此乃毒氣鬱遏,非外感風寒,內虛吐利,雜氣觸犯者可比。

    古人立方,如大小便秘,腹脹煩躁者,則下之;但大小便秘者,則利小便解毒;自利者,以瀉膿血為順,水穀為逆,卻不立方,以毒雖入腹,皆瀉出也。

    攻之則無所攻,補之則不可補,昏悶不醒者,用龍骨膏(一

    五)以去心中之邪;枯黑不起者,或內用無價散(七十二)以解在內之邪,或外用水楊湯(七十五)、四聖散(七十二)、胭脂塗法(七十六),以解其表,使邪氣得出,皆良法也。

    為工者,合下即下,合利即利,合發即發,或解其裡,或解其表,應變出奇,勿泥常法可也。

     蘄水汪白石出痘,方八歲,請予往治。

    起發時有黑枯者,予曰:此痘疔也。

    乃用四聖散,胭脂汁調,銀簪撥開痘頭塗之,即轉紅活,亦不延蔓,數日後應收不收。

    問之,不更衣七日矣,知其腸內燥結,其家信佛事,禁殺,予強取豬肉,爛煮,和汁與食,果腸潤便通,痘旋收靨。

     英山鄭鄫子,三歲出痘,請予往治。

    起發時肩膊腰臀間,有數個乾黑者。

    急以胭脂汁調四聖散,銀簪撥開痘頂,入藥於中,須臾起發紅活,亦不延蔓。

    時鄫叔鄭鬥門善醫,同在調理,因問予曰:痘瘡變黑有可治者不可治者,何也?予曰:痘瘡變黑,其症為逆,治之貴早,不可緩也。

    緩則延蔓。

    傳變,倏出倏沒,迤邐而死矣。

    治此症者,亦有數法,如四圍有水,中心黑陷者,隻用胭脂塗法,須頻頻作之,直待轉紅起胖而止;如痘子乾黑,概括腳堅硬者,可用四聖散,即今之治法也;若皮肉不活,根腳不腫者,決死勿治;若起發有水,頂平而黑者,宜內服涼血解毒藥加燒人屎,外用胭脂塗法;若大便不通者,此裡熱熏蒸得之,宜內服四物、三黃湯,外用膽導法,得利後而變紅活也;若洩瀉者,此虛寒也,宜用保元湯加木香、桂;如盡乾黑,煩躁悶亂者,決死,不治。

    鬥門拱手稱謝曰:名下無虛士,敬受教。

     幾經發疱多兇惡,原有瘡瘢休認錯, 痘集成叢肌肉敗,色多青紫宜敷藥。

     痘瘡發疱,亦與黑陷相類,外內出入雖不同,而毒氣壅鬱則一也。

    或發水疱,或發血泡,或赤、或紫、或黑,但見此症,十無一生。

    然亦有似是而非者,不可不辨。

    其人身上原有灌瘡,或破傷未痊,或雖痊,瘢痕尚嫩,一旦痘出,則瘡瘢四圍痘必叢集者,物從其類之理也。

    發生之後,必然作泡者,腐敗皮肉氣色先變,宜與完膚有別也。

    治此者,先以針刺破,吮出惡血後,以胭脂塗法(七十六)合百花膏(九十八)敷之。

    此瘡又易作癢,起發之後,常宜以茵陳熏法(八十一)熏之。

    勿令抓傷,若被爬搔則反復灌爛淹延不愈,變為疳蝕壞瘡,以緻不治者多矣。

     瘡多平陷發未透,時日已過增煩躁, 啼哭呻吟不忍聞,何堪譫妄又狂叫。

     瘡痘起發欲透,磊落尖圓,光壯肥澤者,上也;根腳橫開,皮起水漲者,次也;頂皮不起,根腳不開,猶是先出之形,不見新生之水,此謂起發不透。

    審察症候,如氣本實者,必曾感風寒,以桂枝葛根湯(五)合奪命丹(十七)發之;如氣本虛,必不能食,或吐利,以人參白朮散(二十三)合奪命丹(十九)以補中氣而發表邪;如欲成陷伏者,依前四法治之;若時日已多,發猶不透,或煩躁不安者,此毒熱在裡,心惡熱,以導赤散(三十五)送服牛黃清心丸(三十六),以解散熱毒,導此心火也。

    或啼哭者,凡人五臟平和則神宇安靜,今五臟蘊毒,內外蒸郁,神不安舍,以導赤散(三十五)送服安神丸(四十七)、通關散(一一五)。

    使鬱熱解散,神宇清快也。

    若譫言妄有見聞,時狂叫者,此五臟熱毒蘊積,陽氣獨盛,無陰氣以和之,退火回生丹(一

    四,附方);大便必不利,以當歸丸(一

    

    )。

    微利之,再行膽導法(五十一),使無留滯,易快利也,甚則防風通聖散主之(四);若昏不知人,腹脹喘呼,死症也。

     發熱推來幾日經,時時煩躁未曾停, 如狂屎黑知瘀血,不爾還為燥屎論。

     凡痘瘡出不快,發不透,靨不齊,有煩躁者,此有二症:如面黃大便色黑,煩躁喘渴,或如狂,或喜忘,腹脹或痛,此為有瘀血在裡也,宜當歸丸(一百),或四順清涼飲(二十七),並加桃仁、酒紅花;甚者桃仁承氣湯主之。

    如便血下黑糞,而又睡不醒者,心為血之主,睡不醒則心之神昏矣,玄參地黃湯(六十五)加木通、麥門冬。

    若無面黃、屎黑,如狂喜忘之症,隻大小便不通,煩躁腹脹者,此有燥屎也。

    此卻真狂譫妄,以三黃丸(八)、四順清涼飲(二十七)、三乙承氣湯(三十)、當歸丸(一百)、膽導法(五十一),看病輕重,擇而用之。

    如偏執不可下之說,以緻陷伏而死者,醫之咎也。

     口中氣出臭沖人,飲食俱難又失聲, 寒戰咬牙多悶亂,體寒嘔瀉總歸冥。

     凡起發之時,痘瘡稠密,又見陷伏煩躁狂叫之症,或口中出臭氣者,此毒火熏煎,肺爛胃敗之氣也;或不飲食失聲者,此咽喉腫爛也;寒戰咬牙者,邪傳腎也;或悶亂者,神已喪也;或體寒者,陽脫也;或嘔、或瀉者,腸胃俱敗也。

    經雲: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止;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厥。

    凡見以上諸症者,皆不治也。

     痘瘡起發腫為奇,頭面預腫又不宜, 五臟精華從此散,真人獨跨綵鳳歸。

     凡痘瘡起發時,頭面不腫者,毒微,上吉之兆也。

    痘以漸長,頭面以漸腫,待至膿成收靨,而後腫漸消者,常候也。

    如痘未起發頭面先腫,皮光色豔如瓠瓜之狀,此惡毒之氣上侵清虛之府,與大頭瘟病同。

    況五臟精華皆聚於頭面,而泥丸宮者,又元辰真人出入之處也。

    惡毒上侵則五精俱喪,元辰亦忘,精喪神亡,其後必癢塌而死矣。

    初腫之時,急以羌活救苦湯(八十三),多服有效。

     痘瘡起發辨生死訣 —起發時,根窠太紅,頭面皮肉紅腫如瓠瓜之狀者,七日之後死,勿治。

     —起發時,遍身痘頂皆黑,其中有眼如針孔紫黑者,三日後死,勿治。

     —起發時,兩腮虛腫成塊,肩膊腰臀皆有成塊堅硬者,五日死,勿治。

     —起發時,有痘變黑乾枯者,延及遍身俱乾黑者,七日後死,勿治。

     —起發時,先出痘形,以漸不見者,三日內死,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