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發熱症治歌括
凡一十九首。
痘疹發熱似傷寒,症治分門不一般, 疏解透肌斑毒出,陰陽和暢少留連。
傷風寒,腠理閉密,陽氣拂鬱而發熱,其症惡寒畏人,怕露頭面,以溫熱之劑發之,邪氣去,陽氣舒暢,汗出而解,再不傳入於裡,為痞滿燥實也。
痘疹毒發於裡,陽氣熏蒸而熱,其症惡熱,喜露頭面,以溫涼之劑解之,使榮衛疏通,陰陽和鬯,毒由筋骨臟腑而達於肌肉皮毛,漸化而解之,不留連郁遏於裡也。
邑令公雲閣朱公,子九歲,庚申三月發熱嘔吐,召全視之。
全曰:痘也。
公曰:不然,昔在蜀已出過,痘跡固在。
全曰:此水痘瘢跡,非正痘瘢也。
公又堅執為傷食。
全辨之曰:痘疹發熱,與傷寒、傷食相似,傷寒發熱則面紅,手足微溫;傷食則面黃白,手足壯熱;痘疹發熱,男則面黃體涼,女則面赤腮燥,其足俱涼。
今公子身熱面黃足涼,乃痘疹也,經雲:痘乃胎毒,五臟各具一症,發熱呵欠、驚悸,心也;項急頓悶,肝也;咳嗽噴嚏,肺也;吐瀉昏睡,脾也;耳涼骩涼足涼,腎也。
以此論之,乃痘症,非傷食也。
公又曰:未見五臟諸症,隻嘔吐足涼,恐非痘也。
全曰:公子脾胃素弱,痘毒乘虛,故發在脾,但見嘔吐一症,熱才三日,姑俟明旦再議。
次日以燈視之,皮下隱隱紅點而唇邊已報痘矣。
公惟一子,心甚憂懼,全告曰:顆粒分明,部位正當,此順痘也。
公問宜服何藥,全曰:痘無病,不宜服藥,但適寒溫,調其飲食,期十三日安。
後果然。
發表時師少定方,古人專主葛根湯, 能通權變知增損,何必多方立紀綱。
古人治痘以葛根湯為主,後世好奇多立方法,法愈多而治愈難矣。
苟能變通,自發熱以至收靨,葛根湯皆可增損用之,不特發表解肌而已。
今葛根湯一為主治,隨症立增損法於後。
初發熱解表加柴胡、羌活、白芷、桔梗、防風。
口乾渴,內熱也,加葛粉、天花粉、麥門冬。
自利加條實黃芩(生用)。
嘔吐加半夏、生薑。
腹中痛加木香、青皮、枳殼、山楂肉。
腰痛加獨活、北細辛。
頭痛加羌活、藁本、蔓荊子。
驚搐加木通、生地黃、燈心。
小便少加木通、車前子、瞿麥。
大便秘加大黃。
衄血加山梔仁、玄參、生地黃。
發熱三四日,熱甚不減,加解毒藥大力子、連翹、紫草、桔梗。
瘡不出加防風、蟬蛻、荊芥穗、紅花子。
眼痛加密蒙花、柴胡、龍膽草。
瘡出後太稠密加人參、當歸、木香、紫草、大力子、防風、桔梗。
咽痛加桔梗、連翹。
瘡幹或帶紫,或色太赤者,血熱也,加當歸梢、生地黃、紅花、地骨皮、牡丹皮。
瘡灰白色,平陷者,氣虛,加人參、白朮、木香、官桂。
手足瘡不起,脾胃不足也,加防風、官桂、人參、黃耆。
瘡太密,起發不透又渴者,此津液不足,加人參、麥門冬、天花粉。
洩瀉者,裡虛也,加人參、白朮、訶子、白茯苓。
瘡不著痂者,濕熱也,加黃耆、防風、官桂、白芷。
解表升麻湯最良,紅斑雖見飲何妨, 時師膠柱無通變,才見紅斑不敢嘗。
古人謂,但見紅點便不可服升麻葛根湯,恐發得表虛也。
此蓋為痘疏毒少者言,後人不達立言之旨,遽謂凡出痘子,才見紅點,真不可服,殊不知升麻葛根湯四味乃發表解毒、疏通血氣,升降陰陽之劑,痘出太密,正宜常服以解之,令陷者升,燥者潤,郁者疏,過者平,陰陽不衰而陽毒不亢也。
苟謂痘疏毒少者,雖他藥不可服,況葛根湯乎? 痘疹未形先發熱,吉兇輕重如何別, 熱微毒少吉堪言,熱甚毒多兇可決。
瘡疹發熱,熱氣微者,其毒必少,痘出自疏,易發易靨,不須服藥。
熱氣甚者,其毒必多,痘發自密,難發難靨,且多他變,宜預解之,宜連翹升麻湯(六)或如聖湯(一。
四)、解毒快斑湯(一。
四,附方),併合代天宣化丸(十二)主之。
或有熱微痘出反密者,其人必口燥渴,唇焦裂,小便赤少,大便秘,身雖不大熱,卻蒸蒸然,此毒深熱亦深,故表不大熱而裡熱也,宜急解之,柴胡飲子(九十九)。
或有熱甚,痘出反疏者,其人必不渴,唇潤,目無赤脈,大小便調,身雖大熱,但熇熇然,此毒淺熱亦淺,故表熱裡氣和也,隻以升麻葛根湯。
發熱大渴熱在中,舌燥唇焦毒火攻, 莫比尋常些小渴,養陰解毒有神功。
此心經出痘症也,痘疹發熱有不渴者,熱在表不在裡也。
有小渴者,痘疹之熱生於內,心主熱,心移熱於肺故渴,此
痘疹發熱似傷寒,症治分門不一般, 疏解透肌斑毒出,陰陽和暢少留連。
傷風寒,腠理閉密,陽氣拂鬱而發熱,其症惡寒畏人,怕露頭面,以溫熱之劑發之,邪氣去,陽氣舒暢,汗出而解,再不傳入於裡,為痞滿燥實也。
痘疹毒發於裡,陽氣熏蒸而熱,其症惡熱,喜露頭面,以溫涼之劑解之,使榮衛疏通,陰陽和鬯,毒由筋骨臟腑而達於肌肉皮毛,漸化而解之,不留連郁遏於裡也。
邑令公雲閣朱公,子九歲,庚申三月發熱嘔吐,召全視之。
全曰:痘也。
公曰:不然,昔在蜀已出過,痘跡固在。
全曰:此水痘瘢跡,非正痘瘢也。
公又堅執為傷食。
全辨之曰:痘疹發熱,與傷寒、傷食相似,傷寒發熱則面紅,手足微溫;傷食則面黃白,手足壯熱;痘疹發熱,男則面黃體涼,女則面赤腮燥,其足俱涼。
今公子身熱面黃足涼,乃痘疹也,經雲:痘乃胎毒,五臟各具一症,發熱呵欠、驚悸,心也;項急頓悶,肝也;咳嗽噴嚏,肺也;吐瀉昏睡,脾也;耳涼骩涼足涼,腎也。
以此論之,乃痘症,非傷食也。
公又曰:未見五臟諸症,隻嘔吐足涼,恐非痘也。
全曰:公子脾胃素弱,痘毒乘虛,故發在脾,但見嘔吐一症,熱才三日,姑俟明旦再議。
次日以燈視之,皮下隱隱紅點而唇邊已報痘矣。
公惟一子,心甚憂懼,全告曰:顆粒分明,部位正當,此順痘也。
公問宜服何藥,全曰:痘無病,不宜服藥,但適寒溫,調其飲食,期十三日安。
後果然。
發表時師少定方,古人專主葛根湯, 能通權變知增損,何必多方立紀綱。
古人治痘以葛根湯為主,後世好奇多立方法,法愈多而治愈難矣。
苟能變通,自發熱以至收靨,葛根湯皆可增損用之,不特發表解肌而已。
今葛根湯一為主治,隨症立增損法於後。
初發熱解表加柴胡、羌活、白芷、桔梗、防風。
口乾渴,內熱也,加葛粉、天花粉、麥門冬。
自利加條實黃芩(生用)。
嘔吐加半夏、生薑。
腹中痛加木香、青皮、枳殼、山楂肉。
腰痛加獨活、北細辛。
頭痛加羌活、藁本、蔓荊子。
驚搐加木通、生地黃、燈心。
小便少加木通、車前子、瞿麥。
大便秘加大黃。
衄血加山梔仁、玄參、生地黃。
發熱三四日,熱甚不減,加解毒藥大力子、連翹、紫草、桔梗。
瘡不出加防風、蟬蛻、荊芥穗、紅花子。
眼痛加密蒙花、柴胡、龍膽草。
瘡出後太稠密加人參、當歸、木香、紫草、大力子、防風、桔梗。
咽痛加桔梗、連翹。
瘡幹或帶紫,或色太赤者,血熱也,加當歸梢、生地黃、紅花、地骨皮、牡丹皮。
瘡灰白色,平陷者,氣虛,加人參、白朮、木香、官桂。
手足瘡不起,脾胃不足也,加防風、官桂、人參、黃耆。
瘡太密,起發不透又渴者,此津液不足,加人參、麥門冬、天花粉。
洩瀉者,裡虛也,加人參、白朮、訶子、白茯苓。
瘡不著痂者,濕熱也,加黃耆、防風、官桂、白芷。
解表升麻湯最良,紅斑雖見飲何妨, 時師膠柱無通變,才見紅斑不敢嘗。
古人謂,但見紅點便不可服升麻葛根湯,恐發得表虛也。
此蓋為痘疏毒少者言,後人不達立言之旨,遽謂凡出痘子,才見紅點,真不可服,殊不知升麻葛根湯四味乃發表解毒、疏通血氣,升降陰陽之劑,痘出太密,正宜常服以解之,令陷者升,燥者潤,郁者疏,過者平,陰陽不衰而陽毒不亢也。
苟謂痘疏毒少者,雖他藥不可服,況葛根湯乎? 痘疹未形先發熱,吉兇輕重如何別, 熱微毒少吉堪言,熱甚毒多兇可決。
瘡疹發熱,熱氣微者,其毒必少,痘出自疏,易發易靨,不須服藥。
熱氣甚者,其毒必多,痘發自密,難發難靨,且多他變,宜預解之,宜連翹升麻湯(六)或如聖湯(一
四)、解毒快斑湯(一
四,附方),併合代天宣化丸(十二)主之。
或有熱微痘出反密者,其人必口燥渴,唇焦裂,小便赤少,大便秘,身雖不大熱,卻蒸蒸然,此毒深熱亦深,故表不大熱而裡熱也,宜急解之,柴胡飲子(九十九)。
或有熱甚,痘出反疏者,其人必不渴,唇潤,目無赤脈,大小便調,身雖大熱,但熇熇然,此毒淺熱亦淺,故表熱裡氣和也,隻以升麻葛根湯。
發熱大渴熱在中,舌燥唇焦毒火攻, 莫比尋常些小渴,養陰解毒有神功。
此心經出痘症也,痘疹發熱有不渴者,熱在表不在裡也。
有小渴者,痘疹之熱生於內,心主熱,心移熱於肺故渴,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