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五

關燈
忌,以防毒犯。

     自此常宜大便堅,如常調潤更清安, 莫將湯劑輕投試,偏熱偏寒變易生。

     痘瘡自起發之後,大便常宜堅實,緣小兒脆弱,身熱而大便不通者,則易實,大便自利者,則易虛。

    雖四五日不大便,無憂也。

    不能食者,聽其自便,賴舊穀氣為養,至四五日後則膿化毒消,解利之劑可用也。

    能食者,三日後不通,不腹滿,不裡急後重,則亦不必攻之,可用膽導法(五十一)導之,不通以當歸丸(一

    

    ),令微潤過,使氣道升降,無壅遏之患,不可妄下。

     其人能食素脾強,大便雖溏也不妨, 切莫湯丸將峻補,反增裡熱作餘殃。

     凡能食者,大便喜潤,賴新谷以為養,而舊垢之不留,自然臟腑流利,血氣和平。

    不可妄用溫補,反增裡熱。

     忽然暴洩勢堪驚,毒入大腸亦有因, 勿待內虛成倒陷,上工治病貴能迎。

     胃主腐熟水穀,大腸主傳送已化之物,故食多少,可以知人穀氣之虛實;大便滑澀,可以知人臟腑冷熱。

    大便如常是亦痘疹之一順也。

    如起發之時忽然洩瀉,此宜急止之,恐腸胃虛,真氣脫也,須辨冷熱虛實。

    如洩瀉而手足冷,面色青白,瘡不紅綻者,冷症也,理中湯丸(三十四)、肉豆蔻丸(四十三)、益黃散(四十五),甚則陳氏木香散(二十五)、異功散(二十六),皆可用也。

    瀉下之物黃又酸臭,渴,手足心熱,面赤,瘡紅綻掀發者,熱症也,黃芩湯(四十一),五苓散(二十八)主之。

    脾胃怯弱,精神慢而不食者,為虛,當溫養之,益黃散(四十五);身熱中滿,渴而不食者,為實,當清利之,五苓散(二十八)。

    其人或臟氣自脫,或因服寒藥緻令瘡毒陷於大腸,瀉下如豆汁或便膿血,或便黑汁,口內臭氣,唇焦目閉加腹脹者,必亡也。

     起發時常驗手足,發如不透多反復, 此宜脾胃弱中求,尚怕差遲作癰毒。

     痘瘡起發欲透,惟四肢稍遠,不宜均齊,必脾胃素強,能食多者,不須慮此。

    若脾胃素弱,又食少者,手足上瘡常發不透。

    蓋脾主四肢,脾虛則不能行其津液,灌溉四肢,所以發遲,以補脾為主,快斑越脾湯(一一九),如不令透,其後手足必作癰毒。

    又手足痘瘡多發水泡者,此肝乘脾也,先瀉肝,羌活湯(十)加柴胡;後補脾,人參白朮散(二十三)去葛根加桂。

    如見而復隱,越而復塌,色紫黑者,此腎乘脾,不可治。

     蘄水汪沙溪子痘出膿成時,頭面腹背皆飽滿,惟手足自肘膝至掌指猶未起發,予驚曰:「脾主四肢,此子脾胃何甚弱也」。

    祖母葉氏曰:「吾孫生三日母即死,是吾嚼粥飯養大也」。

    予用建中湯加黃耆、防風,隻一服而疹盡起,腫作膿矣。

    時沙溪夫婦信奉魯湖黑神於家,此子寄名於神,未出痘先神降童雲:壇保吾老黑承管,隻要痘出得少,至是痘甚密。

    予等朝夕笑玩,以計逐之使去。

     頭面斑瘡總屬陽,升生浮長類相常, 微微漸腫瘡紅潤,驟腫瘡平可預防。

     頭面屬陽,痘瘡亦屬陽,以類相從,故出現起發收靨自頭面始。

    升生浮長,陽之性也。

    痘瘡起發,頭面以漸腫大,升生浮長之性,不須憂恐,隻要瘡子磊落紅活,光壯肥澤,待至成膿之後,毒化結痂而腫亦漸消矣。

     如瘡黏連,通串模糊成餅者,又要紅活潤澤,以快斑湯(十五)、消毒飲(十六)合而飲之,或消毒化斑湯(八十四)以解其毒,更以甘桔湯(七)加牛蒡子相間與之,以利咽喉,寬胸膈,令飲食無阻也。

    又以神應膏護目(六十六)。

    若灰白青黃乾燥,瘡面膚起者,皆死症也。

    其頭面腫有不閉目者,毒淺而輕。

    有閉目者,毒深而重。

    亦待瘡熟腫消而目自開。

    若瘡未成,腫消目開者,此陷也,勿治。

    詳見後頭面預腫條。

     凡痘將起發,頭面預腫者,此時行疫癘之氣,名大頭瘟,其毒最酷,急用羌活救苦湯(八十三)解之。

     起發之初未試漿,口唇瘡色早焦黃, 如斯惡候無人識,待得收時作禍殃。

     口唇者,脾之外候。

    人以脾胃為本,不宜受傷,如初發熱唇焦裂者,此毒發於脾,便宜解之,瀉黃散(一百零九)。

    不知早治,痘子之出,叢集於唇,及至起發,其瘡先熟,內帶黃漿,此惡候也。

    待諸痘成漿,此瘡已靨,唇皮揭脫,漸變嘔食嗆水,昏睡而沒矣。

     起發瘡頭帶白漿,不知何處便非祥, 謾誇國手移天力,空自叨叨說驗方。

     痘瘡由紅斑而水泡,水疱而膿疱,膿疱而結痂,有自然之序,若初起發,瘡頭便帶白漿者,不分何處,並非佳兆,不特口唇為然也。

     出形未定先?水,起發之初便戴漿, 膿水未成收靨急,不堪有此命終亡。

     痘瘡初出一點血,血化為水,水化為膿,膿成毒解,此自然之序也。

    若初出之時,半是水疱,或才起發便有戴漿者,或未成膿即幹收者。

    火性躁急,失其自然之序,不應至而至,所謂早發還先萎也。

    此毒火所為,倏急之間,焰息氣盡而死矣。

     蘄水李望松在監時,其子一歲,在家中出痘,請吾往視之,起發時都是水痘。

    予曰:痘乃胎痘,五臟各具一症:肝為水疱,肺為膿疱,心為斑,脾為疹,腎為黑陷。

    此乃肝臟之症,喜皮厚肉堅而色蒼蠟。

    若皮薄色嬌不可治也。

    乃以四君子湯加黃耆、防風、牛蒡子,母子同服,十三日安。

     邑令君梁厚村公子出痘,起發時多成膿疱,請予治之。

    予告曰:此險痘也,治太晚矣。

    公曰:但盡爾術。

    二日瘙癢作而殞。

     英山鄭雨川子,九歲出痘,起發時額上兩頰皆成水疱,吾曰:逆痘不可治也。

    痘症自有次序,初出一點血,化為水,水化為膿,膿成而毒解矣,有如苗而秀,秀而實。

    今方苗而秀,吾恐早發還先萎也,七日後再論。

    未及七日,大癢而死。

     最愛尖圓成個個,生憎堅硬作堆堆, 非瘤非核非癰腫,怪事令人嘆幾回。

     凡痘瘡起發之時,磊落分布者,乃表裡疏通,上下發洩而毒氣解散,順痘也;若顆粒叢聚,根窠堅硬者,乃氣血凝滯,肌肉敗壞而毒氣鬱積,逆痘也。

    瘤者,丹瘤也,似瘤之紅而不痛。

    核者,結核也,似核之堅而不動。

    痛者,癰疽也,似癰之腫而不潰。

    此榮血不流之病,十無一生,不出四五日,必瘙癢悶亂而死。

     起發渾如湯火傷,黏連成疱水洋洋, 皮膚潰爛真元散,鶴唳猿啼到北邙。

     凡痘瘡初出細密,模糊不成顆粒,至於起發之時,盡成大疱,清水虛癢,此衛氣不斂之病,逆痘也。

    不出二三日,皮脫肉乾,悶亂而死。

     此上二症,乃惡毒之氣,須於出現起發之時候之,若到成膿則無之矣。

     起發一齊如錫面,皮膚浮腫形容變, 其人能食乃為佳,食減氣虛作兇斷。

     痘瘡最要以漸起發,磊落紅活。

    如一發都起,無復顆粒,模糊串連,不紅活帶灰白色,面上浮腫如錫餅形,此惡候也。

    其人能食,大小便如常,無他症候者,吉;若食頓減,或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