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餘染痘,初發熱,小便血,予聞之嘆曰:不可為矣。
或問其故,予曰:乙未春,蘄水桃樹垇徐氏出痘,死者十八人,皆小便血也。
霄越三日殞。
晝夜如蒸熱不已,消詳內外分調理, 假如咽痛食難嘗,急解咽喉無後悔。
乍涼乍熱,痘疹常候。
若遍身如火,晝夜不休,此心火亢甚,脾土益燥,為失其常。
宜消詳表裡症候以施治也。
如口燥渴,目赤,唇焦,大小便不利,此表裡俱熱也,雙解散(四),柴胡飲子(九十九)、膽導法(五十一)。
如咽喉痛,甘桔湯(七)加牛蒡子或射幹、鼠黏子湯(六十)加桔梗,使咽喉爽快,胸膈開豁。
失今不治,他日咽喉閉塞,水入則嗆,谷入則嘔,暴啞失聲,悔之無及。
發熱渾身汗漐漐,陰陽和暢宜沾濕, 熱從汗減毒從出,汗洩不休須早治。
痘疹發熱有自汗者,此榮衛氣和,腠理疏通,以漐漐然身常潤濕為貴。
蓋熱以汗減而無拂鬱,毒從汗出而無壅遏也,不須治之。
若汗大出則陽氣暴洩,陰氣反弱,痘必難發難靨,宜急止之,調元湯(十八)聖藥也。
熱甚汗洩者,當歸六黃湯主之(六十八)。
壯熱惡寒形似瘧,邪正交爭榮衛弱, 莫將寒戰妄猜疑,發熱何曾聞此惡。
如初發熱,時時惡寒,身振振搖動如瘧之狀,其人衛氣素虛,榮血亦弱,不能逼毒快出,使毒邪留連於經絡之中,欲出不出,與正相爭,故振振者,火象也,以柴葛桂枝湯(八十五)加黃耆主之,瘡出即愈。
不可錯認作寒戰,妄投陳氏辛熱之劑,以誤人也。
吾長孫祖善,邦孝長子,二歲時染痘,發熱,三日內忽寒戰似瘧,孝泣曰:死矣。
予笑曰:爾為醫救病如篙工,然忽遇風浪,手足自亂,何以渡人?此兒元氣充盛,毒氣微少,邪不勝正,故作寒戰而退,試觀其痘必少也。
果隻五七粒,七日愈。
發熱之初便咬牙,心肝熱壅勢堪嗟, 早分形症施方法,莫向東風恨落花。
痘疹咬牙,乃惡候也。
如發熱之初便咬牙者,此與癢塌、吐瀉脾胃弱者不同,須審形症,分治之。
若多欠、咬牙、頓悶者,肝臟風熱也,羌活湯(十);目上竄咬牙者,心臟熱也,導赤散(三十五)。
不可妄用陳氏辛熱之劑。
胡三溪子,己酉冬出痘,初發熱便咬牙,戛戛有聲,精神昏憒,予見之嘆曰:逆症也,乃腎虛症。
蓋腎主骨,齒者,骨之餘,腎水不足則毒火無制;火氣煽動,故上下相戛而有聲。
陳氏所謂齒槁者是也。
果卒。
發熱之時喘息頻,喉中涎響勢堪驚, 急宜解散真高火,勿使炎威爍肺金。
此肺經出痘症也。
經曰:臟真高於肺。
又曰:諸氣逆喘急,皆屬於火。
如發熱之初便喘急氣逆,喉中涎響,此惡候也。
故雲:喘無善病。
此毒火內蒸,上熏於肺,肺焦葉舉,所以喘息涎響也。
火鬱則發之,宜清金散火湯主之(六十七,附方)。
若眼閉口張,肩息足冷者,不治。
黃岡程旋溪子,未一歲,時值家中出痘,請予視之。
予見此兒多笑,知其心火有餘,乃令蔡朝扆用黃連一錢,山梔仁七分,辰砂五分,水為丸服之。
三日後,笑漸減少。
時辛未三月十九也,廿一日發熱,忽作喘,喉中涎響,汩汩有聲,旋溪驚,予曰:此肺熱症,幸不肩息足冷。
乃作清金散火湯,一劑而減半,再劑而喘定。
未發痘瘡先發癰,根窠堅硬色鮮紅, 此名痘母休輕視,縱有靈丹也不中。
凡發熱,三五日內痘形未報,胸背手足先有團聚成塊者,堅硬紅腫,似癰非癰,此名痘母,乃逆症也,十發九死,真人解毒湯以主之(三十九,附方)。
麻城周愚齋長媳,寡,惟一女,出痘,使使延予。
予問狀,曰:發熱五日餘,未見痘出,但背上發一腫毒。
予曰:不可治也。
非癰,乃痘母也。
三日後果有兇聞。
發熱時辨生死訣 一發熱三日之內,用紅紙條蘸麻油點火照心窩間。
若有一塊紅者,或遍身有成紅塊者,八九日後,決死勿治。
一發熱三日之內,遍身一齊出紅點,如蠶種樣,摸之不礙手者,決死勿治。
一發熱三日之內,腹內大痛,又腰疼及痘出乾枯,亟痛不止者,決死勿治。
一發熱三日之內,面上有一片紅者,色如胭脂,六日後,決死勿治。
一發熱三日之內,不問口鼻、大小便,但出血者,三日後,決死勿治。
一發熱三日之內,妄見妄語,昏不知人者,三日後,決死勿治。
一發熱三日之內,腹脹而痛,大叫不止者,三日後,決死勿治。
一發熱三日之內,其熱忽退,煩躁悶亂,坐臥不安,外雖清涼,內卻熱也。
若見悶亂腹脹,手足冷,氣喘者,即死勿治。
或問其故,予曰:乙未春,蘄水桃樹垇徐氏出痘,死者十八人,皆小便血也。
霄越三日殞。
晝夜如蒸熱不已,消詳內外分調理, 假如咽痛食難嘗,急解咽喉無後悔。
乍涼乍熱,痘疹常候。
若遍身如火,晝夜不休,此心火亢甚,脾土益燥,為失其常。
宜消詳表裡症候以施治也。
如口燥渴,目赤,唇焦,大小便不利,此表裡俱熱也,雙解散(四),柴胡飲子(九十九)、膽導法(五十一)。
如咽喉痛,甘桔湯(七)加牛蒡子或射幹、鼠黏子湯(六十)加桔梗,使咽喉爽快,胸膈開豁。
失今不治,他日咽喉閉塞,水入則嗆,谷入則嘔,暴啞失聲,悔之無及。
發熱渾身汗漐漐,陰陽和暢宜沾濕, 熱從汗減毒從出,汗洩不休須早治。
痘疹發熱有自汗者,此榮衛氣和,腠理疏通,以漐漐然身常潤濕為貴。
蓋熱以汗減而無拂鬱,毒從汗出而無壅遏也,不須治之。
若汗大出則陽氣暴洩,陰氣反弱,痘必難發難靨,宜急止之,調元湯(十八)聖藥也。
熱甚汗洩者,當歸六黃湯主之(六十八)。
壯熱惡寒形似瘧,邪正交爭榮衛弱, 莫將寒戰妄猜疑,發熱何曾聞此惡。
如初發熱,時時惡寒,身振振搖動如瘧之狀,其人衛氣素虛,榮血亦弱,不能逼毒快出,使毒邪留連於經絡之中,欲出不出,與正相爭,故振振者,火象也,以柴葛桂枝湯(八十五)加黃耆主之,瘡出即愈。
不可錯認作寒戰,妄投陳氏辛熱之劑,以誤人也。
吾長孫祖善,邦孝長子,二歲時染痘,發熱,三日內忽寒戰似瘧,孝泣曰:死矣。
予笑曰:爾為醫救病如篙工,然忽遇風浪,手足自亂,何以渡人?此兒元氣充盛,毒氣微少,邪不勝正,故作寒戰而退,試觀其痘必少也。
果隻五七粒,七日愈。
發熱之初便咬牙,心肝熱壅勢堪嗟, 早分形症施方法,莫向東風恨落花。
痘疹咬牙,乃惡候也。
如發熱之初便咬牙者,此與癢塌、吐瀉脾胃弱者不同,須審形症,分治之。
若多欠、咬牙、頓悶者,肝臟風熱也,羌活湯(十);目上竄咬牙者,心臟熱也,導赤散(三十五)。
不可妄用陳氏辛熱之劑。
胡三溪子,己酉冬出痘,初發熱便咬牙,戛戛有聲,精神昏憒,予見之嘆曰:逆症也,乃腎虛症。
蓋腎主骨,齒者,骨之餘,腎水不足則毒火無制;火氣煽動,故上下相戛而有聲。
陳氏所謂齒槁者是也。
果卒。
發熱之時喘息頻,喉中涎響勢堪驚, 急宜解散真高火,勿使炎威爍肺金。
此肺經出痘症也。
經曰:臟真高於肺。
又曰:諸氣逆喘急,皆屬於火。
如發熱之初便喘急氣逆,喉中涎響,此惡候也。
故雲:喘無善病。
此毒火內蒸,上熏於肺,肺焦葉舉,所以喘息涎響也。
火鬱則發之,宜清金散火湯主之(六十七,附方)。
若眼閉口張,肩息足冷者,不治。
黃岡程旋溪子,未一歲,時值家中出痘,請予視之。
予見此兒多笑,知其心火有餘,乃令蔡朝扆用黃連一錢,山梔仁七分,辰砂五分,水為丸服之。
三日後,笑漸減少。
時辛未三月十九也,廿一日發熱,忽作喘,喉中涎響,汩汩有聲,旋溪驚,予曰:此肺熱症,幸不肩息足冷。
乃作清金散火湯,一劑而減半,再劑而喘定。
未發痘瘡先發癰,根窠堅硬色鮮紅, 此名痘母休輕視,縱有靈丹也不中。
凡發熱,三五日內痘形未報,胸背手足先有團聚成塊者,堅硬紅腫,似癰非癰,此名痘母,乃逆症也,十發九死,真人解毒湯以主之(三十九,附方)。
麻城周愚齋長媳,寡,惟一女,出痘,使使延予。
予問狀,曰:發熱五日餘,未見痘出,但背上發一腫毒。
予曰:不可治也。
非癰,乃痘母也。
三日後果有兇聞。
發熱時辨生死訣 一發熱三日之內,用紅紙條蘸麻油點火照心窩間。
若有一塊紅者,或遍身有成紅塊者,八九日後,決死勿治。
一發熱三日之內,遍身一齊出紅點,如蠶種樣,摸之不礙手者,決死勿治。
一發熱三日之內,腹內大痛,又腰疼及痘出乾枯,亟痛不止者,決死勿治。
一發熱三日之內,面上有一片紅者,色如胭脂,六日後,決死勿治。
一發熱三日之內,不問口鼻、大小便,但出血者,三日後,決死勿治。
一發熱三日之內,妄見妄語,昏不知人者,三日後,決死勿治。
一發熱三日之內,腹脹而痛,大叫不止者,三日後,決死勿治。
一發熱三日之內,其熱忽退,煩躁悶亂,坐臥不安,外雖清涼,內卻熱也。
若見悶亂腹脹,手足冷,氣喘者,即死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