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小
中
大
,但錢氏方中用麝香及酒調難用,蓋瘡痘家怕麝香與酒氣觸了。
若用,隻是紫草煎湯自好。
東垣李氏曰:其子在腹中,十月之間隨母呼吸。
呼吸者,陽氣也。
而生動作,滋益精氣神,兒隨日長,皮、肉、筋、骨、血、脈、形、氣俱足。
十月降生,口中尚有惡血,啼聲一發,隨吸而下。
此惡血復歸命門胞中,僻於一隅,伏而不發,直因內傷乳食,溫熱之氣下流,合於腎中,二火交攻,緻榮氣不從,逆於肉裡,惡血乃發。
諸斑疹皆出於膀胱壬水,其瘍後聚肉理,歸於陽明,故始顯之症,皆足太陽壬膀胱克丙小腸,其始出皆見於面,終歸於陽明肉理,熱化為膿者也。
二火熾盛,反勝寒水,遍身俱出,此皆從足太陽傳變中來也,當外發寒邪,使令消散,內瀉二火,不令交攻其中,令濕氣上歸復其本位。
此《內經》之法,覽者詳之。
夫斑疹出者,皆因內傷,必出斑,榮氣逆故也,大禁牽牛、巴豆。
凡生膿疱、小水斑、疹癮三色,皆榮氣逆而寒復其表,宜以四味升麻湯中加當歸身、連翹,此定法也。
如肺成膿斑,先嗽喘,或氣高而喘,但加人參,少加黃芩,以瀉伏火而補元氣。
如心出小紅斑,必先見嗌乾,驚悸,身熱,肌肉腫,脈弦洪,少加黃連。
如命門出癮疹,必先骨疼身熱,小加生地,又加黃柏。
如斑已出,時時與桔梗湯寬胸膈,利咽喉,不可計服數。
海藏王氏曰:夫斑之為病,皆由子在母腹中時浸漬,食母血液,蘊而成毒,皆太陰濕土壅滯,君相二火之所作也。
因而真氣既盛,正氣又旺,邪無所容。
或因傷寒,或因傷食,斑由是而生焉,治當何如?外者外治,內者內治,中外皆和,其斑自出。
至於惡寒者發之表,大熱者奪之,渴者清之,大便秘結者下之,小便不通者利之,驚者安之,瀉者分之,可以執一為哉。
前人言首尾俱不可下者,何也?曰:首不可下者,為斑未顯於表,下則邪氣不得伸越,此脈症有表而無裡,故禁,首不可下也。
尾不可下者,為斑毒已顯於外,內於根蒂,大便不實,無一切裡證,下之則斑氣陷,故禁,尾不可下也。
又如所言,溫暖蓋復不令通風,以其斑未出,或身表涼而惡寒,或天令寒而惡冷,溫暖蓋復不令通風可也。
斑若已出,身熱天暄,何必用蓋覆而不使之通風乎?後人執此二句,首尾俱不可下,溫暖不令通風,不知天令之所加,人身之所感,緻使誤人多矣。
噫!首尾不可下者,以其終始臟腑原無凝滯也,若有一切裡症及大便結者,安得不下?溫暖不使之通風,以其發在冬時,故如此也,若在夏時,斑雖未出,亦不用於此也。
丹溪朱氏曰:調護之法,首尾俱不可汗下,但溫涼之劑兼而濟之,解毒、和裡、安表而已。
虛者益之,實者損之,冷者溫之,熱者平之,是為權度,借喻而言,亦如庖人籠蒸之法,但欲其松耳。
蓋毒發於表,如苟妄汗則榮衛一虛,重令開洩,轉增瘡爛,由是風邪乘間,變症者有之。
毒根於裡,如苟妄下,則內氣一虛,毒不能出而反入焉,由是土不勝水,變黑歸腎,身體振寒,耳?耳九反熱,眼合肚脹,其瘡黑陷,十無一生。
凡熱不可驟遏,但輕解之,若無熱則瘡又不能發也。
初起時自汗不妨,蓋溫熱熏蒸而然故也。
疏則無毒,密則有毒,宜涼藥解之,雖數帖亦不妨,庶無害眼之患。
爐灰色白靜者,作寒看;齊湧者、燥者、掀發者作熱看。
黑屬血熱,涼血為主;白屬氣虛,補氣為主;中黑陷而外白起得遲者,則相兼而治。
凡痘瘡分表裡虛實,吐瀉少食為裡虛;不吐瀉能食為裡實。
裡實而補則結癰腫,陷伏倒靨為表虛,灰白者,亦表虛。
紅活綻凸為表實,表實而補,則潰爛不結痂。
痘瘡分氣虛血虛,用補藥。
氣虛者,人參白朮加解毒藥;血虛者,四物湯中加解毒藥。
調解之法,活血,調氣,安表,和中,輕清消毒,溫涼之劑兼而治之。
溫如當歸、黃耆、木香輩;涼如前胡、乾葛、升麻輩。
佐之以川芎、白芍、枳殼、桔梗、羌活、木通、紫草之屬;則可以調適矣。
黑塌二種,因氣虛而毒氣不能盡出者,酒炒黃耆、紫草、人參輩。
黑陷甚,亦用燒人屎。
癢塌者,於形色脈上分虛實。
實則脈有力氣壯,虛則無力。
虛癢以實表之劑加涼血藥,實癢如大便不通,以大黃寒冷之藥少與之,下其結糞。
瘡乾者,宜退火,隻用輕劑,荊芥、升麻、葛根之類;溫者用瀉,溫乃肌表間熱,宜用風藥,白芷、防風之類。
上引,用升麻、葛根;下引,用檳榔、牛膝,助以貝母、忍冬草、白芷、瓜蔞之類。
顏色正者為上。
將欲成就,卻色淡者,宜助血藥,用當歸、川芎、酒洗芍藥之類,或加紅花。
將成就之際,卻紫色者,屬熱,用涼藥解其毒,升麻、葛根、酒炒芩連及連翹之類。
將靨時如豆殼者,蓋因初起時飲水多,其靨不齊,俗呼倒靨不好,但服實表之劑消息他大小便,如大便秘,通大便,小便秘,通小便。
痘疹用藥,固有權度,大小二便不可不通。
其大便自所下黃黑,則毒氣已成,不必多與湯劑;若大小二便一或秘焉,則腸胃壅遏,脈絡凝滯,毒氣無從發洩,眼閉聲啞,肌肉黧黑,不旋
若用,隻是紫草煎湯自好。
東垣李氏曰:其子在腹中,十月之間隨母呼吸。
呼吸者,陽氣也。
而生動作,滋益精氣神,兒隨日長,皮、肉、筋、骨、血、脈、形、氣俱足。
十月降生,口中尚有惡血,啼聲一發,隨吸而下。
此惡血復歸命門胞中,僻於一隅,伏而不發,直因內傷乳食,溫熱之氣下流,合於腎中,二火交攻,緻榮氣不從,逆於肉裡,惡血乃發。
諸斑疹皆出於膀胱壬水,其瘍後聚肉理,歸於陽明,故始顯之症,皆足太陽壬膀胱克丙小腸,其始出皆見於面,終歸於陽明肉理,熱化為膿者也。
二火熾盛,反勝寒水,遍身俱出,此皆從足太陽傳變中來也,當外發寒邪,使令消散,內瀉二火,不令交攻其中,令濕氣上歸復其本位。
此《內經》之法,覽者詳之。
夫斑疹出者,皆因內傷,必出斑,榮氣逆故也,大禁牽牛、巴豆。
凡生膿疱、小水斑、疹癮三色,皆榮氣逆而寒復其表,宜以四味升麻湯中加當歸身、連翹,此定法也。
如肺成膿斑,先嗽喘,或氣高而喘,但加人參,少加黃芩,以瀉伏火而補元氣。
如心出小紅斑,必先見嗌乾,驚悸,身熱,肌肉腫,脈弦洪,少加黃連。
如命門出癮疹,必先骨疼身熱,小加生地,又加黃柏。
如斑已出,時時與桔梗湯寬胸膈,利咽喉,不可計服數。
海藏王氏曰:夫斑之為病,皆由子在母腹中時浸漬,食母血液,蘊而成毒,皆太陰濕土壅滯,君相二火之所作也。
因而真氣既盛,正氣又旺,邪無所容。
或因傷寒,或因傷食,斑由是而生焉,治當何如?外者外治,內者內治,中外皆和,其斑自出。
至於惡寒者發之表,大熱者奪之,渴者清之,大便秘結者下之,小便不通者利之,驚者安之,瀉者分之,可以執一為哉。
前人言首尾俱不可下者,何也?曰:首不可下者,為斑未顯於表,下則邪氣不得伸越,此脈症有表而無裡,故禁,首不可下也。
尾不可下者,為斑毒已顯於外,內於根蒂,大便不實,無一切裡證,下之則斑氣陷,故禁,尾不可下也。
又如所言,溫暖蓋復不令通風,以其斑未出,或身表涼而惡寒,或天令寒而惡冷,溫暖蓋復不令通風可也。
斑若已出,身熱天暄,何必用蓋覆而不使之通風乎?後人執此二句,首尾俱不可下,溫暖不令通風,不知天令之所加,人身之所感,緻使誤人多矣。
噫!首尾不可下者,以其終始臟腑原無凝滯也,若有一切裡症及大便結者,安得不下?溫暖不使之通風,以其發在冬時,故如此也,若在夏時,斑雖未出,亦不用於此也。
丹溪朱氏曰:調護之法,首尾俱不可汗下,但溫涼之劑兼而濟之,解毒、和裡、安表而已。
虛者益之,實者損之,冷者溫之,熱者平之,是為權度,借喻而言,亦如庖人籠蒸之法,但欲其松耳。
蓋毒發於表,如苟妄汗則榮衛一虛,重令開洩,轉增瘡爛,由是風邪乘間,變症者有之。
毒根於裡,如苟妄下,則內氣一虛,毒不能出而反入焉,由是土不勝水,變黑歸腎,身體振寒,耳?耳九反熱,眼合肚脹,其瘡黑陷,十無一生。
凡熱不可驟遏,但輕解之,若無熱則瘡又不能發也。
初起時自汗不妨,蓋溫熱熏蒸而然故也。
疏則無毒,密則有毒,宜涼藥解之,雖數帖亦不妨,庶無害眼之患。
爐灰色白靜者,作寒看;齊湧者、燥者、掀發者作熱看。
黑屬血熱,涼血為主;白屬氣虛,補氣為主;中黑陷而外白起得遲者,則相兼而治。
凡痘瘡分表裡虛實,吐瀉少食為裡虛;不吐瀉能食為裡實。
裡實而補則結癰腫,陷伏倒靨為表虛,灰白者,亦表虛。
紅活綻凸為表實,表實而補,則潰爛不結痂。
痘瘡分氣虛血虛,用補藥。
氣虛者,人參白朮加解毒藥;血虛者,四物湯中加解毒藥。
調解之法,活血,調氣,安表,和中,輕清消毒,溫涼之劑兼而治之。
溫如當歸、黃耆、木香輩;涼如前胡、乾葛、升麻輩。
佐之以川芎、白芍、枳殼、桔梗、羌活、木通、紫草之屬;則可以調適矣。
黑塌二種,因氣虛而毒氣不能盡出者,酒炒黃耆、紫草、人參輩。
黑陷甚,亦用燒人屎。
癢塌者,於形色脈上分虛實。
實則脈有力氣壯,虛則無力。
虛癢以實表之劑加涼血藥,實癢如大便不通,以大黃寒冷之藥少與之,下其結糞。
瘡乾者,宜退火,隻用輕劑,荊芥、升麻、葛根之類;溫者用瀉,溫乃肌表間熱,宜用風藥,白芷、防風之類。
上引,用升麻、葛根;下引,用檳榔、牛膝,助以貝母、忍冬草、白芷、瓜蔞之類。
顏色正者為上。
將欲成就,卻色淡者,宜助血藥,用當歸、川芎、酒洗芍藥之類,或加紅花。
將成就之際,卻紫色者,屬熱,用涼藥解其毒,升麻、葛根、酒炒芩連及連翹之類。
將靨時如豆殼者,蓋因初起時飲水多,其靨不齊,俗呼倒靨不好,但服實表之劑消息他大小便,如大便秘,通大便,小便秘,通小便。
痘疹用藥,固有權度,大小二便不可不通。
其大便自所下黃黑,則毒氣已成,不必多與湯劑;若大小二便一或秘焉,則腸胃壅遏,脈絡凝滯,毒氣無從發洩,眼閉聲啞,肌肉黧黑,不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