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二

關燈
湯類。

    蓋瘡疹表裡俱熱,苟輕發汗則腠理開張,表氣益虛。

    臟腑陽盛,其氣轉增,但以升麻葛根湯(一)、人參敗毒散(二)、羌活湯(十)、參蘇飲(三)之屬解之,使表裡氣和。

     凡痘疹五臟見症,要察何臟之症為甚,即主其臟之毒多。

    如肝症毒多者,必發水疱,生瘙癢,成目疾,宜預解肝之毒,羌活湯(十)加青皮、柴胡。

    肺症毒多者,必增喘嗽、煩渴不止,手掐眉目鼻面,宜預解肺之毒,瀉白散(五十四)合甘桔湯(七)加牛蒡子、天花粉。

    心症毒多者,必伏不起,譫妄,飲水,煩哭,咬牙,宜預解心之毒,導赤散(三十五)加黃連、辰砂。

    脾症毒多者,必成灰白色,癢塌吐利,宜預保養脾胃,以解其毒,四君子湯(二十)、調元湯(十八)加白芍藥、防風、連翹。

    腎不見平症,耳骩俱熱者,死候也。

     痘疹主治,解表、和中、解毒三法也。

    解表兼發散之義,使邪氣盡出於外,不使留伏於中,如防風、白芷、荊芥穗、升麻、葛根、柴胡、桂枝之屬。

    和中專主脾胃兼助血氣,使裡氣常實,血氣不虧,助養痘瘡而待其成,不緻癢塌倒陷,如黃耆、人參、白芍藥、當歸、木香、陳皮之屬。

    解毒隻瀉火、涼血、清氣,使毒邪有制,不為正害,如山豆根、大力子、紫草、連翹、芩、連、梔子之屬。

     痘疹發熱疑似時,傷寒傷食莫辨之, 試將解發真良劑,入口能令解卻疑。

     痘瘡發熱與傷寒傷食相似,疑似之間,可以解發之藥服之。

    若是痘症,則痘子即出,不是痘症,則熱退而解矣。

    如症似傷寒者,面赤,柴葛敗毒散主之(二,附方);症似傷寒者,面黃,香蘇敗毒散主之(二,附方)。

     始終清便自調佳,便溺阻艱事可嗟, 腹脹喘煩多壅遏,急施疏導解留邪。

     痘瘡始終要小便長而清,大便疏而潤,謂之裡氣和。

    若有阻艱,則毒邪留伏於裡,腸胃壅遏,不得運化,但見少有阻澀,須微利之。

    小便澀者,導赤散(三十五)、連翹湯(八十八);大便硬二三日不更衣者,柴胡飲子(九十九)良,膽導法(五十一)。

    大小便俱不通,膽導法(五十一)、柴胡飲子(九十九)。

    如逡巡不早治,以緻腹脹喘氣煩躁者,治無及矣。

     痘瘡為陽待熱成,微微發熱始和平, 假如大熱身猶火,解毒常教小便清。

     痘疹屬陽,非熱不能成就,故治不可盡除其熱。

    但微發熱,不渴,大小便自調,此肌表瘡本之熱,非裡熱也,謂之表裡無邪,不可妄治。

    身熱如火,瘡勢稠密,其毒必盛,宜解毒兼利小便,連翹升麻湯(六)、連翹湯(八十八)。

     始終能食最為良,平日其人脾胃強, 食少卻防中氣弱,淹留引日變瘡瘍。

     痘瘡始終以脾胃為主,故人能飲食者,氣血充實,自然易壯易靨;食少者,起發收靨,不能快易。

    治痘之工,於食少者必須詳審,若平日能食,今因痘出而食頓減,或咽痛,飢欲食而不能,宜解利咽喉,甘桔湯(七)加牛蒡子。

    或咽痛,或咽不痛,不飢不欲食,又得大便何如。

    大便硬,此賴平日穀氣以為主,雖數日不便無妨,不可妄補以增內熱,亦不可妄解毒以損脾胃;大便一日一行,則內之穀氣有限而氣血易衰,須用和中四君子湯(二十)加炙黃耆、木香、青皮;不可解毒者,脾胃虛也,大便瀉則裡虛,宜急止其瀉,四君子湯(二十)、黃耆建中湯(三十)、理中湯(三十四),並加訶子肉合肉豆蔻丸(四十三),或錢氏異功散(四十四)、益黃散(四十五),甚則用陳氏木香散(二十五)、異功散(二十六),此二藥太峻,非內虛瀉甚,不可輕用。

    若向能食,一旦忽減,不咽痛,但腹中滿或痛,此必傷食,以養脾丸(一

    六)、木香大安丸(九十)消導之,甚則以丁香脾積丸(三十三)、原物湯下,以微利之。

    復食,以四君子湯(二十)合勻氣散(十三)或養脾丸(一百零六)調服之。

     最宜安靜號和平,表裡無邪志自寧, 忽然煩擾宜詳審,外怕神亡轉悶昏。

     痘瘡以安靜為貴,飲食坐臥如常,此表裡無邪,號曰和平。

    忽然煩擾不安,多哭,宜審視瘡勢形色,如瘡起發,光壯不渴,大小便調,此瘡正發,毒邪散布氣血,弸急而痛,謂之痛煩,不須施治,待膿成毒化痛止而煩去矣。

    如瘡正色,問之不痛,但覺心煩不安,此內熱也。

    心惡熱謂之熱煩,以導赤散(三十五)加梔子仁、麥門冬,或以牛黃清心丸(三十六),燈心湯下。

    如瘡紅紫乾燥,壯熱口渴,狂亂昏悶,譫語,如見鬼狀者,退火回生丹(一百零五,附方)。

    如瘡瘙癢,此欲陷也。

    瘡乍見乍陷,此有伏也。

    目閉妄言,謂之神衰,不治。

     邑人汪我溪次女,丁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