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冬出痘,延長兒邦忠視之,起發灌膿時,昏睡不思食,予謂忠曰:此心血不足,邪火內熏,神昏症也。
命以龍腦安神丸與服,有傾蘇,痘亦平。
程希文次子,辛未春出痘,發熱現形時,煩躁譫語,來告予以病症,予授一方,用木通、山梔仁、麥門冬、牛蒡子、連翹、甘草,燈心作引,水煎調辰砂末,連服三劑,病退痘出,如期愈。
癢塌方將倒陷時,急憑妙劑強扶持, 空中痘出無番次,損處多膿功可施。
痘瘡喜厚實堅牢,尖圓飽滿,若頂平皮薄色淡,忽然瘙癢損塌者,此脾胃弱,肌肉虛,欲變倒陷也,宜十全大補湯(三十八)加防風、荊芥穗服之,外用茵陳熏法(八十一)。
如痘空中原無痘處復出,大小不一,等作三四番出,其破損處復加腫灌成膿,能食,大便調者,可治。
若癢不止,皮脫瘡幹,或利,或大便秘,悶亂者,此已陷也,不可再治。
陷伏需分實與虛,莫於臨症更躊躇, 死生倏忽如翻掌,幽谷春回慶有餘。
凡痘疹內者不出,謂之伏;外者復入,謂之陷。
陷伏之症,有實有虛。
如大熱,渴,大小便不通,煩躁譫語,妄有見聞,狂亂腹脹者,此實也。
實者,邪氣壅遏,侵蝕正氣,宜內服百祥丸(五十二)、牛李膏(五十三),或宣風散(九十二),棗變百祥丸(一二六)。
外用水楊湯(七十五)浴之,得利,瘡出者佳,更以仙聖散(六十二)、加味四聖散(六十四),並加燒人屎調之。
如因吐瀉不止,渴喜飲水,腹脹,手足冷,或寒戰咬牙者,此虛也,虛者,正氣虛弱,不能制伏邪氣,令得反復,宜內服快斑湯(十五)合勻氣散(十三)、奪命丹(十),甚則陳氏木香散(二十五),異功散(二十六),外用水楊湯(七十五)浴之。
得洩止瘡出者佳,更以十全大補湯(三十八)加燒人屎調之。
此上二症,並用神應奪命丹(十七,附方),如法施治。
瘡不出,反加煩躁昏不知人者,死症也。
大抵看痘之法,其出欲盡,出不盡者,伏也;其發欲透,發不透反平塌者,倒陷也;其收欲淨,膿潰皮破收不乾淨者,倒靨也。
陷伏之症,謂之逆症,非衝擊猛峻之劑,安能成起死回生之功哉?時醫欲以尋常之藥治陷伏之病,其猶放雀搏鸇,驅羊敵虎,其勿克也,明矣。
輕者奪命丹(十七),甚者神應奪命丹(十七,附方)。
如倒靨之症,氣實者解毒內托散(一二二,附方),氣虛者調元湯(十八)加白芷、桂、防風、當歸主之。
服藥之後有三驗法:原瘡復腫以成膿者,一驗也;原瘡已幹,別於空中復出一層,起發養膿,但如正痘收靨者,二驗也;不腫不出,隻變自利下膿血者,三驗也。
有此三驗者,吉;無之者,兇。
四時分治候須明,暑濕風寒不可輕, 異氣莫教相觸犯,緻令翻變亂其真。
古人養生或治病者,常順四時之氣,謂之勿伐天和。
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飲食起居,各有攸宜。
凡痘疹發熱之時,其初發表解肌各有主方,春用羌活湯(十),夏用五苓散(二十八),秋用參蘇飲(三),冬用五積散(八十六)。
四時通用人參敗毒散(二)。
又如春肝旺,風木主事,調養之法宜四物湯(十九)加防風、黃芩、木香、青皮、羌活,以折風木之勝,又以四君子湯(二十)加白芍藥、桂心以補脾之受制,相間服之。
夏心旺,熱火主事,宜黃連解毒湯(八十九)合天水散(九十四)以清熱火主事,宜以調元湯(十八)加麥門冬、五味子以補肺之不足。
秋肺旺,燥金主事,宜瀉白散(五十四)合甘桔湯(七)加牛蒡子、馬兜鈴以散肺中之邪,又以四物湯(十九)去川芎加天、麥門冬、天花粉以潤其燥。
冬腎旺,寒水主事,宜五積散(八十六)以散表之寒,理中湯(三十四)加炙黃耆、木香、丁香以勝裡之寒,此四時之治法也。
如天有暴風,連日不止,恐有風邪,桂枝葛根湯(五);夏日盛暑,或非時之熱,人參白虎湯(二十四);冬月嚴寒,或非時之寒,四君子湯(二十)加桂枝、生薑;久雨濕盛,五苓散(二十八)加蒼朮。
此四候者,必瘡變色有異症,可依其法治之。
苟無他候,不可妄治,惟謹帷幕,遠風寒,毋令大熱,毋令大寒,但常和暖,更常服蟬蛻膏(一。
五),蓋此方能禦風邪,避惡氣,透肌快斑疹也。
房屋中常燒闢穢香(九十三),勿得間斷。
治痘皆言要補脾,補中有害少人知, 一朝陽盛陰先絕,到此臨危悔卻遲。
痘瘡雖以脾胃為主,但謂不可攻擊以損中和之氣,然亦不可妄補,而使之太過也。
若果吐利,飲食少者,四君子湯(二十),聖藥也。
苟得食,大便硬,此裡本實,復以四君子與之,則為實實,陽勝
命以龍腦安神丸與服,有傾蘇,痘亦平。
程希文次子,辛未春出痘,發熱現形時,煩躁譫語,來告予以病症,予授一方,用木通、山梔仁、麥門冬、牛蒡子、連翹、甘草,燈心作引,水煎調辰砂末,連服三劑,病退痘出,如期愈。
癢塌方將倒陷時,急憑妙劑強扶持, 空中痘出無番次,損處多膿功可施。
痘瘡喜厚實堅牢,尖圓飽滿,若頂平皮薄色淡,忽然瘙癢損塌者,此脾胃弱,肌肉虛,欲變倒陷也,宜十全大補湯(三十八)加防風、荊芥穗服之,外用茵陳熏法(八十一)。
如痘空中原無痘處復出,大小不一,等作三四番出,其破損處復加腫灌成膿,能食,大便調者,可治。
若癢不止,皮脫瘡幹,或利,或大便秘,悶亂者,此已陷也,不可再治。
陷伏需分實與虛,莫於臨症更躊躇, 死生倏忽如翻掌,幽谷春回慶有餘。
凡痘疹內者不出,謂之伏;外者復入,謂之陷。
陷伏之症,有實有虛。
如大熱,渴,大小便不通,煩躁譫語,妄有見聞,狂亂腹脹者,此實也。
實者,邪氣壅遏,侵蝕正氣,宜內服百祥丸(五十二)、牛李膏(五十三),或宣風散(九十二),棗變百祥丸(一二六)。
外用水楊湯(七十五)浴之,得利,瘡出者佳,更以仙聖散(六十二)、加味四聖散(六十四),並加燒人屎調之。
如因吐瀉不止,渴喜飲水,腹脹,手足冷,或寒戰咬牙者,此虛也,虛者,正氣虛弱,不能制伏邪氣,令得反復,宜內服快斑湯(十五)合勻氣散(十三)、奪命丹(十),甚則陳氏木香散(二十五),異功散(二十六),外用水楊湯(七十五)浴之。
得洩止瘡出者佳,更以十全大補湯(三十八)加燒人屎調之。
此上二症,並用神應奪命丹(十七,附方),如法施治。
瘡不出,反加煩躁昏不知人者,死症也。
大抵看痘之法,其出欲盡,出不盡者,伏也;其發欲透,發不透反平塌者,倒陷也;其收欲淨,膿潰皮破收不乾淨者,倒靨也。
陷伏之症,謂之逆症,非衝擊猛峻之劑,安能成起死回生之功哉?時醫欲以尋常之藥治陷伏之病,其猶放雀搏鸇,驅羊敵虎,其勿克也,明矣。
輕者奪命丹(十七),甚者神應奪命丹(十七,附方)。
如倒靨之症,氣實者解毒內托散(一二二,附方),氣虛者調元湯(十八)加白芷、桂、防風、當歸主之。
服藥之後有三驗法:原瘡復腫以成膿者,一驗也;原瘡已幹,別於空中復出一層,起發養膿,但如正痘收靨者,二驗也;不腫不出,隻變自利下膿血者,三驗也。
有此三驗者,吉;無之者,兇。
四時分治候須明,暑濕風寒不可輕, 異氣莫教相觸犯,緻令翻變亂其真。
古人養生或治病者,常順四時之氣,謂之勿伐天和。
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飲食起居,各有攸宜。
凡痘疹發熱之時,其初發表解肌各有主方,春用羌活湯(十),夏用五苓散(二十八),秋用參蘇飲(三),冬用五積散(八十六)。
四時通用人參敗毒散(二)。
又如春肝旺,風木主事,調養之法宜四物湯(十九)加防風、黃芩、木香、青皮、羌活,以折風木之勝,又以四君子湯(二十)加白芍藥、桂心以補脾之受制,相間服之。
夏心旺,熱火主事,宜黃連解毒湯(八十九)合天水散(九十四)以清熱火主事,宜以調元湯(十八)加麥門冬、五味子以補肺之不足。
秋肺旺,燥金主事,宜瀉白散(五十四)合甘桔湯(七)加牛蒡子、馬兜鈴以散肺中之邪,又以四物湯(十九)去川芎加天、麥門冬、天花粉以潤其燥。
冬腎旺,寒水主事,宜五積散(八十六)以散表之寒,理中湯(三十四)加炙黃耆、木香、丁香以勝裡之寒,此四時之治法也。
如天有暴風,連日不止,恐有風邪,桂枝葛根湯(五);夏日盛暑,或非時之熱,人參白虎湯(二十四);冬月嚴寒,或非時之寒,四君子湯(二十)加桂枝、生薑;久雨濕盛,五苓散(二十八)加蒼朮。
此四候者,必瘡變色有異症,可依其法治之。
苟無他候,不可妄治,惟謹帷幕,遠風寒,毋令大熱,毋令大寒,但常和暖,更常服蟬蛻膏(一
五),蓋此方能禦風邪,避惡氣,透肌快斑疹也。
房屋中常燒闢穢香(九十三),勿得間斷。
治痘皆言要補脾,補中有害少人知, 一朝陽盛陰先絕,到此臨危悔卻遲。
痘瘡雖以脾胃為主,但謂不可攻擊以損中和之氣,然亦不可妄補,而使之太過也。
若果吐利,飲食少者,四君子湯(二十),聖藥也。
苟得食,大便硬,此裡本實,復以四君子與之,則為實實,陽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