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小
中
大
先哲格言
凡一十八家。
錢氏仲陽曰:痘疹侯,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頓悶,乍涼乍熱,咳嗽噴嚏,手足梢冷,夜臥驚悸,多睡,並瘡疹症,此天行之病也,惟用溫涼藥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發。
凡痘疹若出,辨視輕重者,一發便出盡者,必重也;瘡夾疹者,半輕半重也;出稀者輕,裡外肥紅者輕,外黑裡赤者微重也;外白裡黑大重也;瘡端裡黑,暗如針孔者,勢劇也;青乾黑陷,睡昏,汗出不止,煩躁熱渴,腹脹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
凡瘡疹,當乳母慎口,不可令飢及受風冷,必歸腎而變黑,難治也。
有大熱者,當利小便,有小熱者,宜解毒。
若黑紫幹陷者,百祥丸下之,不黑,慎勿下。
更看時月輕重。
大抵瘡疹屬陽,出則為順。
治之宜解毒,不可妄下,下則內虛,多歸於腎。
若能食而痂頭焦起,或未焦而喘實者,可下之。
身熱煩渴,腹滿而喘,大小便澀,面赤悶絕,大吐,此當利小便;不瘥者,宣風散下之。
若五七日痂不焦,是內發熱,熱氣蒸於皮中,故瘡不得焦痂也,宜宣風散導之,用生犀磨汁解之,使熱不生,必著痂矣。
惟斑疹能作搐,疹為脾所生,脾虛而肝旺乘之,木來勝土,熱氣相擊,動於心神,心喜為熱,神氣不安,因搐成癇。
斑子為心所生,心生熱,熱則生風,風屬於肝,二臟相搏,風火相爭故搐也,治之當瀉心肝。
瘡疹始出,未有他症,不可下也,但當平和藥,頻與乳食,不受風冷可也。
如瘡疹三日不出,或不快,即微發之。
發之不出,即加藥;加藥不出,即大發之。
如大發後,及脈平無症者,即瘡本稀,不可更發也。
有大熱,當利小便,小熱者當解毒,若出快,勿發勿下。
陳氏文中曰:小兒瘡疹已出未出之間,有類傷寒之狀。
其瘡疹病症,突然增寒壯熱,身體疼痛,大便黃色,此乃正病也,若無他疾,不宜服藥。
凡瘡疹先分表裡虛實,不分,則無所治。
小兒神氣軟弱,瘡疹自初出兩三日至十三日,當忌外人,恐有卒暴風寒穢惡之氣,觸兒瘡疹。
小兒瘡疹始出一日至十日,渾身壯熱,大便黃稠,是表裡俱實也,其瘡必光澤,必起發,必肥滿,必易靨,而不緻損傷也。
其瘡不光澤,不起發,根窠不紅,或腹脹,或瀉渴,或氣促,是表裡俱虛也。
其瘡不光澤,不起發,根窠不紅,謂之表虛也;或瀉渴,或腹脹,或氣促,謂之裡虛也。
若瀉頻多,津液內耗,血氣不榮,其瘡雖是起發,亦不能靨也。
龐氏安常曰:若身疼壯熱頭痛,不與小汗,何由表散?六腑久閉,毒攻腰脅,或心腹脹悶,不與微利,何由釋去?故當消息汗下,然則寒藥固不當行,溫藥又增熱毒,若熱勢太甚,脈候浮遲,則溫性之藥不阻表裡之氣者,可冀冰釋。
雲不可汗下,寒熱之藥隻可紫草一味者,乃滯隅之流。
天行發斑瘡,須臾遍身皆戴白漿,此惡毒。
凡覺冬溫,至春夏必發斑痘。
此患小便澀有血者,中壞也。
瘡黑陷無膿,十死不治。
斑痘已出,不可正爾,發表,更增斑爛,以表虛故也。
河間劉氏曰:斑疹之病,其狀各異。
瘡發掀腫於外者,屬少陽三焦相火也,謂之斑,小紅點,行於皮膚之中不出者,屬少陰君火也,謂之疹,凡顯斑症,若自吐瀉者,慎勿亂治,則多吉,謂邪氣上下皆出也。
大凡瘡疹,首尾皆不可下,恐妄動而生變。
此謂少陽通表裡,宜和之也,當先安其裡,以解毒,次微發之。
如大小便不秘者,雖微發之,大便過秘,宜微利之。
首尾不可下者,首曰上焦,尾曰下焦。
若已吐利,不可下也,便宜安裡藥三五服。
如能食,大便秘者,宜微疏利之,若內虛而利者,宜安裡藥三五服,末後一服,調微發之藥服之。
大抵安裡之藥多,發表之藥少,秘則微疏之,令邪氣不壅並,而能作番次,使兒易禁也。
大凡小兒斑疹已發,有瘡有聲者,乃形病氣不病也;無瘡無聲者,乃氣病形不病也;有瘡而無聲者,是形氣俱病者。
斑子者,是相火行於三焦,真陽氣之所作也。
若氣入肺變膿疱,入肝為水疱,自病為斑。
心乃君,心入於脾作癮疹,為肺主皮毛,心不害肺金,此乃君德也。
已發便稠密,形勢如針頭者,當輕發其表,涼其內,連翹升麻湯。
若斑已發稠密,甚而微喘飲水,有熱症,當以去風藥微下之。
若出不快,清便自調,知為在表不在裡,當微發之,升麻葛根湯。
若清乾黑陷,身不熱,大小便澀,則知熱在內,大黃湯下宣風散。
身表大熱者,表症未罷,不可利大便。
若斑疹已出見小熱,小便不利者,當利小便;已發後有餘毒不散,為復有身熱癰瘡之類,當用解毒之藥也。
劉提點曰:痘疹最要,大小腑分曉,所以錢氏四聖散用木通、枳殼極妙。
若大小腑自流利,則不必苦泥。
痘疹發未透,宜用四君子湯加黃耆、紫草煎。
方醫雲:百病不可損其胃氣,故多用四君子湯及糯米等,助其胃氣。
劉洙小兒痘子訣中雲:疹子瘡發如膿窠,不肯靨者,但調沙糖水與吃。
亦曾試用,但吃沙糖水後,多是爬搔了,瘡子成片去,結瘢不好。
發斑用人齒散
錢氏仲陽曰:痘疹侯,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頓悶,乍涼乍熱,咳嗽噴嚏,手足梢冷,夜臥驚悸,多睡,並瘡疹症,此天行之病也,惟用溫涼藥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發。
凡痘疹若出,辨視輕重者,一發便出盡者,必重也;瘡夾疹者,半輕半重也;出稀者輕,裡外肥紅者輕,外黑裡赤者微重也;外白裡黑大重也;瘡端裡黑,暗如針孔者,勢劇也;青乾黑陷,睡昏,汗出不止,煩躁熱渴,腹脹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
凡瘡疹,當乳母慎口,不可令飢及受風冷,必歸腎而變黑,難治也。
有大熱者,當利小便,有小熱者,宜解毒。
若黑紫幹陷者,百祥丸下之,不黑,慎勿下。
更看時月輕重。
大抵瘡疹屬陽,出則為順。
治之宜解毒,不可妄下,下則內虛,多歸於腎。
若能食而痂頭焦起,或未焦而喘實者,可下之。
身熱煩渴,腹滿而喘,大小便澀,面赤悶絕,大吐,此當利小便;不瘥者,宣風散下之。
若五七日痂不焦,是內發熱,熱氣蒸於皮中,故瘡不得焦痂也,宜宣風散導之,用生犀磨汁解之,使熱不生,必著痂矣。
惟斑疹能作搐,疹為脾所生,脾虛而肝旺乘之,木來勝土,熱氣相擊,動於心神,心喜為熱,神氣不安,因搐成癇。
斑子為心所生,心生熱,熱則生風,風屬於肝,二臟相搏,風火相爭故搐也,治之當瀉心肝。
瘡疹始出,未有他症,不可下也,但當平和藥,頻與乳食,不受風冷可也。
如瘡疹三日不出,或不快,即微發之。
發之不出,即加藥;加藥不出,即大發之。
如大發後,及脈平無症者,即瘡本稀,不可更發也。
有大熱,當利小便,小熱者當解毒,若出快,勿發勿下。
陳氏文中曰:小兒瘡疹已出未出之間,有類傷寒之狀。
其瘡疹病症,突然增寒壯熱,身體疼痛,大便黃色,此乃正病也,若無他疾,不宜服藥。
凡瘡疹先分表裡虛實,不分,則無所治。
小兒神氣軟弱,瘡疹自初出兩三日至十三日,當忌外人,恐有卒暴風寒穢惡之氣,觸兒瘡疹。
小兒瘡疹始出一日至十日,渾身壯熱,大便黃稠,是表裡俱實也,其瘡必光澤,必起發,必肥滿,必易靨,而不緻損傷也。
其瘡不光澤,不起發,根窠不紅,或腹脹,或瀉渴,或氣促,是表裡俱虛也。
其瘡不光澤,不起發,根窠不紅,謂之表虛也;或瀉渴,或腹脹,或氣促,謂之裡虛也。
若瀉頻多,津液內耗,血氣不榮,其瘡雖是起發,亦不能靨也。
龐氏安常曰:若身疼壯熱頭痛,不與小汗,何由表散?六腑久閉,毒攻腰脅,或心腹脹悶,不與微利,何由釋去?故當消息汗下,然則寒藥固不當行,溫藥又增熱毒,若熱勢太甚,脈候浮遲,則溫性之藥不阻表裡之氣者,可冀冰釋。
雲不可汗下,寒熱之藥隻可紫草一味者,乃滯隅之流。
天行發斑瘡,須臾遍身皆戴白漿,此惡毒。
凡覺冬溫,至春夏必發斑痘。
此患小便澀有血者,中壞也。
瘡黑陷無膿,十死不治。
斑痘已出,不可正爾,發表,更增斑爛,以表虛故也。
河間劉氏曰:斑疹之病,其狀各異。
瘡發掀腫於外者,屬少陽三焦相火也,謂之斑,小紅點,行於皮膚之中不出者,屬少陰君火也,謂之疹,凡顯斑症,若自吐瀉者,慎勿亂治,則多吉,謂邪氣上下皆出也。
大凡瘡疹,首尾皆不可下,恐妄動而生變。
此謂少陽通表裡,宜和之也,當先安其裡,以解毒,次微發之。
如大小便不秘者,雖微發之,大便過秘,宜微利之。
首尾不可下者,首曰上焦,尾曰下焦。
若已吐利,不可下也,便宜安裡藥三五服。
如能食,大便秘者,宜微疏利之,若內虛而利者,宜安裡藥三五服,末後一服,調微發之藥服之。
大抵安裡之藥多,發表之藥少,秘則微疏之,令邪氣不壅並,而能作番次,使兒易禁也。
大凡小兒斑疹已發,有瘡有聲者,乃形病氣不病也;無瘡無聲者,乃氣病形不病也;有瘡而無聲者,是形氣俱病者。
斑子者,是相火行於三焦,真陽氣之所作也。
若氣入肺變膿疱,入肝為水疱,自病為斑。
心乃君,心入於脾作癮疹,為肺主皮毛,心不害肺金,此乃君德也。
已發便稠密,形勢如針頭者,當輕發其表,涼其內,連翹升麻湯。
若斑已發稠密,甚而微喘飲水,有熱症,當以去風藥微下之。
若出不快,清便自調,知為在表不在裡,當微發之,升麻葛根湯。
若清乾黑陷,身不熱,大小便澀,則知熱在內,大黃湯下宣風散。
身表大熱者,表症未罷,不可利大便。
若斑疹已出見小熱,小便不利者,當利小便;已發後有餘毒不散,為復有身熱癰瘡之類,當用解毒之藥也。
劉提點曰:痘疹最要,大小腑分曉,所以錢氏四聖散用木通、枳殼極妙。
若大小腑自流利,則不必苦泥。
痘疹發未透,宜用四君子湯加黃耆、紫草煎。
方醫雲:百病不可損其胃氣,故多用四君子湯及糯米等,助其胃氣。
劉洙小兒痘子訣中雲:疹子瘡發如膿窠,不肯靨者,但調沙糖水與吃。
亦曾試用,但吃沙糖水後,多是爬搔了,瘡子成片去,結瘢不好。
發斑用人齒散