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陰虧,不久而生變矣。
況白朮燥津液,茯苓滲津液,氣盛血枯者,其貽害豈小哉?吾見世人勻用補藥者,或增煩躁,或成潰爛,往往不悟,良可慨夫。
痘瘡脈候貴和平,胃氣悠長最要清, 弦數浮洪為實候,微沉遲澀是虛因。
痘瘡之脈,中和安平為貴,不可躁疾微小,故曰脈靜身涼者生,脈躁身熱者死。
又陽病得陰脈者死。
夫四時以胃氣為本,胃氣者,弦不弦,石不石也。
故弦數浮洪為太過,為實,實者,邪氣實也;沉遲微澀為不及,為虛,虛者,正氣虛也。
皆死候之脈,所以人無胃氣則死。
痘逆症逆色脈逆,此候未聞人救得, 但觀色脈有可為,對病真藥須詳細。
治痘之法,色脈為本,病症為標。
若痘逆,如陷伏之類;症逆,如煩躁悶亂、腹脹足冷之類;色逆,如氣色昏黯、皮肉黧黑之類;脈逆,如躁疾鼓搏,謂之陽盛陰虛,沉微濡弱謂之陰盛陽虛。
四逆俱全,標本同病,表裡皆傷,不可治也。
若隻痘逆症逆,六脈調勻,五色明潤者,此標病本不病也,急治其標以救其本。
對病之藥,良工得之。
鄖陽撫院孫公,一女七歲,己巳四月七日發熱,全在幕下,見其面赤腮躁,知是痘症。
次日,口角旁便見紅點如蚊跡狀,不成顆粒,一逆也;腰痛,腹痛,二逆也;昏睡譫語,三逆也;乾嘔,四逆也。
初九日,公見其狀,撫膺大慟,全以色脈無恙,再三慰之,不信,但垂淚曰:爾痘疹書明言不治,何又相誑也?全告曰:此病在經絡,猶可治也。
但因中氣久虛,不能驅毒外出耳。
公乃命進藥。
予用保元湯以補中氣,加羌活、防風、荊芥、柴胡發散表邪,木香、山楂驅逐裡邪,調辰砂末以解毒。
初九、初十、十一日連進三劑,十三日午時忽昏暈,目閉、口噤,神色俱變,公與夫人皆哭,全急告曰:此有冒汗來也,汗出痘亦隨出,謂之冒痘。
須臾視之,果得大汗而痘盡出矣,復用錢氏異功散加黃耆、白芷調理而愈。
公拱謝曰:不負吾為爾梓痘疹書也。
壬申春,郡人王蒸湘子出痘,請予往治,痘已盡出,問其詳,時有董醫在,答曰:正月廿七日發熱,廿八日現形,自額上起,今三日矣。
予思額上初出者重,三五成叢者重,五心俱有者重,鎖項者重,乃逆痘也。
及審其症,腹脹大而緊,腸中汩汩有聲,大便如黃金色,乃脾敗,逆症也。
因其一子,托治甚切,設法調治,腹脹不減,腸鳴如故,起發之初,心窩中有一痘戴漿者,隨即破滅,背瘡盡成水疱,目中淚出,兩拳緊握,予甚恐,此脾土敗,肝木勝之候也,蓋肝為水疱,其為變也握,不泣而淚出,肝絕也。
未五日而唇瘡乾黑,背瘡盡破,診其脈濡弱沉細,其脈又逆,六日而癢作,搖頭扭項,逆症也,且求粥食且急,病名除中,又逆症也。
予思急進保元湯合桂枝湯調獨聖散服之,復見紅點,蒸湘喜曰:此有生意矣。
予曰:若漸出一層小痘則吉,隻恐膏之將滅也,必大明而後滅。
果紅點復隱,加喘而絕。
怪痘形容有數般,上醫臨症盡須諳, 謾誇君有如神術,縱療何能得保全。
怪痘者,乃逆痘之中最甚者也,形症不一,宜辨之。
—痘子初出時,面胸手足已見紅點,卻不起發,不成膿水,隨即收斂,若加悶亂氣喘者,即死,此內陷症也。
若無喘煩之症,名曰試痘。
過五七日復發熱出痘者,其痘必重。
—痘子出現,三兩成叢,根腳堅硬成塊者,此名痘母。
不治,六七日死。
—痘子將出,身上有紅腫結硬處,似瘤非瘤,似癰非癰,亦名痘母。
不治,三五日死。
—痘子初出便成血泡,或水泡,隨即破壞,此名爛痘。
不治,二三日死。
—痘子出後,遍身都是空殼,不作膿水者,此名空痘。
不治,八九日死。
不死者,亦發癰毒難調。
—痘子出現,起發之時,中陷乾黑者,此名鬼痘,宜用胭脂水塗,勿使蔓延。
若不急治,當靨不靨,乍起乍塌,多作番次而出,連綿日久而死。
—痘子出現起發時,中間有痛如刀剜者,叫哭不止,此名痘疔。
不治,五六日死。
—痘子起發時,枯燥不潤,塌伏不起,皮膚皺揭者,此名幹痘。
不治,五六日加煩滿喘急而死。
—痘子起發時,皮嫩易破,摸之濕手者,此名濕痘。
不治,六七日癢塌而死。
—痘子起發時,瘡色嬌豔,皮肉緋紅者,此名嫩痘。
八九日後不能成痂,癢塌死。
—痘子起發養漿之時,瘡頭有孔,漿水漏出者,此名漏瘡。
五六日後,癢塌死。
—痘子膿水將成之時,其瘡自破,有孔而深,此名倒陷,不治。
—痘子將靨時,不能成痂,皮脫肉黑者,此名倒靨,不治。
—痘子將靨之初,不能成痂,皮肉潰爛,膿水淋漓者,此名痘癩。
能食生,不能食死。
況白朮燥津液,茯苓滲津液,氣盛血枯者,其貽害豈小哉?吾見世人勻用補藥者,或增煩躁,或成潰爛,往往不悟,良可慨夫。
痘瘡脈候貴和平,胃氣悠長最要清, 弦數浮洪為實候,微沉遲澀是虛因。
痘瘡之脈,中和安平為貴,不可躁疾微小,故曰脈靜身涼者生,脈躁身熱者死。
又陽病得陰脈者死。
夫四時以胃氣為本,胃氣者,弦不弦,石不石也。
故弦數浮洪為太過,為實,實者,邪氣實也;沉遲微澀為不及,為虛,虛者,正氣虛也。
皆死候之脈,所以人無胃氣則死。
痘逆症逆色脈逆,此候未聞人救得, 但觀色脈有可為,對病真藥須詳細。
治痘之法,色脈為本,病症為標。
若痘逆,如陷伏之類;症逆,如煩躁悶亂、腹脹足冷之類;色逆,如氣色昏黯、皮肉黧黑之類;脈逆,如躁疾鼓搏,謂之陽盛陰虛,沉微濡弱謂之陰盛陽虛。
四逆俱全,標本同病,表裡皆傷,不可治也。
若隻痘逆症逆,六脈調勻,五色明潤者,此標病本不病也,急治其標以救其本。
對病之藥,良工得之。
鄖陽撫院孫公,一女七歲,己巳四月七日發熱,全在幕下,見其面赤腮躁,知是痘症。
次日,口角旁便見紅點如蚊跡狀,不成顆粒,一逆也;腰痛,腹痛,二逆也;昏睡譫語,三逆也;乾嘔,四逆也。
初九日,公見其狀,撫膺大慟,全以色脈無恙,再三慰之,不信,但垂淚曰:爾痘疹書明言不治,何又相誑也?全告曰:此病在經絡,猶可治也。
但因中氣久虛,不能驅毒外出耳。
公乃命進藥。
予用保元湯以補中氣,加羌活、防風、荊芥、柴胡發散表邪,木香、山楂驅逐裡邪,調辰砂末以解毒。
初九、初十、十一日連進三劑,十三日午時忽昏暈,目閉、口噤,神色俱變,公與夫人皆哭,全急告曰:此有冒汗來也,汗出痘亦隨出,謂之冒痘。
須臾視之,果得大汗而痘盡出矣,復用錢氏異功散加黃耆、白芷調理而愈。
公拱謝曰:不負吾為爾梓痘疹書也。
壬申春,郡人王蒸湘子出痘,請予往治,痘已盡出,問其詳,時有董醫在,答曰:正月廿七日發熱,廿八日現形,自額上起,今三日矣。
予思額上初出者重,三五成叢者重,五心俱有者重,鎖項者重,乃逆痘也。
及審其症,腹脹大而緊,腸中汩汩有聲,大便如黃金色,乃脾敗,逆症也。
因其一子,托治甚切,設法調治,腹脹不減,腸鳴如故,起發之初,心窩中有一痘戴漿者,隨即破滅,背瘡盡成水疱,目中淚出,兩拳緊握,予甚恐,此脾土敗,肝木勝之候也,蓋肝為水疱,其為變也握,不泣而淚出,肝絕也。
未五日而唇瘡乾黑,背瘡盡破,診其脈濡弱沉細,其脈又逆,六日而癢作,搖頭扭項,逆症也,且求粥食且急,病名除中,又逆症也。
予思急進保元湯合桂枝湯調獨聖散服之,復見紅點,蒸湘喜曰:此有生意矣。
予曰:若漸出一層小痘則吉,隻恐膏之將滅也,必大明而後滅。
果紅點復隱,加喘而絕。
怪痘形容有數般,上醫臨症盡須諳, 謾誇君有如神術,縱療何能得保全。
怪痘者,乃逆痘之中最甚者也,形症不一,宜辨之。
—痘子初出時,面胸手足已見紅點,卻不起發,不成膿水,隨即收斂,若加悶亂氣喘者,即死,此內陷症也。
若無喘煩之症,名曰試痘。
過五七日復發熱出痘者,其痘必重。
—痘子出現,三兩成叢,根腳堅硬成塊者,此名痘母。
不治,六七日死。
—痘子將出,身上有紅腫結硬處,似瘤非瘤,似癰非癰,亦名痘母。
不治,三五日死。
—痘子初出便成血泡,或水泡,隨即破壞,此名爛痘。
不治,二三日死。
—痘子出後,遍身都是空殼,不作膿水者,此名空痘。
不治,八九日死。
不死者,亦發癰毒難調。
—痘子出現,起發之時,中陷乾黑者,此名鬼痘,宜用胭脂水塗,勿使蔓延。
若不急治,當靨不靨,乍起乍塌,多作番次而出,連綿日久而死。
—痘子出現起發時,中間有痛如刀剜者,叫哭不止,此名痘疔。
不治,五六日死。
—痘子起發時,枯燥不潤,塌伏不起,皮膚皺揭者,此名幹痘。
不治,五六日加煩滿喘急而死。
—痘子起發時,皮嫩易破,摸之濕手者,此名濕痘。
不治,六七日癢塌而死。
—痘子起發時,瘡色嬌豔,皮肉緋紅者,此名嫩痘。
八九日後不能成痂,癢塌死。
—痘子起發養漿之時,瘡頭有孔,漿水漏出者,此名漏瘡。
五六日後,癢塌死。
—痘子膿水將成之時,其瘡自破,有孔而深,此名倒陷,不治。
—痘子將靨時,不能成痂,皮脫肉黑者,此名倒靨,不治。
—痘子將靨之初,不能成痂,皮肉潰爛,膿水淋漓者,此名痘癩。
能食生,不能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