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小
中
大
踵而告變矣。
近時小兒痘瘡,止宗陳文中木香散、異功散,殊不知彼立方之時,為運氣在水運司天,時令又值嚴冬大寒,為寒氣鬱遏,痘瘡不紅綻,故用辛熱之劑發之。
今人不分時令寒熱,一概施治,誤人多矣。
陳氏亦可謂善求病情者矣,大率歸重於太陰一經。
蓋以手太陰屬肺,主皮毛;足太陰屬脾,主手足。
肺金惡寒而易於外感,脾土惡濕而無物不受。
其用丁香、薑、桂,所以治其肺之寒,用附子、半夏,所以治其脾之濕。
使脾與肺果有寒與濕,而兼有虛也,中病則已,何傷之有?今徒見出遲者、身熱者、洩利者、驚悸者、氣急者、渴思飲者,例與木香散、異功散,間有偶中之效,不思一偏之禍,若錢氏方固未嘗廢細辛、丁香、白朮、參、耆輩,率有監製輔佐之藥,但其用寒涼者多,而於補助一法,略示端緒。
錢氏意深矣,亦將俟觀者而擴充之。
夫渴者,用溫涼藥;癢塌者,用補藥。
自陳氏發之,迥出前古,然其間多用燥熱,或未適中,恐其造方之際,必有夾寒而痘者。
滄州呂氏曰:凡乳嬰之與童艸當歧為兩頭以治之,乳嬰當兼治乳母,俾其氣血清和,飲食有節,投以調氣通榮之劑,以釀其乳,使兒飲之,則其瘡必肥滿光澤,無陷伏之憂,童艸之子必當備,切其脈,審其表裡虛實以汗下之,苟不實不虛,則但保其中和,使脾氣流暢,則肺金藉母之助,易於灌膿,速於成痂,無倒陷之患。
或至壯盛而膚腠厚密,尤須預為汗解。
或大便結與溲澀者,猶宜下之、利之,庶無患也。
足脛熱,兩腮紅,大便秘,小便澀,渴不止,上氣急,脈洪數者,已上七症,不宜服熱藥。
足脛冷,腹虛脹,糞青色,面?白,嘔乳食,目睛青,脈沉微者,以上七症,不宜服寒藥。
肺主氣,氣不足則緻後三症:自汗,聲不出,瘡頂陷塌不綻肥,並宜十奇散。
自汗倍黃耆,聲不出倍桔梗。
心主血,血不足則緻後三症:灰白色,根窠不紅,不光澤,並宜芎歸湯加芍藥、紫草、紅花,良驗。
凡值天時不正,鄉鄰痘瘡盛發,宜服禁方,不出方。
凡覺痘瘡欲發,當先解利,與傷寒相類,疑似之間,兼用解毒。
胡氏曰:非微汗則表不解,解表當於紅斑未見之時宜用。
凡痘疹出不快者有五症,臨病審而調之。
一症天時嚴寒,為寒所折,不能起發,宜解寒溫表。
一症炎暑隆盛,煩渴昏迷,瘡出不快,宜解暑。
一症服涼藥損傷脾胃,或胃虛吐利,當溫中益氣。
一症或成血疱,一半尚是紅點,此毒氣發越不透,必不能食。
大便如常者,宜半溫裡,半助養之劑。
一症外實之人,皮膚厚,肉腠密,毒氣難以發洩,因出不快,宜解毒。
身體溫暖者,順;寒涼者,逆。
能食,大便實者,順;不能食,大便利者,逆。
夫痘瘡之毒,最怕穢惡之氣觸犯,切不可信僧道,看經解穢,況無纖毫之力,而反恐被其穢惡之氣觸犯,亦不可恃其能解,而不預防。
戒之,戒之! 張氏煥曰:痘子氣勻則出快。
蓋血隨氣行,氣逆則血滯。
石壁胡氏曰:小兒難任非常之熱,亦不可任非常之冷。
如熱藥太過,輕則吐利腹脹,重則陷伏倒靨,宜溫涼適中可也。
仁齋楊氏曰:諸熱不可驟去,宜輕解之,蓋痘瘡無熱,則不能起發。
痘瘡發於肌肉,陽明胃氣主之,脾土一溫,胃氣隨暢,決無陷伏之患。
李氏曰:比之種豆,值天時暄暖則易生。
節齋王氏曰:若痘瘡虛怯,淡白色,癢塌,此屬虛寒,宜用陳文中方。
若發壯盛,齊湧紅紫色,躁癢,此屬熱毒,急宜涼血解毒。
自陳文中方盛行後,屬虛寒者率得生,屬熱毒者悉不救。
痘是胎毒,古人法,治隻解毒,然氣血虛,則送毒氣不出,及不能成就,故陳文中之法亦千載妙訣,補前人之未備者。
但溫補之法既行,而解毒之旨遂隱,故救得一邊,又害了一邊。
痘是胎毒,自內出外,一二三日方出齊,毒氣尚在內,出至六日則當盡,發於表,七八九日成膿而結痂矣。
若毒氣盛,不能盡出,過六日毒反內入臟腑,故須於六日以前,毒氣該出之時,急服涼血解毒之藥,以驅出之,六日以後,醫無及矣。
痘瘡多者,是毒氣多,便先宜解毒。
然多則恐氣血周貫不足,故隨後亦宜兼用補藥,以助成膿血。
鰲峰熊氏曰:人有虛實之不同,病有淺深之各異,壯實之人,病無諸症,或瘡發而輕者,皆得依期而愈。
倘氣候乖常,寒暄失度,毒氣彌盛,當作血疱而不疱,當結膿窠而不結,遂生諸症,稽延日數,難以定期矣。
慈溪趙氏曰:痘瘡灰白不發者,作寒看;紅凸齊綻者,作熱看,其要在解毒,和氣活血,溫中安表而已。
寒者溫之,熱者減之。
減之不可多,蓋痘瘡非熱則不能發也,宜溫和之劑扶而濟之。
桂岩魏氏曰:夫氣血盛,斯毒易解;氣血損,則毒難愈。
惟氣血少弱者,雖毒不能頓解,然生意未始不出乎其中,故必加以補益扶持之功。
治所當治,順所當順,斯其悔吝,無不平矣。
先翁菊軒公曰:痘瘡不怕稠密,隻要能食,無不痊者。
丸用藥不可犯其胃氣,蓋人以胃氣為本。
近時小兒痘瘡,止宗陳文中木香散、異功散,殊不知彼立方之時,為運氣在水運司天,時令又值嚴冬大寒,為寒氣鬱遏,痘瘡不紅綻,故用辛熱之劑發之。
今人不分時令寒熱,一概施治,誤人多矣。
陳氏亦可謂善求病情者矣,大率歸重於太陰一經。
蓋以手太陰屬肺,主皮毛;足太陰屬脾,主手足。
肺金惡寒而易於外感,脾土惡濕而無物不受。
其用丁香、薑、桂,所以治其肺之寒,用附子、半夏,所以治其脾之濕。
使脾與肺果有寒與濕,而兼有虛也,中病則已,何傷之有?今徒見出遲者、身熱者、洩利者、驚悸者、氣急者、渴思飲者,例與木香散、異功散,間有偶中之效,不思一偏之禍,若錢氏方固未嘗廢細辛、丁香、白朮、參、耆輩,率有監製輔佐之藥,但其用寒涼者多,而於補助一法,略示端緒。
錢氏意深矣,亦將俟觀者而擴充之。
夫渴者,用溫涼藥;癢塌者,用補藥。
自陳氏發之,迥出前古,然其間多用燥熱,或未適中,恐其造方之際,必有夾寒而痘者。
滄州呂氏曰:凡乳嬰之與童艸當歧為兩頭以治之,乳嬰當兼治乳母,俾其氣血清和,飲食有節,投以調氣通榮之劑,以釀其乳,使兒飲之,則其瘡必肥滿光澤,無陷伏之憂,童艸之子必當備,切其脈,審其表裡虛實以汗下之,苟不實不虛,則但保其中和,使脾氣流暢,則肺金藉母之助,易於灌膿,速於成痂,無倒陷之患。
或至壯盛而膚腠厚密,尤須預為汗解。
或大便結與溲澀者,猶宜下之、利之,庶無患也。
足脛熱,兩腮紅,大便秘,小便澀,渴不止,上氣急,脈洪數者,已上七症,不宜服熱藥。
足脛冷,腹虛脹,糞青色,面?白,嘔乳食,目睛青,脈沉微者,以上七症,不宜服寒藥。
肺主氣,氣不足則緻後三症:自汗,聲不出,瘡頂陷塌不綻肥,並宜十奇散。
自汗倍黃耆,聲不出倍桔梗。
心主血,血不足則緻後三症:灰白色,根窠不紅,不光澤,並宜芎歸湯加芍藥、紫草、紅花,良驗。
凡值天時不正,鄉鄰痘瘡盛發,宜服禁方,不出方。
凡覺痘瘡欲發,當先解利,與傷寒相類,疑似之間,兼用解毒。
胡氏曰:非微汗則表不解,解表當於紅斑未見之時宜用。
凡痘疹出不快者有五症,臨病審而調之。
一症天時嚴寒,為寒所折,不能起發,宜解寒溫表。
一症炎暑隆盛,煩渴昏迷,瘡出不快,宜解暑。
一症服涼藥損傷脾胃,或胃虛吐利,當溫中益氣。
一症或成血疱,一半尚是紅點,此毒氣發越不透,必不能食。
大便如常者,宜半溫裡,半助養之劑。
一症外實之人,皮膚厚,肉腠密,毒氣難以發洩,因出不快,宜解毒。
身體溫暖者,順;寒涼者,逆。
能食,大便實者,順;不能食,大便利者,逆。
夫痘瘡之毒,最怕穢惡之氣觸犯,切不可信僧道,看經解穢,況無纖毫之力,而反恐被其穢惡之氣觸犯,亦不可恃其能解,而不預防。
戒之,戒之! 張氏煥曰:痘子氣勻則出快。
蓋血隨氣行,氣逆則血滯。
石壁胡氏曰:小兒難任非常之熱,亦不可任非常之冷。
如熱藥太過,輕則吐利腹脹,重則陷伏倒靨,宜溫涼適中可也。
仁齋楊氏曰:諸熱不可驟去,宜輕解之,蓋痘瘡無熱,則不能起發。
痘瘡發於肌肉,陽明胃氣主之,脾土一溫,胃氣隨暢,決無陷伏之患。
李氏曰:比之種豆,值天時暄暖則易生。
節齋王氏曰:若痘瘡虛怯,淡白色,癢塌,此屬虛寒,宜用陳文中方。
若發壯盛,齊湧紅紫色,躁癢,此屬熱毒,急宜涼血解毒。
自陳文中方盛行後,屬虛寒者率得生,屬熱毒者悉不救。
痘是胎毒,古人法,治隻解毒,然氣血虛,則送毒氣不出,及不能成就,故陳文中之法亦千載妙訣,補前人之未備者。
但溫補之法既行,而解毒之旨遂隱,故救得一邊,又害了一邊。
痘是胎毒,自內出外,一二三日方出齊,毒氣尚在內,出至六日則當盡,發於表,七八九日成膿而結痂矣。
若毒氣盛,不能盡出,過六日毒反內入臟腑,故須於六日以前,毒氣該出之時,急服涼血解毒之藥,以驅出之,六日以後,醫無及矣。
痘瘡多者,是毒氣多,便先宜解毒。
然多則恐氣血周貫不足,故隨後亦宜兼用補藥,以助成膿血。
鰲峰熊氏曰:人有虛實之不同,病有淺深之各異,壯實之人,病無諸症,或瘡發而輕者,皆得依期而愈。
倘氣候乖常,寒暄失度,毒氣彌盛,當作血疱而不疱,當結膿窠而不結,遂生諸症,稽延日數,難以定期矣。
慈溪趙氏曰:痘瘡灰白不發者,作寒看;紅凸齊綻者,作熱看,其要在解毒,和氣活血,溫中安表而已。
寒者溫之,熱者減之。
減之不可多,蓋痘瘡非熱則不能發也,宜溫和之劑扶而濟之。
桂岩魏氏曰:夫氣血盛,斯毒易解;氣血損,則毒難愈。
惟氣血少弱者,雖毒不能頓解,然生意未始不出乎其中,故必加以補益扶持之功。
治所當治,順所當順,斯其悔吝,無不平矣。
先翁菊軒公曰:痘瘡不怕稠密,隻要能食,無不痊者。
丸用藥不可犯其胃氣,蓋人以胃氣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