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五

關燈
起發症治歌括 凡三十五首。

     五六日間起發時,俗師計日豈曾知, 不分虛實論輕重,偏執方書隻補脾。

     痘瘡之症,熱三日,出三日,後方起發,此常論也。

    蓋先出者先起,後出者後起。

    痘疏毒輕,氣稟厚者,自易出、易發、易靨;痘密毒重,氣稟薄者,自難出、難發、難靨。

    未可拘定日數。

    時師不知虛實補瀉之理,但於起發初便用補脾。

    果內氣不足,少食者,用之允當;若內實便秘,能食之人,寧不黨邪為惡乎?非徒無益,而反害之。

     蘄水羅野松,年十六出痘,其父月湖延予視之。

    予往,先有張醫在。

    張之言曰:凡出痘者,春夏為順,秋冬為逆,今冬出痘時逆也。

    痘起發頭面要腫,今被寒氣鬱遏,毒不得出,故頭面不腫,證逆也。

    奈何?予曰:不然。

    春夏為順,秋冬為逆,非以時言,以痘症言也。

    蓋春夏者,發生長養之令也;秋冬者,收斂閉藏之令也。

    痘本陽毒,自出現而起發,自起發而成膿。

    如苗而秀,秀而實,故曰春夏為順;如應出不出。

    應發不發,謂之陷伏,故曰秋冬為逆。

    頭面不腫者,順痘也;頭面浮腫者,險痘也;頭面預腫者,逆痘也。

    今痘本磊落,尖圓堅實,其毒輕微,故起發而頭面不腫。

    若頂平根闊,肌肉鮮紅,此為毒甚,不待起發而頭面先腫矣。

    張曰:起發太遲,由虛寒始,宜服溫補。

    予曰:痘無病,不須服藥。

    吾觀此痘紅潤鮮明,表氣實也;大小便調理,氣實也;無熱無渴,無他病也。

    於此補之,謂之實實。

    公且止。

    吾計十數日必收靨矣。

    果未嘗進一刀圭藥也。

     大抵瘡標隻要稀,毒輕瘡少不須醫, 若逢稠密毒邪甚,解毒和中早燭機。

     凡痘瘡疏則無毒,密則有毒。

    痘疏毒少者,邪不勝正,其氣和,其勢順,不須服藥;痘疏密布散,邪正相持,其氣病,其勢險,此宜抑邪扶正,使邪氣亟奪,不為正氣之賊;痘稠密無縫,正不勝邪,其氣乖,其勢逆,善治者十可救二三,不善治者束手待斃而已。

    故順者不必治,逆者不可治,險者貴治。

    此以下專言險逆者之痘治也。

     幾多先密後稀疏,便有先疏後稠密, 不是良工曾見慣,他將怪變問師巫。

     凡看瘡痘有先密後疏者,此夾斑、夾疹也;初出看之,一片紅點,斑疹相雜,難以分辨,至起發時斑疹盡散,惟痘獨在,故先似密而後實疏也。

    有先疏後密者,此一順一逆也。

    痘科雲:輕者作三四次出,大小不一等,故先似疏而後漸密,此順痘也,吉;若初出看時,隻見面上胸前有三五處顆粒,模糊,根腳腫硬,待至起發則一齊湧出,故先雖疏而後尤密,此逆痘也,兇。

     先後大小盡出齊,以漸起發適如期, 尖園紅活都光壯,表裡無邪福所歸。

     痘子輕者,作三四次出,大小不一等,其起發亦先後循次,大小分明,不相連串,顆粒尖圓,根窠紅活光壯肥澤,此表無病。

    飲食如常,小便清,大便潤,此裡無病,大吉之兆,不須服藥。

     起發如期貴適中,太遲大驟類成兇, 誰知驟發亦驟陷,發若遲時毒復壅。

     痘子起發,隻以出勻為期,不可拘定日數。

    瘡出以漸,其發亦以漸,謂之適中。

    若以一齊湧出,便皮肉虛腫。

    一齊焮發者,此表氣虛,毒氣奔潰而出,表虛不能收斂,必生癢塌,或成潰爛,急宜救表,十宣散(三十七)調無價散(七十三),活血散(十四)合消毒散(十六),相間服之。

    若出已盡,當起不起或起不透,此裡氣虛,毒氣留伏,壅遏而不出,必增煩躁,腹滿喘促,若後為癰毒,急宜救裡,十全大補湯(三十八)合勻氣散(十三),或參苓白朮散(三十)調無價散(三十七)服之。

     痘子如今出已勻,可知形狀重和輕, 莫將湯液求奇中,治不乖方藻鑑明。

     痘瘡之出,有重有輕,觀其形狀即可知之。

    如一發便出盡者,必重也;痘夾疹者,半輕半重也;出稀者輕。

    裡外肥紅者,輕;外黑裡赤者,微重也;外白裡黑者,至重也。

    瘡端裡黑點如針孔者,勢劇也。

    青乾紫陷,昏睡汗出,煩躁熱渴,腹脹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

    善用藥者,能使輕者易安,重者不至大困,斯可謂之十全矣。

     變輕變重轉移間,莫道人為不勝天, 堪笑愚夫多不曉,空談氣數蓋前愆。

     古人雲:輕變重,重變輕。

    輕者,指出稀者,裡外肥紅者,人見其輕,遂生怠忽之心,不避風寒,不節飲食,不慎禁戒,不擇醫巫,以緻感風則生外熱,傷飲食則生內熱,熱氣熏蒸,或翻生痘瘡稠密者,或痘後目盲發癰,或腹脹,或煩躁,或吐利。

    犯禁戒則為瘙癢,為潰爛;醫之誤,則補所不當補,瀉所不當瀉;巫之誤,則咒水灑之,以傷其表,令之飲水以傷其裡,往往變成重疾。

    設有不幸,歸之氣數,抑何愚哉。

    重者,指出密者,外黑裡赤者,外白裡黑者。

    人知其重,能存憂懼之心,適其溫寒,慎其飲食,禁戒必守,醫巫必擇,自然易發易靨,故能變為輕也,如此者,非人能勝天乎? 聞人氏雲:稟氣實者,夏酷暑而不甚畏熱,冬嚴寒而不甚畏冷;稟氣怯者,易寒易熱,天寒陰雨,則感寒濕而濡瀉,天氣稍炎,則伏熱中暍。

    是故先知節候者,能辨陰陽寒暑之盛衰。

    經雲:陽盛人耐冬不耐夏,陰盛人耐夏不耐冬。

    此亦知人稟受之不同,且自立夏氣變純陽,萬物盛大,治藥者,用熱遠熱,如桂枝、麻黃之輩,必加知母、升麻、石膏等服之。

    立冬氣合純陰,治藥者,用寒遠寒,如用諸涼劑,中病即止,不必盡劑。

    又如冬溫暖,則虛者安而實者病;夏寒涼,則實者安而虛者病。

    冬溫暖,夏寒涼,非節之氣,來暴而去速,在人將攝之如何耳。

     錢氏雲:凡痘疹,當乳母慎口,不可令飢及受風冷。

    聞人氏雲:凡人一日不食則飢,觸風冷則病。

    況小兒當瘡痘之際,正欲賴穀氣以助其內,避風寒以護其外,苟穀氣虧少,風寒侵襲則為患,可勝言哉。

    乳下嬰兒宜常令其母飲食充足,居處避風。

    能食童子,專令老成耐事人,時時管顧,雖然事亦貴得其平,或者以失飢、冒風寒為戒,遂緻過飽極溫,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瘡痘之家宜備知之。

     聞人氏雲:瘡痘之出,蓋熱邪內外蒸發,其有當熱作之時,忽遇天氣大寒,熱氣方運出而暴寒折之,外寒為內熱拒而不得入,內熱為外寒閉而不得出,毒氣壅於肌皮之間,如隱疹,如痣點,或青或紫,俚俗雲鬼撚青者是也。

    壯年出者,皮膚厚,肉理密,多有此症。

    凡是卻寒、溫肌、透表之劑,皆可選用也。

     凡冬春之間,常有暴寒,忽為寒氣所侵,其痘色變,或灰白,或青,頑木凝凍不能起發者,桂枝葛根湯(五)、麻黃湯(六十七)去杏仁、石膏合服,待痘略起,再以十宣散(三十七)發表托裡也,外用胡荽酒(七十四)。

     凡春夏久雨,為寒濕之氣所害,不能起發者,五苓散(二十八)加蒼朮、防風主之,多服更佳。

     聞人氏雲:嬰兒、童子必竟純陽。

    當瘡痘未出之先,或遇天氣暄熱,當與疏利,庶幾起發之日,其熱必輕。

    疏利之說,非是轉下。

    疏者,疏散熱氣;利者,滑利九竅,使無壅遏之患而已。

    疏利用輕清之劑。

    彼轉下者,非猛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