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四

關燈
者也。

    咽者,胃脘水穀之道路也,主內而不出,喉者,肺脘呼吸之往來也,主出而不內。

    在人之身,譬猶關津要路也。

    瘡痘之出,最要頭面稀少,頭項無,方是吉兆。

    若頭面多者,謂之矇頭,諸陽獨亢,五官俱廢,神明失守,精華自萎,經雲:神去則機息,氣止則化絕者,此也;頸項多者,謂之鎖項,內者難出,外者難入,上者不升,下者不降,經雲: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霄壤判者,此也。

    故皆不治。

    又五心有痘者,重。

    謂心窩及兩手足心也(即勞宮、湧泉二穴)。

     胸前頭面總宜疏,手足雖多不用憂, 若是遍身都密甚,卻愁氣血不能周。

     陳氏文中曰:痘瘡輕者,作三四次出,頭面稀少,胸前無。

    蓋頭面者,諸陽之會,胸者,諸陽之所受氣。

    此數處痘子宜少不宜多,以清陽之分不可濁亂也。

    手足雖諸陽之本,乃身所役使,卒伍卑賤之職,非若頭面為元首也;又居四末,非若胸膈心肺之居,神明之舍也。

    故雖稠密不必憂也。

    若頭面胸項手足稠密瑣細一樣者,卻悉氣血衰微,脾胃虛弱,不能周流灌注,起發不透,收靨太遲,而生他變矣。

     最宜磊落如珠豆,偏怕相黏聚作堆, 蠶殼蛇皮生不久,蚤斑蚊跡死相隨。

     凡痘瘡之出,不論疏密,而論磊落如珠如豆,顆粒分明,尖圓緊實,雖密無妨,此謂出盡無留毒也。

    如黏聚成叢,模糊作塊,不分顆粒,恰如紅瘤,雖隻一二處,未可言疏,此謂之伏。

    出未能盡,若待後者再出,則先者或陷而復隱,或癢而俱潰成壞瘡矣。

    此猶淹延引日,久而後斃。

    若如蠶之殼,蛇之皮,此氣至而血不榮也,謂之乾枯。

    如蚤之咬,蚊之嘬,此血至而氣不充也,謂之陷伏。

    不能引日奄忽而死矣。

     初出形來豔色嬌,定知皮嫩不堅牢, 溶溶破損添愁緒,個個成漿喜氣饒。

     痘瘡初出與未病時皮色一般者,善。

    若瘡太赤,根下皮色通紅,此血熱氣不能管束也,後必起發太驟,皮嫩易破,癢塌而不可救。

    宜急解血分之熱,四物湯(十九)加升麻、地骨皮、紅花、紫草或消毒飲(十六)、活血散(十四)合而飲之,待色少淡,急補氣分之不足。

    四君子湯(二十)加黃耆、防風、木香,或調元湯(十八)、參苓白朮散(二十三)合而飲之,仍用血氣二方,相間而服。

    若成漿不破損,吉;服藥不效,反增瘙癢者,兇也。

     邑人胡近城次子,庚午冬未痘先兩頰赤燥,請予八子邦靖視之,予謂靖曰:《傷寒論》雲:面色緣緣赤者,陽明熱也。

    若不預解,至出痘時,此處必甚稠密而赤,貫串難靨。

    教以升麻葛根湯加防風、牛蒡子、連翹,三服而紅色盡去,痘出亦疏。

     汪懷江次子,五歲,出痘甚密,且紅豔。

    懷江恐其不吉,請予四子邦治醫。

    予謂治曰:險痘也。

    氣實血熱,可治也。

    教用當歸梢、赤芍藥、生地黃、防風、荊芥穗、牛蒡子、連翹、桔梗、甘草,以解其毒,連進三劑,紅色盡退,猶未發透。

    再教用黃耆、防風、甘草、赤芍藥、牛蒡子、桔梗、青皮、山楂肉、連翹,調理十五日而靨。

     最怕頭焦烏焠焠,更愁皮嫩水溶溶。

     膚中寒粟工知避,皮上針頭治罔功。

     痘瘡初出有四善:紅活明潤,緊實堅厚,尖圓布散,磊落稀疏。

    蓋痘子賴血以潤之,血活則其色如丹砂、如雞冠。

    若毒凝血滯,則遂成黑色。

    今頭焦黑者,乃榮血不能流行內外,毒氣壅遏,此症甚危。

    其人必大小便秘,喘急煩躁,宜用柴胡飲子(九十九),當歸丸(一

    

    ),通關散(一一五),三乙承氣湯(三十),看輕重緊慢用之,以解裡之急。

    得利後,以紫草飲(六十三),加味四聖散(六十四)調無價散(七十三),以解表之毒,仍用胭脂塗法(七十六)。

    瘡變紅活以漸起發者,吉;若更乾黑者,兇。

    莊氏雲;斑瘡倒靨而黑色者,謂之鬼瘡。

    痘子賴氣以束之,脾胃強,氣實,而肌肉厚,皮膚堅,今痘皮嫩薄,溶溶如淫濕之狀,乃脾胃氣虛,其人必少食或自利,宜用十全大補湯(三十八)去生地黃,加防風、白芷,外用天水散(九十四),蜜水調拂瘡上,以解表之濕熱。

    瘡若起發成漿者,吉;漸變癢塌者,兇。

    聞人氏雲:痘瘡作癢,深為可慮。

    能調和愛護,勿令有此,乃為上策。

    痘子初出,不成顆粒,但皮膚間濟濟簇簇如寒風粟子之狀,或出形與針頭相似,稠密無縫。

    此皆惡候,良工避之,勿與施治也。

     痘瘡初出解咽喉,喉痹咽瘡毒火饒, 隻恐後來封管龠,鎖喉聲啞治徒勞。

     凡瘡疹未有咽不痛者,心胃有熱,上攻於咽,乾澀而疼,宜於發熱初出之時,預解之,甘桔湯(七)加牛蒡子,甚者東垣涼膈散(一四七,附方)加牛蒡子,令毒火解散,不停留於咽喉之間緻生他變也。

    若初時陷忍不即解之,以緻毒留咽喉,發而為瘡,腫脹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